幼儿科学微项目活动的内涵、特征与实践

2022-03-31 13:56肖菊红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启蒙教育

肖菊红

摘要:幼儿科学微项目活动是以“玩中学”为理念、以幼儿为主体、以“科学”为主领域、以“微项目活动”为方式开展的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活动。其基本特征表现为生活性、生本性、生动性和生成性;其实践路径涉及目标设计、内容选择、操作流程、评价管理,体现了整合性发展、生成性导向、陪伴式指导、动态式评价的内涵;其实施策略突出问题为引子、探究为梯子、陪导为架子、资源为底子的四大要领,实现了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实践创新。

关键词:科学微项目;幼儿科学;启蒙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2A-0047-05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教师有目的地激发幼儿探究欲望,在探索过程中支持和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探究,最终获得有关周围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1]当下幼儿科学教育中常常存在“二假一无”的问题,即活动主题源于“假问题”。所谓的问题是教师的问题,或教师认为的问题,并不是来源于幼儿的真实问题;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假指导”,教师或放任自流,或干预过度,或介入失当;活动内容“无联系”,每一个科学活动之间缺乏相互关联性,点到为止,不成体系,幼儿习得的经验是零散的。因此,在科学活动中如何凸显幼儿主体地位,基于真实生活情境与现实问题激发幼儿主动探究,实现有质效、有深度的学习,已成为当下幼儿科学教育的研究重心。基于“玩中学”理念的幼儿园科学微项目活动,以幼儿真实的小问题或感兴趣的小话题为导向,以微型项目式学习(PBL)的方式开展探究活动,支持幼儿在自由愉悦的心态中主动建构科学知识与经验,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与素养,实现了幼儿科学教育的实践创新。

一、科学微项目活动的内涵特征

微项目活动指的是在老师的指导、帮助和引导下,围绕某个幼儿感兴趣的小话题或遇到的小问题进行一系列相关探究,进而习得经验、提升能力的活动。科学微项目活动是以“科学”为主领域、以“微项目活动”为方式开展的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活动。它基于幼儿立场,以“玩中学”为理念,将“玩”和“学”有机结合,着重解决幼儿生活中遇到的科学小问题,将科学活动系统化、深入化、生活化,提升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经验与能力,实现科学教育的寓教于乐。

(一)科学微项目活动具有生活性

幼儿一日生活中处处都有教育的契机,发现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也就捕捉到了教育的契机。科学微项目活动将幼儿的学习探究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幼儿的内在需要,产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在真实生活与真实情境中展开探究,解决真实问题,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有成就感的体验。它关注幼儿的日常生活,着重开展与幼儿生活、社会活动高度相关的活动,鼓励幼儿与社会生活发生充分的互动。其主题来源广泛,散步、运动、进餐、盥洗等一日生活,以及幼儿家庭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蕴藏着科学内涵与问题视角,都能成为科学微项目生发的契机。

(二)科学微项目活动具有生本性

陈鹤琴先生曾说:“儿童的世界是他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2]科学微项目活动起源于幼儿真实问题,由幼儿共同选择、确立主题,自主规划活动内容,合作展开探究实践,自主记录、评价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从幼儿始,由幼儿终。活动过程中,幼儿围绕微项目主题,充分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始终保持浓厚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自由观察、自己照顾、自主记录、自发讨论,从而获得丰富的科学探索经验。科学微项目活动将幼儿作为主题的开发者、活动的建构者、问题的研究者、教师的合作者。当幼儿在生活中遇到感兴趣的科学小话题或认识中的小问题时,在教师的助推下,共同探究解决问题。

(三)科学微项目活动具有生动性

科学微项目活动强调“玩中学”,充分挖掘游戏的价值,顺应幼儿爱玩、爱探究的天性,让幼儿在一个有联系的、纵深递进的微型主题活动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在游戏玩耍和探索发现中获得知识经验的积累和综合的发展。它强调在真实情境中开展真实活动,满足幼儿“动起来”的愿望,燃起幼儿主动思维的积极性,在鲜活的生活情景或问题场景中,边玩边学,边学边玩。其活动主题由教材转向生活,活动场地由室内转向室外,活动主体由教师转向幼儿,活动方式由集体传授转向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活动过程由固定程序转向按需展开,活动结果由单一认知转向多维经验,活动评价由自上而下转向共同分享回顾。

(四)科学微项目活动具有生成性

科学微项目的建构是一个逐步推进、动态生成的过程。首先,微项目主题来源于幼儿真问题,保障了幼儿的探究兴趣;其次,微项目展开过程追隨幼儿所思所遇不断生成,幼儿经验增长如一棵生长的树,教师和幼儿根据不同的需要和情境,在预设的前提下自主构建活动;再次,微项目活动的结果不拘于形式,不过多追求固定程序。它从一个生长点,不断生成系列活动,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它没有固化的模式,按需展开、按需结束,似水流淌、水到渠成。

二、科学微项目活动的实践路径

(一)目标设计从“单一”走向“全面”

科学微项目活动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结合幼儿实际需要,归纳梳理了“三有四好”发展目标,涵盖认知、能力、情感三个维度。“有爱”指爱科学、爱探究、爱自然,“有礼”指关怀生命、敬畏自然,“有信”指实事求是、自尊自信;“好奇”指善于思考、有科学探究的兴趣,“好问”指勇于质疑、能表达所思所想,“好动”指乐于探究、勇于解决问题,“好学”指敢于创新、善于学习吸收。

科学微项目活动目标注重以小见大、以微见著,从幼儿爱科学,引领幼儿爱自然、爱生活,不拘泥于单一领域目标,更着重幼儿发展的全面性。它珍视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与情感,着力引发幼儿对周围生活、事物的兴趣,激发深入探究的欲望;它珍视幼儿科学精神素养的培育,包括对自然生命的爱与关怀,以及实事求是、敢于质疑、勇于探究、乐于学习的科学态度。gzslib202204011356

(二)内容选择从“预设”走向“生成”

《指南》指出,幼儿园要“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引导幼儿关注和了解自然、科技产品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科学微项目活动遵循“生成性导向”原则,活动内容根植于幼儿生活实际问题,将幼儿作为活动的开发者、问题的研究者、教师的合作者。教师从关注幼儿、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入手,由问题生发、生长出一系列有联系的探究活动,引导幼儿通过集体、区域、亲子等活动在生活和游戏中开展个性化学习。

科学微项目活动内容根据幼儿的问题、兴趣和现有的课程资源产生,结合不同年龄段学习特点与发展需求,梳理规划成动物类、植物类、沙土类、玩具类等八大类别,建构了完整的活动链,使幼儿园科学活动内容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其内容的选择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幼儿感兴趣的、源于幼儿真实的问题;二是对促进幼儿经验积累有价值;三是适宜在该年龄段开展。

(三)活动路径从“固化”走向“弹性”

科学微项目活动由“微问题”生成“微主题”,由“微主题”构建“微项目”,由“微项目”实现“微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活动步骤,立足幼儿经验发展推进微项目活动,活动形式从“固定化”走向“弹性化”,其活动路径主要包含六个步骤(如图1)。

科学微项目活动的第一步是源于问题,确定主题。当幼儿对某一问题或者话题产生浓厚兴趣时,教师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分析其中的教育价值,分析是否具备开展活动的条件,并以“微项目由来”记录主题确立过程。

科学微项目活动的第二步是经验调查,寻找方向。教师以两大问题——“关于……,我知道……”“关于……,我想知道……”为基础设计调查问卷,通过问题搜索的方式,了解幼儿对微项目主题的相关认知程度、已有经验及兴趣方向,从而判断价值,确立目标。

科学微项目活动的第三步是梳理脉络,规划走向。教师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诊断, 对照年龄发展指标,借助“思维导图”规划活动实施的可能走向。幼儿会因为新经验的产生而生发新的活动兴趣和需求,因此思维导图将不断更新。

科学微项目活动的第四步是行走实践,灵活调整。教师基于活动的真实情境,及时观察捕捉幼儿行为表现,解读幼儿需要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价值判断,以“活动导航”不断调整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对已有方案进行再设计。

科学微项目活动的第五步是整理分析,助力生长。教师将活动过程中有意义的事件整理成屬于孩子们的、有意义的、独一无二的“成长故事”,记录、分析、评价幼儿发展。

科学微项目活动的第六步是总结反思,梳理提升。教师以“感悟启示”总结反思整个微项目活动,包括分享回顾与评价反思两部分。分享回顾主要有作品发布会、调查展示、微项目图文展览、成长故事分享等;评价反思由幼儿、教师、家长共同参与,从不同角度反思微项目活动,总结经验,共同成长。

(四)评价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

评价不应是教师单向的活动,而应是教师与幼儿共同回顾、审视的过程。科学微项目活动将幼儿、教师、家长作为评价的共同主体,借助“成长故事”进行动态化过程评价。一是幼儿评价,鼓励各年龄段幼儿选择适宜的方式,如口述、拍照、绘画、动作等记录或表达探索过程中自己的发现和思考,让幼儿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二是教师评价,教师通过观察、收集,记录幼儿表现、活动进程,并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解读幼儿所思、所想、所为,思考下一步支持策略。三是家长评价,家长以亲子故事的方式,记录亲子共学时光,提供另类观察视角。在进行科学微项目活动回顾总结时,可以幼儿、教师、家长“三位一体”的方式开展评价: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回忆探究过程中最喜欢、最值得回味之处,表达主体意见;教师整理有意义和真实的信息,判断幼儿发展,并反思实践;家长静心观察、倾听对话,以第三视角品析微项目。动态化的评价管理,实现了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主体、评价功能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见表1)。

三、科学微项目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让问题成为幼儿学习的“引子”

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规律的过程,问题和兴趣是幼儿持续、深入探究的保证。科学微项目将幼儿作为主题的开发者,以幼儿的真实问题作为主题的来源,教师需要就幼儿所提或所遇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在观察、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真实的、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科学微项目的主题。幼儿的问题,可能是细小的、具体的,也可能是天马行空的,教师要站在幼儿的立场、从幼儿的视角去发现有价值的小问题,并挖掘这些小问题的大价值。问题导向的科学微项目活动,将问题作为幼儿学习的引子,更关注幼儿本身的需要,更易激发幼儿探索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幼儿科学探究与学习的系统性、深入性。

(二)让探究成为幼儿成长的“梯子”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科学微项目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亲历科学探究的环境,充分调动幼儿内化的已有经验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新问题,帮助幼儿在自主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自由探索、大胆尝试,鼓励幼儿用多种表征方式如绘画、音乐、语言、动作等来表达、表现自己对科学探索的所思所想和所感,在不断重复“发现问题—持续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经验,让幼儿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构建科学经验,养成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

(三)让“陪导”成为幼儿发展的“架子”

科学微项目活动特别强调教师的陪伴式指导,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指导,而是一种无痕的陪导、隐形的引导。这种指导应与幼儿“发现问题—持续探究—解决问题”相对应,分别从“价值判断—支持引导—评价推进”三方面同时推进,实现教与学双主体共建。微项目活动中,教师既要有积极的作为,又不能有太过的作为;教师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全方位管控,而是要随着幼儿的探究轨迹不断地往前助推,通过改变环境、提供材料、及时介入、选择多样化活动方式等进行支持,为幼儿提供活动规则、活动方式、活动经验;教师在陪伴、观察幼儿探究的过程当中,当发现幼儿进入瓶颈或出现问题时就需要介入,当发现幼儿按照比较合理的轨道去推进时则不能贸然介入。

(四)让资源成为幼儿活动的“底子”

科学微项目活动应梳理、挖掘园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拓宽资源渠道,为幼儿开展活动提供有效支撑。其一,建立园级、组级、班级三级资源库,充分挖掘各种社会资源(幼儿、教师、保育员、家长、社区及社会人员……),共同构建微项目活动资源库。其二,建立数字资源库,将微项目活动演进过程按照某一线索或类目进行分类整理汇编,并鼓励教师、幼儿和家长将微项目活动制作成故事书、微电影、微海报等,让微项目活动“看得见”“听得着”“学得到”。其三,通过师幼共同走访、调查等,统计园所内外可以挖掘的资源,根据不同类别绘制成资源地图,这样可以直观地了解和共享资源线索,每个班、组利用了哪些资源,开发了怎样的微项目等过程资料、影像视频,通过二维码的方式呈现在资源地图上,供全园师生随时去回忆、了解、分享,从而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推进微项目活动,让幼儿的经验得以更好地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晓芬.建构主义视域下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14.

[2]陈鹤琴.活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

猜你喜欢
启蒙教育
小学数学逻辑启蒙教学分析
儿童启蒙教育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
节奏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儿童诗歌启蒙教学发展语言能力的探索
如何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古筝启蒙教学中技法训练探讨
内联外延,巧妙衔接
幼儿钢琴启蒙教学办法探究
图书馆儿童启蒙教育分析
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