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小逸 葛鹏
跆拳道运动员需要通过核心力量训练提升自身能力,为了验证训练方法对快速力量发展的影响,本文采取实验法、调查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某省42名不同级别的运动员进行了对比研究,在6个月的实验中进行了针对不同组别采用了不同训练方法。实验结果表明,一级以及健将级跆拳道运动员单纯依靠传统力量训练方式无法将自身的快速力量指标提升,此时如果加入核心力量训练手段,将能够有效改善运动员的快速力量发展效果;二级及以下运动员的快速力量发展受核心力量训练影响不大;在跆拳道运动员训练过程中,教练员需要根据运动员所处的阶段级别展开训练,随着运动员级别的提升,应不断增加核心力量的训练比重。
跆拳道运动竞技水平的高低与自身的身体素质和战术有关,随着竞技水平的提升,战术难以拉开运动员之间的差距,而身体素质则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针对这一现象,跆拳道训练需要针对核心力量的训练阶段、训练方法和手段进行合理分析,寻求最佳的训练搭配方式以获得最高的快速力量提升效果。
1 核心力量训练及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运动员身体协调性、攻击准确性、身体稳定性等都离不开较高体能水平的支持,而种种身体素质的提升离不开日常训练的支持,核心训练更是跆拳道运动员训练的重点项目,对于其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快速力量关系到跆拳道运动员能否在对手的突发攻击中以较高的敏捷度和灵活性将一系列所需求的动作打出,而快速力量的提升則可以借助锻炼核心力量的方式来实现,而且力量的训练水平关系到运动员能够将部分复杂动作准确、高效地打出。现阶段的跆拳道运动员虽然在快速力量训练中针对性地开展了核心力量训练项目,然而在训练方法、训练周期等方面的搭配存在欠缺,未能结合运动员限制做好训练项目试验验证工作,导致训练效果较差。为此,跆拳道运动机构需借助研究核心力量的训练效果,针对不同级别运动员开展适当的训练,下面对相关研究方法及成果进行详细论述。
2 跆拳道快速力量发展受核心力量训练影响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从某省选取22名二级跆拳道运动员,14名一级运动员以及6名健将级运动员,将三个级别的运动员分组,分别为A组二级、B组一级、C组健将级;同等条件选择三组作为对照,分别为A1组、B1组和C1组。实验前对6组人员进行身体素质测试,相同级别的组别在身体素质方面无明显差异。
2.2 研究方法
制定训练跆拳道运动员快速力量的方法和手段,组织专家、高级教练等对测试方法、训练指标、训练方法进行问卷调查,结合调查结果提出针对核心力量训练跆拳道运动员的具体方案和相关评价指标,结合方案中固定的训练搭配方式对照组和实验组共计6组人员展开测试,通过统计软件对测试前后的快速力量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结合统计结果展开分析。
3 跆拳道快速力量发展受核心力量训练影响实验分析
3.1 核心力量训练方案
跆拳道运动员在竞技过程中通常需要借助双飞、后旋踢、等技术动作提升竞技分数,而得分技术的实现需要借助在无支撑或支撑情况下的下肢肌肉完成无固定或固定的近端爆发式收缩,进而实现鞭打式的踢击动作。运动员需要通过训练增强脊柱与骨盆等核心区域的稳定性,从而确保下肢的有效用力。因此,跆拳道运动员自身腿法技术的稳定发挥离不开核心力量的支持。结合相关调查结果制定训练跆拳道运动员核心力量的方案标准如表1所示。
3.2 快速力量指标及训练方法
结合调查结果制定快速力量指标统计内容如表2所示。
跆拳道运动员需要在教练员的指导下合理应用训练方法对自身的竞技能力进行优化提升,有效的训练方法通常需要进行持续优化和改进,具体训练需要结合运动员的具体档次采取不同的训练方式,进而不同程度上改善运动员的能力素质。训练手段是训练方法实践化和具体化的结果,能够指导运动员具体的动作结构形式。训练负荷决定了跆拳道运动员的训练量,通常需要在赛前进行逐步缩减以避免影响竞技状态。实践表明,小负荷通常对快速力量提升作用有限,应避免仅设置30%的最大负荷导致训练效果无法满足需求。训练手段、方法、负荷相关要求如表3所示。
3.3 测试方法的有关说明
实验之前对各种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检测结果表明,各级别对照组与实验组运动员的各项身体指标无明显差距。1-2月份作为适应阶段,主要开展一般性平衡训练;3-6月份则需要提升平衡性练习难度,需借助相关器械开展训练,详见表1。对照组与实验组进行传统理论训练的频次为3次/周,实验组需要在此基础上针对核心力量训练任务加练35min。
3.4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研究
在完成两个阶段的训练任务之后,在快速力量指标方面,实验组跆拳道运动员的能力素质产生了较大变化,数据结果表明,B组一级跆拳道运动员的高抬腿指标与前踢指标提升较为明显,A组二级跆拳道运动员各项指标均提升较为明显,具体变化情况如表4所示。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传统力量训练的基础上辅以核心力量训练,跆拳道运动员的快速力量发展受到的影响更大,能够得到更显著的提升。
在完成两个阶段的训练任务之后,在快速力量指标方面,对照组仅A1组和B1组跆拳道运动员的能力素质产生了较大变化。数据结果表明,B1组一级跆拳道运动员的高抬腿指标与前踢指标提升较为明显,A1组二级跆拳道运动员各项指标均提升较为明显,C1组健将级运动员指标数据基本无变化,具体变化情况如表4所示。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传统力量训练能够改善一、二级运动员的快速力量指标,但几乎无法影响健将级运动员指标数据。
实验组适当加入核心力量训练,对照组仅开展传统训练,实验对照与实验组人员具有相同的身体素质,将实验完成后两组人员的变化情况统计对比如表6所示。数据结果表明,A、A1两组二级运动员的快速力量指标相差不大,B、B1两组一级运动员的快速力量指标差异十分明显,差异最大的指标高抬腿项目;C、C1两组健将级运动员的快速力量指标也具有明显差异。
上述表4-6数据表明,对于二级及以下的跆拳道运动员,快速力量训练应以传统理论训练方式为主,教练员无需针对这一阶段的运动员开展核心力量训练。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可以确认,在初始训练阶段中,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专项训练的提升效果通常不如一般训练,一般训练更能够推动运动员协调、全面地提升自我,无需进行大量精细化的动作训练,应重点开展浅层肌肉群以及大肌肉群的训练提升工作,此时通过精细化的训练对深层肌肉群锻炼提升反而无法取得预期效果。对于一级乃至健将级跆拳道运动员,传统力量训练难以有效提升运动员的快速力量,教练员应该增加核心力量训练,通过新的訓练手段和方法开发运动员潜能,将跆拳道运动员在长期传统训练过程在适应训练强度的肌肉群潜能唤醒。
4 跆拳道运动员快速力量培养中的核心力量训练建议
4.1 结合运动员个人身体素质控制核心力量训练比例
跆拳道运动员在核心力量训练频次的控制方面存在欠缺,教练应持续跟进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指标,跟进运动员普通训练年限、身体素质情况适当分配一定比例的核心力量训练项目,尤其需要针对运动员的薄弱点选择适宜的核心力量专项训练手动做好运动员强化提升故障。在训练时间方面,教练也应该提升规划、分配的科学性,在日常训练的基础上组织部分人员进行课后训练计划或分组性锻炼安排,在确保运动员均衡发展的同时解决部分薄弱点。
4.2 改善训练种类与方式
教练需要做好各类核心力量训练动作的协调配合工作,在确保基础耐力、力量等训练的同时结合跆拳道比赛实际情况增加最大力量、平衡力量相关训练方式,构建以快速力量为核心的多种基础力量同步发展训练体系。对于基础力量缺乏进步空间的一级乃至健将级运动员,教练需要重视高抬腿、下劈等腿部核心力量训练项目,通过核心力量训练模式优化创新的方式改善运动员肌肉发展潜力,解决一级乃至健将级运动员快速力量提升缓慢的问题。
5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照组、实验组对二级、一级、健将级三个级别的6组运动员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传统力量训练的方式更适用于二级及以下运动员,此时如果加入核心力量训练手段,将不会对运动员快速力量发展产生明显影响;一级以及健将级跆拳道运动员单纯依靠传统力量训练方式无法将自身的快速力量指标提升,此时如果加入核心力量训练手段,将能够有效改善运动员的快速力量发展效果。在跆拳道运动员训练过程中,教练员需要根据运动员所处的阶段级别展开训练,随着运动员级别的提升,应不断增加核心力量的训练比重。
(作者单位:1.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广州体育馆管理部;2.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