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产业发展中的矛盾冲突与调整思路

2022-03-31 09:18何辉莉
西北园艺·果树 2022年2期
关键词:产区果园苹果

何辉莉

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苹果产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出现了许多矛盾和冲突,如何调整这些制约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笔者形成了一些思考。

1   布局与利益关系的冲突

经过长期发展,我国苹果产业在产业布局上的不合理性日趋显现,许多非适宜区和次适宜区栽植了大面积苹果,大量劣质苹果挤占市场空间,出现低价竞销现象,导致苹果整体价格下降,生产效益下滑,限制了我国苹果整体质量的提升,为产业后续发展留下隐患。

我国农业农村部在长期调研基础上,从产业现状、规模布局、生产效益、立地条件等方面对全国苹果产区进行详细划分,于2003年出台《苹果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对苹果发展布局进行宏观调控,确定了环渤海湾和黄土高原两大苹果优势产区,促使我国苹果产业布局重新洗牌。再加上市场的调节作用,许多非适生区和次适生区的苹果退出生产序列,我国苹果产业布局得到优化。但受利益的驱动,仍有许多次适宜区和非适宜区的生产者在坚持。据农业农村部2008年统计,我国苹果优势区域分布比例仅占51%。

近年来,随着环渤海湾产区苹果园大面积老化更新的加快,我国苹果产业又出现产不足需现象,生产形势好转,使得非适宜区和次适宜区发展空间得以延展,即使在非适宜区和次适宜区种植苹果,其效益也相当可观,是其他农业产业无法替代的,由此导致非适宜区和次适宜区竞相发展,布局调整优化措施难以奏效。

目前苹果不但在环渤海湾及黄土高原有大量种植,在寒冷的东北,西南的云南、贵州、四川,甚至在西藏面积也不小,由此造成的产能过剩问题十分突出。2021年,全国性苹果价格下滑明显,但在优势产区山东及西北黄土高原产区,苹果仍可卖到4~6元/kg,虽然种植利润比前几年薄了,但种植效益还算理想,至少高于其他农作物。而同期东北的寒富苹果售价仅1~1.2元/kg,而且销售不畅。据测算,我国的苹果生产成本在2.8~3元/kg,售价如果低于这个成本价,亏本是肯定的,这样必然会倒逼部分果农退出苹果种植行业。据笔者了解,2021年苹果采摘尚未结束,就出现了全国性的挖树潮,召示着我国苹果产业面临重新洗牌,又一次调整期到来。

由于我国苹果总产量远远大于国内市场容量,销售形势十分严峻,今后若干年内低价滞销将是苹果销售的主旋律。各产区及广大果农要认真研判生产形势,如果种植苹果没有利润,应及早转型,改种其他作物获利,特别是非适生区的生产者,由于生产苹果先天性不足,不具备竞争优势,在这方面更应先行一步。

2   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这是我国苹果产业发展最突出的矛盾,生产与销售严重脱钩,生产者的弱势地位显现,随着我国苹果的超量发展,苹果市场的饱和,买方市场的形成,消费者对市场起着决定性作用。多年来我们都没能很好地平衡“卖”与“买”的关系,我们在苹果生产与销售中进行过多种探索,像“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等。公司主要是营销型的,但受利益分配限制,这种松散的组织各自求利,很难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我国苹果销售仍处于“经纪人”时代,即大量的苹果要靠商贩销售,商人重利的特征导致我国苹果市场很不规范。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苹果产地区域大,产能过剩,苹果的消费市场远离生产区,决定了我国苹果很难像日本等生产先进国那样通过协会进行拍卖交易,只能两头靠“经纪人”来完成交易,商贩架起交易的桥梁,产地靠“经纪人”寻找货源,销地靠“经纪人”寻找消费者,致使流通不畅,“卖难”现象在局部地区时有发生。

我国苹果营销的“经纪人模式”是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短期内难以改变,但时代在发展,以电商为代表的直销模式迅速崛起,大大减少了苹果销售中间环节,将生产者和消费者放到平等地位,是非常理想的交易模式。但由于物流成本较高,这种模式难成主流,如何将苹果生产好销售好,需要继续探索。

3   经营体制与发展形势不相适应

现阶段,我国苹果仍以农户为基本经营单位,而苹果的销售主要面向城镇。随着生产成本的提升,世界上发达国家的苹果产业呈现萎缩状态,苹果产业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苹果生产的国际化现象日益明朗,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长期伴随我国苹果产业发展,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导致苹果质量参差不齐,标准不一,而大市场要求果品质量均一,这样就导致一方面果农的苹果“卖不出去”,卖价低,另一方面国家每年要花大量外汇进口苹果,以供应国内高端市场,形成了“种瓜的还要买瓜吃”的局面。

近年来,随着社会资本进入苹果产业,企业制果园纷纷建立,我国苹果经营体制有所改观,特别是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我國苹果经营体制还会发生很大改变,以户为经营单位的小农经济会逐渐消退,而企业制规模化经营比例会逐渐上升,这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苹果产业发展的大势。

4   有标准,难执行

随着苹果产业的发展,国家制定了许多标准,比如苗木标准、无公害标准、绿色食品生产标准、良好农业规范等,但由于我国苹果种植主体是千家万户,受经营体制所限,小农户投资能力参差不齐,管理水平悬殊较大,发展理念不尽相同,标准的执行相当困难,目前的状况是宣传多、执行少,示范多、推广少。大部分标准的落实局限于示范点,大面积推广很难开展,苹果生产的标准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生产实践证明,苹果产业的标准化程度与经营体制直接相关,经营体制越专制,苹果生产的标准化程度越高。现阶段,企业制规模化果园标准化管理措施的落实相对更加到位,随着果园经营体制的改变,我国苹果标准化生产程度会越来越高。

5   重认证,轻管理

产品认证是苹果进入国内高端市场和出口的必需途径,只有通过认证方可拿到冲刺国内高端市场和出口的通行证,但由于我国高端苹果市场长期依赖进口,国产苹果主要在国内消费,出口果占比较小,认证基地和企业效益提升不明显,认证的重要性尚未凸显,为认证而认证,只重视认证形式,而忽略基地和企业管理,使得认证流于形式,认证对我国苹果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有限。

产品认证是产品进入市场的敲门砖,市场经济要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最好将各类认证交由市场调节,在认证过程中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方能发挥各类认证的作用。

6   品牌创建多乱杂,品牌效应不明显

苹果产业发展中,品牌建设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生产中存在品牌创建过多现象。在苹果主产区,一县数个品牌,甚至一乡一村都有品牌,造成市场影响力分散。在这方面应大气,要有大容量,像陕西洛川的做法就很可取。陕西洛川不分地域,凡符合洛川苹果标准的只要提出申请,均可使用“洛川苹果”品牌。海纳百川而自大,只有做大了,才能在市场上叫得响,叫得响了才能卖得快卖得好,卖得快卖得好是品牌的终极目标。苹果产区应加强品牌建设,整合品牌资源,集中创建叫得响、传得广的大品牌,促进苹果销售。

7   生产成本快速上涨,苹果生产比较效益下滑明显

近年来,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苹果生产中化肥、农药、地膜等农用物资价格持续上涨,用工工资上升,导致苹果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户经营果园普遍亩投资在3 000~4 000元,企业制规模化果园用工多,生产成本更高,大多亩投入在5 000元以上,而与农用物资、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不成正比的是苹果销售价格并没有同步上涨。相反的,近年苹果销售价格下滑趋势明显。这一升一降,导致苹果生产利润大幅缩水,有相当面积的果园已无利可图,这对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经验表明,这种局面在今后若干年内很难改变,只有将过多果园挖除,产能降下来之后,苹果销售价格才会上升,绝大部分果园才会盈利。因而种植时间过长、树龄老化、结果能力低下、果实品质变劣、品种老化、无力经营的果园应考虑尽快转型。

8   竞争与持续发展

我國幅员辽阔,能生产苹果的省份达23个之多。在我国北方,正常年份种植苹果的效益是种植粮食作物效益的5~10倍,由此引发苹果产区的不断扩大。我国苹果产区之间竞争十分激烈,无论品种组成、栽培技术、管理方式还是销售市场都激流涌动,各产区竞相切分苹果这块蛋糕。这本是好事,但无序的竞争不利于产业持续发展,还会造成大量人力财力浪费,特别是次适宜区和非适宜区苹果种植先天性不足,不利于我国苹果整体生产水平的提高。按区划发展,扩大优生区,压缩调减次适生区和非适生区,是我国苹果产业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猜你喜欢
产区果园苹果
川酒2021实现总营收3247.6亿元
呼噜猪的大果园
勃艮第分级制度详解
法国波尔多产区迎来10周年庆
果园
收获苹果
拿苹果
会说话的苹果
夏日果园
不同产区葡萄中多酚及原花青素含量差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