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尹婕妤 周榆棋 苗俊美
遵循《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文件精神,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特色能力主要就是树立保教结合的教育观念,学习对学前儿童一日生活各环节进行保育。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特色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结合岗位训练、校内实训以及见习实习工作等,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让学生树立科学的保教结合观念,掌握科学的保育和教育技能技巧。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是以学前儿童解剖生理学为基础,整合多学科知识和方法,研究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规律,维护学前儿童身心健康的一门学科。该课程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旨在学生通过学习该门课程,提高自身的保育能力,为将来走上幼教岗位奠定重要基础。根据高职高专院校的实践性、专业性、职业性等特点,结合高职学生的思维等特征,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与《标准》为准则,对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特色能力进行定位,具体包括:第一,保育实践能力,指具有为幼儿提供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环境和物质条件,并给予精心的照顾和培养,以帮助幼儿获得良好的发育,逐渐增强其独立生活的能力。包括身体保育和心理保育两方面,其中每一方面又有两层含义,即保护、照顾和促进[1]。第二,保教结合能力,指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幼儿的身心发育特点和规律,实施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能力[2]。
现代幼儿园的保育工作要求幼儿教师同时具备保育实践能力和保教结合能力,要做到不仅包括对幼儿日常生活的安排和护理,身体的保健和养育;而且更重视提高的幼儿生活质量,更关注幼儿情绪情感的需要,更重视养成幼儿健康的行为习惯及形成积极、合理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从而维护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1)研究的目的。本研究立足于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通过对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特色能力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旨在探求一条厚基础、强能力、重融合的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特色能力培养模式。
(2)研究的对象。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学生和幼儿园。笔者就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保育见习和实习情况,保育工作岗位的适应情况(是否具备特色能力,能否胜任保育工作等情况),幼儿园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保育工作情况的满意程度等方面进行了调研。
(3)研究的方法。2020年,笔者就某市10余所幼儿园,100名高职院校2019级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拟定项目的问卷调查。在2021年,又对相同的10余所幼儿园,相同的项目对100名高职院校2020级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对比调研。
(4)数据的处理。调查数据表明,90.2%的幼儿园表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具备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但是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特色能力(保育实践能力和保教结合能力)都有一定欠缺,对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否胜任幼儿园保育工作一栏的满意率仅达到65.3%。通过一个学期特色能力培养模式的尝试,在2021年的调查中幼儿园的满意率为74.6%,显然已有明显的提高。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要加强特色能力的培养,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开展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特色能力培养的渗透作用。学校是实施特色能力培养的重要阵地,可实施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堂教学改革,明确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岗位训练任务和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实训,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见习实习,共享共建网络教学资源以形成并获取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特色能力,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凸显学生特色能力的培养。通过改变“满堂灌”等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特色能力。教师通过恰当地运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翻转课堂等方式,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从做中学,学生通过活动自主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以案例教学模式为例,首先,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围绕教学目标布置教学任务;其次,学生以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交流互动,教师进行随机指导;再次,小组分享探讨结果;最后,师生和生生之间展开评价交流。
图1 案例教学基本模式图
(2)明确岗位训练任务,强化学生特色能力的培养。通过模拟幼儿园保育工作岗位任务,依据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各项卫生保健工作要点及要求,通过操作、研讨、交流、反思等活动,提高保育实践能力和保教结合能力。比如,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选择3-6岁年龄段幼儿作为观察对象,结合学前儿童身体发育特点及卫生保健知识,观察他们的身体形态、生理特点,分析该年龄段幼儿与成年人的区别,为日后保育工作奠定基础。又如,让学生自行组成学习小组,每人编制一日三餐两点,每组完成一周学前儿童食谱,教师可组织学生各组间进行交流讨论。再如,组织学生观看幼儿园防火应急演练,学生自行分组,先进行组内讨论,再以小组为单位提交总结报告,包括对幼儿园为预防火灾所做的前期准备工作以及应急演练环节的描述和分析评价。
图2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岗位任务图
(3)完善校内实训计划,促进学生特色能力的培养。校内的实验实训是践行理论知识的基地,是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实践岗位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契合幼儿教师岗位要求,优化实验实训课时配置,专业实验实训课与理论课要保持1:1的课时配置;实验设备按幼儿教师岗位技能进行配置,如以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这一课程为单元进行校内综合实训,集中体现实践教学的职业能力训练特点,使技能训练真正落在实处。同时,应加大对实训室建设的投入与使用,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训室的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学生每周需实训的最低时长,并将实训结果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实训的具体内容应当尽可能涵盖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岗位任务,如学前儿童体格测量、常用护理技术、意外伤害基本急救技术、幼儿园各项消毒方法等,通过实训室的实际操作训练,以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帮助学生掌握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的特色能力,提高从事学前教育职业的实际工作能力。
(4)落实见习实习工作,推动学生特色能力的培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总结现代学徒制和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规范、新要求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落实学生实习实训。”[3]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除了增加学生的实训课程占比,还应定期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见习实习,让学生提前了解幼儿园的环境、幼儿园的工作情况和工作性质等,提高自己的职业适应能力和专业技能,以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特点。学前儿童卫生保健是一门“活”的学科,它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教师要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幼儿园的卫生保健任务是否落实到位、幼儿园的生活制度是否科学合理、幼儿的营养膳食是否均衡、幼儿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注重提高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保育见习实习,将所学的卫生保健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际的幼儿园保育工作中去,这不但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职业意识,还能锻炼学生的卫生保健特色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共享网络教学平台,助力学生特色能力的培养。搭建多元学习平台,健全专业教学资源库,建立共建共享平台的资源认证标准和交易机制,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3]。以我校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为例,一方面,教师通过认真筛选线上教学资源,多次通过线上视频会议和线下集体备课反复讨论完善修正课程设计,最后整合了教材拓展资源、智慧职教、智慧树、中国大学慕课网中相关的优质资源,并达成教学共识。广泛尝试使用云课堂-智慧职教平台、腾讯会议APP、钉钉班级群等软件分享优质教学资源和直播课程,引导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自主学习和模拟实践,不断加深自身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实现仿真教室等网络学习的普遍应用。除了整合优质的线上教学资源之外,结合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进行探究性学习平台的开发,如通过录制并共享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微课视频和学生卫生保健技能示范资源库,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和自主。例如,在《学前儿童的安全教育与急救》这一模块中,教师录制了《托幼机构的安全教育》和《学前儿童常见的意外伤害与急救》两个微课,学生录制了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加压止血法、气管异物堵塞等常见意外伤害的处理方法,可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中交流讨论和课后巩固复习。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明确提出:“培养目标与学校办学定位、办学条件以及社会人才素质需求相符合,目标内容表述明确清晰”[4]。《标准》确定的毕业要求为“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5]。现代幼儿园的保育工作要求幼儿教师同时具备保育实践能力和保教结合能力,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和幼儿园保育工作的实际出发,本着对学生进行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特色能力的训练和培育,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的基本技能的课程目标,课程教学改革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与特色能力的养成;结合岗位训练、校内实训以及见习实习工作、共享网络教学资源等方法,将线上资源与线下教育活动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应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保教结合的意识,掌握保育和教育的技能技巧,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