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碧娟,陈俊,李志英
(东华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2010 年5 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 号),要求高等学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2014 年9 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讲话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双创”之名由此而来;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 号),对高等学校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2021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35 号),在人才培养方面,明确指出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由此可见,积极推进“双创”型人才培养,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目前国内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一是以专业教学为主,在结合各类创业类讲座和创业竞赛等活动的基础上,以项目、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进行,这种模式一般以二级学院为执行主体;二是综合教育为主,在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创业竞赛活动、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此类模式一般会在独立的创新创业学院下执行;三是技能教育为主,提高学生创业技能,开设独立的创业管理培训课程,提供创业技术咨询和资金服务,此类模式一般会由学校的二级学院、创新创业独立学院结合学校的科技创业园联合执行。
东华理工大学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现有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三个艺术设计类专业,近年来,学院根据各专业自身的特点,不断地探索、改进“双创”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2.1 对“双创”教育认识不足
近几年来,在国家与学校政策的推动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得如火如荼,围绕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由于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引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时间相对较短,在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体系的建立、教学模式的探索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地加强,这些问题的存在又反过来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推广及普及,进而会影响到学生参与“双创”教育的积极性。同时,部分学生对于“双创”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不足,对于“双创”教育的政策还了解不够深入。因此,学院要增强教师和学生对“双创”教育理念的认识,树立真正的大创业观念,坚定信念,积极参与。
1.2.2 “双创”教育缺乏整体规划性
目前学院“双创”教育的推行主要分为两大块:即公共基础部分和专业课程部分,公共基础部分由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完成,专业课程部分由专业教师来执行,由于分属两个独立学院完成,因此在衔接上缺乏一定的整体规划,虽然制定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但在针对艺术设计类专业方面,有针对性的师资培养、条件配置、平台建设、资金保障、政策支持等方面也还需加强,人才培养的改革方案从整体规划出发,不仅要落实在宏观层次的理念层面,还要落实在具体的每个专业、每堂课程,进而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创业创新教育培养机制。
1.2.3 “双创”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结合不够深入
受国家“双创”教育政策的影响,学院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双创教育也渐渐提上日程,增设了相关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作为大块头的专业课教学,即使创新教育一直是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的核心和重点,但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则比较薄弱,教师的教育背景和实践能力相较创业创新领域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虽然有短期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但长期的、系统的创业培训和企业实训项目的缺失,使得专业教师的知识和能力不能很好地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深入的结合,在专业课的教学模式的确定上,多数的教学及项目的推动还仅仅停留在专业课的理论知识以及虚拟项目中,缺乏符合实际市场需求的实践环节的开展。
总之,艺术设计类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规模较大,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2]。如何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整合校内外各部门资源、切实有效地实施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更多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已成为高校艺术设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以产品设计专业为例,在最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创业精神”这一培养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对课程进行了调整,如在通识通修教育课程板块增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创造学、SYB 创业培训等课程;在产品设计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板块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调整为产品创新设计课程,在教学中运用案例式教学法,引入设计行业优秀创业案例到专业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也能兼顾获取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在多元化培养课程板块增设互联网+产品创业实践、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课程;在集中实践环节调整为设计竞赛课程设计、设计工坊等,通过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程,或者带领学生到设计类创业公司参观实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真实认识。
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项目训练为指引,以学科竞赛为拓展,以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学、练、赛、创”四位一体的教学体系[3](如图1 所示)。例如,在产品设计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中引入企业项目驱动的案例教学法,形成以“项目驱动为指引、教师讲授为引导、学生实践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艺术设计类专业应用性强,在课程学习时,理论内容的学习相对比较浅显,最重要的是通过项目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因此,教师在课程开展时,实训课题一方面可以选择地方企业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选择几个高水平的学科竞赛作为课题的切入方向,在覆盖课程主要知识点的同时,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践。教师下达设计任务后,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设计调研与分析、设计调研总结、设计定位、设计概念的提炼、设计方案的提出与完善,最后完成作品,撰写设计报告。在整个设计流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学生在完成设计课题的过程中,既能深刻地理解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点,又可以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发现问题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从而达到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地方应用型高校双创教师是稀缺资源,拥有一支高素质双创师资队伍对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尤为重要。高校师资力量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4]。通过师生共创方式(如物联网+创业方式),形成了一种师生共同提升的长效培养机制,是师生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教育过程。师生共创教育和教师的全过程深度参与密不可分,因此需要加强实践不断提高教师创新创业能力,是实施学生高水平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形成师生共创的创新模式,一方面学生可以加入教师的教学科研团队,在专业课教师的辅导下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另一方面教师对科研项目全程指导,学生从中学会创新创业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提升实践能力,形成师生共创一体的科技创新协同体。
为了让师生拥有更多创新创业合作的机会,东华理工大学已建成产品创新创业、海尔创客、首饰制作、宝石鉴定与设计等工作室7 个,每个工作室根据用途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有专门的教师带队,以满足学生专业实习、竞赛指导、师资培训、专业教学、艺术创作、以及开展各项创新创业艺术活动等方面的需求,这些基础空间完全能满足艺术设计类专业“师徒制”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培养要求。
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拥有创新设计研究中心、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基地等相关基地与平台,具有行业合作的优良传统,重视与艺术文化行业建立合作,学院与南昌市派邦实业有限公司、江西省新华印刷集团有限公司、景德镇轻工业陶瓷研究所等30 余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结合学院特色成立了创新设计工坊(核工文化艺术设计工作坊、珠宝产品设计工作坊等)、传习与文化创意中心、虚拟仿真与3D 音画实训基地、创客育成工作室等实训实践场地。构建了校内校外“多元化、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动手能力搭建了新平台。
2015 年12 月,学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下设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中心等教学研究单位,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是培养我校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部门,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和实践需求,提出相应层次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训练,同时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创意工社、学科创新创业专业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活动,开展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
同时东华理工大学拥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科发区〔2021〕127 号),园区拥有100 余家孵化企业,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业平台。
这些校内外现存的资源为构建多层次的创新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建立校内外“双创”实习基地搭建了较好的平台。
经过十余年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学院艺术设计类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成果丰硕,主要表现在:学生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设计作品创新元素丰富多样,学生参加设计比赛热情高涨,以学生为主申请专利的数量显著增加。近四年来,学院艺术设计类专业获省部级及以上各类专业竞赛奖励达到900 人次,其中获得国家级47 项(一等奖15 项,二等奖9 项,三等奖23 项),省部级奖励800 余项(一等奖68 项,二等奖119 项);学校多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优秀组织奖”。毕业生就业率和创业率逐年提升,对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以及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了支撑作用,毕业生得到了社会高度认可。
艺术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型是时代赋予地方高校的使命,是新形势下对于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在国家大力推行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艺术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必须在“双创”背景下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不仅体现了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特色,还通过教学创新方法的突破和双创教育具体方案和措施的制定得以实现。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的市场需求,进一步提升师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