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执行/《体育教学》编辑部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孙卫华
如果说奥运会是人类对运动极限的挑战,那么残奥会就是人类对意志和精神的磨炼。每一位残奥运动员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励志故事,他们的身体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生活和工作也都有不同程度的障碍,但面对痛苦,残奥运动员均不屈服于命运、不放弃生活。不仅如此,他们往往更热爱生命和生活,更有勇气直面挑战、战胜困难。
2020年9月11日,国际残奥委会发布了《残奥价值观教育》教学手册,提出了残奥会的四大价值观:勇气、毅力、激励与平等。残奥运动员正是凭借面对身体残缺的勇气、怀揣对运动的热爱与渴望以及不断超越自我、努力拼搏的精神不断重新定义可能性,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惊人成就。因此,可以说残奥教育兼具生命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意义。
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从学生时代每天就面临着学习与生活带来的竞争与挑战。在成长的道路上,可能因为内心的一丝恐惧、尝试中的一次失败、被拒绝后的小小失落,导致内心产生畏难与逃避情绪,从而因缺少面对困难与挫折的勇气而变得自闭、自卑,甚至失去对自己的信心,这样的状况非常不利于青少年成长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心理学家艾琳博士认为,勇气并不意味着孩子无所畏惧,而是指当孩子在面临恐惧时,依然决定要完成。有勇气不代表孩子不害怕,而是愿意接纳自己害怕的情绪,继续往前走,试着突破(图1)。因此,在青少年中开展勇气教育是健全其人格的重要举措,而残奥教育正是培养孩子勇气的有效手段。残奥会中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榜样可以让当代青少年了解到在世界上还有一个特殊群体,命运虽然剥夺了他们的翅膀,但是他们却通过勇气与毅力打开了自己的另外一扇大门,这扇大门让他们向世人展示了勇敢不屈的灵魂。
在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中,视障运动员李端高擎火炬,走向雪花主火炬台,此刻全场目光聚焦、屏住呼吸,时间一秒秒流逝,就在李端不停尝试的时候,助威声和掌声响彻鸟巢。终于,“咔哒”一声,李端将火炬稳稳嵌入主火炬台内。这一分钟,43岁的他整整练习了五天。李端说:“在我点燃火炬的时候,全世界都看见我们这些残疾人确实不容易,但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会坚持、会努力,让全世界看到我们中国残疾人自强不息的风采!”这时,有多少人被他面对困难时的勇气与毅力打动了?有多少人破防了?这触动心灵的共振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正是残奥会在筹备与开展过程中涌现出的残奥运动员榜样、赛场中迸发的人性光辉、赛场下残奥运动员不分国界彼此的激励,为残奥教育留下了宝贵的教育遗产。而孩子们的勇气与信心也将更多来源于所受的教育,当我们看到很多残奥运动员遭受了重击后仍勇敢地面对现实、不向命运低头、用毅力与命运抗争并通过他人的激励不断取得卓越成就的同时,我们除了为他们感到骄傲与开心外,更被激励并改变着,坚信“我能”比“我赢了”更重要。图1显示了学生的心理发展路径。
图1 学生的心理发展路径
北京市石景山区电厂路小学校长 薛 东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确保实现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目标。但残奥会在大众特别是中小学生群体中的关注度较低,原因在于残奥会“勇气、毅力、激励、平等”的核心价值观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同,残奥教育的价值还没有得到彰显。
中小学校应该抓住北京2022冬残奥会的契机,落实《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划》,将残奥教育与体育教育相结合,深入挖掘和梳理残奥教育的价值,形成残奥教育(精神+特长+生命+尊重)实施模式。
体育,是残疾人展示自我、丰富人生的舞台,每一枚奖牌背后都是一个拼搏的励志故事。
学校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残奥会,邀请残奥冠军运动员进校园,引导学生直观了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以残疾人运动员为榜样,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会尊重,在感动中磨砺意志,在震撼中增强坚韧。残疾人运动员都能创造一个个让人叹为观止的奇迹,作为一名健全人有什么理由不做得更好?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残疾人运动员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和乐观、自信、自立的品质,激励自身成长。
在日常体育锻炼中,总是有学生出现“今天想学足球”“明天想学滑雪”“后天不想运动”的情况,“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是缺乏坚持的精神。鼓励学生亲身体验残奥体育运动,感受拼搏向上、不轻言放弃的精神,能够培养他们形成自己的体育运动特长和爱好,并且一直坚持下去,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学校在开展残奥教育时,可以让学生模拟“肢体残疾人”进行旱地冰球(单脚跳的打冰球)、旱地冰壶(模拟轮椅,坐在转椅上,手持推杆掷冰壶)、旱地雪车(单臂滑动雪车进行滑行)、旱地滑轮(双手始终放在背后)等冰雪运动旱地化项目的体验。
通过体验和对比,让学生感受和以往进行旱地化游戏完全不一样的技术动作,切身体会到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所面临的特殊困难,让学生更有参与感和真实的触动感,能够深刻感受到在肢体受限的情况下,残疾人运动员依旧坚持运动、不懈努力、享受乐趣、追求卓越的可贵品质。
生命并不只是肉体身躯,更重要的是精神和心灵。残奥会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好平台,是加强生命教育的大课堂,它能够让学生从与命运抗争的残疾人运动员身上,学会坚韧、勇敢、抗挫折、乐观……生命只有一次,懂得珍惜自己,关爱生命,不轻言放弃,才能内化为信念和力量。
学校在开展残奥教育时,可以营造“残健融合、共享、包容”的氛围,培养学生扶残助弱、关爱他人的意识,使学生学会尊重和平等对待残疾人。让学生通过学习和表演冬残奥会志愿服务各种细节的情景剧,了解和掌握为残疾人服务的礼仪和技能,引领学生积极参加冬残奥志愿服务活动,激励每一名学生都成为冬残奥“小主人”,为残奥教育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残奥教育,永远在路上。
新华社记者 马邦杰
北京冬奥组委延庆运行中心体育文化处处长 朗丰杰
现场观看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感觉截然不同,如果说冬奥会给人带来的是极致力量与技巧的视觉冲击,那么冬残奥会带来的则是触动至深的灵魂震撼。
北京冬奥会和北京冬残奥会高山滑雪竞速比赛使用的“岩石”赛道,就像一把“放大镜”,把这种震撼效果成倍放大。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笔者一直在延庆关注高山滑雪比赛。法国作家福楼拜曾经说过,要想使一个事物有趣,只需长久凝视它。本人连续两个冬奥大赛关注高山滑雪比赛,尤其是“岩石”赛道上的比赛,两相对比,感慨颇深。
北京延庆高山滑雪中心共有7条雪道,其中“岩石”赛道地位独特。这条赛道全长3公里,最大坡度达到68%,坡陡弯多道滑,是世界最难的赛道之一。从出发点俯瞰,赛道像条桀骜不驯的苍龙,从海拔2198米的山顶沿着山脊俯冲而下,气势磅礴,让人心惊胆战。
完赛,即从“岩石”赛道上顺利滑下,是冬奥运动员的参赛目标。在北京冬奥会的比赛中,首次在这条赛道上亮相的中国男子选手张洋铭在滑行中出现技术失误,未能实现征服“岩石”的目标。一些高水平运动员也在这条赛道上折戟。
这样一条令四肢健全的滑雪高手都望而生畏的赛道,让残奥选手去滑会是什么状况?答案是:大面积的摔倒。
2022年3月5日,在“岩石”赛道首日举行的北京冬残奥会高山滑雪比赛中,男子坐式滑行25名参赛选手中有10名在比赛中摔倒;女子坐式滑行7名参赛选手中有4名在比赛中摔倒。
一共获得11枚冬残奥金牌(截至3月10日数据)的斯洛伐克选手法尔卡索娃也在这条赛道上摔倒了。她是一位视障人士,在滑雪生涯中无数次摔倒,手腕、肋骨、背部、膝盖、面骨等身体多个部位都受过伤。
中国选手孙鸿胜没有双臂。赛前,他在一次赛道训练时在山顶上摔倒了。运动员在比赛中摔倒后的表现令人动容。除了那些受伤不能动的,其他人都能迅速站起来。
在北京冬残奥会上夺得三枚金牌的挪威坐式滑行选手皮特森说:“足够训练,让你无所不能。”信然!
这些残奥选手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超强的生命意志,助力他们练就了超强的能力,以对抗多舛的命途。法尔卡索娃的座右铭是:绝不怜悯自己。这是一位生命强者的心态。她屡次重伤,每次都毫无畏惧地重返赛道。她每一次成功的滑行,都是不屈的灵魂对抗厄运的胜利。
“岩石”赛道上举行的北京冬残奥会高山滑雪比赛,分明是一场人类不屈意志的弘扬,是一场人类伟大生命的礼赞。
这些残奥选手的拼搏,克服的不仅仅是他们自身的残疾,对于健全人也有精神治愈的力量。茫茫人海,精神和人格健全者能有几人?何况,人生蹭蹬,当兴致消沉、心灰意懒之时,只要想想“岩石”赛道上那些北京冬残奥选手拼搏的姿态,定能为你注入强大的奋斗动力。
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北京冬残奥会赛场上那些顽强拼搏的灵魂,定能唤醒众多沉睡的灵魂,这也是这场体育活动的伟大教育意义所在。
光明日报记者 黄小异
伴随着冬残奥会的持续升温,“无障碍”一词成为时下的高频词。
云顶滑雪公园媒体中心增设无障碍坡道、轮椅和假肢维修服务中心,以及大字版的盲文观众指南;在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冬残奥会所有赛道都增加了防护器材,对靠近赛道的灯柱、电箱、木制围栏全部做了更为细致的安全防护处理;国家游泳中心和国家体育馆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的再利用,其无障碍设施均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扩建,两个场馆均将最佳观赛席位留给了残障人群,且在国家游泳中心的看台上,无障碍座席及卫生间均比原来增加了一倍,并将作为永久设施保留……“无障碍”的冬残奥会更好地服务着运动员,也进一步地推动了“无障碍”理念的普及。
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无障碍指南》中提出的技术规范(包括无障碍通行、辅助设施、酒店和住宿)、信息无障碍、场馆和运动员村无障碍设计、城市无障碍设施、无障碍交通、社会环境与服务无障碍、无障碍培训、赛事运行相关业务领域无障碍等内容的落地,大多数人对于“无障碍”的理解不再限于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卫生间、盲道等日常所见服务设施,而是了解到“无障碍”还包括在社会的各项服务中贯彻无障碍理念,提供无障碍的精细化服务来方便不同人群。
国家冬季两项中心残奥整合经理刘里里说,在冬残奥的培训和服务过程中,志愿者、工作人员的无障碍理念进一步得到深化。“在总结冬奥会服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场馆实际,我们已经将服务残疾人和有特殊需求人士的相关要点和注意事项全部纳入转换期强化培训课程中。培训让更多人了解到,无障碍其实是人人都需要的一种城市环境。”
其实“无障碍”从来都不是特指残障人士,而是指为了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儿童及其他行动不便者在居住、出行、工作、休闲娱乐和参加其他社会活动时,能够自主、安全、方便地通行和使用所建设的环境。
在冬残奥会筹备期,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政策、活动帮助残疾人更好地参与冰雪运动。自2016年起,北京每年冬季举办全市残疾人冰雪嘉年华活动,广泛开展冬奥和冬残奥知识普及活动。而近年来,河北省也在扎实推进冰雪运动在残疾青少年中的普及开展,并制定出台《河北省冬残奥体育教育进特教学校实施方案》,分步骤分阶段广泛推动特教学校学生参与冰雪运动。同样我们也看到,城市的无障碍化正在越来越好。近3年来,北京累计整治整改点位33.6万个,精心打造100个无障碍精品示范街区、100个“一刻钟无障碍便民服务圈”,首都城市功能核心区、冬奥会冬残奥会赛事和服务保障相关区域基本实现无障碍化。
“可能有的人会觉得残疾人相关知识或者无障碍的理念意识只有在冬残奥会的时候才能用到,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因为不仅仅残障人士才会对无障碍有需求。无障碍是社会所有参与者融合的需要,当我们年老,也许会需要靠轮椅出行;当我们带着一件大件行李,我们同样需要走无障碍坡道、上无障碍电梯。”相关培训让志愿者李博对无障碍有了更多的认识。
如今,助残扶弱的良好风气在社会上越发浓厚,冬残奥会这一课将让“无障碍”理念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