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净沙
摘 要:在欣赏文物时,观者往往只能浅读文物尺寸、出土地等基本信息,常忽略文物创作的时代背景与文物个体语言色彩。文章从肢体语言的视角对不同文物进行赏析,有助于丰富文物内涵,建立大众与文物的共鸣。
关键词:肢体;身体符号;文物肢体语言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2.047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维系来自大脑的活动,这种看不见的机制在脑内运转,在人类有色的注释下一切都变得拥有语言。在这个人与物共存的社会,将它们组织起来的一切源于语言,这种语言的形式是耳朵的接收和外在的体态表现。阿尔伯特·麦拉宾说过:“一个人要向外界传达完整的信息,单纯的语言成分只占7/100,声调占38/100,另外的55/100信息都要由非语言的体态来传达,因为肢体语言通常是一个人下意识的举动,所以它很少具有欺骗性。”肢体语言的重要不言而喻,单纯的语言就像读书看报,情绪渲染止步于单纯的文字,而肢体语言的意义就好比文章配上了图片使书本阅读起来传神达意,更加“卖座”。实际上肢体语言是一种传达信息和观念的显意符号,是潜意识的反映,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且效率要远远高于讲述。本文选取经典文物与造型,进一步阐释外在的肢体表现是如何成为一种语言的。
1 肢体语言的生物性
肢体作为生命的构造,它灵活且具有表现力。我们时常通过它来发现生命的终极意义。当你沮丧的时候,你的头会不经意下垂,你的眼神会向下看,此时你的肢体表现会比往常平静许多。而当你不安的时候,就会摆弄肢体来消散或掩饰这份不安的情绪。你会把眼光挪向别处,又或者你会有很多如揉手、搓臂等动作,这都是一种不经意表现出来的肢体语言规律。肢体语言同时也包括面部表情,在不运用肢体的情况下,脸部表情也可以传递许多想法。比起语言,表情更容易让对方感受到你的意图,小到一个眼眸,大到一颦一笑,你全身上下都是符号,我们以此表达情绪,旁人也可观其意图。
肢体语言的重要性早被艺术家们发现,它是最为自然、最具张力的艺术展现方式。我们通过分析人类的身体语言,揭示了人际沟通中的非语言部分,包括声音、肢体、表情等。①而当艺术家把他们的想象构化为作品呈现时,无论在古今中外,都忠于语言的本质,这种发自原始的语言是对观众最直白的交涉与共鸣。
2 文物的肢体语言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的《呐喊》(图1)创作于1893年,现收藏于挪威奥斯陆国家美术馆。他的这幅作品很好地展现了肢体语言的内心情绪和外在情感表现。作品画面色彩浓烈,线条张狂,画中央人物捂耳似在尖叫,姿态扭曲,面孔狰狞,圆睁双眼,脸颊凹陷变形,肢体的夸张表现刺激着我们的神经。这是蒙克对不可名状的恐怖和战栗的直接反映。自幼父母双亡的阴郁和命运遭遇使他不得不把“自己”推进画里以此诉说内心的痛苦与喧嚣。极力塑造身体语言是蒙克的行动武器,如果这张画作没有人物如此的形态,蒙克就无法把内心故事在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无法将情感推向极致。
古代象形文字也是一种肢体语言的载体,比如东巴文字。东巴文字创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大约有1400个单字,是云南省纳西族人信仰的东巴教经典里使用的文字。与现代汉语文字不同,东巴文处于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的阶段,它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大自然中的物件,也往往栩栩如生地模仿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并将其具象化,通俗易懂。不少流传至今的文字现代人也一眼便知其意,其原始性、通俗性引起了现代学者以及相关文化行业从业者的关注。
东巴文可以说是现在世界上仅有的留存了大量完整资料、成体系的原始象形文字。东巴文最基本的组成方式是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之间的相辅相成,来看一组最简单的人类体态(图2):
人:字如同人形,有头脑有四肢。
舞:以“人”为基础,通过增加上肢的摆动,形象地表达人载歌载舞的状态。
跳:以“人”为基础,双脚抬起,双手举起,表达人处于跳跃的状态。
跑:以“人”为基础,脚底线条表示道路,是通过两个象形字符组成的会意字。通过两只脚在路上处于跳跃的状态,表达人在路上快速奔跑。
除了明显的肢体动作外,还有形容人当下状态的文字(图3):
抖:以“人”为基础,把人的四肢用快速抖动的线条进行描绘,表达人处于一种颤抖、抖动的状态。
笑:以“人”为基础,用夸张的方法表现人张口露齿,表示人处于笑的状态。
饱:以“人”为基础,人腹中有物,表示人处于饱的状态。
饿:以“人”为基础,人腹中无食物,张口有索取食物状,表示人处于饥饿的状态②。
东巴文作为一种古老的象形文字活跃至今,大部分东巴文的经书采取东巴文记载,这类原始鲜活的象形文字用简单的人类肢体动作,栩栩如生地勾勒出最原始的人和事物状态。不像很多少数民族繁杂的文字,大部分东巴文不用通过专门学习,普通人就可以通过文字的肢体形态加以联想,猜测出文字的大概意思,这也是文字的肢体语言能达到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和魅力。
当我们在欣赏不朽的世界名画和古老文字作品时,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作者通过独特的笔法反映的肢体语言,而将这种肢体符号转向立体对象时,栩栩如生的视觉冲击力会带给我们更深层的震撼。
东汉击鼓说唱陶俑(图4)应为大家熟知,它于1957年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崖墓,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说唱俑,“说唱”二字一目了然,边说边唱正是这位人俑现下的情境表现。而在古代此俑也叫作“俳优俑”,“俳优”二字专指古代的男性表演艺人。四川大地人杰地灵,拥有丰厚的文化历史背景,东汉时期的成都更是经济鼎盛,戏剧娱乐发展十分成熟,因此说唱表演的地位在当时无论是平民层还是贵族圈都相當流行,俳优俑的墓主人也是他们的粉丝,于是打造了这样一尊冥器伴其左右。图4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鲜明立体的表演艺人形象,头戴巾帻,右手高举鼓棒,单脚高高抬起,俏皮可爱,说唱表演正达到高潮时,仿佛下一刻就要敲下响亮一击,手舞足蹈的艺人此时情绪激昂,热得脱掉上衣,享受表演的他咧嘴大笑,额上牵扯出了深深的皱纹,这一系列姿态被细心的工匠师捕捉,凝聚于此刻。中国古代的艺术表现手法相较于西方艺术更加含蓄内敛,但此陶俑的刻画十分夸张、大胆,呈现出的语言色彩也十分浓重。东汉击鼓说唱陶俑是一件典型具有肢体语言符号的文物,它展现的不仅是一个鲜活人物形象,更还原了一段历史场景,他声情并茂的样子让我们身临其境,仿佛穿越到古代体验了一把浓厚的东汉市井气息。
同样是东汉时期的一件青铜器铜奔马又称“马踏飞燕”“马袭乌鸦”“凌云奔马”等(图5),它于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当我们把视角从人转移到动物身上,肢体语言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形态容器,它是想象的巨大载体。初看铜奔马是一尊表现骏马奔腾形象的青铜器,似乎塑造手法与一般动物肖像并无差别,但仔细品读后你会看到此马身形格外俊美、矫健,每一块骨骼肌肉都灵活有力仿佛富有弹性。骨骼牵动肌肉的连动感使奔跑的动势表现得透彻且充分。马首微昂,马嘴嘶啼,四肢修长伸展而一足踏飞燕前行,身形轻盈且动态十足,青铜器物带给人的厚重感在铜奔马上不似你所见。寓情于物,动物固有的形象被转换为艺术家的语言后又给予铜奔马,这不亚于展现一尊人体雕像,它总结了作者作为东汉人民迸发向上的生活热情和奋发向上的精神,蕴涵着汉王朝积蓄着强大实力与不可战胜的气概。通过肢体表现往往带给我们两种感受,一是在行为上,二是在情感上,铜奔马融合了两种语言色彩以动物形态作为创作手段,以灵活鲜明的身体语言作为展现方式,使作品呈现出色彩纷呈的艺术特点。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当我们欣赏陶瓷时也可以从一些细节上感受到它们的肢体语言。虽然他们没有四肢也没有面部状态,但通过陶艺家赋予它们的色彩或雕塑形态,仍可以呈现出它们的语言色彩。图6是宋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梅瓶,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定窑流行于北宋时期,是中国的五大名窑之一,以烧制白瓷著称。此瓶总体造型丰美圆润,通体施白釉,显得干净而简洁,瓶唇口小折沿,短颈,肩部上宽厚下逐渐变窄,圆足,瓶身所刻为莲花饰样,修饰线条深浅不一,线条流畅一气呵成,显示出当时定窑刻花技术的娴熟。图7是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烧制清代乾隆年间,素有“瓷母”之称,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瓶洗口,长颈,腹部鼓出,圈足部向外,先用高温焙烧青花与仿官釉、仿汝釉、仿哥釉、窑变釉、粉青釉、祭蓝釉等釉彩,而后再用低温焙烧洋彩、金彩及松石绿釉等釉彩,烧造工艺繁复,以此达到颜色华丽富美,标志着中国古代制瓷工艺达到前所未有的顶峰③。若拿出两个不同时代的佳作对比,简单可以看到两者区别,揭开它们背后的不同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状况。同样是工艺精湛之作,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梅瓶整体看来素雅淡然,审美是含蓄空灵,欣赏它的同时就像欣赏宋代文人的风骨与孤傲的气节,宁静而致远,带着高风亮节的气质。而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的艺术风格则不似中国古典艺术的和谐与统一之美,在这位掌握中国政权时间最久、最长寿的皇帝统领下,亟需一件能够承载其胸怀、雄伟气度的容器,这并非一件素雅的容器能够做到。此瓶背后是一个盛世王朝的自信缩影,无需他人的过多赞美之词也能展现出风华时代瓷器制造技艺的博大精深、经济的发达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涵养。这种节制与外放的精神在两瓶上展露无遗,如同留声机一般对我们诉说着那段千古历史,给人以无穷的美感。
3 结语
历代科学家和考古工作者通过对千姿百态的文物的肢体语言进行考古与挖掘,让文物肢体语言得到高度的价值升华,还将肢体语言符号形成永恒的元素。艺术家通过现代舞台表演等艺术表现形式,再次解读和体现文物的肢体语言,让他们的故事变得更加有趣,更加贴近生活,进而也让文物肢体语言再次呈现了无法取代的深远历史价值以及对我们现代生活带来重大现实的教育意义。这就是今天我们谈说的挖掘文物的肢体语言的真正意义所在。
注释
①乌尔里希·索羅曼.你一动,我就懂:身体知道答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2.
②和力民.田野里的东巴教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6:200-209;杨杰宏.东巴叙事传统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8:27-29.
③于蕾,吕逸涛.乾隆各种釉彩大瓶—国之瑰宝[N].中华读书报,2018-09-19(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