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籍装帧看中国古代纸质文献保护方法

2022-03-30 01:13李璇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2期

李璇

摘 要:书籍装帧不仅是为了美观,它对减少文献在使用和保存过程中产生破损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使文献得以长期利用和保存。文章将简要地介绍古代纸质文献装帧形式及其演变,并重点对它们在文献保护中起到的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文献保护;纸质文献;古籍装帧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2.015

0 前言

书籍的装帧具有装饰和保护图书的作用,同时古籍装帧也为版本学、装潢学和中国古代书籍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 古代纸质文献装帧形式及其演变

中国古代纸质文献的装帧形式多样,主要分为卷轴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

1.1 卷轴装

卷轴装是纸书最早的装帧形式,始于汉代,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之间。东汉蔡伦改良造纸技术后,大大提高了纸的质量,不再像东汉之前的麻纸一样粗糙,開始用于书写。纸写本出现以后,受到简册书和帛书的影响,延续了卷轴装的装帧形式。

纸书卷轴装一般是以纸作为载体,将写好的纸书按顺序一页一页粘成长幅,在纸的末端粘一根木棒等作为轴,便于舒卷。轴的长度比卷子的宽度略长,所用的材料包括木棒、竹子、玉等,按照等级的不同,轴使用的材料也有所不同。《隋书·经籍志》中记载,卷轴“分为三品: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①。书卷前面会粘一段空白纸或丝织品,称作“褾”或“包头”。包头的前端系一根丝带,以此来捆扎书卷,称作“带”。卷轴的存放方法是平放于书架上,轴的一端朝外,系有书签,书签的材料、颜色也不尽相同,其上标明了书名和卷次,以便抽取和翻阅。

1.2 经折装

经折装是卷轴装改造而来的。唐代卷轴装仍然是最为盛行的书籍装帧形式,随着佛学兴盛,卷轴装书籍不再适用佛教弟子翻阅佛经的需求。“任何一种纸质经卷,由于长期卷舒产生的惯性,读过的部分,会自动自左向右卷起,未读的部分,则会自右向左卷起。如不随时调整镇尺的位置,则左右两端同时向中间卷起,根本无法适应佛教弟子正襟危坐的诵经姿势。”②因此,针对卷轴装的改革先在佛经典籍上发生了。

经折装是将长卷的佛经,依照一定的行数或宽度,连续折叠起来,使其成为长方形的一叠,最后将两张厚纸封皮各粘接在前后两面。经折装在某种意义上留有卷轴装的痕迹,但改善了卷轴装不便翻阅的缺点,称得上书籍制作的一大进步。后来,在这种装帧形式的影响下,出现了许多更为方便使用的变种,在中国古代典籍的装帧形式中,经折装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

1.3 蝴蝶装

唐代发明了雕版印刷后,经过五代的发展,到宋朝后,雕版印刷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书籍制作方法的改变,自然而然使书籍装帧形式发生了改变。已有的卷轴装、经折装已经不再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蝴蝶装的出现既适应了雕版印刷,又方便了阅读。③

蝴蝶装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元。清人叶德辉所著《书林清话》中记载:“蝴蝶装者不用线订,但以糊粘书背,夹以坚硬护面,以版心向内,单口向外,揭之若蝴蝶翼然。”④蝴蝶装的装帧方法是将印刷好的书叶有字的一面朝内对折,集数叶为一叠,折边朝右墩齐作为书脊,在书脊处涂抹糨糊使每页粘连在一起;然后用一整张书皮纸折出与书籍厚度相同的折痕,粘于书脊上,作为上下封皮;最后,上、下、左三边裁齐。

蝴蝶装适应了雕版印刷一页一版的特点,将书籍装帧形式由卷轴装彻底改变为册页装,⑤在我国古代书籍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宋代书籍的主要装帧形式。

1.4 包背装

尽管蝴蝶装的出现大大方便了人们对于书籍的翻阅,但是也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缺点:一是翻阅时经常见到反页,需连翻两次才能看一页书,不太方便;二是蝴蝶装的书叶朝内对着,正是有油墨的印刷页,容易互相粘连;三是蝴蝶装版心向内,无法缝线,只能用糨糊粘,不如缝线结实。而包背装的出现克服了这三个缺陷。

包背装出现于南宋后期,一直流行至明清时期。包背装的书叶对折方式恰好与蝴蝶装相反,是将文字朝外对折,版心置于左侧,集数叶为一叠,书口墩齐。在右边版框外的空白处穿纸捻,右边裁齐作为书脊,封皮的制作方法与蝴蝶装相同。

包背装解决了蝴蝶装翻阅不便的问题,但其只是以纸捻装订,包裹书背,所以频繁翻阅还是会造成书叶脱落。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一种新的装帧形式—线装应运而生。

1.5 线装

关于线装书的起始时间,很难有确切的答案,它盛行于明末清初,清代书籍大多为线装书。线装书是流传的古籍中最常见的装帧形式,是由包背装演变而来的。⑥线装不用整纸包裹书背,而是分别用两张书皮纸作为前后封面,用糨糊固定在书芯上,上、下、右三边裁齐,最后打眼穿线装订成册。常见的有四眼线装、六眼线装,其他还有八眼、龟背等形式。有些书籍会用绫绢包角,以此起到保护订口上下书角的作用。

线装书不仅易于翻阅、结实耐用,而且漂亮美观,在中国古代流行了数百年之久,是古代书籍装帧形式发展的最后阶段,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中国特色。

2 古代纸质文献的装帧保护

中国古代纸质文献在装帧时,充分考虑了采用何种方法可以增加书籍的牢固程度、延长其使用寿命,减少书籍在使用和保存的过程中受到的损害,有的方式是在书籍本身上进行保护,有的方式则在书籍外部进行装潢,从而实现了对书籍的进一步保护。

2.1 卷轴装的保护措施

卷轴装的装帧主要通过“轴”“褾”“带”“帙”四个部分对文献起到保护作用。所谓“轴”,就是在书卷的末端装木轴,“轴”不仅起到了便于舒卷的作用,也使书卷在收展时能够受到均匀的拉力,卷面平整,防止书卷撕裂。“褾”是在正文第一张纸前粘裱一张空白纸或绫、绢等丝织品,这可以在书卷收卷后覆盖住文章的内容,使文献内容不致受损。

除此之外,包头上附以丝带,能够系紧卷轴防止其散开,⑧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文献内容的作用。古人有时也会在书卷之外裹以麻布、丝织品或竹帘制成的书衣,称为“帙”,除了可以防止散乱外,主要目的是保护书卷,避免摩擦受损。另外,卷轴装书籍也会进行装裱,因卷轴装书比较长,需要频繁展开阅读,装裱可以避免边缘破损,也可以使书卷更为硬挺,便于舒展。

2.2 蝴蝶装的保护措施

蝴蝶装的出现相比于卷轴装、经折装等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阅读体验,这种装帧形式也对文献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首先,蝴蝶装的版心朝内,对版框以内的文字起到了保护作用,上、下、左三面朝外,都是版框以外的空白部分,即便磨损了,亦可以处理,重新裁齐不会损坏到版框以内的文字部分。其次,没有穿线的针眼和纸捻的订孔,所以重装整本书时也不至于损坏。

2.3 线装的保护措施

线装书由于是用双线进行缝缋,书叶更为牢固,不易散乱。线装书的书角是裸露在外的,所以有的书籍会用绫绢包角,用以保护订口上下的书角,减少磨损。孙从添《藏书纪要》中有云:“装订书籍不在华美饰观,而要护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致端正,方为第一。细绢包角;订书眼要细,打得正而小,草订眼亦然,又须少,多则傷书脑;订线用清水白绢线,双根订,结要订得牢,钦山得深,方能不脱而,而紧如此,订书乃为善也。”⑨

2.4 其他保护性装潢

2.4.1 染纸避蠹

我国古纸用植物作为制造原料,因此时间长了容易发生虫蛀,用竹子制作的纸尤为严重。在长期的书籍制作实践中,人们探索出了一种有效的防蠹措施—入潢。入潢是将纸张浸没在黄檗树皮熬制的汁水中,晾干后纸张呈现黄色。黄檗性寒味苦,蠹虫不食,有防蠹作用。早在汉魏时期,人们就开始用黄檗染纸避蠹。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成熟,入唐之后,染纸入潢已相当普遍。

宋代以来,书籍的出版量飞速增长,单使用黄檗染纸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又出现了一种防蛀纸—椒纸。椒纸是由胡椒、花椒或辣椒的汁液染成的,当中含有的香茅醛、水芹菇等成分可以防虫。《天禄琳琅后编》著录宋版书《春秋经传集解》中有云:“淳熙三年四月十七日左廊司局内曹掌典秦玉祯等奏闻,《壁经》《春秋》《左传》《国语》《史记》等书,多为蠹鱼伤牍,不敢备进上览。奉敕用枣木椒纸各造十部,四年九月进览。监造臣曹栋校梓,司局臣郭庆验牍。”⑨这段文字中记载了宋代椒纸的应用。

2.4.2 护叶

古籍会用一张空白纸连接前后封皮与书芯,称为“护叶”,用以保护书芯。明清时期广东地区的书籍中会加入一张橘红色的纸作为护叶,这种纸被称为“万年红”,也叫“红丹纸”,主要成分为四氧化三铅,有剧毒,蛀虫食入微量便会死亡,且四氧化三铅性质稳定,不易分解,因此能够起到持久的防虫作用。明清时期使用万年红作护叶的粤刊本存量较大。如国家博物馆藏明崇祯四年(1631)刊刻的《梦溪笔谈》、清嘉庆十一年(1806)刊印的《羊城古钞》两书,均用万年红纸作护叶,万年红纸至今仍保存完好,而没有万年红纸处,遭到虫蛀⑩。

2.4.3 金镶玉

书籍在长期翻阅、保存的情况下,难免会受到一些损坏,比如书口的磨损、撕裂,书角的卷折等。为了延长书籍的使用寿命,特别是保护珍贵的善本古籍,人们总结出了一种修旧翻新的保护措施—金镶玉。

古籍修复中金镶玉的意思是,原书纸张陈旧泛黄,添加衬纸崭新洁白,像在黄金上镶了白玉一样。金镶玉在南方也叫作“惜古衬”“穿袍套”,“惜古衬”意为爱惜古书,“穿袍套”是指衬纸叶大、书叶小,像古人所穿袍套,长袍在内,短套在外k。金镶玉是先将原书叶进行修复,然后用新的书叶作为衬纸衬于原书叶中,再重装成册。

金镶玉装费时费料,工艺复杂,一般用于珍本、善本古籍,普通古籍很少使用l。金镶玉通常在以下三种情况下才使用:古籍书叶边缘老化发脆而危及文本内容;古籍的天头地脚过小;批注外空白处过小。由于金镶玉古籍的天头、地脚和书脑三边有衬纸的保护,所以不易损坏,外观也整齐美观。

2.4.4 古籍外部保护

①袱裹。袱裹是用丝织品把书籍包裹起来。这种方法操作简便,便于携带和保存,是普通书籍最为常用的保护方法。袱裹除直接包裹书籍外,有时还用于裹装函套和梵夹,从而对书籍起到进一步的保护作用。根据使用人的身份地位的不同和书籍的珍贵程度不同,袱裹的材料也不尽相同:富裕官宦人家和珍贵的书籍大多使用绸缎等高档织物包裹;皇家内附的书籍则使用织有图案的高级织物包裹,袱裹的锦带和牙签亦极为考究。

②夹板。夹板是用以夹裹书籍的两块略大于书的木板。夹板上下两侧边缘打孔,书籍放于中间,用带子穿连上下木板,拉紧打结。夹板能使书籍平整舒展,不卷折、翘角,抗撞击,对书籍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③函套。函套是书籍保护措施中效果最好的一种方式,尤其适用于册数不多的套书。函套分为四合套和六合套。四合套由与书册大小、厚度相适应的五块板子构成,面板上贴有书名题签,由于两头不封,可以非常清楚、方便地看到书根上的书名和卷次,但是正因如此,四合函套的书根、书首裸露在外,容易污损。六合套由大小不一的九块板子构成,面板之下通过抠挖形成各种样式的锁扣加以套合,牢靠又美观。六合函套可以将书册密封保存起来,不怕光晒,不易卷折,防止污损,非常到位地保护了其中的书籍。

④匣装。匣装是由优质红木、楠木等木材制成,形式多样,防朽防蠹,有利于书籍的长久保护,特别是对珍稀善本能够起到极为有效的保护作用。

3 总结

随着书籍制作原料、制作方式的改变和社会需求的发展,古籍的装帧形式也不断变化。从卷轴装、经折装,到蝴蝶装、包背装、线装,都展现了古代人民在书籍制作与保护方面的智慧。古籍装帧不仅是实现了美观,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文献在使用和保存过程中产生的损伤,延长了文献的使用寿命,对古代纸质文献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现在的纸质文献保护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注释

①魏徵,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②张光华.我国古籍装帧形式演变述论[J].河池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69-72.

③李致忠.简明中国古代书籍史:修订本[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

④叶德辉.书林清话[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

⑤董轩志.浅谈卷轴装之后中国古籍装订方式的演变[J].今传媒,2013(7):112-113.

⑥毕如兰.中文古籍装帧形式发展过程略谈[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0(4):56-58.

⑦康素娟.从卷轴到册页看中国书籍形式的主流演化[J].西安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88-91.

⑧王铁兰.中国古代纸质文献保护方法漫谈[J].怀化学院学报,2009(9):152-154.

⑨祁承爜,等.澹生堂藏书约:外八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⑩刘仁庆.论万年红纸—古纸研究之十八[J].纸和造纸,2012(3):68-71.

k林明.古籍“金镶玉装”杂谈[J].图书馆论坛,2012(2):179-181.

l潘美娣.古籍修复与装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