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剑父现代绘画观蠡探

2022-03-30 02:09朱建伟
南方文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大众化国画题材

20世紀初期,随着西学东渐逐渐深化,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深刻地认识到中西方的差距,需要在中国大地上进行一场全方位的革命。在美术方面,作为“岭南画派”三杰之一的高剑父,认为中国传统绘画固守理法,无甚新意,不合中国现实发展的需求,遂提出现代绘画的主张。高氏所主张的现代绘画是“折衷中西”,理趣兼具,既要有中国画之精神,又要有西洋画之技法,但绝对不能是“公式主义”的新绘画。本文以探讨高剑父现代绘画观为重点,全面厘清其关于现代绘画的主张,以期深入考察高剑父绘画的现代性。

一、“折衷中西,融汇古今”

高剑父认为要实现中国绘画现代化,需要“折衷中西,融汇古今”,他一再倡导的“新国画”就是“中西精神、古今形理的完美结合体”①。他阐释自己折衷中西的思想是“以历史的遗传与世界现代学术合一之研究,更吸收各国古今绘画之特长,作为自己之营养,使成为自己之血肉,造成我国现代绘画之新生命”②。高氏所主张的现代绘画是要符合时代发展,并通过吸收古今中外绘画之特长,滋养中国现代绘画之新生命,形成具有现代意义的绘画。

高剑父认为要使中国传统绘画向现代绘画转型,从内到外皆具现代性,至关重要的是在思想层次上进行革命。他说道:“现代的绘画,与古画间主要的分别,不应该只是形式上的,而应该是思想上的。”③在高氏看来,想要发展中国现代绘画,就要将发达的西画当作新补剂,给予新刺激,灌输新血液,同时保留国家民族的文化特质。可见,高剑父并非偏激的绘画革命者,他既不完全否定中国传统绘画,也不全盘西化的“折衷”主张是一种相对理性的绘画改革尝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在现代绘画形式层面上,高剑父的“折衷”思想体现在他既主张保留中国传统国画的笔墨气韵,同时也主张将西方绘画的透视、光影等科学方法融进中国画中。在高剑父看来,笔墨和气韵是“旧国画”的优势特点,需予以传承。除此之外,也要汲取西洋现代科学的养料,以滋养中国现代绘画。高剑父试图在继承中国传统绘画优良因素的基础上,通过西方绘画这一“他山之石”,来实现“旧国画”向“新国画”的转化。高剑父的“折衷主义”,为20世纪中国绘画的改革带来了新的刺激,注入了新鲜血液,对中国绘画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以时代之立场,表现现实

高剑父认为,作为一名现代画家,要站在时代的立场,表现周围的现实。换言之,现代画家不仅要关注当下现实,而且要写时代之进步,正如石涛所言的“笔墨当随时代”。高剑父说道:“绘画是要代表时代、应随时代而进展,否则就会被时代淘汰了。”④高剑父之所以反对“旧国画”,坚持创立“新国画”,是因为在他看来,“旧国画”的画家只会浸淫在古人旧法之中,未能表现现实之特性,彰显时代之风貌。因此,他主张“新国画”之革新,要站稳时代之立场,将时代发展、现实状态和国民生活融进绘画创作中,表现现实特征,传达时代风采,如此方能使绘画蕴藏深厚的现代意义。高剑父深谙绘画创新永无止境的道理,他言道:“今日改革了、创作了,不久就会陈旧了,又有新方法、新理论了,那时又从而改革之、创造之,实在永远地革命,永远地创作,才永远地进步。”⑤高剑父之言,阐明了绘画不能永久弥新,只有站在时代的立场,关注并表现现实,不断地革新创作,用新的方式方法来表现新语境下的时代生活,才能代表时代、诉说时代、引领时代,“新国画”才能常新,才能具有现代意义。

高剑父始终秉持着现代绘画观点,即现代画家要站在时代的立场,并且应该观照周围的现实,以此来表现新绘画。他创作的《白骨犹深国难悲》表现的是四个骷髅头骨在野地荒草之中,还有《东战场的烈焰》《雨中飞行》等很多作品都是直接表现现实的绘画。对于画家来说,无论从学何种门派、何人或哪个时代的绘画,最终都是要归纳到自己的时代中来,站在时代的立场,关注周遭的现实,创作出在思想与形式上都能体现出时代意味的绘画作品,这也是高剑父对现代画家提出的期望。高剑父对时代和现实重视程度之深,由此可见一斑。其1932年创作的《雨中飞行》,表现了天空中几架飞机在迷蒙的雨中飞行的场景,充满了时代感和现实性,这也是高剑父主张现代绘画要关注时代现实的具体表现。不仅如此,他还“关心抗战形势国计,鼓励他的学生们投身到抗日的斗争中去”⑥,鼓励学生们为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剑父自觉地站在时代的立场上,表现现实,试图通过不断地变革来打破绘画的固定模式,实现现代绘画的“常新性”,从而引领时代向前进,这也是他主张现代绘画的一个重要意义所在。

三、主张以新题材、新构图和新表现形式,突破“公式主义”

高剑父称“新国画”绝对不是“公式主义”的绘画,古人作画大多在题材、构图和表现形式上陈陈相因,要创立现代绘画,势必要突破“公式主义”的束缚。因此,他主张以新题材、新构图和新表现形式,突破“公式主义”,使创立中国现代绘画的理想落地生根。

在题材方面,高剑父视野较为开阔,他主张现代绘画不要局限于中国人或中国景物的描绘,也可以描绘外国人或外国景物。也就是说,“新国画”的题材可以包罗万象,一切符合时代和现实主题的题材皆可作为新题材,只要是时代和现实的产物,皆可入画。高剑父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现代绘画的首要任务不是改变语言的形式,而是在表现题材上做出调整。”⑦高剑父是一名积极参加革命的艺术家,救亡图存的抗战主题是他关注的重点,他认为这一题材的创作多多益善。而在抗战作品的题材选择上,他说:“最好多以我们作战于硝烟弹雨下,以血肉作长城的护国勇士为对象,及飞机、大炮、战车、军舰,一切的新武器,堡垒,防御工事等做题材……他如民间疾苦,难童、劳工、农作、人民生活,以至那啼饥号寒,求死不得的,或终岁劳苦,不得一饱的状况,正是我们应该着眼的题材。”⑧高剑父将处于抗战中的现实中国作为自己的绘画题材,体现出他对现实世界的观照。他作于1938年的《白骨犹深国难悲》正体现了他对中国现实的观照,该画描绘了荒野之中的一堆骷髅,表现了国家由战争带来的悲惨现状,表达出自己对国难的激愤和忧心之情。

在构图方面,高劍父认为古人之构图十之八九大同小异,为法度所拘,但并非所有古人都会固守死法。他赞扬八大山人、石涛的章法千变万化,称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之布局,是穷极了自然造化之法,百年难得一遇。高剑父认为现代“新国画”构图不应被向来已经固定的规矩范围所规定,因此他强调“新国画”要突破古人的构图法度,创立符合时代的构图样式。尽管高剑父并没有给予新构图一个清晰的样式概念,但只要“胸贮五岳”,“目无全牛”,根据自然和现实的实境进行合理的章法布局安排,不固守古人之法,就可以打破“公式主义”的构图模式,构建出具有现实性、时代性的章法形式。如《东战场的烈焰》,以分割式的构图方式,将断壁残垣分割成两段,控诉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暴行,呼唤国民勇敢地站起来,予以敌人最坚强的反击,为保卫国土、建设美丽家园而战。从这幅作品可以看出,高剑父所采用的新构图对突出主题内容、画面意义和引起时代共鸣所起到的效果,是极为强烈和明显的。

在表现形式上,高剑父在继承中国画的造型和笔墨技法的基础上,借鉴西洋透视、光影、空间塑造、烘托渲染等画法来表现自身所处的时代和眼前的现实,使“新国画”能够在视觉形式上形成一种健全且合理的存在。高剑父想要通过“折衷”中西绘画的优良表现形式,结合时代和现实的客观对象与当世人的思想情感,赋予绘画现代化的内涵,以此形成具有强烈的现代意义的绘画样式。在这一表现形式上,高剑父在1930年所作的《斜阳古塔》尤为明显。此作品描绘了斜阳中的电线环绕着古塔的情境,以传统笔墨语言为载体,古塔的描绘加入西画的光影和透视的表现方式,其画中寓意也暗示了高剑父中西结合的“折衷”思想。

四、倡导艺术的大众化

“文艺大众化是高剑父倡导艺术革命的很重要的思想和方向。”⑨在高剑父看来,现代绘画理应是大众化的,即要创作人人都能够看懂并产生共鸣的绘画作品。因此,他指出:“艺术要民众化,民众要艺术化,艺术是给民众应用与欣赏的。”⑩同时,他又认为,艺术不仅是生活形象的体现,而且也是现实的反映,画家以现代化的革命视角观照现实、理解现实、表现现实,其创作出来的作品必然要朝着大众化的方向努力,从而使作品具有一种善意的诱导作用,能够让普罗大众轻松看懂,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形成时代共鸣。在高剑父的思想观念中,绘画要走向大众化,就需要画家深入走进民众的生活,深切体会人民生活的苦与乐,从中汲取绘画创作的素材,并将这些元素进行取舍,创作出既蕴含画家深厚情感又能够使普通大众轻易看懂的大众化绘画作品。由此,新绘画方可由“艺术大众化”进而实现“大众艺术化”这一最高目的。高剑父主张现代绘画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能够提供普罗大众欣赏,具有革命的现实意义和善意的诱导作用,《一犁春雨入黄昏》就是他的一件走向大众的作品。画中展现了黄昏下的大片春田,他直接描绘了与普通大众息息相关的春耕生活,与传统山水的表现题材形成了鲜明对比,从而使得画中的内容与意蕴,能够让普罗大众轻松看懂与接受。这是高剑父绘画大众化主张的重要尝试与实践。

20世纪初期的中国正处于革命斗争、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当中,高氏主张艺术来源于生活与现实,中国革命的现实也就成为他主张的现代绘画不可忽视的重要题材。这就要求现代绘画为革命现实需要服务,朝着大众化方向靠拢,让普通大众能够很容易地理解并接受,使民众产生共鸣,从而成为民众的精神指引和思想导向。在高剑父看来,中国传统绘画是古代精英群体的艺术,有着深厚的思想内涵和主观情感在里面,并不能很容易地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理解,在这个剧变的时代,若坚守“旧国画”的法度,就不能贴近民众,启发民智,使艺术走向大众化。因此,现代绘画要根植中国革命现实,从生活出发,以“折衷”的理念和方式进行革新,创造出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国画”,使普通民众能够看懂,从而起到激发民众革命意识、增强民众抗战斗志的积极作用。如上文提及的《东战场的烈焰》《白骨犹深国难悲》等作品皆体现了他艺术大众化的主张和实践,这些作品无一不能引起普通民众的共鸣,对唤起民众勇敢进行革命和保家卫国的意识有着重要作用。

为了让普通大众能接受、理解新国画,高剑父尽力把绘画画得真实一些,在技法上也更为写实一些、现代一些——他将西洋绘画的透视、光影等表现方法融入中国传统笔墨之中,表现符合时代的现实题材,使绘画更为贴近民众的日常生活与情感世界,以此拉近中国绘画与普罗大众二者之间的距离,从而更好地实现“由艺术大众化而进至大众艺术化”的目的。

结语

高剑父倡导、实践的现代绘画经历了从“模仿新派日本画的折衷手法”到“探访印度,游历南亚,画风渐变”,再到“脱尽日风,回归传统”的曲折过程11,这一历程显示了他在东西方艺术与文化的冲突中,为中国画的现代发展所作出的深刻思考。高剑父的现代绘画主张是在20世纪初期的中西方绘画的交融碰撞中产生的,因此对中国画的现代转型有着广泛的意义。其“折衷主义”观念的提出和绘画技法的实践是中国现代绘画革新的重要探索和尝试他提出的现代绘画要集古今中外绘画之长,立足时代、关注现实,以新题材、新构图、新表现方式突破“公式主义”,艺术要贴近生活等观点,在中国革命的现实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高剑父通过“折衷”式的绘画革命以实现中国画现代化的理想,本无可厚非。但笔者认为,中国绘画的革新应讲究绘画本体,如果一味地强调“折衷”,会使中国的民族情绪和情感特征逐渐变得模糊,最终失去中国绘画的主体地位。因此,现代中国画的革新之法应建立在“以中为体”的核心基础之上,方能使中国现代绘画蕴藏中国精神和时代意义。

【注释】

①陈建宏:《何为现代:1940年代高剑父的现代绘画观》,《艺术探索》2021年第1期。

②高剑父:《我的现代绘画观(上)》,《美术》1986年第1期。

③⑧高剑父:《高剑父新国画要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第11、23-24页。

④⑤⑩高剑父:《我的现代绘画观(下)》,《美术》1986年第3期。

⑥蔡星仪:《高剑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第56页。

⑦陈建宏:《现代科学与新题材——高剑父〈我的现代绘画观〉研究》,《美术研究》2017年第4期。

⑨宋会芳:《革命画师高剑父》,载《艺术的历史与事实:20世纪中国艺术史的若干课题研究(1900—1949)》,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第139页。

11陈雅婧:《高剑父“新国画”的去日本化之路》,《艺术探索》2021年第3期。

(朱建伟,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大众化国画题材
国画《鲦鱼》
国画《鲿》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难忘岁月》(国画)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大众化时代的内在困境
用大众化方式推进理论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