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 鲍雨
《中国现代化报告2017:健康现代化研究》显示,我国健康现代化水平在世界131个国家中排名第59位,是健康初等发达国家。健康不仅是每个公民应有的基本权利,也是人们拥有高质量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条件,更是国家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和本质要求。《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健康江苏建设”的重大任务。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报告提出,今后五年,全省要扎实推进健康江苏建设,大力发展优质医疗资源、推动均衡布局,加快建设中医强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着力提升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水平,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健康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和追求,全面推进健康江苏建设是保障全体江苏人民享有幸福安康生活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考察时提出的“着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新指示的重要基础条件。
健康江苏建设的内涵及目标
凸显健康江苏建设的普惠性。在健康江苏建设中体现普惠性,就是要以人为本,健康至上,让全体人民享受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和更可靠的医疗保障,使全体人民少得病、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病更方便,努力使人民平等地享受到社会发展和医疗进步带来的红利,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群体、行业间的差距。
实现健康江苏建设的充分性。健康江苏建设是保障民生之策,关乎社会和谐安定。若看病难、看病贵,健康不公平现象严重,则易产生社会矛盾;若慢性病、职业病等高发,则必然会降低民众的生活质量;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不到及时处置,则会危及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健康江苏建设必须实现各个领域充分发展,为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确保健康江蘇建设的参与性。健康江苏建设需要多主体共同参与,在强化政府完善制度,履行规划、服务、监管等方面职责的同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调动全体人民推动健康江苏建设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才能,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同时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丰富健康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把握健康江苏建设的渐进性。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生态与社会环境,在经济增速降低、财政收入趋紧大环境下,我们也应该看到,健康江苏建设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步发展、有序推进的过程。既要着眼长远、统筹谋划,明确总体目标和政策措施,持续加以推进;又要立足当前、积极作为,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重点问题。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防止出现入不敷出的困境。
因此,健康江苏建设的主要目标可以概括为: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要求,健全政府、社会各方和个人共同参与的行动机制,使每个人都要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全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水平明显得到提高,卫生健康体系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明显增强,让江苏的社会发展更有“温度”,让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更有“质感”,推动健康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制度体系形成,实现人民健康与全省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
健康江苏建设工作推进状况及成效
近年来,江苏全省上下始终把全体人民的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广大人民群众的卫生健康获得感不断增强,健康江苏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健康水平。目前,全省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至78.27岁,各项健康指标位居全国前列。2017年,全省抽样人群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和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即总体达标率为92.3%;2019年,孕产妇产前检查率和产后访视率分别为98.52%和95.91%;孕产妇死亡率为7.78/10万,其中城市7.96/10万、农村7.11/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74‰,其中城市3.65‰、农村4.10‰;婴儿死亡率2.52‰,其中城市2.48‰、农村2.67‰。
健康生活。全省各地组织实施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居民健康素养稳步提高至25.33%,其中,居民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素养占比为32.74%、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占比为32.44%、基本技能素养为36.77%。全省累计建成健康主题公园1045个;3个设区市、7个县级市成为年度全国健康城市建设示范市,占全国总数一半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79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37.1%。
健康服务与保障。一是全省公共卫生人才队伍不断扩大。2019年末,全省卫生人员总数达786380人(包括村卫生室人员数),较上年增加47086人,增长6.37%。全省中医药人员数达40050人(其中民营机构12512人),比上年增加3561人,增长9.76%。2019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3.16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3.47人。二是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不低于75元,全省实际人均达80.69元,年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位列全国第三。出台《江苏省推进癌症防治工作实施方案》,成立省癌症中心,在全国率先开展癌症患者康复指导和随访管理。三是职业健康监管成效初显。印发《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备案管理办法》,组织开展尘毒危害专项整治,启动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开展重点行业领域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维护劳动者健康权益。
健康环境。2019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全年优良天数达71.4%,13个设区市生态环境均处于良好状态。长江干流江苏段总体水质为优,10个断面水质均为II类。淮河干流江苏段4个监测断面年均水质均符合III类标准,与2018年相比水质保持稳定。2019年末,全省累计建成农村卫生户厕1381.47万座,卫生户厕普及率为98.9%。新增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32.05万座,高邮市做法入选全国农村“厕所革命”典型范例。
健康产业。2020年,全省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超过6000亿元,小分子药物、医疗器械等子行业规模保持全国第一,南京、苏州、泰州等地区打造形成千亿级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大力推进老年健康服务和医养结合,2019年底,全省设有同时具备医疗卫生资质和养老服务能力的医养结合机构650家,其中养老服务机构举办医疗卫生机构的501家,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的149家,1250对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开展签约合作。
当前健康江苏建设进程中面临的困境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亟须进一步提升。近年来全省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显著,高于全国19.17%的平均水平,但是低于上海的32.31%、浙江的29.49%。目前全省城乡居民关于健康技能、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明显弱于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理念,他们对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关注度不够。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低于城镇居民,且增速较慢,不利于江苏健康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
现代化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调研表明,全省基层卫生体系硬件建设得到明显改善,但卫生人力资源严重短缺。2019年省级公共预算中卫生健康支出安排41.08亿元,其中公共卫生与计划生育服务仅占4.32亿元。当前疾控中心在岗人员每万常住人口配置1.15人,低于全国1.46人的平均水平。从人员编制上来看还有较大缺口,近40%的编制空缺,缺口量为全国第四。疾控队伍不稳定,且高端人才流失严重,2016—2018年净流失131人,其中大部分是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人才。
医疗保险、医疗卫生、医药供应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全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着力推进,城乡居民疾病医疗的后顾之忧在大幅度减轻,但医保、医疗、医药三者联动改革尚未形成良性互动。这导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与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差距较大。尤以医保支付、医药流通体制、公立医院改革滞后较为明显,基层服务薄弱、优质资源流向上级医疗机构、激励机制不当导致资源浪费和低效率等问题突出。
全生命周期的保健体系尚未建立。一是在医疗卫生服务方面重治疗、轻预防、缺康复,临床医疗资源供给矛盾突出,社会整体医疗成本居高不下。二是居民健康档案不完善,个人健康记录斷层,医疗信息割裂。三是缺乏明确的医疗康复、健康管理、健康养生等区域规划,尚未形成有效的“医、护、养”一体化模式来应对人口老龄化甚至人口高龄化带来的压力。
全面推进健康江苏建设的对策建议
2020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强调指出:“要强化底线思维,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我们认为,推进健康江苏建设、实现健康现代化,应强化以实现全省城乡居民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为最终目标,统筹规划、政策先行、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策略。江苏可借鉴我国大力发展高铁的经验,实施“系统升级、多轮驱动”的发展战略,整合国民健康体系,重点打造“健康高铁工程”。在全省实现卫生系统进一步转型升级,即从工业时代分立的医疗卫生系统和医疗保险系统,向信息时代整合型分工合作制的国民健康体系转型升级。
全方位干预影响居民健康的各种因素。一是要依托学校、工作场所、社区等全面开展全民健康教育,传授各类健康知识与技能,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全民健身行动,推进一批重大体育设施建设。三是要加快推进多层次的心理应急干预体系建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急救技能,不断提高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四是要着力强化健康环境的建设。大力推进健康城市(区)、健康乡镇(街道)、健康细胞工程等,实现省域卫生区、镇全覆盖,加快形成有利健康、促进健康的公共卫生环境、安全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不断加强针对重点群体健康服务。进一步提高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的健康服务和保障水平。第一,要加快制定并实施妇女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建设规划,加强儿科、产科建设。要特别关注中小学生健康,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学校的绩效考核;推动实施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治行动。第二,要进一步强化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不断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政策,扎实推进医养结合,促进老年医疗、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等服务有序衔接,实现健康老龄化。第三,要合理配置残疾人康复资源,建设满足多元需求、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加快落实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有效控制和减少残疾发生。
预防控制重大疾病。第一,完善预防、治疗、健康管理“三位一体”的慢性病防控机制,实现患者的健康管理全覆盖,向城乡居民提供风险评估、随访管理、分级诊疗、综合干预等服务。第二,要强化对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精准科学防控,强化疫情监测,完善传染病救治体系,优化传染病监测报告和预警分析,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第三,强化突发事件应对处置,有效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加强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应急响应与管理,健全自动分析和预警机制,为防控策略的调整提供技术支持。
强化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一要强化疾病控制、精神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健康促进等专业机构的能力建设。二要完善以家庭医生制度为基础的分级诊疗体系,推进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三要实施海派中医流派传承工程,建成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四要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推行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医保支付方式,进一步完善全省各级医保药品目录。
推动健康江苏建设能级提升。第一,推进健康服务业集群,实现“研发—产品—医疗—康养”一体的健康服务产业,重点发展精准诊疗和智慧医疗。第二,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加快生物医药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应用,使健康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第三,推进健康江苏信息化工作,重视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实现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服务信息互联互通互认。第四,强化区域资源共享和国际合作。推动长三角高端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统筹布局,打造标准规范互认、信息互联互通、服务便利有序、医学科技发达的健康长三角,创新健康领域对外合作交流机制。第五,加快大健康产业立法,强化法治体系和法治能力,并以此来促进大健康产业的良性发展,使其能够为民众提供更健康和安全的产品和服务。
引导多方参与,实现全民共建。首先,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的引导机制作用,突出保基本、强基础,支持基础医学领域开拓创新研究。在非基本服务领域,要放宽民间社会资本的准入门槛,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在确保健康江苏建设能够满足公益性需求的同时也能够与市场性相结合。其次,大胆探索“保险+健康”的新模式,积极开发政保合作新项目,开拓发展新领域,大力推动发展普惠性商业健康保险,促进商业保险从“事后疾病费用补偿”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转变。最后,要充分调动企业事业单位、各类社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健康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健康江苏全社会共治格局。
(张卫: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鲍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