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增鹏
县域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线,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江苏省海安市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在体制机制优化、科技产业融合、创新主体培育、重大载体建设、校企协同创新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形成了“政府引导创新、企业主动创新、高校院所联动创新、全社会支持创新”的浓厚氛围,实现了从“小科技”向“大科技”的转变。海安先后成为全省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两个县级试点城市之一、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52个地区之一,连续三年被省政府通报表彰为落实“科技创新40条”“科技改革30条”成效明显地区,在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榜、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榜、工业百强县(市)排名中分别列第24位、第7位、第17位。
一、海安市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践创新
摆上核心位置,全面优化工作推进机制。坚持“一把手”抓“第一动力”,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分别担任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領导小组、省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领导小组组长。创造性开展“机关部门服务企业科技行”活动,50多个市级机关部门挂钩服务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建筑业企业,推动企业从被动创新向主动创新转变。
坚持问题导向,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将开发区和高新区的科创园由股级事业单位升格为正科级行政单位,落实市科技局和重点园区“交叉兼职”机制。10个产业集群培育部门设立产业科技创新办公室,增核中层职数1个,初步形成“1个部门分管负责人、1个职能科室对接N个产业商会”的“1+1+N”组织机制。
聚焦产业创新,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围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等产业集群,建立市领导挂帅、10个经济部门具体推进的培育工作机制。实施三年培育壮大计划,梳理“卡脖子”技术清单,打造研发能力较强的高校院所及专家团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全力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全市先后建成锻压机械、电梯设备、建材机械、磁性材料四个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
突出创新主体,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精选一批创新基础好的行业“单打冠军”后备企业,市领导挂钩、部门推进现场办公解决问题,先后有5家企业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1家企业获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十三五”时期,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长26.5%。近五年,全市累计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近1500项、国际合作项目52项,支付经费超10亿元,年净增工业应税销售60%以上来自产学研合作项目。
强化载体建设,夯实创新发展基础。海安高新区积极开展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全力推进创新核心区建设,加强“一区一战略产业”培育,并于2018年正式升格为省级高新区。出台政策支持新型产业研发机构建设,加强“高精尖”新设备引进,先后建成海安南京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海安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装备研究院、北大上海微电子研究院海安集成电路技术创新中心等9家新型产业研发机构,其中4家晋升为国家级研发平台,3家成为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3家建有省级院士工作站。
二、当前县域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从海安实际来看,当前县域科技创新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科技产业融合滞后。经济发展表现为传统产业占主导,缺乏高水平研发机构和科研人才,企业自身创新实力较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能力不足。只有主动向大院大所的科研资源和高水平创新人才“借力”“借智”,才能不断提升县域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促进转型升级,以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是破解县域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
科技金融模式亟待创新。从全国情况看,风险投资市场总体不发达且主要聚集在一线城市,无法满足县域科技创新对资金、资本的需求。由于缺乏有形资产、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传统金融模式难以量化评估“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价值和风险。因为融资渠道较少,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双创型中小企业资金获得感还不强。
高端科技人才储备不足。当前县域虽普遍实施招才引智工程,争相抢占未来产业技术制高点,但与此同时仍然存在不少制约人才作用发挥的因素。县级城市高校院所缺乏、高端科技资源相对不足制约了人才引进,海归人才与国内文化环境还有待融合,外籍人士生活所需的教育、医疗等资源配套还不够完善,企业在人才引进中的主体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与国际接轨的薪酬机制尚未真正建立,不利于发挥高层次人才对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
三、加快科技创新,引领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聚焦体制创新。一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科技创新领导体制,设立县级科技创新委员会。推动县域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转变,从分钱、分物、分项目向定战略、定方针、定政策和创造环境、搞好服务转变。加强县域科技管理服务队伍建设,增加科技部门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完善乡镇科技工作人员配备。二是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建立由市场决定的财政资金分配机制,采取“揭榜挂帅”等形式组织实施县级科技项目。建立健全“竞争性分配与普惠性支持、直接资助与间接资助、事前资助与事后补助相结合”的多元化财政资金分配机制。三是打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不断完善县域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完善诚信体系建设长效机制,加强市场监管改革创新,推动“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坚持产业方向。一是在“特”上做文章。立足自身优势和发展潜力,围绕“一区一战略产业、一县一主导产业、一镇一园一特色产业”的要求找准方向和目标,下功夫做强做特,推动主导特色产业绿色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打造区域性标志和行业性标杆。二是在“高”上下功夫。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瞄准“卡脖子”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大高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引进力度,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向产业链中高端攀升。三是在“新”上求突破。向传统产业注入创新元素和科技含量,推动传统产业的智能化转型和绿色化改造,全面提升设计、制造、工艺和管理水平,让“老树发新枝、开新花、结新果”,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生物育种、农机装备、智能农业等领域加快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提高农业科技支撑水平,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强化企业主体。一是打造行业“单打冠军”。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大垂直整合和横向拓展力度,优化各类资源配置,助推发展主业并延伸产业链,打造一批研发实力与创新成果国际一流、产业规模与竞争能力位居前列的行业“单打冠军”。二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强化高新技术企业源头培育,加快形成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新格局,有效带动县域企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坚持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作为县域招商引资的重要指南,进一步加强服务,提供政策激励,加快孵化一批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落户。三是强化知识产权战略。发挥知识产权政策体系的引领作用,不断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促进高价值专利培育和专利成果运用转化。强化县域知识产权执法队伍建设,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探索知识产权助推创新经济、品牌经济和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途径。
深化科技合作。一是深化产学研合作。重点对接科研院所、“双一流”高校,全面提升合作成效和合作层次,不断提高科技项目产出占当年新增工业应税销售的比重。二是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积极构建技术资本化、成果产业化战略合作模式,引导企业加快收益分配方式及股权制度改革,支持高校院所在企业建立一批成果产业化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三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等战略部署,定期组织企业参加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活动,加快引进、消化、吸收、转化国外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支持企业与国外院校、知名企业共建科技研发机构,支持龙头企业在境外设立科技研发分支机构。
注重科技服务。一是培育科技服务机构。强化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推动其常态化开展研发设计、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等服务,持续提高服務性收入,形成“小平台大服务”效应,以科创园为主体打造科技服务业集聚区。二是培育技术交易市场。推动企业需求征集、科技成果发布展示、校企对接洽谈、科技金融服务,全面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对接,促进科技成果交易服务常态化。三是促进科技金融结合。建立覆盖科技创新全过程的金融服务体系,降低企业创新风险和成本。发挥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作用,大力引进创业投资机构和专业化管理团队,鼓励社会资本设立天使投资基金,形成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以社会资本为主体的创业投入体系。推动科技金融建设,建立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加快发展科技保险,建立健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机制,支持企业研发和推广应用重大创新产品。
构筑人才高地。一是加大力度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根据重点产业和优先发展领域的需要,进一步加强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科技创新团队引进力度,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到县域创业、更多先进技术和创新成果到县域转化。二是加大力度培养青年科技英才。青年是人的一生中思想最活跃、最富朝气、最具创造性的时期,要多给支持、多创机会、多搭平台,让大批优秀青年人才不断涌现出来。三是加大科技镇长团选派力度。科技镇长团是活跃在基层的重要生力军,在服务县域创新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扩大科技镇长团的规模和覆盖面,并不断巩固提升其工作成效。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第23期乡镇党委书记进修班学员,中共江苏省海安市孙庄街道党工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