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晶
摘 要:王羲之作为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书圣”,他的作品备受人们推崇,其中《快雪时晴帖》更是被世人称作仅次于《兰亭序》的行书传世佳作。从王羲之书法风格诞生的背景出发,对王羲之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书法艺术特点进行阐述,并对王羲之《快雪时晴帖》进行艺术赏析,以推动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书法鉴赏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社会动荡,战争频繁,在这一变革时期,一直以来占据主体思想地位的儒学影响力被削弱,佛教文化与玄学文化盛行,对社会的经济文化和艺术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王羲之就是生活在这个时代,千百年来他的书法作品在中国书法界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被无数文人墨客奉为瑰宝。他的书法作品有“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的极高赞誉,乃至于在世界艺术发展的长河中,都少有人能够像王羲之这样,作品跨越千年仍然能在艺术长河中熠熠生辉,给后世书坛带来巨大影响[1]。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书法界也不断地从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提炼出了更丰富的美学价值,从而使这些东方书法艺术瑰宝永葆活力。
一、王羲之书法风格诞生的背景
首先,儒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具备深厚的思想根基,因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六艺之一”的“小道”书法虽然受到了其他学派的影响,但总体还是在儒家思想的大背景下不断发展。因此,王羲之的书法风格虽然受到玄学思想的影响较大,但其总体基调还是保持着儒学的思想观念,书法风格淡然悠远,呈现出自然烂漫且具有平淡中和之态的意境,这也是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被许多以儒家文化思想体系治国理政的一代帝王所喜爱和推崇的原因。
其次,王羲之在创作风格上受到魏晋时期盛行的玄学思想、佛学文化影响较大,“变古质而为今妍”可以说是对王羲之书法风格的整体概括。在创作过程中,王羲之在用笔上平和内敛,他的许多书法作品都呈现出一种温文尔雅、闲庭信步之感。刘涛在论述王羲之书法艺术时说:“王羲之在汉魏张芝、钟繇、二卫书法成就的基础上……在书法艺术的领域内最为完美地体现了魏晋风度,又未流于疏狂,合乎儒家所要求的‘文质彬彬’和‘中和’的审美理想。”[2]
最后,王羲之的书法作品风格是从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渊源中传承发展而来的。王羲之自幼就爱学习书法,其父亲王旷、叔父王廙是他的启蒙老师,到了少年时期,王羲之师承卫夫人,而卫夫人之师钟繇极善楷书,因此王羲之对楷书这门书法艺术中的基础知识具备非常坚实的基础。得益于擅长楷书的卫夫人以及擅长行书、草书和飞白的王廙,王羲之的书法兼具各家之所长,这也是后来他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草书、行书和楷书的重要前提。
二、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特色
(一)对书法结构的创新具有灵性简约的特征
自汉字被创造出来之后,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与人们对文字实用性的需求,删繁就简成为每一个朝代文字变革的特征。在书法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这种对文字进行简化书写创作的现象也普遍存在,而王羲之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练字》中提到:“自晋来用字,率从简易,时并习易,人谁取难?”与汉朝、西晋书法创作相比,王羲之书法风格最大的特征就是用笔非常讲究,创作过程极为细腻,并且在字体结构的删减方面产生的变化较大,这也反映出王羲之在书法创作的过程中对前期书法创作的法度方面改变较大。
以楷书创作为例,在东汉时期,隶书是当时的主流字体,而楷书只是作为一种民间书法流传。但到了东汉末期,民间楷书书法创作者对隶书不断进行改良,形成了一种与隶书截然不同的书法形式,并将其命名为楷书,由此楷书才得以真正成为人们认可并经常使用的字体,而王羲之创造的楷书字体在原本楷书发展的基础上“俱变古形”,为促进楷書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奠定了现代楷书书法的基础。魏晋前期的楷书依然保持着三国时期隶书字势飞扬的特征,而在王羲之的楷书作品中,这种特征已经完全消失。王羲之在楷书方面用笔回锋收笔、笔画规整均匀,在书写的过程中不再追求传统隶书撰写提笔的起止,而是独具一格地在提笔时加以顿挫的动作,兼具“方笔”入纸的特征,在一个笔画完结收笔的时候不是刻意地折笔施力,而是轻轻将笔提起带回,在速度的把控上前慢后快,他的楷书作品中字体的笔画形态力求做到匀整,势如列阵。王羲之的楷书呈现出笔画清晰、仪态大方的特点,并且使楷书由原来的横向结构变为纵向舒展结构,这种全新的楷书风格使楷书字体多了些灵动与简约,字体向纵向扩张的改变也使楷书的艺术风格呈现出一种更加新颖舒展的姿态。
(二)对书法创作的过程保持自然天真的特色
在魏晋时期,人们对自然这一词语空前推崇。从字面意思上来看,自然指的是顺从物质的原本状态;从它反面界定的意义来看,这一词汇指的是物体本来的特性,并且没有遭到外界的任何破坏;从这一词汇的状态来看,自然是自由自在、飘然自得的象征。在书法创作的过程中,崇尚自然状态是古今书法家在长期创作实践过程中总结和发展出来的经验,并且这一风格在各朝代都有所体现。比如,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西周时期的金文都是人们根据物体或者象形字的自然状态发展而来的,而王羲之在创作过程中更是推崇在自然状态下书写和发现书法艺术之美。
首先,王羲之一直秉持着一种自然洒脱的创作思想,他的许多书法作品都是随性而书,很少有刻意书写的状态,所以他流传下来的作品也大多是一些关于日常琐事或者朋友之间来往问候的字帖。比如本文所要赏析的《快雪时晴帖》,他在笔画起落之间一气呵成,整个过程流畅自如,能带给观看者一种轻松随意、舒心惬意的感受。其次,王羲之具有一种超然世外的书法美学思想与审美情操。从王羲之的书法创作中可以看出,他在创作过程中更注重通过书法来抒发情感,以广博的胸怀来体会艺术,体会生活,体会山河,并在书法创作中构建一种气势磅礴的悠然意境。王羲之热爱山水,并将这份热爱融入自己的书法创作中,所以他的书法作品也彰显出一种犹如初发芙蓉般的自然可爱之感。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曾对王羲之书法作品中的这种自然天真之美评价道:“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群星之列河汉。”[3]可以看出王羲之在进行书法创作时,一直秉持着一种道家清净自然、无为的理念,以壮阔山河般的胸襟进行创作,并流露出书法最原始、最天真的意境。
三、对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的艺术赏析
《快雪时晴帖》是王羲之的行书书法作品,全文共28个字:“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这是一封王羲之对友人山阴张侯表示问候的书札,该作品的意思是一场大雪过后,天气又逐渐转晴了,想来现在你那边应该一切安好吧,之前的事情没有帮到你,我的心里十分纠结,世上的很多事情总是如此无奈。《快雪时晴帖》曾被乾隆称为“神乎技矣”,明代鉴藏家詹景凤也以“圆劲古雅,意致优闲逸裕,味之深不可测”来形容该作品[4]。
(一)作品中的表情达意
我国许多传统文化都十分讲究对内容中“意象”的表达,艺术创作者们往往把艺术作品作为表达自己的思想、志向、兴趣爱好的途径,为艺术作品赋予丰富的精神价值。在魏晋前期,书法艺术家们对书法作品的处理都很注重“取意”和“取象”。随着玄学思想与佛教文化的影响,书法艺术家们更注重对其中“意”的表达。在创造过程中对“意”和“象”二者关系的处理上,王羲之首先认为书法创作要注重对自己“意”的表达,并始终秉持“意在笔先”的观点。其次,王羲之认为对“意”的表达是以“象”为载体的,如果离开了“象”,则“意”的表达就是空泛的,就会失去寄托的意义。例如在《快雪时晴帖》中,“羲之顿首”四个字呈现出了一种娴静、雅致之感,王羲之通过笔画之间或断或连的“象”来表达心中轻松自如的“意”。“快雪时晴,佳想安善”这几个字,字与字之间清晰明朗,亦行亦楷,王羲之以这种圆润、力量之“象”表達对朋友关切之“意”。再次,王羲之对“意”的表达还着重体现在创作者自身的情感基础之上,他将这种感情渗透在创作过程当中,并通过书法将这种“象”表达出来。最后,从《快雪时晴帖》当中可以看出,字帖当中的书法流利并且笔力遒劲,整个结构均匀安稳,呈现出一种气定神闲、不疾不徐的情态,且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情感真挚且充沛,使观看者在鉴赏其书法作品的过程中能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笔法风格上的古拙遒劲之美
在东晋早期,书法创作的风格大多延续西晋,例如王述、庾翼、王漾等人的书法。王羲之师承卫夫人,因此他的早期书法风格也带有章草或隶书笔意,整体风格比较古朴。在《快雪时晴帖》中,书法的笔画在转折游走之间以藏锋为主,起笔与收笔的过程中钩、挑、捺都均匀稳健,行笔较为迟缓,呈现出一种圆劲古拙之美,带有一种古朴的气息。此外,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鉴赏《快雪时晴帖》中的古意:一方面是在用笔和结构上呈现出自秦汉以来保留的隶书创作及草书创作中的书写习惯,在用笔的过程中提和按的动作较少;另一方面是整个文字在结构上传递出来一种自然、流畅之感,使人们能够通过文字内容感受作者在创造过程中淳朴率真的创作心理。
《快雪时晴帖》除了呈现出一种古拙之美之外,在字体的形态上也呈现出一种遒劲之势。比如,书帖当中的“雪”字,整个字体的上半部分向左倾斜,末尾的一横笔锋收敛,有向右下倾斜的笔势,整个字的气势一气呵成,在墨迹和结构上都苍劲有力。“果为”二字虽然有连笔,但字与字的间距较为稀疏,“为”字大气磅礴,呈现出稳重端庄的美感,整篇书帖在两三行之流畅自然,呈现出阴柔当中带有刚劲的感觉,落笔之间随心而走,在两三行之间呈现出一种刚柔并济、跌宕起伏的变化,并且笔画中的中锋与侧锋相互穿插,整个帖面疏密适宜。此外,也有许多鉴赏家们认为从书帖后期部分字的笔画转折中可以看到些许锋芒外露的现象,在连笔的过程中表达出一种流程、洒脱的心境。
(三)结构中的崇尚中和之美
千百年来,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平和、中庸”一直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并且这一思想对我国各类艺术的发展也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中和之美在我国书法艺术鉴赏的过程中是不容忽视的。书法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比较讲究整个字体结构的均匀对称,笔画的安排不偏不倚,用笔的力道刚柔并济,整个作品书面结构中和匀称。受到这种中和思想的影响,王羲之在书法创作的过程中强调笔画的圆润,他曾在《书论》中着重强调,在书写的过程中应含文抱质,载骨抱筋,充分地表达了他在书写过程中对中和美学思想的推崇。《快雪时晴帖》无论是在结构安排上,还是在帖面空间、笔画组合上,都显得端庄优美,中庸雅正。与王羲之的其他作品相比,例如《寒切帖》《姨母帖》等,《快雪时晴帖》显得更加严谨平稳,楷味醇浓。从内容中的细节来看,“安”字和“善”字的笔画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均匀且紧促,并且第二行的“安”和“善”与第三行的“不”和“次”相互照应,严谨工整。
此外,在创作思想上,王羲之也秉持着中和的态度,他认为在书法创作的过程中,不应单一地继承某种字体,而是应该取各种字体之间的优点,并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进行有机融合。同时,他还认为创作的过程不应刻意为之,而应性情所致,自然流露。他还指出在笔画的起落选择上,笔要疾涩兼备,曲直融合,不应太过偏向于某种风格。
综上所述,从《快雪时晴帖》的鉴赏中可以看出,王羲之之所以能够在书法创作艺术领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首先离不开其家学渊源与名师指点,也离不开他自己对书法创作的热爱、极高的创作天分与刻苦练习的过程。此外,他的成就更离不开他自身所具备的那种悠然自得、寄情山水、恣意快活、崇尚自然的精神品质,他在书法创作的过程中博采众长,从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书法字体中提取特色与优势,并形成自己的风格,不断地从前朝书法大家的作品中吸取长处,使作品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他的作品不仅得到了国内很多书法艺术家的认可,而且在跨文化传播当中,也对东南亚地区的许多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应从时代背景出发,重新挖掘王羲之作品中的艺术价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促进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溪楠.《淳化阁帖》中大量收集尺牍之原因:以王羲之书迹为中心[J].中国书法,2021(5):188-189.
[2]胡裔涛.从“登峰造极”到“劣于诸子”:张怀瓘对王羲之草书批评的“矛盾”成因析论[J].中国书法,2019(22):110-112.
[3]田霈雯.王羲之《快雪晴时帖》鉴赏[J].海外文摘(学术),2019(1):7-8.
[4]向彬,王英钰.王羲之行书横折笔法刍议:以《丧乱帖》为切入点[J].书法,2021(3):155-159.
作者单位:
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