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柳燕
摘 要:亚历克斯·卡茨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写实主义艺术家,以精致独特的女性肖像画而闻名世界,他巧妙、精确地使用大面积的色彩进行绘画,在抽象表现主义盛行的西方艺术界显得特立独行。基于此,对卡茨的代表作《黑斑羚》进行研究,通过对《黑斑羚》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方式以及艺术创作的特点进行分析,论述《黑斑羚》所蕴含的丰富学术价值。
关键词:亚历克斯·卡茨;《黑斑羚》;油画
亚历克斯·卡茨(Alex Katz)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写实主义艺术家[1]。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亚历克斯·卡茨便以精致独特的女性肖像画而闻名世界,他巧妙、精确地使用大面积的色彩进行绘画,在抽象表现主义盛行的西方艺术界显得特立独行。他的作品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博物馆收藏,在西方艺术界享有盛名[2]。本文拟对卡茨的代表作《黑斑羚》(Impala,1968年,图1)进行研究,通过对《黑斑羚》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方式以及艺术创作特点进行解析,探讨《黑斑羚》成为卡茨的代表作的原因,并论述该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学术价值。
一、《黑斑羚》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作为亚历克斯·卡茨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1968年创作的《黑斑羚》具有许多卡茨成熟期创作的特点,并且对其后面的一系列创作都产生了延续性的影响。其中,《黑斑羚》中的人物形象无疑是该作品的一大亮点,与亚历克斯·卡茨大部分创作中的人物相同的是,《黑斑羚》中的人物是画家的妻子艾达。1957年,当亚历克斯·卡茨在Tanager画廊的展览开幕式上遇见未来的妻子艾达时,她身着白色连衣裙,这也成为卡茨成熟期创作风格中的一系列扁平、简化、正面人像的最初灵感。此后,卡茨便开启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对妻子形象的描绘。相对于卡茨其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在以艾达为描绘对象的创作中,卡茨尝试过多种艺术处理方式,比如添加足够的细节——通过服饰、发型、场景等不同元素的交叉拼接,使艾达的形象呈现出超越现实的艺术效果。这样的尝试同样存在于《黑斑羚》的创作过程中。据卡茨介绍,在创作《黑斑羚》的过程中,他曾多次尝试绘制草图,关于艾达形象的设计有过三稿的调整。最终,在对艾达形象的多次推敲中,卡茨确定了一种全新的创作人物形象的范式。
在《黑斑羚》这一作品中,卡茨将画中的艾达安排在汽车前排的乘客座椅上,她侧着身体,凝视着前方,似乎陷入了沉思,对眼前的景象视而不见。该作品是卡茨在犹他州奥格登乡村旅行中创作出来的,透过画中的车窗可以看到作为背景的瓦萨奇山脉。在对艾达的形象塑造上,卡茨以坚实厚重的笔调描绘出艾达的前额、鼻子、下巴和颈部,以此突出人物的形象和轮廓。这种坚实的形象轮廓线除了能够让人物获得稳定感与平衡感之外,同样赋予了人物一种纪念碑式的静态美感。为了强化这种纪念碑式的人物造型美感,卡茨尝试了两方面的艺术创新,其一是在构图、比例、颜色和光线上消除了三维视觉空间的纵深感,特意在人物的身上和汽车的内部安排了稳定有序的轮廓线,与车外清晰、不规则的山脉和树叶轮廓形成鲜明对比,同时,车内稳定安静的人物形象与车外飘动的云及其阴影动态形成对比,让观众的视线能集中在人物形象之上;其二是采用了巨大的尺幅来表现画中人物形象。事实上,卡茨运用巨大尺幅进行创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其灵感一般被认为来自于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等抽象表现主义者的作品的影响,但與德·库宁等人以大胆的抽象形式和充满活力的人物来引起关注不同的是,在创作大尺寸的作品时,卡茨受到了当时流行的广告牌以及电影中人物特写镜头的影响,对画面人物与背景都进行了简化、平坦的处理,这种处理方式使卡茨在大尺寸的作品中,将画面关系的对位定格在平坦、完整的空间与高大的人物形象之间。而《黑斑羚》这一作品可以说是卡茨在处理与思考这种空间与人物关系的经典之作,正如上文所言,在《黑斑羚》中,卡茨通过弱化作品的三维空间表现,突出人物稳定静态轮廓线,赋予了人物一种特殊的造型特征,而大尺幅的人物形象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特征,使画中的艾达形象带有隽永的厚重气质,从而使人物超越了普通肖像画,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二、《黑斑羚》的色彩运用
在卡茨的绘画中,时常为人所称道的是他的色彩运用,非常有个人特色。他经常以一种平涂颜料的方式,采用单纯、不复杂的颜料,使画面呈现出一种扁平化视觉效果,通过弱化阴影与体积的处理形式,拉近画中的前后纵深空间,使观者在欣赏作品的时候,获得最直接的感受,而这种纯粹的用色使卡茨往往只需要运用几种色彩便可以创作出一幅生动而形象的作品。除了这种简单的色彩处理之外,更为人称道的是他对扁平化空间前后关系的处理,在卡茨的画中通常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通过冷暖色调的反复转换强调前后关系,二是通过光影的转折以及透视关系来暗示物与物的前后纵深,而这两种表现手法在《黑斑羚》中都能看到,这也体现了卡茨的别具匠心。在这幅表现车中形象的作品中,卡茨将车外风景、汽车内饰以及人物服饰上处理成“冷—暖—冷”三种色调,以此来过渡与暗示空间。窗外湛蓝的天空与铺满绿植的山峰构成了一个深色的大背景,再往中间是暖色调的车内环境,而身穿着深蓝色外套以及蓝白间条衫的人物则重新回到了冷色调。除了在大关系上出现冷暖色调转换之外,卡茨还运用了精彩的色彩处理方式来强化每个空间,比如:背景处的蓝天、山峰以及靠前的土坡之间的冷暖色调转换,同样也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前后关系暗示;中景处车内并没有复杂的冷暖色调转换关系,但画中出现的光线与阴影的转折,以及座椅靠背的透视线已经将这种空间关系交代清楚了。
而作品对人物形象艾达进行色彩处理的方式,也非常具有卡茨绘画的艺术特点。回溯卡茨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可以发现,他画中人物的肤色并不是统一的色调,往往与人物所处的环境紧密相联系在一起。当人物处在一个偏冷色调的环境中,人物的肤色便为冷色,相反,人物若处在一个暖色调的环境中,肤色就呈现为暖色。在《黑斑羚》这一作品中,艾达处在一个红色背景的车厢中,因此,卡茨便将艾达的肤色处理成一种带有赭石色的暖色调,但这种暖色调仅存在于人物肤色上,她与车外背景的冷色调,人物身着的冷色调衣物、发结同样构成了一种冷暖色调的对应关系。在多种色调的转换中,人物的形象在整个由平涂色彩构成的空间中更为突出,而且被赋予了韵律与时尚的感觉。
首先,在《黑斑羚》这一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卡茨在颜色的运用上有许多处理技巧。比如,纯颜色的大面积平涂,偏好使用醒目而且少量的颜色处理画面,将简单的画面处理出丰富的效果,使画面在呈现简洁色彩的同时,又带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其次,物体与物体之间存在多组关系复杂的冷暖色调转换,这种颜色的转换处理看似随意,实际上充满复杂的对应关系,并将作者最想表现的主体形象展现在观者面前。最后,结合不同的主题、环境、着装等方面对色调进行搭配,从而还原画中人物形象及其在当时所处语境下的心境。通过这三种颜色处理的方式,卡茨简明扼要地描绘出画面,让我们能够沉下心来,静静地欣赏画中所传达的意蕴,而这些色彩处理方式都在卡茨的《黑斑羚》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卡茨在画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位端坐在风驰电掣的汽车中,平静而悠闲地注视前方的艾达的形象。
三、《黑斑羚》的其他创作特色
除了艾达形象塑造的成功与艺术语言运用的成功之外,《黑斑羚》这一作品的艺术价值还体现在亚历克斯·卡茨对于创作的诸多尝试,比如對光线的巧妙运用。在讨论他对绘画的贡献时,卡茨说:“我认为我的首要价值通常是光线。所以我的细节比大多数写实主义画家少,但我的光线比大多数写实主义画家更具体,它是一种更真实的光线。由于光线和颜色的原因,我的表面比大多数都更真实。”[3]具体到《黑斑羚》中,整体光线保持不变,没有强烈的对比,阴影被渲染为平坦的颜色区域,除了云层外,艾达的脸、头发和衣服中有轻微的暗示。卡茨的调色板由红色、棕色、白色、蓝色、绿色、灰色和粉红色组成。他上色的使用方式非常简单,几乎没有任何笔划的迹象,然而仔细观察,色彩的相互作用创造了一种空间的感觉。物体在背景中被放置的距离越远,色调就越淡,物体独特的轮廓重叠方式增加了前后视觉空间的暗示。同时,画中通过色调和颜色的微妙变化,区分了汽车内外空间的光线,在光线的引导下,地平线、车门、艾达的头和蓝色衣服呈水平线,这使得艾达的人物形象具有一种巧妙的形式感。
在《黑斑羚》这一作品中,亚历克斯·卡茨尝试诠释当时流行符号——汽车旅行,以及该符号所代表的独立、神秘、冒险、疏离和孤独,他将这些情感与个人化的理解相结合,进而在绘画中展现出来。20世纪以来,汽车经常作为艺术作品的灵感或实际材料,在美国艺术家的绘画、雕塑、版画和照片中反复出现,很明显卡茨的创作也受到当时流行的汽车旅行符号的启发。在《黑斑羚》中,卡茨敏锐地捕捉了汽车时代年轻人新颖的旅游方式,以汽车文化为切入点,体现画家对于当代生活的关注,并以此为话题,探讨汽车作为一种时代与国家的文化象征,是如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产生与发展的。在《黑斑羚》中,卡茨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美国人民对流行时髦事物的浓厚兴趣,以及对汽车旅行生活方式的认可与追捧,但与其他和汽车旅行相关的创作不同的是,在《黑斑羚》中,卡茨将汽车这种符号进行了抽象化处理,更强调汽车内在元素与人物的关系,丰富了汽车旅行这一符号的文化含义。在《黑斑羚》之后,对汽车内在元素的运用也出现在他的其他作品中,比如1972年,他完成了《车上的艾达和文森特》(Ada and Vincent in the Car),这是一幅他妻子和儿子坐在前排座位上凝视艺术家的肖像。《黑斑羚》是卡茨记录流行文化象征的代表作品,由于该作品在卡茨创作中的重要性,《黑斑羚》被评论家们选为卡茨的重要作品之一,如希尔顿·克莱默(Hilton Kramer)将其列为20世纪50年代抽象表现主义代表作品[4]。
四、结语
亚历克斯·卡茨是美国画家中将抽象与现实相结合的代表人物,其作品《黑斑羚》把对抽象绘画的兴趣与肖像画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时尚而有力的方法来表现作品的主题。《黑斑羚》融合了卡茨作品的所有形式特征:裁剪过的、比现实更大的肖像,细节很少、色彩纯正、明亮的光线处理。同时,《黑斑羚》适应了当代艺术的流行时尚,满足了当时女性对时尚的憧憬,体现了集体意识。亚历克斯·卡茨在20世纪60年代通过《黑斑羚》重新定义了肖像画,表现了当时摩登时尚的汽车旅行生活方式,是20世纪晚期女性理想的象征和缩影。
同样,作为卡茨创作成熟期的代表作,《黑斑羚》及其他作品还启发了许多年轻的艺术家,包括意大利新表现主义艺术家的弗朗西斯科·克莱门特(Francesco Clemente)、美国具象画家埃里克·菲舍尔(Eric Fischl)等人对艺术创作的思考。菲舍尔坦言:“当我试图创作一些东西时,他总是在那里。他使用的语言是如此精确,对它的体验如此强烈,以至于很难用其他方式来看待它。”尽管卡茨借鉴了很多大师和现代艺术家的作品,但他依然是本世纪最具原创性的具象画家之一,他用洞察力和感情记录了普通题材,并将其转化为当代艺术叙述,激发了观众对摩登时尚的先入为主的观念感知[5]。
参考文献:
[1]奚静之.美国当代新写实派画家卡茨[J].世界美术,1980(3):75.
[2]RATCLIFF C,STORR R,BLAZWICKI.Alex Katz[M].London:Phaidon Press,2006:2-8.
[3]STRAND M.Art of the real:Nine American figurative painters[J].London Journal,1983(1):85-99.
[4]KRAMER H.Quite a Lot to Look At[N].The New YorkTimes,1971-11-28(21).
[5]KATZ A,RATCLIFF C,BLAZWICKI.Alex Katz[M].London:Phaidon Press,2014:1-10.
作者单位:
广州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