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迪
摘 要:为提升玉米产量,应加强对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文章对玉米栽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玉米栽培新技术内容,介绍玉米病虫害防治方式,并且提出玉米生产中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使玉米栽培得到有效支撑,保障玉米生产,提升生产水平,进而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关键词:玉米;栽培;病虫害防治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03-0088-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B
玉米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粮食作物,对我国农业经济有积极影响。玉米生产的需求量比较大,需对玉米栽培管理重视。当前,玉米种植中,因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玉米产量有所降低,其中病虫害问题最为严重,为了避免病虫害问题的产生,应重视病虫害防治,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治病虫害[1]。
1 玉米栽培存在的问题
1.1 品种抗病性能差
在玉米生产中,品种性能起决定性作用。栽培玉米时应保证水分及光照条件充足,使自然条件符合实际要求。当玉米品种不适应当地环境及种植条件时,就无法保障玉米的生产质量。大部分农民在选择玉米品种时较随意,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所选品种与当地的环境条件不适应,出苗率较低,抗病性也较差,在生长过程中易受到病虫害的影响,导致玉米产量降低,甚至会导致玉米绝产[2]。
1.2 田间耕作不科学
当玉米自身适应力较强时,其产量可得到保障。但应科学管理耕作模式,在播种前合理选地,之后建立相应的耕作制度,对土壤深翻,使玉米的种植具备良好条件。在生产中,会出现连续多年在一块地中种植玉米的现象,缺少科学轮作,使土壤中的致病源微生物的数量增多,导致玉米病虫害传播及流行变得更加严重[3]。
1.3 土壤肥力不足
玉米的生长周期一般较长,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养分需求不同。结合玉米的生长发育特点分析,发现所需的养分含量高,而在玉米生长过程中,一些种植户没有施入有机肥,仅使用化学肥料追肥。尤其是施入氮肥,使田间耕作层变浅,过量氮肥难以被作物有效吸收,使土壤的理化性质受到影响,也使土壤的生产能力变差,供肥能力无法满足实际需求[4]。
1.4 病虫害防治手段不合理
种植玉米时,一些种植户仍然坚持使用化学防治手段,同时在使用中存在不合理的情况。由于种植户对病虫害防治缺少正确认识,且认为化学农药可在较短时间内产生最佳效果,在实际生产中大剂量地使用化学农药,甚至使用不符合国家规定的高毒残留农药,使玉米药物残留超标,无法保证玉米的正常生长。当过量使用化学农药后,会增加病虫害耐药性,影响防治效果,不利于玉米的生产[5]。
2 玉米栽培新技术
2.1 合理选择玉米种植地
一般玉米适应能力较强,可在大多数的土壤环境中健康生长,并且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中种植,对土地的质量要求不高,而土壤的肥沃程度会对玉米的根系生长产生影响,进一步影响玉米的产品质量及数量。在玉米栽培中,应对玉米种植管理进行改善,采取有效的技术管理措施。在栽培前,需对种植地的质量详细检查,并结合不同玉米品种的生产特点和发育周期来决定土壤层是否深厚及有机质含量的丰富度,使玉米栽培具备良好的条件。在土地翻耕中,需改善旋耕种植的方式,采用深耕方式或深松整地技术。通过改变整地方式,使土壤有效层深度增加,打破犁底层,使玉米的根系向纵深化生长,可有效吸收深层土壤中的养分及水分,使玉米的生长得到保障。在土壤整理时,需推广秸秆还田技术,经过对扦插作物秸秆的粉碎处理,将其抛到田间,使其翻到土壤层以下,使土壤层的有机质含量提升,并且建立虚实结合的土壤层结构,保证玉米种子的生长效果,为其提供所需的条件,提升种子的成活率,进而促使其生根发芽[6]。
2.2 挑选优良玉米种子
当前玉米品种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玉米品种的品质影响整体的发芽率、出苗率及抗病性,还关系到了玉米的生长效果及病虫害严重程度。在进行玉米栽培时,应优选玉米品种,不同的玉米品种生长周期不同,并且不同地区气候不同,选择玉米品种时,应考虑到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生产潜力大,适应当地条件的品种,避免发生为了追求高产品种而导致玉米选种不符合实际情况现象。不同的玉米生育周期有一定的差异,在应用玉米品种前,应在示范基地连续进行推广,达到高产的目标并具备良好的抗性后在基层地区推广应用。完成品种选择后,应在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选择晴朗的天气进行种子处理工作,可以选择晒种的方式提升种子的吸水能力,使种子的发芽趋势加强。也可使用紫外线来杀灭种子表面的病原微生物,有效预防玉米苗期的病害问题,并且使种子的抗病能力得到提升,进而加强玉米的栽培效果[7]。
2.3 明确玉米的播种时间
玉米可在全国范围内种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气候特点不同,对玉米种植时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选择玉米播种时间时,应参考不同地区的气候进行栽培,使玉米栽培的时间与种植地区的气候条件相符合。一般北方地区,春玉米的播种时间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夏玉米播种时间通常在小麦收获后,要及时抢墒播种,同时应保证选择的夏玉米品种生育周期短、高产、稳产。在南方地区,通常可种植两季玉米,春季玉米在3月底至4月初播种,夏玉米通常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播种,使其能符合栽培的要求,为玉米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避免播种时间不符合实际情况而造成影响。
2.4 加大田间管理力度
应对玉米田进行除草管理、苗期管理以及水肥管理。玉米的生长发育周期较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田间会产生较多杂草与玉米争夺养分,当田间杂草较多时,会对玉米生长造成影响,应在苗期做好田间除草工作。在玉米田间除草中,包括化学、人工除草两种方式,其中人工除草是在玉米苗期使用人力方式将杂草去除,该方式适合用于种植面积较小的种植地。化学除草是在玉米种植出苗前喷洒化学除草剂,达到除草封闭的目的。在玉米苗期田间杂草较多的情况下,可选择除草剂喷施1~2次,在化学除草人力成本投入较低的条件下加强除草效果,而在药剂使用中需严格控制用量,参考药物的使用说明及实际情况合理使用,避免使用量过多而对玉米生长造成不良影响。在玉米播种后,应密切关注田间的出苗情况,在缺苗的情况下应从稠密地区移栽幼苗,或对同一品种及时补种,在玉米生长到2~3叶时进行定苗处理,生长到4~5叶时进行间苗处理,要遵循“去小留大”“去弱留强”原则。玉米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水肥的需求不同,玉米苗期对水肥需求不大,通常不需进行施肥灌溉处理,而在遇到了连续干旱或者底肥施加不足的情况时,可施入适量尿素。玉米从拔节期向孕穗期过渡时,生长方式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改变,对水分及养分的需求量增加,应根据田间的墒情及玉米生长的情况及时進行追肥和灌溉,保证充足的水分养分供给。在生长的中后期,应恰当控制氮肥的使用量,避免土壤后期产生倒伏问题,使其满足玉米生长的需求。
3 玉米病虫害防治方式
3.1 农业防治手段
农业防治作为玉米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可结合种植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时间及地点种植,以减少病虫害问题的发生。农业防治是对玉米长势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后针对性处理。随着时代的发展,玉米种植区域逐渐扩大,病虫害问题也随之加重,因此仅根据经验防治会产生问题,无法保证实际种植效果。一些农户在种植玉米时没有合理选择种植时间,使玉米产生了腐烂、苗根生病等情况,对产量造成了不良影响。为发挥农业防治的作用,在推广新品种时,应由农业专家来分析玉米特性,选择适合的种植品种,并将经验传授给生产者,有效发挥农业防治的作用,为病虫害问题的防治带来帮助。借助浸泡、晾晒的方式进行种子处理,并合理选择种植时间,使病虫害防治达到理想效果。该手段具有环保性,但是应结合实际情况应用,使其达到防治要求。
3.2 物理防治手段
物理防治作为农业防治的补充手段,相比农业防治更具有主动性,延续了农业防治对环境不会造成破壞的特点,同时实现了对病虫害的防治及监控,使防治效果显著增加。在传统的物理防治手段中,主要采用人工捕杀及暴晒等方式,而当前主要使用物理防护、紫外线灭杀、诱杀以及超声干扰等,使防治效率得到提升,同时避免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结合物理防治手段的普适性进行分析,其成本较高,应用范围较小,因此应结合实际情况使用,也可组合使用不同方式,以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3.3 化学防治手段
化学防治作为当前的重要手段,可使用化学药剂浸泡玉米种子,并且在玉米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喷洒农药。该手段的使用效率较高、范围大,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但是随着农药滥用问题的产生,对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还会出现农药残留等问题,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同时,农药使用不规范会使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因此应不断改善化学防治手段,减少其不良影响,为作物栽培带来良好的条件,实现无害化目标。
3.4 生物防治手段
生物防治具有环保的特点,可满足我国保护环境的发展需求,采用生物防治手段较复杂,对技术要求较高,还需进一步研究推广。结合玉米自身的情况分析,可使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防治病虫害。相对病虫害而言,可对病虫害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包括释放天敌、诱导不育等方式,采用这类技术可发挥出良好的效果,同时避免对环境造成影响,但成本比较高。玉米种植区域大部分在偏远农村,农户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比较低,阻碍了生物防治方式的应用推广。因此,当前化学防治方式仍然为主要的手段,未来我国的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会逐渐得到创新,并且对环境发展起到推进作用。
4 玉米生产中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4.1 黑粉病
黑粉病是由于玉米的种子及土壤中带有病菌,同时与母本的花期过早、柱头在外界环境中暴露时间过久联系密切。在防治该病时,需对玉米进行合理选种,选择具有抗黑粉病性能较强的玉米品种。在拌种时,可在其中加入粉锈宁40%福美双等药剂,还需进行亲本种子杀菌处理,将残留的秸秆清除,可减少玉米种植环境中的病菌。同时,可通过喷洒适当的药物来起到防治黑粉病的效果,保证玉米健康生长。
4.2 大斑病
大斑病也可被称作枯叶病,主要产生于玉米的叶片、叶鞘以及苞叶上。在防治玉米大斑病时,应合理选种,使用抗大斑病性能较强的种子。在栽培中应检查玉米的植株叶片情况,当产生了玉米大斑病的症状时,需将植株病叶清除,使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喷药防治,可预防大斑病蔓延。轮播可减少病菌产生,越早播种可越好地预防大斑病害的产生,避免其传播。
4.3 顶腐病
顶腐病会对玉米叶片造成较大影响,导致顶端腐烂,对产量带来不利影响。出现这种病症的植株生长速度较慢,从叶片边缘开始失绿,叶片会扭曲变形,导致枯萎。采用选择良种、排湿提温、消灭杂草等方式,在发病初期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等兑水喷洒,可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减少顶腐病产生的情况。
4.4 蚜虫
玉米蚜虫在温带地区分布较广泛,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虫害。玉米蚜虫以玉米叶片和枝干为食,破坏性较大,一般集中吞食新叶。蚜虫对玉米产生影响后会产生局部枯斑的情况,蚜虫会啃食玉米,对玉米生长造成影响,甚至造成玉米植株死亡。在防治蚜虫时可使用药物喷施,借助吡虫啉和噻虫嗪等农药,也可使用麦棵套种玉米栽培法,提前10~15 d播种,避开蚜虫繁殖盛期。也可使用生物防治的方式,使蚜虫的产生得到控制,同时可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在防治虫害的条件下维持生态平衡。
4.5 玉米螟
玉米螟比较常见,具有出现早的特点,在一年内可发生7代。玉米螟会啃食玉米茎秆,导致茎秆中产生孔洞。可使用生物防治的方式,将其天敌引入,比如瓢虫、寄生蝇和赤眼蜂等。在物理防治中,可消除其源头,在越冬前将玉米螟的虫卵清除干净。使用化学防治方式时,应在玉米螟产生的初期使用40%辛硫磷乳油及0.3%颗粒剂,在喇叭口中投入药剂。
4.6 红蜘蛛
在一些干旱地区,红蜘蛛是一种常见的病虫害,对玉米的生长影响较大。当出现红蜘蛛时,玉米被侵蚀的位置会产生失绿、斑点或条纹,导致玉米叶枯黄。在防治过程中,可通过在收割玉米后翻整土地来减少土壤中的虫卵,之后在播种前除草,减少杂草上的虫卵,也可使用化学药剂处理,当发现失绿、斑点的现象时,可使用虫蛹克乳油1 000倍液和红白蛹1 800倍液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调配,将其喷洒在产生了虫害的位置,可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5 结束语
玉米作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部分,随着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对玉米种植的技术要求也有所提高。为了满足产量需求,提升玉米生产能力,应对栽培技术不断改善,采取科学的方式栽培管理,加强病虫害防治效果。在栽培过程中合理选择玉米种植地,挑选优良玉米种子,明确玉米播种时间,加强田间管理,并且借助有效的防治方法预防病虫害发生,使玉米生产达到更好的效果,同时推广新栽培技术,使更多农户在玉米生产上得到支持,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淑环,王晓丽.浅析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J].新农业,2021(19):12.
[2]葛秀年.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J].江西农业,2019(24):15.
[3]许芳.玉米栽培新技术及主要病虫害防治策略[J].农民致富之友,2020(20):25.
[4]庞庭芳.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J].新农村(黑龙江),2018(20):38.
[5]张锦东.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0,45(8):114-115.
[6]苏桂华,臧宏图,孙传波,等.49份CIMMYT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苗期耐旱性鉴定[J/OL].东北农业科学:1-10[2022-01-0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2.1376.S.20211230.1643.006.html.
[7]倪斌.不同降解地膜的降解特征及其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研究[J/OL].东北农业科学:1-6[2022-01-0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2.1376.S.20211230.1529.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