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维娜 胡曙鋆 王礼焦 王兵 王艳 刘冬玲 朱芬
摘 要:淮北地区指淮河以北地区,有着良好的小麦生长环境,属于小麦主产区,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农业和诸多农业技术发展背景下,淮北地区小麦种植取得了良好成效,也积累了较多的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非常值得推广应用。基于此,文章立足于淮北地区光照条件、环境温度、水资源条件、土壤条件,从多个方面来分析论述淮北地区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发展的相关情况,期望能够为农业生产研究提供相关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淮北地区;小麦;优质高产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03-0040-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12.1 文献标志码:B
从小范围来看,淮北地区主要是指安徽省淮河以北的亳州市、宿州市、淮北市、蚌埠市、阜阳市;从大范围来看,淮北地区包括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等省份的部分地区。文章从淮北地区的大范围视角来分析小麦种植情况。受到温度、光照、湿度等因素的影响,淮北地区的小麦产量结构与南北麦区有一定差异。在适期播种出苗后至拔节前的苗期生长时期,淮北地区短于北方麦区,但长于南方麦区;在田间分蘖数及其成穗率上,淮北地区多于南方麦区,少于北方麦区[1];在开花后籽粒形成与灌浆过程中,淮北地区短于南方麦区,与北方麦区无明显的差異,但是因为受到小麦灌浆过程中的光照条件与昼夜温差条件影响,所以淮北地区的小麦粒重优势均无法与南方麦区和北方麦区相比。基于淮北地区的这些特点,要想有效提升淮北地区的小麦产量,实现优质高产,应考虑从穗数、粒数、粒重这3个方面着手,并确保这3个因素可以协调发展。
从当前阶段淮北地区的小麦种植来看,在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也表明淮北地区的小麦优质高产还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必须进一步加大研究开发力度。针对于此,文章从多个方面分析探讨淮北地区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现作如下论述。
1 淮北地区小麦栽培条件分析
淮北地区作为我国小麦的主产区,各类自然环境条件较为适宜,整个区域是温带气候,空气湿润。现从光照条件、土壤条件、环境温度、水资源条件这4个方面作分析。
1.1 光照条件
淮北地区有着较好的光照资源,太阳辐射量平均每年可以达到525~542 KJ/cm2。小麦的生长季节为10月至第二年的5月,期间的太阳辐射量多在28~314 KJ/cm2。总的来说,在每年的雨季来临前,淮北地区的太阳辐射量较强,这为小麦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是小麦籽粒饱满而结实的主要原因。
1.2 环境温度
淮北地区有着充足的热量资源,年平均环境温度可以达到14~15 ℃。长时间研究发现,小麦处于生长阶段时,季节活动温度总和可达到2 200 ℃,能够满足小麦生长所需要的条件。需要特别注意一点,随着近些年来生态农业的发展,淮北地区越来越注重生态小麦品种的引进和栽培,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生态小麦品种对于环境温度有着较高的要求,淮北地区在冬季时的平均最低气温可以达到-12~-10 ℃,若是出现了寒潮冷空气,很容易导致小麦受到冻害[2]。
1.3 土壤条件
淮北地区的土质分为两种,一种是潮土,另一种是砂姜黑土,两种土质有着一定的差异。潮土有着疏松且土体厚的特点,通透性较佳,含有较丰富的矿物质,这让小麦的耕种较为容易。不过潮土有一定的缺陷,比如土壤缺乏有机质。砂姜黑土也有较多的不足,既缺少有机质,也缺少氮磷钾,多用于小麦的短期耕种。
1.4 水资源条件
淮北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可以达到820~960 mm,小麦成长阶段的平均降水量在250~360 mm。若是单纯从小麦生长所需要的水资源条件这一角度来看,虽然降水量有所不足,但是可以满足小麦的生长,且小麦的产量也不会因此受到影响。从整个淮北地区的降水来看,降水不是很均匀,秋季时雨水较少,不利于小麦的播种与出苗,冬季和早春降雨也较少,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小麦的生长。若是小麦生长时期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则小麦发生病虫害的风险较大。
2 淮北地区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所积累的经验
结合当前淮北地区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情况,对于500 kg/667 m2以上的田块来说,要更加注重苗情指标的调控,重点从基本苗、越冬苗、返青苗、成穗苗这4个方面来着手。
2.1 基本苗
一般在高产条件下,小苗的基本苗数与穗数之间没有显著关系,但与一些因素却呈现出负相关,包括穗粒数、成穗率、千粒重。结合当前淮北地区的小麦优质高产栽培经验,对于冬性较强的早播小麦品种来说,基本苗要控制在10万~15万/667 m2;对于春性播期较晚的品种来说,基本苗要控制在18万~20万/667 m2 [3]。
2.2 越冬苗
结合冬至麦田和早播麦田的特点,在越冬苗的数量上要做好控制。具体来说,淮北地区冬至麦田的平均茎蘖数应控制在60万~80万/667 m2,带蘖数要控制在3~4个/株。对于早播麦田来说,平均茎蘖数应该控制在80万/667 m2,带蘖数应控制在5个/株。
2.3 返青苗
对于返青苗来说,在立春时属于最高苗,此时的平均茎蘖数应该控制在90万~100万/667 m2,努力确保平均茎蘖数是成穗数的2倍,且每一株的带蘖数要控制在4~5个/株[4]。
2.4 成穗苗
小麦孕穗期可以达到最大值,维持一段时间后便开始下降。下降至成穗为40万~45万/667 m2,带蘖数2~3个/株。早播麦田的成穗苗情况稍好,成穗可以达到45万~50万/667 m2,带蘖数3~4个/株。
3 淮北地区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要确保淮北地区的小麦可以实现优质高产,必须不断优化栽培技术,认真考虑淮北地区的自然气候、地力和耕作制度,在此基础上精准把握好播种、施肥等重要环节。需在确保穗数足够的基础上考虑增加穗粒数和粒重。按照淮北地区当前积累的小麦栽培经验和产量结构,在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时,可以重点从以下方面来着手。
3.1 实施土壤改良
小麦对土壤条件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干旱地与盐碱地均无法有效生长,且要求种植地光照射时间长。为此,在小麦种植土壤的选择上,要确保土壤疏松且肥沃,以微酸性的土壤为主,土壤条件不佳时要做好改良工作。为了实现淮北地区小麦的优质高产,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改良土壤,比如要对土壤的耕作层实施熟化处理,以此更有效地促进小麦根系的发育。总的来看,淮北地区的土壤理化性状较差,土壤的耕层相对较浅,不利于小麦根系的良好发育,所以要对淮北地区的土壤耕层深度实施加深处理,并且还要做好适时的翻地作业,踏实土壤。
3.2 提高播种质量
长时间的研究发现,适当降低群体起点基本苗数可以提升成穗率、穗粒数和产量,从而实现高产目标。基于此,在小麦栽培时,要认真分析所选用的小麦品种、播期、土壤肥力、产量水平等相关性的因素,确定出最科学的基本苗数。结合淮北地区的小麦生长条件,若是选用冬性较强的品种,则播量要少,播期要偏早;若是选用春性品种,则要确保播量多于冬性较强的品种,播期要略晚[5]。淮北地区的小麦播种量考虑控制在8~10 kg/667 m2。為更有效地提高播种质量,需要把握好以下3个原则。
3.2.1 秉承“精少量”的播种原则
基于淮北地区的地形优势,要全力推行机械化量化播种技术,逐渐取缔人工撒播的方式,并大力推行条播技术。与撒播这一方式相比,条播的优势较为显著,比如小麦的播种更加均匀,可以做到通风透光且边际优势强。在此基础上,应考虑扩大行距,这样能够更好地贯彻“精少量”的播种原则,后续物质积累能力也可以有所提升。
3.2.2 抢墒适时播种
在小麦的栽培中,必须要做到抢墒适时播种,在适宜的条件下完成小麦的播种。对于淮北地区半冬性小麦品种来说,要将播种时间选择在10月中上旬;冬性偏强的品种要将播种时间选择在10月5—15日[6]。对于春性品种来说,应该将播种时间选在10月的下旬,但不能迟于11月5日。
3.2.3 创新播种方法
为了确保小麦播种质量和成苗质量,可以大力推行种子包衣和带肥这一播种方法。淮北地区通过应用种子包衣和带肥这一播种方法,较好地提高播种质量,对实现小麦优质高产大有裨益。
3.3 正确应用促控技术
小麦处于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器官生长速度有较大差异,此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好两点工作:一是“促”,即通过肥水措施促进小麦发育生长;二是“控”,即科学有效地控制小麦的生长发育。
3.3.1 小麦生长前期的栽培管理
在小麦生长前期,要紧紧围绕着“促”这一要点开展管理作业。具体来说,要通过“促”的相关工作来培育壮根和壮苗。在此过程中,要重点做好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做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去加施有机肥、磷钾肥;二是要做到适时早播,并确保播种密度的合理性,以此确保基本苗可以均匀分布;三是若是发现播种期出现延迟的情况,则要结合实际情况增加小麦的播种量。
3.3.2 小麦生长中期的栽培管理
在小麦生长中期,要紧紧围绕着“控”这一要点开展管理作业。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控”作业,可以有效减少和弱化无效生育,分蘖的整齐度随之提高,有利于培育壮秆,对改善群体质量意义重大。
更为关键的一点是,有力的“控”作业可以提升分蘖终止期的管理效果,无效分蘖可以得到有效控制。需要注意一点,在控制小麦的发育生长时,必须科学确定控制的力度,只需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即可。若是在控制过程中出现较长时间的降雨,则必须在雨后进行中耕作业。
3.3.3 小麦生长中后期的栽培管理
在小麦生长中后期,所有的栽培管理均要围绕着“促”这一要点,最大限度减少退化,提高根系的活力。另外,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促”作业,能够让穗苗整齐,有效控制每穗粒数与粒重。如果小麦生长中后期的天气较为干旱,且土壤肥力不足时,则要及时施肥,但若是各项条件较好,则可以将施肥时间与浇水的时间适当推迟,但是不能让施肥与浇水时间晚于旗叶露尖。
3.4 科学运筹肥料
周冬冬等[7]以为,当麦田的群体基本苗数量降低后,单位产量的施肥量并不会随之增加。基于此,在小麦的施肥中,要遵循一点重要原则,即“前重、中轻、后补”。
3.4.1 确保底肥的施入量足够
在施入底肥时,可以施2 500 kg/667 m2以上的优质土杂肥,并且要配合施入40~50 kg的三元复合肥。三元复合肥即氮、磷、钾的肥料,总养分≥45%,各占15%。
3.4.2 合理追肥
结合小麦苗的生长情况合理追肥,在追肥中要做到早追蘖肥、少追返青肥,巧追孕穗肥。通过合理追肥有效调节群体结构,最终实现合理成穗、成大穗的目标。在施肥作业中,淮北地区要改变传统的“一炮轰”施肥方法,将氮肥追肥作业时间适当延后,应该移至拔节以后。若是田块的土壤肥力本身较高,且采用分蘖成穗率高的品种,则可以将施肥时间延后拔节期至旗叶露尖时,尿素的施肥量要结合实际情况确定,通常情况下,可以施8~10 kg/667 m2的尿素。
3.4.3 重视保花肥
为了有效延长旗叶功能期,最大限度改善小麦的营养条件,要做好保花肥的施肥工作。通过施好保花肥,可以得到有效抑制穗器官功能退化,无论是穗粒数、千粒重还是产量均可以有效增加,所发挥出的作用与优势是毋庸置疑的。在开展保花肥的施肥作业时,应选择在小麦抽穗扬花后进行叶面喷肥,可施0.15~0.2 kg/667 m2的磷酸二氢钾肥料,进行1~2次的水叶面喷雾[8]。
对于淮北地区的晚播小麦来说,要想实现优质高产,必须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技术,确保小麦产量不会受到影响。在晚播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中,要把握好以下的要点。
4.1 精细整地
考虑到淮北地区的土壤耕作层多在20 cm以下,为进一步优化土壤条件,要提高活土层厚度,以此增强土壤的积水能力和保肥能力。在此过程中,要深耕、疏松土壤,争取土壤耕作层可以达到24 cm以上。除此之外,要精细整地做畦。
4.2 合理施肥
在施肥作业中,要充分考虑晚播小麦的需肥规律,同时考虑本地区土壤的肥力情况,始终做到平衡施肥。在小麦的施肥中要将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起来,确保氮、磷、钾、微肥的比例适中。为了提升肥料的利用率,要大力推广肥料深施技术。
4.3 选择良种
对于晚播小麦来说,应该选择具有良好特性的品种,比如要具有耐晚播、早熟与丰产性良好的特性。从当前淮北地区所用的晚播小麦品种来看,主要有3种,即豫麦、皖麦、淮麦系列品种,这些品种均有着较好的优势。
4.4 抢时播种
对于晚播麦田来说,务必争取时间尽快整地,并且要一边施肥一边整地,继而迅速完成播种作业,以求做到晚中求早、晚中求快、晚中求好。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晚播小麦能够具有良好的抗寒能力,可以实现带蘖越冬。
4.5 科学控制播种量
考虑到晚播小麦会因为冬季前的积温不足,导致分蘖时间短、分蘖较少,所以适当增加播种量。基于当前阶段淮北地区在晚播小麦中所积累的经验,若是在10月10—25日播种,则播种量应该控制在8 kg/667 m2以上,遵循这一点原则,即每迟播1 d,需增加0.5 kg的种子。对于立冬前的播种作业来说,种子用量应控制为15~20 kg/667 m2。
5 结束语
淮北地区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取得成效,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值得推广应用。淮北地区在开展小麦种植作业时,要始终立足于小麦生长的各项条件,重点从土壤改良、提高播种质量、正确应用促控技术、科学运筹肥料等方面着手,不断优化小麦种植条件,提高种植技术。
参考文献:
[1]韩相文.小麦高产高效种植技术要点[J].农业工程技术,2020,40(17):59.
[2]图尔荪·麦麦提.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推广应用[J].农家参谋,2020(4):43.
[3]赖尚科,刘晓飞,王卫军,等.淮北麦区不同产量水平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及其抗倒性的基因型差异[J].江西农业学报,2020,32(4):14-22.
[4]姚金保,周淼平,马鸿翔,等.江苏省淮北小麦新品种(系)的丰产稳产性评价[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1):73-77.
[5]李筠,李进,王光全,等.淮北地区不同小麦品种的适应性分析[J].农业与技术,2020,40(24):90-92.
[6]胡森琦.淮北平原区小麦绿色轻简化栽培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0,26(10):85-86.
[7]周冬冬,李必忠,張军,等.播量对淮北地区旱茬小麦产量及群体性状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20):88-92.
[8]王光宇,朱丽君,张扬.安徽省淮北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绿色丰产模式碳足迹研究[J].农学学报,2020,10(12):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