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瑞玲 魏颖 刘东岳
每到春节前后,天津的各个校园里总是充满“年味儿”。从市区百年老校到乡村新建校,从中小学到幼儿园,戏曲、曲艺、年画、飞镲、书法、篆刻、剪纸、诗词等数百种传统文化在校园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让中华文化基因擦亮学生人生底色
每年农历腊月,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西孟小学的学生飞镲队都会走进汉沽西孟村开展“贺新春”展演活动。活动现场,锣鼓喧天,镲绫飞舞,孩子们用精彩的表演为广大村民送上新春祝福,赢得阵阵掌声和称赞。
汉沽飞镲是沿海渔村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武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汉族传统民俗艺术。汉沽西孟小学作为天津市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飞镲传承学校,有着多年特色艺术教育发展历史。学校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结合素质教育,开设了飞镲专业课程,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校园文化。“雏鹰飞镲队”连续多年参加滨海新区飞镲节并获得佳绩,多次受邀参加专场活动演出、非遗入库活动,每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活动和暑期夏令营,打造独具特色的“太极飞镲操”,多种形式呈现滨海新区非遗文化的传承。非遗文化在青少年身上的延续和传承,体现了滨海新区青少年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为什么要让学生学习飞镲?“这就是传承的力量。”汉沽西孟小学德育主任徐桂香说,“近年来,飞镲出现了断档,主要是50岁以上的人参加,年轻人参与得少,热情不高,而高水平的飞镲艺人青黄不接,后继乏人,这让一些热爱飞镲艺术的老艺人忧心忡忡,怕断了传承。其实,汉沽飞镲是一项可以从小玩到老的非遗传承项目,适合各个年龄段参与,既具有舞蹈艺术性的表现力,也能展示出中国武术的阳刚之美,是一项非常值得推广和弘扬的民间艺术形式。学习飞镲是一项持久的文体技艺活动,既需要个人的表现,也要有群体的协调。在这些孩子中,有一天,或许就会出现民间大师和飞镲艺术的引领者,非常值得期待。”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清脆的吟唱声伴着落日的余晖响彻整个校园,一首首古诗在学生们的诠释中变得鲜活起来。为深入落实“双减”政策,天津市东丽区宝元小学以“传统文化进校园”为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后服务活动,形成了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后服务良好样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新時代给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思想养分。为探索“双减”新路径,宝元小学把课后服务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也让课后服务真正实现“减负不减质”。学生通过阅读传统文化绘本、绘制团扇提升审美情趣;通过木质拼图、钻贴画还原古代社会风貌;通过剪纸、绘制马勺、制作泥塑和风筝,在非遗项目中感受民族文化精神;通过投壶、吸盘射箭、唱诵古诗,让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血脉和心灵。寒假期间,很多学生将自己熟知的一些非遗项目引入家庭,通过动手实践丰富课余生活。
春节前,走进东丽区春华幼儿园,随处可见琳琅满目的幼儿美术作品,每一处环境的布置都体现着与民间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艺术长廊的大郑剪纸、布艺扎染、彩绘、泥塑、吊饰等静静地诉说着民间艺术的美。幼儿园还为幼儿创设了传统文化游戏体验区,即:一楼“彩艺廊”——民间美术活动区,开设了泥塑馆、扎染馆、剪纸馆、水墨画馆、彩绘馆、编结馆等,幼儿通过民间美术活动充分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二楼“童趣阁”——民间游戏活动区,主要通过展示传统节日、节气、民俗、民间传统游戏等内容,让幼儿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三楼“诗韵轩”——民间文学赏析区,通过一幅幅成语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内容的精美图画让幼儿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各班根据幼儿兴趣和教育目标选择传统文化内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并通过区域活动让幼儿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快乐,凸显幼儿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机融合”的办园特色。
天津市新华中学和苑学校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天津玻璃画染磨技艺”主题讲座;天津市西青道中学邀请天津市曲艺团青年演员走进校园,为学生上时调艺术讲解课;天津市红星职专邀请书法大师走进校园,举办“传统书法之美”专题演讲活动;天津市铃铛阁外国语中学将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与落实“双减”工作相结合,开展了“落实‘双减工作,提升服务质量”主题展示活动;天津市红桥区泰达实验中学邀请民间艺人,组织开展以“传承非遗传统文化 微型风筝飞进校园”为主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巡讲活动;天津市第八十中学邀请老专家、老校长入校,进行“弘中华传统 颂礼仪文化”专题讲座……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增强了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
如何有效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从而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呢?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河西第一小学校长刘玉云认为,不仅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而且要研发其育人模式、育人体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传统文化不仅是一个个热闹的场景,希望它能真正住进孩子们心中。”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内涵,很多学校进行了探索。天津市西青区实验小学把杨柳青年画作为特色课程,通过教学生欣赏年画、绘制年画,涵养他们的审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留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新港第四小学,衍纸艺术传承活动已持续开展8年,先后编写了4本衍纸校本教材,涌现出不少“衍纸小能手”,制作出衍纸扇面、衍纸风铃、衍纸摆台、衍纸书签、衍纸笔筒等各式各样的衍纸工艺品,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衍纸艺术的无穷魅力,体会到动手创作的乐趣,而且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大大提高。在天津市东丽区丽泽小学,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的演员们为师生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绝伦、内涵丰富的京剧盛宴,让师生切实感受到了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增进了师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传统文化进课堂 风景别样好
武法鼓是天津市滨海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宁车沽地区特有的鼓乐表演形式,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武法鼓表演气势恢弘、精美绝伦,有“半副銮驾”之称。其特点是边奏边舞,文武兼备,技巧绝活儿主要体现为在鼓点儿的伴奏下,钹的上下飞舞和铙的周身翻缠,可谓是“法融文武间,鼓合风云起”。
据宁车沽武法鼓第五代传人张学林介绍,如今北塘老一辈的武法鼓技艺传承人有20个左右,几乎都是七八十歲的老年人,这项民间艺术正面临着传承的困境。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本村人都忙着外出挣钱,武法鼓一度销声匿迹,没人再愿意卖力气学。传统的武法鼓一个镲就有四斤重,其他配饰也都很沉,在过去只适合壮年男性挥舞,这也是后来很少有人练习武法鼓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今武法鼓传承艺人打破了以前传男不传女、只传本村本土村民的传统,将大镲改为了一斤重的小镲,让妇女和青少年都能参与表演。
如今,武法鼓已经成为天津市滨海新区欣嘉园第一小学、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的非遗传承特色课。两个学校从四年级到初二年级的学生每周都会定期学习武法鼓。在北塘街宁车沽地区群众和当地几所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武法鼓焕发出新的光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每年大年初一,欣嘉园第一小学武法鼓队小队员们都会在社区表演,用武法鼓向家乡父老送去新春的祝福。此外,街道和宁车沽南北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面向整个北塘辖区招收学习武法鼓的新生力量,让更多青少年关注武法鼓,将这项传统民俗艺术、民间技艺与居民日常生活相结合,让更多现代人了解传统民间艺术,以实现民间传统艺术的活态化传承。
“学校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要想更好地传承,就需要加强学校的力量。”张学林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就要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以及社会实践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三小学,民间剪纸打破了学科的界限。语文课上,融入与剪纸有关的成语故事和古诗词;数学课上,直接用剪纸讲起倍数、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等概念。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紫云中学,京剧不仅是唱段,而且是语文课上的汉语韵律、美术课上的京剧脸谱、体育课上的身段韵律操,甚至是信息技术课上的视频作品。学校京剧社团汇集了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多个民族的学生,从面向全体学生到培养个性化发展,先后排演了京剧名段及折子戏,为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搭建了尽情展现才华的舞台,真正让国粹清澈流长。
天津市南开区南开小学二、三年级学生每月都要到南开文化宫参加一场民俗观演,开展传统民俗内容学习;每年六一,学校都会组织新一年级学生到文庙举行开笔礼大典,通过“文化浸润课程”,体验中华传统文化。据了解,天津市各区各校依托当地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形成了“一校一品”乃至“一校多品”。
“传承+创新”双管齐下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寒露时,菊花盛开,也称为菊月,所以今天老师带你们来学习如何泡茶,并且一起品尝菊花茶。寒露是由冷转寒的节气,所以我们要注意自我保健,做到三不露:不露颈,不露脐,不露脚。今天,我们还安排了泡脚、艾灸的体验。回家之后,你们可以给长辈们泡泡脚,把这些养生方法告诉他们。”饮菊花茶、艾灸、泡脚……原来节气里有这么多的知识可学习。寒露节气到来之后,天津市和平区第十一幼儿园大五班教师张亚红带领幼儿们开展各种体验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让幼儿学习节气的相关知识与习俗。
“开展二十四节气教育,源于中班时孩子们对二十四节气歌的学习。复习儿歌时,有的孩子提出疑问:‘什么是节气?于是,孩子们开始讨论:‘节气就是节日吧?‘节气就是春夏秋冬吧?‘节气就是天气预报吧?这个内容对中班的孩子来说有些深奥,如何让他们能够理解节气?恰巧当时气温骤降,下了一场雨夹雪,正值春季的第二个节气:雨水。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进自然,解读节气的意义。”张亚红介绍说。
顺应每个节气特点,张亚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在自然界中充分感知,深度参与。清明,幼儿通过种植活动见证生命的神奇美好;谷雨,幼儿饲养蚕宝宝,寻找春天的“宝贝”。此外,芒种的细雨漫步、小暑的水枪大战、处暑的苹果采摘……更是给幼儿们留下了难忘的回忆。从秋分开始,班里又建起了气象站,通过开展“我是小小气象预报员”活动,让幼儿以自己讲、认真听的方式,了解天气变化、节气及相关知识。每一个节气,教师都关注幼儿的参与和深度体验,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弘扬传统文化。大五班开展二十四节气教育快一年了,幼儿们通过亲身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感知不同节气里大自然的美好馈赠,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科学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浓缩了人们认识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并巧妙利用的方法,同时蕴含着浓郁的中国文化传承,是特别好的教育资源。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巧妙地利用优质资源,以灵活多变的方式引导幼儿细心感受和亲身体验,从而关注自然、热爱生活。”张亚红说。
中医药有着丰厚的人文精神和哲学内涵,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何弘扬中医药文化,让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成为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花园里小学的新思考。
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相结合,与课后服务相结合,大港花园里小学找到了一个切入点:以校园第十届菊花节、科技节为契机,以香囊制作为载体,让中医药文化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生活。在2021年大港花园里小学第十届菊花节中,师生在赏花的同时,以花为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展现了“花儿朵朵开 朵朵放光彩”的花儿文化。课后服务中开设的中医药文化传播课,不仅教给学生关于中医药文化的启蒙知识,而且结合日常生活引导他们勤思考、善观察、多动手,为校园播撒下热爱中医药文化的种子,使学生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后,怎么“留下来”?扎下根后,再怎么“走出去”、扩大社会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这是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传承路径——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天津市滨海新区教体局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室科长陈曦说。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中心小学校长许付梅认為:“关键是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的关系。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烙画是汉沽中心小学开发的一门校本课程,根据汉沽的产业特点,即盐业、种植业、葡萄业和渔业,精心打造和完善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教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烙画爱好者。学生们产生兴趣后,就会把家乡的历史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烙画艺术展现了汉沽地方的风土人情,让学生在领略艺术真谛的同时思想得到升华。
强队伍、优资源、进课堂、出教材、搞活动、进社区、重交流、贵创新。如今,很多传承学校的创建活动不仅仅局限于传承项目本身,而是借创建活动来激发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动力,破解一些制约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难题。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河头小学只有300余人,却是教育部命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2009年,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的“威风落子”获得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进入河头小学,至今已有十多个年头了。只有200多人的农村偏远小学——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善门口小学,凭借“葫芦庐”葫芦艺术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校的荣誉称号,而且学校舞蹈团、民乐团、戏剧团、合唱团一应俱全。借助传承和创新的双管齐下,很多办学规模较小的学校和农村校,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让学生收获了别样的精彩。
让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和新时代风采
“唐宋诗词热”“国学热”“幼儿读经热”等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了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希望,另一方面也让我们陷入到沉思之中。难道,流传千年的文化,就是“背背诗词”“走走形式”吗?学校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走进课堂?传统文化教育还有哪些误区?这些问题的确引人深思。
“说到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增加古代经典诗文的篇目。事实上,如何把现有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讲透才是更重要的。”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新城小学副校长黑双凤说,“如今,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已成为社会共识,关键问题是,以什么方式进,才能将优秀传统文化嵌入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如果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能够结合有关内容开发出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微课程,效果一定会更好。”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三小学校长刘元凤认为,“唯有让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生活‘近了,传统文化才会重新有‘根,才会重新焕发生机。”
2021年4月,中央宣传部正式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未来五年传承发展工作蓝图绘就。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程,是天津市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措施之一。近年来,天津市各中小学校、幼儿园用活文化课堂、用新实践课堂、用实宣传课堂,通过创新方式、多元表达、科技赋能,在不断的传承、发展与升华中,让中华文化绽放出璀璨的新时代光芒。
(吴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