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开英
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出,给当前小学数学教育带来的契机和相应的挑战。本文基于当前小学教学现状,对数学核心素养所涵盖的基础内容以及要求进行简要阐述,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出几点浅薄的意见。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剖析
在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存在这样的教学误区: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学生的练习量,其实不然。在新一轮数学教育改革下,衡量一节课是否优秀更看重的是学生思维是否得到培养,素养是否得到提高,而衡量学生的发展取决于学生最终吸收了多少知识。然而,更多的教师习惯性带着功利化的思想,以单一化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机械化地进行习题训练,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快速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忽视了学生思维、兴趣、品质等综合素养的培养,严重限制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数学核心素养内容概述
基于对国内相关文献的研读,笔者认为“数学核心素养”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所提出的一个综合性概念,其要求教师能在深度落实“立德树人”基础目标前提下,深化课程改革,以教学知识为跳板,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以及学习方法的掌握,更主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内在发展,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意识,促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最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十项内容,系统涵盖了现阶段小学生必备的技能能力和知识素养。因此,一名合格的数学教育者应认真研读数学核心素养所涵盖的基础内容,并且整合一切利用的资源,和逐步落实到实际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并助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主要策略
(一)注重数感培养,培养数学意识
数感是对数与数客观关系的一种感悟。数感是数学核心素养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在探析数学世界的过程,通过对生活的体验、自主实践、观察和思考,对数有了深入理解之后的一种能力。小学生天性聪颖,好奇好动,结合他们这一认知规律,笔者建议在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引入实践探究的方式来充分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引导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数的形成与实用价值,从而有效培养学生“亲近数学”的行为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魅力。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相关内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与圆有关的课件,如古代的马车轮子、地球仪以及各种球类,让学生初步感性地认识圆;随后,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说出生活中哪些物品与圆形有关,并且通过测量、观察,深刻认知半径与直径之间的紧密联系;接着,让学生利用圆规、尺子以及测量工具分组进行操作,互相交流、讨论,自主得出由于半径大小不同,所画出的圆的大小也不同,半径越大,圆越大。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培养数感具体落实到实践操作活动,通过学生自主观察、自主探究,既掌握了相应的必备,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一举两得。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课外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数”的变化。如根据银行利率表,自主感受1%、2%、4%利息的变化;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以“最喜欢的体育项目”为主题,感受各种体育项目随着喜爱人数的增加,比例逐步增大。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深受学生喜爱,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感,同样也能让学生更亲近数学,自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观。
(二)感悟符号意义,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是一种符号化的语言,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感悟数学符号的意义,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符号对数量关系以及客观规律的影响,来逐步感受符号具有的价值和意义。符号意识是数学核心素养中一个重要分支,是学生认知数学知识,探析数学奥义中重要工具。其实,在漫长的学习生活旅程中,学生已通过所见所闻,对符号的意义和价值有了一定的基本认知,如各种汽车标志,如奔驰、宝马、奥迪等;还有肯德基(KFC)、医院(红十字)等。不同的符号揭示了不同的客观规律,通过引导学生对比他们熟悉的符号,感受不同符号所具有的价值与优势,自然也就提高了他们运用符号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完“负数”相关知识点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个“用字母表示数”的探究任务,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小明手里有35块糖,一天他吃了[47]的糖,请问小明手里还剩多少块糖?这个问题较为简单,学生很快便能得到答案,小明还剩下15块糖。若教师继续提问:大家知不知道若明天他又吃了[17]的糖,小明还剩多少块糖?后天又吃了[17]的糖,又剩下多少糖?学生基于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35-35×47=15],[15-35×17=10],[10-35×17=5]……”这样累加的方式进行计算,学生很容易就会出现错误。这时,教师就可以进行相应的引导:“我们可不可以通过符号来表达小明每天吃掉的糖呢?”通过提示,引导学生得出“[-4a7]、[-1a7]”,学生便能快速准确地得出剩下的数量,从而对符号的价值与学习优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三)树立空间观念,丰富形象思维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让学生通过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空间观念作为数学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基础。而空间观念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教师能立足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规律,通过培养学生对前、后、左、右、上、下、大、小的认识,最终转移到对几何知识的认识上。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嘗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的去观察相应的几何图形,从而有效强化他们的空间知觉,进而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奠定扎实的基础。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一个不规则物体的三视图,引导学生通过对正面、侧面以及顶部等不同方位,记录下观察到的正方体数字,通过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抽象猜想,最终确定该不规则物体是由多少个正方体组成的。所以,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有针对性、计划性的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去观察几何图形,了解和掌握实物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从而帮助其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培养数据意识,发展分析观念
数学是一门集工具性、规律性以及抽象性为一体的学科,研究数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和几何图形的客观性质是其两大主要教学内容。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抽象思维能力发育并不完善,想要快速了解某一客观数学规律的推导过程中,就必须依靠自身搜集相应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不仅是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之一,更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数学知识自然也与实验探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了更全面地为学生展示数学知识规律,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开展数学实验的方式,来强化学生的学习情感,加深学生对数据的客观印象。特别是在教学“统计与概率”相关知识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的方式,真切了解数据的变化规律,从而促使其数据分析能力的提升。
如可以利用学生身边随处可见的橡皮、铅笔等学习用具,来开展一些数学实验,可以利用类似方形的橡皮,用铅笔在橡皮的六个面分别标注上1、2、3、4、5、6,并且将学生按照4~6人为一组进行小组实验。每个小组指派两个人来转动方形的橡皮,另外的人分别监督、记录、整理数据,得出多组实验数据。由于各小组得出的实验数据不尽相同,教师可以将各小组的实验成果进行收缴,并且放在同一个统计图里面,引导全部小组进行交流分析,最终得到相应的实验结论。通过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活动,让学生自主记录数据、分析数据,最终通过合作交流,总结得出相应的规律,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同样也促进了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养成。
(五)组织估算速算,提升计算水平
良好的估算能力不仅能让学生更快速、灵活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学习和生活的角度来看,估算对小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估算的生活性、实用性较强,在日常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对估算产生兴趣,重点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给学生布置相应的计算题时,可以给学生多布置一些需要根据学生经验迅速估算的题型。如[91×19],引导学生将91化为90,19化为20,从而得出答案[90×20=1800];[418÷7]可以把构造一个与418相近似的数420,即[418÷7≈420÷7]等;待学生口算完后,教师还应提醒学生,再通过草稿本上的检验,对口算的结果进行误差验证,从而强化学生的口算体验过程,让他们爱上口算。此外,还可以尝试组织学生开展“估算竞赛”的方式,给每个小组分发多道口算速算题,规定1分钟的时间,通过小组的团结互助,最终快速口算出相应的答案。教师最后,再结合各小组完成速算的时间,给予各个小组相应的奖励,从而增强他们良好的口算体验,有效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估算习惯。
(六)鼓勵合理猜想,提升推理能力
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离不开猜想,而合理猜想也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一个有效方法、正所谓:“没有大胆的猜想,人们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每一个小学生都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皆具备猜想的潜能,而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教育者,应善于发掘学生的这一潜在能力,日常教学过程中,多鼓励学生在合理范围内进行有效的猜想,提升他们的推理分析能力。例如,在教学“数与代数”相关知识点时,该部分内容指出计算是建立在一定规则下的数学变化过程,即运用公式,遵照法则,进行推理等。计算离不开推理,数学学科中的数量关系往往有其自身的规律。所以,在带领学生进行运算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要会运算,还应让其说出每一步的计算依据,说清自己运用到的那些公式、法则以及运算律等,并且能推论出不同的解题方式,即一题多解,促使学生思维得到锻炼。并且在一题多解的过程中,还能通过推理得到更为简便的计算方式。尝试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去解析数学问题,充分掌握这些知识的合理性以及知识推导过程中的必然性,让学生深度剖析数学规律,在推理中掌握算理,最终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
(七)创设生活情境,培养模型思想
数学教师应善于挖掘生活元素,建立适合学生成长的生活情境,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在熟知的环境中有效感知数学模型的存在。比如,在教学“分数乘法”时,为帮助学生建立分数乘整数的数学模型,笔者在教学中重视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引领学生学习。如创设情境“妈妈去超市买了20元的东西,其中蔬菜占了总数的[34],那么,妈妈一共买了多少元的蔬菜呢?”让学生亲自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尝试运用分数乘整数模式解决问题,即[20×34],在此过程中,这个算式能进行相应的约分,让学生可以感受约分计算的简便,建立简便计算的模型思想,有助于教师开展后续的教学。
(八)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对小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有计划、有目的地带领学生探析数学奥秘,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意识观念,帮助他们形成应对未来发展应具备的品格和能力,助力他们全面健康成长。
(邱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