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冕,王星,黄波,龚琼,徐佳丽,叶惠敏
(1.上饶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2.上海莱奕亭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分公司,江苏 苏州 215104;3.上饶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子女的情感付出等构成的稳定的行为风格。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是造成子女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之一[1-3]。父母教养方式是其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倾向,是在对子女实施教育过程中所运用的较为持久的、稳定的教育行为和态度。临床实践和研究[4]表明,小学生的行为方式、人格、情绪特点等都与其家庭教养方式密切相关。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认知观念的形成、人格的塑造、社会化倾向、心理健康等多方面都有巨大的影响,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其中良好的教养方式能促进个体身心各方面的健康发展,而不良的教养方式则恰恰相反[5]。体育是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和社会适应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健康素养的最好手段[6]。家庭中的主要成员对小学生生活方式的选择和决策具有重要预测作用,父母体育态度及行为均对小学生体育参与有显著正向影响[7]。目前,关于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体育活动方式影响的研究较少,鉴于此,课题组对上饶市300名小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体育活动方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对帮助小学生养成运动习惯、选择运动项目及培育体育健康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法对上饶市第五小学生进行调研,根据年龄和认知状况对学生进行高、中、低年级段分层,五至六年级学生(10~12岁)为高年级段,三至四年级学生(8~10岁)为中年级段,一至二年级学生(6~8岁)为低年级段。每个年级抽取一个班,每个班50人(人数不足50人的班级,向平行班抽取补全),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299份,有效率为99.7%。
1.2.1 问卷调查法
在蒋奖等人[7]修订的中文版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基础上,查阅相关研究并咨询有关专家,设计问卷《父母教养方式对上饶市小学生体育活动方式的影响》,将其导入到问卷星网络平台生成网络版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三部分:人口学特征(户口所在地、父母学历等)、父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4类)、小学生体育活动方式。调查开始前对该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问卷内部一致性为0.83,信度(Cr onbachα系数)为0.80,结果显示良好。
调查以班级为单位,由经过统一培训的人员向研究对象说明调查的目的和问卷的填写注意事项,并强调遵守匿名、保密和自愿的原则,低年级段的小学生由老师或家长(监护人)代为填写。问卷经由班主任发送至学生群进行填写,为自填式匿名调查,问卷内设置自动核查,所有题目回答完成后方能提交,相同IP仅能作答一次,回答时间设置为5分钟。本调查得到老师、学生及家长(监护人)的知情同意。
1.2.2 数理统计法
使用Epi 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和设置核查程序,并录入所有数据。应用SPSS22.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其人口学特征进行χ2检验。控制父母户口地、学历等变量,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体育活动方式的关联性采用单因素方差法分析其关联。检验水准α=0.05。
将小学生性别和父母户口所在地、学历和4种教养方式进行χ2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分析表1发现:学生性别与父母的4种教养方式均具有显著性差异(χ2值分别为43.96、8.70、6.60、5.56,P<0.01);父母的户口所在地与权威型教养方式和溺爱型教养方式具有显著性差异(χ2值分别为52.77、12.80,P<0.01),而父母的学历只与权威型教养方式具有显著性差异(χ2值为59.84,P<0.01)。
表1 人口学特征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N=299)
2.1.1 小学生性别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
小学生性别与其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研究[8]指出,如今,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寄予厚望,无论对男孩还是女孩,采用权威型教养方式人数的百分比(60%、66%)均为最高。权威型教养方式是有引导、有控制但又比较灵活的方式,父母会对孩子提出许多合理要求,父母处于主导地位,与孩子进行民主沟通。有研究[8]指出,权威型教养方式在教育回报、亲子关系以及孩子的健康成长等方面都能产生好的效益,受此方式教养的孩子对未来有更好的规划,能够获得更积极的评价。调查表明,小学生父母充分意识到教育孩子的重要性,更加重视孩子的健康成长。权威型教养方式与小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呈正相关[9],也正说明现阶段父母对子女参与社会生活非常重视,倾向采用权威型教养方式引导子女的发展。父母对男孩和女孩的教养方式存在差别,教养女生时,更多采用权威型、溺爱型与忽视型教养方式;教养男孩时,采用专制型方式的比例更高;溺爱型与忽视型教养方式逐渐趋向一致。可见,父母对男孩的教养更加严格,对男孩行为的控制更加专断,经常采取强制性策略进行支配,男孩会面对更严厉的惩罚、过分的干涉和过多的保护。总之,父母往往对男孩采取更加消极的教养方式,这种方式要求孩子必须听父母的话,要求绝对的服从,父母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情感需求来要求孩子、衡量孩子。相对而言,面对女孩,父母更有可能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这种方式会在情感上带来更多的温暖和理解[10]。造成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在小学阶段,男孩比女孩更调皮好动,更容易犯各种小错误和出现早期叛逆行为,从而导致父母对男孩较多地采用简单粗暴的管教手段;而小学阶段的女孩则较为安静,更让父母省心,因此,父母在教养过程中会有更多的理解甚至溺爱。当然,父母对男孩更倾向于采纳消极的教养方式,也可能是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合理的教育方法,受“男孩不打不成材”等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男孩时不时受点敲打会更听话。显然,采用这种方法会对男孩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有的男孩会因此变得比较胆怯,有的会因此变得比较叛逆,亲子关系因此变得恶劣,孩子也难以与他人建立比较信任的关系。相比于男孩,父母对女孩更易采用用迁就、溺爱的教养方式,这会使女孩更加依赖父母、以自我为中心、容易自私自利,更易遭受挫折,不懂感恩。父母采用忽视型教养方式对待女孩的比例也高于男孩,这与罗敏[11]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是由于父母工作比较忙,缺席了孩子的成长,或是由于在物质或精神方面漠不关心,放任不管,缺乏耐心,这会让孩子感到缺爱、缺乏安全,并产生行为极端、不敢表达、不会共情等问题,十分不利于其成长。
2.1.2 父母的人口学特征对教养方式的影响
根据表1,从户口所在地来看,城市、郊区和农村区域的父母采取权威型教养方式的比例高于其他三种类型的教养方式。父母户口所在地与权威型、溺爱型教养方式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χ2值分别为52.77、12.80,P<0.01)。2010年以后出生的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付出了过多的情感,提供了过度的保护,无论城市区域、郊区区域还是农村区域的父母,对孩子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溺爱,这会对小学生能力的发展和自我认同感的形成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同时,这些孩子的父母绝大多数为“90”后,相对而言,这一代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对于教育方面的新知识和新观念抱着积极接受的态度,而这恰好符合权威型教养方式对父母提出的要求。
城市区域的父母采用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占比最高,达71%,而采用专制型、溺爱型教养方式的人数占比均为12%,采用忽视型教养方式的人数占比最低(5%);城市区域的父母采用权威型教养方式的比例分别高于农村的53%和郊区的42%,采用其他类型教养方式的比例则基本上低于农村和郊区,这与以往研究结果[12-13]一致。城市中独生子女居多,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保护,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城市父母会投入更多的精力陪伴孩子[14]。相较于城市区域的父母,郊区和农村的父母采用专制型教养方式的比例增大,分别从12%上升到29%和32%。其原因在于,郊区父母会遵循自我教育理念,强硬地干预孩子的生活,尤其是对孩子的日常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进行干预,甚至包括孩子的社会交际、交友、兴趣爱好、体育活动等[15]。父母的专制行为本着“一切都是为你好”的原则展开,但却严重地剥夺了孩子的自主选择权。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尚未成熟,思想观念尚未成型,在该时期实施专制型家庭教育,无疑会严重限制其自主思维能力、自主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和叛逆卑心理,缺乏独立性,这种情形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加剧,最终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孩子出现心理障碍。同样,在农村区域,采用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人数也高于采用其他3种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人数,其中,采用专制型教养方式的人数占比为32%,采用权威型和专制型教养方式的人数比例共计85%,而采用溺爱型与忽视型教养方式的分别为8%和7%。农村区域的父母学历相对较低,要求孩子在学业上必须努力上进,对孩子提出绝对的标准,要求孩子对权威和传统表现出服从与尊重。父母通常不会注意小学生的感受,孩子有不满等负面情绪时,往往只要求其服从命令但又不给予解释,偏好严厉体罚(如打屁股),故农村区域的小学生在学业、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会因此出现一些问题,未来可能会更容易出现不愿意学习、退缩和放弃的情形。
对4种教养方式进行纵向分析,可以发现:采用权威型和专制型的父母人数比例,城市区域为83%,约等于农村区域(85%),高于郊区区域(71%);采用溺爱型和忽视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人数比例,城市区域为17%,约等于农村区域(15%),低于郊区区域(29%)。权威型与专制型教养方式均以父母为主导,相对权威型父母,专制型父母表现更为强硬,会更对地提出绝对化要求。城市和农村父母在教养方式上体现了“家长作风”,对孩子的教育属于高投入、高度参与的“密集型”养育,甚至出现“鸡娃”等现象。不过,从父母角度看,这属于积极主动的教养方式。溺爱型和忽视型教养方式以孩子为先,要么以孩子意愿为中心,要么放任孩子不管,父母的主导角色淡漠,缺乏管教与引导,本质上属于消极的教养方式。另外,与郊区、农村户口的父母相比,城市户口的父母在受教育程度上存在优势。有研究[16]指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多采用积极主动的教养方式(权威型和专制型),他们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而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缺乏现代教育知识,再加上经济状况等原因,普遍会溺爱孩子或忽视孩子的教育。
父母学历与其教养方式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χ2值为59.84,P<0.01)。本科及以上学历、专科学历、中学学历、小学及以下学历的父母当中,父母选择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占比分别为85%、76%、45%、35%,学历层次越低,比例越低;选择专制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占比分别为10%、11%、25%、40%。这说明,父母学历越高,越倾向于采用权威型教养方式引导孩子成长,而学历较低的父母越倾向于采用专制型教养方式。本科以上学历的父母,有85%的人采用专制型教养方式教育孩子,没有人采用忽视型的教养方式,说明学历高倾向采用积极的方式干预小学生的成长。潘文雅[17]认为,父母学历是影响教养方式民主性的重要因素,父母学历越高,采用权威型教养方式的比例就越高,他们更加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而受教育程度不高的父母,多用物质的方式解决问题,较少关注和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孩子缺乏沟通和交流,孩子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得充足的情感支持,性格的塑造和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蔡玲[18]认为,家庭背景是造成育儿差距的重要原因,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通过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利用其他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源,为孩子提供额外的教育机会,家庭教养方式因此存在差异。在农村,母亲承当更多的教养工作,但是,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总体上不高,对孩子的教育带来不利影响。
控制相关户口所在地、学历等因素,对父母教养方式类型和小学生体育活动之间的关联进行费希尔(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F检验),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体育活动方式、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偏好有显著性差异(F值分别为7.53和11.14,P<0.01)。
表2 父母教养方式类型对小学生体育活动方式的影响(N=299)
2.2.1 父母教养方式类型对小学生体育活动方式的影响
由表2可知,从运动方式的选择上看,在所有4类教养方式下,小学生均把体育活动项目作为锻炼身体的主要活动。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小学生占比83%,远远高于其他三种教养方式下小学生的,而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教养方式下小学生也均把体育活动项目列为首要选择(只是比例相对降低),说明不同教养方式下小学生的选择表现出趋同性。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体育对小学生成长的价值[19],认识到体育锻炼是具有良好的身心效益的活动。也有研究指出[20],父母良好的教育方式和情感付出能够激发孩子的锻炼动机,使孩子在运动方式上表现出稳定的选择偏好。
从活动方式选择上看,父母教养方式为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的小学生选择散步、做家务、体育项目的比例都依次增加。溺爱型教养方式下的小学生选择散步的高达22%,忽视型教养下的小学生人数为0,即溺爱型父母的孩子倾向选择活动量小、身体消耗少的活动方式,缺少关注的忽视型教养下的小学生对散步不感兴趣。做家务方面,除权威型教养方式下孩子比例较低外,其他3类教养方式均达3成以上。官冬香[21]认为,散步能够让幼儿更容易获得关于自然、社会的知识,可以扩大眼界、开发智力,但身体消耗活动量相对较小。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2],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劳动教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此后,全国小学均陆续开展劳动教育活动。2021年庞茗萱的研究[23]指出,半数以上的小学生参加了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庭服务劳动,劳动教育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权威型的家长对孩子提供支持和关爱的同时,也会对孩子提出较高的要求,他们会充分利用可得的教育资源挤占小学生的时间,安排孩子在业余时间学习语言、艺术、体育等,从而牺牲了劳动时间。权威型、忽视型教养下的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项目的人数占比均超过6成,专制型与溺爱型教养方式下的也接近半数。这与秦栋[24]的研究结果一致,即家庭教养方式对体育行为存在影响,家庭教养方式与参与体育活动频率之间具有相关性。只要意识到体育活动的效益,父母就会督促小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让孩子参加培训班,甚至以更高的标准要求孩子。忽视型教养方式下的小学生,因父母不对其进行过多学业要求,没有过多的学习压力,热衷于体育锻炼,也喜欢在学校的安排下进行各种体育活动。
2.2.2 父母教养方式类型对小学生体育活动方式项目选择的影响
从体育活动方式项目选择偏好上来看,父母采用权威型教养方式教育的小学生,在体育活动各种选择参与球类运动的人数比例为66%,远高于选择其他项目的人数,选择田径项目的比例最低,仅为5%。球类运动主要是团队项目,变化多样,可以促进人际交往、稳定情绪和认知策略的形成,塑造灵活坚毅的性格和意志品质[25],因此,采取权威性教养方式的父母会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足球、篮球、乒乓球等球类项目。父母们往往认为,径赛项目多为短跑、长跑项目,枯燥单一,容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劳累,田赛项目需要专业的场地和专门的器械,一般情况下条件不允许,因此,父母不愿意让孩子参加田径项目的练习,参与田径项目的孩子较少。其他3类教养下的小学生选择武术项目的人数最多,忽视型、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的小学生选择舞蹈(操类)项目的人数均为0.8%,在同类中占比均为最低,这与父母的观念直接相关,家长一般认为舞蹈过于阴柔,他们尤其不愿意让男孩练习舞蹈[26]。此外,体育舞蹈比较耗时耗钱,家庭经济状况不理想导致很多家长和孩子不愿意选择体育舞蹈。田雪[27]指出,父母疏忽孩子的感情,孩子不能及时进行反馈,不能理解自己和父母的情绪,孩子的健康成长阻碍重重。溺爱型、忽视型教养方式教导下的小学生,选择武术运动的占比最高,均为40%。在这两种教养方式下,小学生容易产生消极、自控能力差等不良心理和行为方式,而武术招式练习磨练小学生的心性,能在提高小学生注意力的同时,纠正小学生的精神面貌,培养良好的品质,促进小学生的身体健康。
小学生性别、父母户口所在地及学历对教养方式有显著性差异。父母的4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体育活动方式以及体育活动项目选择有显著差异。
城市、郊区和农村区域父母的教养方式呈现出权威型教养高于其他3种类型教养方式的情形。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小学生体育活动方式存在不同的影响。权威型教养下的小学生选择球类运动高于其他项目,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教养方式下的小学生更可能选择武术运动。小学生性别、父母户口所在地及学历对其教养方式有显著性差异。父母的4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体育活动方式以及体育活动项目选择有显著差异。
城市、郊区和农村区域父母的教养方式呈现出权威型教养高于其他3种类型的教养方式。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小学生体育活动方式存在不同的影响。权威型教养下,小学生选择球类运动高于其他项目,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教养方式下,小学生较易选择武术运动。
3.2.1 权威型父母应保持科学正确的教养方式
权威型父母应该积极面对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方式方法,激发有效反馈,使问题得到有效处理。父母在小学生成长期间应持续保持这种状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3.2.2 专制型父母要学会尊重和理解孩子
专制型父母在处理小学生成长期间出现的问题,应该多尊重他们的意愿,不能随意否定、打骂孩子,要帮助孩子树立信心;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用客观冷静的方式看待和处理问题,在出现问题时应该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源头解决问题,必要的时候应寻求心理治疗,在心理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调整自己的心态,以便采用更好的方式教育孩子。
3.2.3 溺爱型父母要学会适当放手
在溺爱型父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小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十分任性,父母应该尽早调整自己“唯命是从”的心理,正确地看待孩子的需求,不要轻易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父母要尽早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对于已经定型的孩子则更应该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教育,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父母也要勇敢地正视自己的不足,吸取教训,及时调整教养方式。
3.2.4 忽视型父母要正视自己的心理状态
忽视型父母应该正视自己的心态,调整自己的情绪,甚至可咨询心理医生,将自身的不良心态调整过来;应当通过不同的渠道,例如网络、教育书籍等了解和学习正确合理的教养方式,通过对比找到自身的缺陷和不足;要多跟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抽出时间参与孩子的集体活动和课外生活,增进与孩子的感情,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