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冬连,黄小霞,胡国庆
(1.上饶师范学院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2.上饶师范学院 政治与法律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技术赋能教育,创新引领未来”,技术与教育实践深度融合、共同演化,但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必须直面的首要问题是,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教师对新技术的采纳[1]? 教师对新技术的应用程度,决定了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广度与深度,是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2]。
影响教师接受与使用新技术的因素不仅涉及学校的技术条件,而且还包括教师使用动机、教师自我效能感、使用意向等。目前该领域常用的理论研究模型有技术接受模型(TA M)、理论行为理论(TRA)、计划行为理论(TPB)等。在已有的理论研究模型中,技术接受和使用整合模型(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UTAUT)自文卡特什(Venkatesh)等人[3]提出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各个研究领域。
然而,关于技术接受和使用整合模型已有研究,无论是元分析,还是实证研究结果,其研究结论也并不统一,UTAUT 模型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会得出不同的研究结果。如塔伊沃(Taiwo)、唐恩(Do wne)[4]对37篇外文文献进行元分析,发现只有绩效期望(Perf or mance Expectancy,PE)对采纳意愿的影响具有中等效应,其他因素之间的影响均为弱关系,而赫钦(Khechine)等人[5]在扩大样本之后,得出的结论却是绩效期望对采纳意愿产生强效应影响,其余各组,如努力期望(Eff ort Expectancy,EE)、社群影响(Social Influence,SI)对采纳意愿的影响均为中等效应。韩啸[6]对国内161篇文献进行了综合检验,证实绩效期望对行为意向、社会影响对行为意向、行为意向对使用行为的影响效应值均为中等大小,而另外两组关系的效应值较低。
在教师采纳技术实证研究成果中,大多数研究支持绩效期望对行为意向(PE→BI)结构参数的统计意义[7],但也有研究不支持[8]。即使在结构参数都具有统计意义的研究中,绩效期望对行为意向的影响强度均不相同,有些研究结果支持绩效期望比其他三个因素更有力[9],而有些研究却认为努力期望、促进条件是更强的预测因子[10]。
努力期望、促进条件也存在类似问题。大多数研究证实努力期望对行为意向有显著影响,而张思[11]、孙自卿[12]研究得出努力期望对教师行为意向的影响不显著的结论。有研究认为促成条件对教师使用行为存在显著影响[13-14],也有研究认为促成条件对使用行为没有显著影响[15]。
可见,影响教师采纳技术意向与使用行为的四个因素中,其效应有时候被证实,有时候未被证实,说明已有研究结果存在不稳定现象。本研究旨在使用近年来兴起的结构方程模型元分析(Meta-analytic Str uct ural Equation Model,MASEM)解决如下三个问题:
(1)教师采纳技术研究领域中UTAUT 模型与数据的拟合度问题与影响因素有哪些?
(2)研究样本是否存在异质性?
(3)UTAUT 模型的稳健性是否受亚组分析(样本大小、教师类型)的影响?
结构方程模型元分析是在元分析(Meta-analysis)和结构方程模型(Str uct ural Equation Model)的基础上发展而成,通过对相似研究进行数据合并,以获得综合的结论[16],其基本思路与方法是:在建立测量模型的基础之上,采用元分析的方法来估计构念间的“真实”相关系数。
与元分析相比,结构方程模型元分析不仅能计算出各个影响因素对使用意向、使用行为的综合效应,分析UTAUT 模型在教育研究领域的数据拟合度,而且能比较不同理论在解释特定变量间关系时的解释力度,小样本量也能获得比较稳定的模型估计[17]。可见,MASEM 研究价值主要在于,通过汇聚多样本,提升模型统计力,以获得更稳定的模型估计。
研究选取国内语境下的UTAUT 文献,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源,检索方式为:主题=“UTAUT 模型”OR“UTAUT”OR“技术接受与使用整合”OR“整合技术接受与使用”AND“教师”,在中国知网上,共检索到中文文献45篇。此外,为了增大样本量,避免文献缺失,我们还通过追踪参考文献的方式,进行了手动检索,共检索到4篇符合文献,合计文献49篇。
进一步对49篇论文的标题、摘要与全文进行了筛选,筛选标准为:(1)研究主题旨在解决教师在教育环境中接受与使用技术的问题;(2)描述了UTAUT 模型核心变量关系的实证研究;(3)报告了相关关系、样本量等关键信息。
根据以上标准,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题名和摘要剔除被试为大学生和师范生的文献3篇、不符合实证研究的文献4篇,接着通过全文阅读剔除没有报告UTAUT 核心变量相关关系的文献22篇,得到20篇文献。其后,在对文献进一步数据整理时,发现1篇学术论文与1篇硕士论文数据重复,因此删除了重复的硕士论文,最终纳入元分析的文献数量为19篇,其文献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结构方程模型元分析文献特征
正式纳入结构方程模型元分析的文献具备如下特征:一是文献发表时间主要集中在近五年,且研究主题契合近五年的技术研究热点,研究主题主要涉及网络教学平台、电子书包、机器人教育、创客教育等;二是教师类别以中小学教师和高校教师为主,约占七成;三是样本容量大小差异大,最多的有1 423个被试,最小的只有107个被试;四是研究结果缺乏稳健性,各组之间显著性关系差异化明显,尤其在努力期望对使用意向、促进条件对使用行为的影响两组关系上。
本研究采用两阶段结构方程模型(Two-stage Str 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TSSEM)统计方法,使用R语言的metaSEM 包[18]对UTAUT 模型中6组关系进行聚合分析。同质性检验采用元分析中的Q和I2统计量,当p>0.05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否则使用随机效应模型。
研究首先基于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发现获得固定效应模型拟合优度指数不理想,从p<0.001、CFI<0.9、RMSEA>0.05可知相关矩阵的同质性假设被拒绝,即样本存在异质性,研究改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
从随机效应模型第一阶段的Q与I2结果可知,各研究间样本存在异质性(Q[213]=3 015.056,p<0.001),且各组变量间I2统计量的值均大于90%,最低91.6%(社群影响→使用行为),最高96.8%(绩效期望→努力期望),如表2所示。根据席根斯(Higgins)等人[19]对样本高异质性的判别原则(I≥75%),说明研究样本异质性非常强,纳入的实证研究文献不一致,样本不属于同一分布。
2.2.1 UTAUT 模型的整体拟合度
从结构方程模型元分析的样本聚合相关矩阵表3可以看出,表3相关系数值均不大,说明各个因素之间相关性不大,适合做进一步的拟合。
表3 MASEM 聚合相关矩阵(TSSEM-Stage1)
从模型拟合指标(表4)可知,p=0.044,χ2/df=2.706。在实际研究中,如果χ2/df小于3时,该模型被认为是合适的。模型中的其他重要指标RMSEA=0.016、CFI=0.996、AIC=2.118,均已达到判断标准。综合以上各项指标结果,说明教师采纳技术研究领域中,UTAUT 模型的整体拟合度好,它与数据契合理想,模型结构效度良好。
表4 模型拟合指标(TSSEM-Stage2)
2.2.2 UTAUT 模型的解释力与各变量的路径系数
根据UTAUT 模型的路径系数图1可以看出,UTAUT 模型中的四个因素能解释48.9%的使用意向,促成条件、行为意向这两个预测变量共可解释使用行为的56.3%的变异量,其解释能力较好。从UTAUT路径系数值的整体来看,在UTAUT 模型6组关系中,社群影响、促成条件对使用意向效果不显著,关系均不成立。其他四组关系(绩效期望→使用意向、努力期望→使用意向、促成条件→使用行为、使用意向→使用行为)统计显著,通过验证。
图1 UTAUT 路径系数和95%置信区间(TSSEM-Stage2)
具体到各路径参数方面,关系最强的是使用意向对使用行为的影响,其路径系数最大(β=0.52,95%CI=[0.37,0.66]),其次是绩效期望对使用意向的影响(β=0.39,95%CI=[0.23,0.54]),具有中等效应值,而社群影响与使用意向的关系非常不稳健,最低值是-0.05,最高值0.32,说明在有些研究中,社群影响与使用意向负相关,而在另外一些研究中,社群影响与使用意向又呈现正相关。促成条件与使用意向之间也存在同样的稳健性问题(β=0.08,95%CI=[-0.10,0.25])。
为了回应模型是否受样本大小、教师类别的影响,对样本进行亚组分析,其拟合优度指数结果如表5所示,从模型拟合指标来说,四组模型拟合度均非常理想,均与数据契合度高。但从亚组分析路径系数表6来看,大样本组的努力期望对使用意向影响不显著,但在小样本组却是强关系。教师类别亚组分析差异最明显的也是努力期望对使用意向的影响,它在中小学教师组显著,在高校教师组却不显著,其余五组关系差异不大。
表5 不同样本大小、教师类别拟合优度指数的结果
表6 亚组分析的参数估计与95%的置信区间
综合以上亚组分析结果,研究发现努力期望对行为意图受样本大小、教师类别的影响,其他五组关系影响不显著。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UTAUT 模型的稳健性受样本大小、应用技术领域等因素影响。
本研究利用元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系统审视与评价UTAUT 模型在教师采纳新技术研究领域的稳健性与采纳技术影响因素,认为教师是否采纳技术主要归因于技术属性(即绩效期望与努力期望)。
本研究证实了UTAUT 模型6组关系中,使用意向对使用行为影响最显著,绩效期望对使用意向次之,这一点虽然与赫钦(Khechine)等人[5]的元分析结论不完全一致,但与韩啸[6]关于国内UTAUT 元分析结论基本一致。
因此,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要想提高教师接受与使用技术的行为,首先需要提高教师使用技术的意愿与积极性,改善其接纳态度,厘清与理顺提升采纳意愿路径与影响因素。要努力让教师消解负面情绪,摆脱技术使用困境,避免对信息化教学产生消极回应。同时,要促使更新教学观念,提升信息素养与能力,从而激发其自身的内驱力,这些内驱力是信息时代教师采纳技术促进教学的先决条件与关键壁垒。
在影响教师使用技术意向的四个因素中,绩效期望仍然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努力期望次之,这与大多数研究结论一致。不同的是,其路径系数与效应值略低于其他元分析所报告的值,影响强烈程度略低。这意味着,教师认为使用技术对教学的帮助越多,感知使用技术所需付出的努力程度越少,他们更愿意去尝试技术促进教学,其主要启示如下:
(1)绩效期望方面,强化教师对技术促进教学、改善其职业现状、促进职业发展等作用的认知,建立技术使用榜样示范与成功路径、完善信息化教学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均不失为一些好的对策,如与自身评优评奖、职称晋升等直接挂钩;弱化教学与科研奖励的差异,建立多元考核评价体系。
(2)努力期望方面,对于教师而言,时间和精力不足可能是教师采纳新技术教学的较大问题。对开发者而言,追求极简技术,降低技术的难度,优化技术使用体验,增加其易用性,保持技术平台的开放与兼容,仍然是未来技术研发领域的工作重心。实现这些目标的可能方式包括:软件开发人员需要更准确地了解教师教学需求与课程教学设计,强调简洁设计,并开发与教师需求更一致的技术。
结构方程模型元分析结果表明,促进条件对使用意图不显著,只对使用行为产生影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研究揭示社群影响并没有对教师接受与使用技术意愿产生重要影响,也就是说,情境因素(即促进条件和社群影响)没有直接影响行为意图,学校组织的教师培训与实训等促进条件的作用也相当有限,学校的支持条件和相关政策只起链式中介作用。这表明教师不受他人意志影响,不会轻易根据学校领导、同事的行为决定是否使用技术。是否使用信息技术教学需要结合自身特点,主要考虑技术对职业是否有利、对教学是否有用、技术是否易用等。学校教学管理可从如下三方面制定措施:
(1)培训形式方面,需要针对不同特征教师群体开展不同模式的教育技术培训,尤其是根据不同教龄、不同专业、不同教学风格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技术培训。如年轻教师普遍容易接受新事物与新观点,但教学经验与教学功底是其弱项,而教龄大的教师虽有充足的经验,但其技术水平与接受意愿大概率均低于年轻教师。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愿意采纳的技术形式与行为有显著性的不同。
(2)培训内容方面,不仅仅是开展简单的技术使用培训,更多地需要考虑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的重点落脚点从“应用”向“融合、创新”阶段的转变上,将信息技术培训聚焦于教学内容上。
(3)此外,学校还应该提供相应的信息化教育教学平台、配套资金等全方位的支持与鼓励,以便教师更多地开展校际交流活动,从而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本研究验证和评估教师接受与使用技术影响因素的效应和稳健性,回应了模型整体拟合度、异质性、亚组分析三个问题,证实了在教师采纳技术研究领域,UTAUT 模型数据拟合度好,模型解释力较强,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检验模型。
在研究过程中,部分文献因缺少报告相关关系统计数据被排除在样本文献之外,这为研究结论带来了一些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