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 宜,汪效驷
(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关于抗战期间举行的周年纪念,学术界已有探讨。①但是对于在武汉会战这个时空背景下,各界举行的抗战一周年纪念活动鲜有涉及。学术界对抗战时期的政治动员有较深入的探讨,已有多篇著作和论文。②政治动员有一套特定的运作方式,主要有组织民众、舆论宣传、文艺展演以及一些特定的仪式。如武汉会战时期经常性的动员活动有征募、捐款、救护、慰劳、宣讲等。193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抗战一周年纪念活动。纪念活动从筹备、宣传到开展均与武汉会战的政治动员有着直接的联系。本文考察在1938年的历史时空下,抗战一周年纪念在国民政府运作下,如何成为一场政治动员的,并拟通过抗战一周年纪念活动来窥探武汉会战时期的政治动员。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制造事端,中日发生冲突,史称“七七”事变。中国第29军的浴血抵抗使“七七”事变具有了特殊的纪念意义。在国民政府话语体系下,事变的爆发是到了“中华民族存亡的最后关头”,7月7日成为“我们保卫祖国而执行神圣抗战的开始”。③1938年6月,国民政府中央宣传部、政治部联合制定《抗战一周年纪念宣传大纲》。“七七”的纪念意义塑造成型。
“去年七七是牺牲的最后关头,也是抗战建国的光荣开始,所以七七是中华民国历史中最重大的关头”,“七七是抗战建国的纪念日,因为去年七七是全国抗战的发端,民族复兴的起点”,“纪念七七是表示我国军民都抱着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信念”。④
《大纲》中所言的抗战建国纪念日源于3月29日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抗战建国纲领》。它将“七七”定为抗战建国纪念日,提出“抗战”“建国”同时并举,规定每周年举行纪念。⑤国民政府将“七七”与抗战建国相联系,创造了所谓的“抗战建国发轫的双七纪念节”,赋予了“七七”独特的纪念意义。随后,7月4日南京国民政府发布“渝字第三四五号”训令,“‘七月七日为抗战建国纪念日’列为国定纪念日,并请转令教育部列入历书,以资纪念。”⑥至此,抗战建国周年纪念日正式确立,规定每周年在全国举行纪念。如此一来,“七七”成为抗战时期的国定纪念日,被用以宣传抗战建国理念,其重要性与影响力也急剧增强。
虽然“七七”的独特意义决定了它的纪念价值,但是国民政府发动“七七”纪念更多的是为了应对现实的需要,即对抗战一整年来的情况进行总结。这一年的抗战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期是自卢沟桥事变至南京沦陷,第二期是南京沦陷到放弃徐州,第三期是放弃徐州到现在武汉抗战。”⑦这三个时期的抗战可谓是由北向南,节节抵抗,由东向西,步步后退。这一年除了丢城失地和流血牺牲,中国究竟取得了什么成果?问题的答案关乎全国抗战的信心。所以在纪念日到来之际,总结一周年抗战的文章如潮水般涌出。首先要数国民政府对于抗战一年来的军事、政治、经济的总结。如行政院于7月1日举行谈话会,所有各部门报告一年来施政情形,分别编造报告书,包括一年来政府在内政、外交、财政、交通等各种重要设施之经过情形。⑧如陈诚的《抗战一年来之军事》和孔祥熙的《抗战一年来的财政》刊载于各大报纸之上。其次,中共对八路军、新四军一年来的贡献和经验也做了总结。如林祖涵发表《陕甘宁边区政府一年来的政况》,叶剑英发表《八路军在晋绥冀察的一年》,朱德发表《八路军抗战的一周年》。再者,各界名流从不同角度对一周年来的抗战进行了总结。其中有宋庆龄的《抗战的一周年》、何香凝的《抗战一周年感言》、博古的《抗战一年案》、邵力子的《抗战建国纪念日感言》、凯丰的《抗战一周年之敌军战略检讨及将来》等等。此外,各民众团体如文艺界、漫画界、妇女界、新闻界、木刻界也均对一年来的抗战工作进行了检讨。如中山日报登载的《在纪念七七当中检讨周年来的青年工作》《一年来广州妇女工作的检讨》《检讨我们自己的工作》等等。回忆一年来抗战活动的文章不胜枚举,他们不约而同地肯定了抗战一年来的成果。如此看来,经过频频受挫的第一年抗战,举国上下渴望通过总结这一年的经验来重振旗鼓,投入武汉抗战,“七七”纪念便成为这个契机。
正当抗战一周年来临之际,武汉会战进入关键阶段。5月19日中国军队退出徐州后,战事中心初在豫东,5月中旬到6月上旬转移到长江两岸。6月12日日军沿江西进犯入安庆,企图从安庆西进攻取武汉。武汉形势危急,保卫武汉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7月4日陈诚召开记者会,报告保卫大武汉的阵容。他谈道:“当今天纪念这个伟大的节日的时候,我们应当从总结一年来宝贵经验教训中,来展开今后更伟大的斗争,尤其是以全力来保卫大武汉。”⑨在报告完保卫武汉的军事阵容后,他突出强调了民众动员的作用,并详细介绍了武汉动员准备工作。其中包括商会、工会、农会、学生会、文化团体联合会、自由职业团体联合会、文化团体联合会的成立。宣传、慰劳、征募、工程、运输、侦查、技术、救护、消防、乡导等十余种工作队的组建。他还谈到武汉民众、工人、商民的武装自卫队的组织工作。⑩此外,为了更好的动员武汉民众,武汉卫戍司令部、政治部还对民众团体作了调整,主要是对现有民众团体进行登记,并会同地方党部调整、充实团体。国民政府加强对于武汉民众团体的管控,目的在于实现民众团体的战时性。如此看来,武汉会战前期,国民政府的民众动员工作是受重视且有所准备的。
“七七”纪念前的一系列精神动员活动成为开展一周年纪念的前奏。早在1938年3月13-15日,国民政府筹办了抗敌建国运动,分抗敌、建国、新运三日进行抗战宣传和新生活运动宣传。4月7日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号召武汉各界举行第二期抗战宣传周活动。在第三厅的组织领导下,武汉各界特别是广大文艺界人士,掀起了一场以“保卫大武汉”为中心的抗日宣传运动。宣传周活动从 7日至 13 日,依次采取文字、口头、歌咏、美术、戏剧、电影、游行宣传。有学者认为这7日的宣传使得“在刀光剑影中已经窒息了整整 10年的武汉市民正气复苏了”。在举行一系列动员活动后,6月政治部出台了《对全国民众宣传大纲》《实施宣传办法》及标语,并通电各战区司令长官、各行营、各级政治部、各省主席转各县长、各省市党部转各县党部、各团体,要求他们依据大纲“纤细筹划,按照机关团体相配合,发动宣传机构,经常不断为广泛深入之宣传。”宣传机构囊括各报馆、刊物、商店、剧院、书塌、学校及其他文化或宣传机关,这几乎涵盖了社会上全部的宣传媒介。政府文件的出台使得武汉的宣传动员走向了规范化、制度化。国民政府致力于整合社会上全部的宣传力量,通过党、政、军、民众团体联合来实践《大纲》。
抗战一周年纪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制的。可以说,国民政府前期所做的武汉会战时期的宣传动员工作,如组织的群众力量、制定的宣传大纲以及掌控的宣传机构,为抗战一周年纪念活动的发起打下基础。
1938年7月,蒋介石审批了周恩来、郭沫若起草的“武汉各界抗战建国纪念筹备会”工作计划,并约见郭沫若商讨有关问题,还拨出1.5万元作为这次纪念活动的经费。随后,在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指导下,武汉成立了抗战周年纪念筹备委员会。7月2日下午3时,筹备会第二次会议在政治部第三厅召开,政治部、国际宣传处、平汉粤汉两路特别党部、省会警察局等代表30余人出席,由政治部部长阳翰笙主持,通过了各组工作计划和经费预算,还初步制定了全国性的宣传、慰劳办法。
(一)发动全国同胞在武汉举行极隆重之献旗典礼。(二)组织慰劳团,出发各战区,慰劳前方将士。(三)奠基典礼在汉口中山公园举行。(四)通电全国同胞“七七”素食一天,并以节省之款做慰劳抗战将士及出征军人家属之用,并于是日禁屠一日。(五)戏剧音乐宣传决定于4日起,与宣传组工作配合,同时发动歌咏队,演剧队、放映队、化妆表演车,在街头里弄、码头、工厂、伤兵医院及武汉近郊宣传,并举行歌咏大会及电影院放映幻灯标语。(六)各电影院于6、8两日放映抗战电影,将全部收入作为慰劳之用。(七)请各戏剧人家、电影明星歌唱广播向市民募捐。(八)举行抗战画展即木刻画展览。(九)慰问大会决定扩大举行。
上述抗战一周年的扩大宣传主要依靠民众团体和宣传机构推进。活动形式与前期武汉动员活动如出一辙。但是抗战一周年纪念具有特殊纪念意义,国民政府拟定了一系列特定的纪念仪式。早在1938年6月,就传出了十项纪念办法。
(一)由国府通令全国,以七月七日为抗战建国纪念日,今后每年遇此日,均须举行纪念。(二)蒋介石将于本年纪念日发布告全世界友邦书,即告全国军民书,并发表广播演讲。(三)全国(包括边区及沦陷区域)于七月七日追悼全体阵亡将士及死难同胞,但武汉则于七月八日举行纪念两日,届时全国省县市镇设立公共祭场,并须设备为抗战建国而阵亡之无名将士及死难同胞之灵位,于双七节午前十时由各机关各学校团体参加公祭。(四)发动各宗教团体(佛教、道教、耶教、回教等)同时举行祈祷或礼忏。(五)通令全国于七月七日停止一切娱乐,全体国民素食一日。(六)全国各省市县镇于通衢建立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于本年七七纪念日正午十二时举行隆重之奠基典礼,届时全体国民无论在室内外均须肃立脱帽,俯首默念三分钟。(七)规定嗣后行人路经纪念碑(或在碑未建立时之基址)之前均须脱帽致敬。(八)武汉追悼会及奠基典礼,由中宣部、政治部、卫戍总部、警备司令部、航委会、省市党部、省市政府组织筹备委员会,进行一切,由政治部第三厅负召集之责。(九)由各省市政府转令各县市出征抗敌军人家属优待委员会,发动城乡民众慰问出征军人家属(包括阵亡将士家属在内)及伤兵,并为之服务。(十)由中宣部、政治部、军令部、国际宣传处组织出版委员会,编辑抗战周年纪念册及抗战年鉴,并翻译为英法德俄日等文字,颁发于国内及全世界。
随后,武汉举行的纪念仪式确实与上述办法是一致的。国民政府制定的这套纪念办法,以追悼和歌颂抗战将士为主要内容,隆重正式而又庄严肃穆,并且囊括了广泛的群众。
上述纪念仪式从各省层层向下推广。七七纪念宣传大纲,政治部电各省遵办,省电各县遵办,并电各区司令专员督同办理。如7月2日湘省接到通知,召集各机关团体会议,成立抗战建国纪念大会筹备处,并议决通告各县抗敌后援会分会,同时举行纪念大会。此外,活动经费也有支持。湖南第二次筹备会议,议决“本会经费已经造具预算,分呈省府、省党部,抗敌总会负责核发案,议决请省政府核发一千元,省党部二百元。”为了扩大宣传起见,各省发动群众团体,深入家家户户宣传。湘潭的纪念大会同青年会、电抗会、文抗会组织混合为宣传队三大队。第一队出发湘潭宣传,第二队楚大宁乡宣传,第三队楚大浏阳永安市宣传。宣传工作分话剧、讲演、歌咏三项。另组宣传队五十队,在其他地方宣传,并印发告民众书,张贴标语等。这样一来,一周年纪念气氛迅速在全国各地热烈起来。
随着武汉战势的推进,社会上“保卫武汉”的宣传与日俱增。中共创办的《新华日报》刊登了《怎样保卫大武汉》等文章,指出:“从六月开始,保卫大武汉成为了舆论的中心内容。”这在一周年时期达到了高潮。“七七”这一日,宣传抗战一周年纪念的文字占据各大报纸期刊的版面。政界名流的言论起到风向标的作用。陈诚指出这次抗战周年纪念中要普遍宣传民众所应该做的具体工作,就是怎么加紧动员壮丁入伍,怎样教民众组训,怎样提高行政效率,促进征募及物资动员,巩固后方治安及改善慰劳与救护等等。周恩来在《保卫武汉及其发展前途》一文中提出:“只有以保卫武汉的口号和决心,来动员一切,来坚强和扩大抗战力量,才能争取到抗战最后的胜利。”此外,影响最大的要数蒋介石的《告同志及国民书》《抗战周年纪念日告世界友邦书》和《告日本国民书》,各大报纸争相转载。
其他各界尤其是文艺界,群起响应。“大家都在拿保卫大武汉作题目……虽然不能把人力集中于一个刊物,但是把视力集中到某一个问题是可以的。”表1是对各大报刊七七当日纪念文章的统计。如《全民抗战》《申报》《新华日报》《中央日报》等报纸杂志发行抗战建国纪念日特刊,登载各地纪念活动与纪念文字。其内容多类似,以宣传保卫武汉的意义为主。
表1 1938年7月7日各报刊刊登有关七七纪念文章统计
不惜任何代价,保卫大武汉。全国上下一心一德都负起责任,武汉守卫战正是主力战的开始。目前武汉已处在严重的威胁之下,保卫武汉就是我们纪念一周年抗战和追悼阵亡将士最好的纪念品,动员最大的力量来保卫武汉,这是纪念抗战一周年和追悼阵亡将士最切实的办法。在武汉正在被敌人威胁的时候,适逢这可纪念的日子,其意义更是有不同!
可见,抗战周年纪念之际,社会舆论奠定了“保卫大武汉”的基调,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抗战一周年纪念的主旋律。
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领导下,筹备委员会设计了以武汉为中心的宣传和纪念办法。社会上“保卫武汉”的舆论宣传将抗战一周年纪念融入到武汉动员的氛围之中,纪念活动像是前期武汉动员的扩大和延续。可以说在1938年历史时空之下,抗战一周年纪念与武汉会战政治动员有着直接的联系。
抗战一周年纪念活动以武汉为中心,漫及全国。活动形式多样,有政府主持的大型纪念仪式包括纪念大会、追悼公祭、献金大会;有全民参与的素食禁屠、休业禁娱、默哀悼念;还有民众自发的撰文、歌咏、剧演、展览、祈祷、购花献金、绝食献金等活动。武汉是全国的中枢纪念地,它的纪念仪式在南京国民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展开。
南京国民政府规定在7月7日这一天,全国各地召开纪念大会,宣讲抗战建国纪念的意义。并通令各省、市、县、镇,通衢建立“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举行隆重的奠基典礼。各省的纪念仪式基本按照以下程序:宣告开会;奏乐;鸣炮;唱党歌;向党国旗及总理遗像行三鞠躬礼;主席恭读总理遗愿;默念3分钟为抗战阵亡将士死难同胞默哀;献花;读祭文;向阵亡将士殉国同胞灵位行三鞠躬礼;主席报告;讲演;呼口号;合影;奏乐;出发游行。
全国统一于7日纪念一日,唯独武汉于7、8两日举行纪念。实际上,武汉的纪念从6日便开始了。“武汉三镇各界民众在一周年前夕提前召开纪念大会,参加民众约在12万人以上。”在纪念大会上,第三厅郭沫若指出纪念活动是“检阅武汉的抗战力量,也是检阅保卫大武汉的力量”。在检阅武汉的抗战力量的同时,更是通过纪念大会来动员更多保卫武汉的力量。中宣部代部长周佛海高喊要完成抗战建国的伟大任务,“必须要把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贡献给国家”。纪念活动在火炬大游行时达到高潮,游行队伍被称为“保卫大武汉的一支铁的生力军”。
第二项纪念仪式是追悼公祭。全国各省、市、县均设立公共祭场,追悼阵亡将士及死难同胞,当地的党政军领导均需前往致祭。此外武汉的献旗典礼要求“指派现住武汉之各省市人士为代表”。如桂省推黄同仇、章承成等代表,湘省推邵定恩、张澜等代表参加。纪念公祭仪式的一般程序为:1.主祭献花;2.奏哀乐、唱悼歌;3.读祭文;4.主祭致辞;5.其他团体或个人致祭,并读祭词;6.慰问烈士家属;7.礼成。7日下午3时,武汉各界团体举行了追悼大会。会场设在汉口市商会内。公祭现场安排歌咏队歌唱挽歌。公祭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中央代表居正为主祭并献花圈。追悼会后,国民党党、政、军、各机关代表纷纷往祭,国民参政会代表孟广厚,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中宣部、教育部、政治部高层均到场公祭,叶剑英等20人代表八路军前往致祭。次日,由各军事学校代表、民众团体代表进行公祭。湖北省党部全体职员,渡江赴市商会于上午9点进行了公祭。武汉省后援会主席于上午10点,率领该会全体职员及宣传大队前往市商会进行了公祭。政府高级官员以及各省代表聚集在公祭现场,使得武汉的纪念活动尤为隆重。
7月2日中宣部政治部通电全国各省市,规定全国于七、八、九献金三日。中宣部指示各省市于市内适当地方分设献金台,台上悬挂总理遗像,总理肖像,各种扣款相片标语及灯彩,并配以音乐,由当地党政军领袖先自献金。献金台分固定和流动两种,固定献金台设于固定地点,流动献金台则设于卡车之上。所献不限金钱,各种物品均可。固定献金台安排“名人”开幕演讲,带头献金。现场安排登记人员,将所献人名和物品一一登记在册。而流动献金台则是由群众组织挨家挨户募捐。
武汉三镇“六座固定献金台、一座流动献金台,掀翻了整个武汉”。六座献金台分别设在中山路水塔、世界戏院、江汉关、汉阳东门、武昌司门口、总理遗像前。为扩大影响力,请来黄琪翔夫人、马俊超夫人、陈逸云等名流作为开幕主持人。另外各党政机关领导带头前来献金。其中蒋介石及夫人献金万余元,汉各业业主合捐47万。国府主席林森派代表献出重达17两的金鼎一座。在武昌司门口,陈诚主席带领鄂省政府重要职员到场献金1万元。中共领袖也慷慨献金。陈绍禹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献一千元。周恩来献出政治部所得一月工资240元。八路军战士献金一千元。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黄炎培、史良、邹韬奋、张兰、陶行知等二百多人献金约2万。武汉5天献金人数达50万以上,金额亦约计达到一百万。此外,海外华侨的贡献颇大。华盛顿华侨,荷兰华侨救国会,吉隆坡华侨,暹罗侨胞等纷纷为国难输财,其中有暹罗侨胞巨子陈守明等特捐国币1万元。献金所得主要用来慰劳阵亡将士、伤兵及死难同胞家属。
然而在巨大献金成效的背后,也带有强制的意味。川粤其标准规定为:凡公务员教职员本薪在200元以上者2元,100元以上者1元,50元以上者5角,50元以下者2角。大学生2角,中学生1角,小学生5分,警察士兵,社团团员及全省民众,自由任捐。报纸上还宣扬“国防献金,是国民爱国的测鉴器,除汉奸外,没有不肯参加的”,“七七娱乐场收入应拨全部或一部散振”。但是报纸上更多呈现的是各地献金的感人事迹。在全国各地广泛地献金动员下,出现了席卷全国献金潮。中央日报评论三天的国民献金“是一个大表现,也是一个大示威”。这场活动充分表现了“一致团结,决心牺牲到底,抗战到底这种精神和决心。”
除了上述大型纪念仪式,政要名流的演讲作为一种经常采取的精神动员方式,在抗战一周年之际被用来宣传抗战政策,提高认识,凝聚人心。自5日起每晚8时,由中枢各领袖广播演讲。5日为中宣部周部长;6日为汪副总裁;7日为蒋总裁;同日由蒋夫人英文演讲,并由全国各地广播台转播。汪精卫演讲发出:“继续牺牲,加紧生产”的演讲,蒋介石广播全国军民:“最近一两个月,实时局转捩的重要关头”,“一切的奋斗,要以保卫武汉为中心,以达成我中部会战胜利为目标。”林森广播演讲《纪念七七要坚定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信念》鼓励民众树立抗战信心。中共代表陈绍禹于七日发表演说,呼吁“团结全民力量争取最后胜利,速采有效方法克服当前弱点”。此外还有冯玉祥广播《向着胜利的目标前进》。王宠惠呼吁各友邦给予我国同情。中枢政要在一周年之际致力于通过广播演讲宣传抗战政策、表达坚持抗战的决心。
武汉三镇的抗战一周年纪念在南京国民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展开。会战中的武汉成为全国“中枢纪念地”。这场以政治动员为中心的纪念活动,从筹备、宣传到实施整个过程来看,似乎像是国民政府在自导自演。但是纵观武汉抗战一周年纪念现场,从摩肩接踵的游行队伍、铺天漫地的纪念文字、几乎掀翻了武汉的献金狂潮来看,民众的参与度是相当高的。可以说,组织这场纪念活动适应了武汉会战的需要,也符合民众保卫武汉的心理。
胡绳认为:“‘七七’一方面是抗战一周年纪念,而另一方面又可以说是第三期抗战的总动员日。”从抗战一周年纪念活动的设计,到仪式的操演,到纪念话语的表达整个过程来看,它在国民政府的运作下已经跨越了纪念庆典的界限成为一场抗战动员。
国民政府首先将“七七”的意义定义为全民族抗战开端,并创制“抗战建国纪念日”,通过《抗战一周年纪念宣传大纲》来广泛宣传抗战建国的重大意义。其次在宣传过程中通过文字和话语来提高民众对保卫武汉的认识。舆论一方面歌颂一周年取得的成就,树立抗战必胜的信心;另一方面,阐述武汉是第三期抗战的中心,是全国的中心,强调保卫武汉的重要性。“全力保卫大武汉”在抗战周年纪念时期成为家喻户晓的口号。
仪式的展演在于营造武汉抗战氛围,凝聚抗战力量。纪念大会是纪念活动中的主要仪式之一。据报纸记载来看,纪念大会的人数均在几千,甚至达4、5万,而武汉的纪念大会因参与人数数倍于其他省份,呈现空前的盛况。纪念大会将人民聚集在一起,个人完全融入集体,抗战建国、保卫武汉变成每个国民的使命,爱国情感得到不断的传染和扩散。追悼阵亡将士和死难同胞,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罪恶行径,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诚。民众深入悲壮与激昂的情绪中的时候,是武汉抗战组织与动员的最佳时机。
献金运动可以说检视了武汉的政治动员。武汉五天日献金人数达五十万以上,金额亦约计达到一百万。献金大会可以说是纪念活动中参与群众最广泛,民众参与度最高的活动。武汉献金收获的巨大成果,部分归因于群众高度自发性,最主要的还是归因于保卫大武汉形势下国民政府充分地动员。
邹韬奋曾评论说,在武汉抗战最初几个月,“民气的振作,抗战情绪的高涨,民众工作的活跃,实为抗战史中最值得回忆的一页。”武汉会战民众动员到一周年纪念时期掀起一个高潮。从新闻报纸上我们可以感受到热烈的纪念气氛。“全国民众是在一周年纪念中在政府的号召下动员起来了。全国各地都举行大规模献金运动,举行阵亡将士和死难同胞的追悼会,此外征募,慰劳……等等各种也都热烈地举行着。”纪念活动提高了人们对武汉抗战认识,增强了抗战信心,在武汉会战关键时刻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注释:
①郭 辉.“七七”纪念与抗战时期的政治动员[J].南京社会学,2017(06);郭辉.国家纪念日与抗战时期政治合法性之建构[J].史学月刊,2016(09);唐正芒.民主革命时期的抗战周年纪念论略[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报),2005(04);范子谦.抗战时期“七七”纪念与中国共产党党报的舆论聚焦——以《新中华报》《解放日报》为中心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06);贺永泰.中国共产党对“七七”抗战的纪念——基于六篇抗战周年纪念宣言的分析[J].党的文献,2017(04).
②韩永录主编.毛泽东战争动员思想概论[M].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徐彬著.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张红春著.《群众》周刊与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政治动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黄正林.社会教育与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动员——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J].中共党史研究,2006(02);周祖文.动员、民主与累进税:陕甘宁边区救国公粮之征收实态与逻辑[J].抗日战争研究,2015(04);周游.政治节日与民众动员:以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国庆纪念日为中心[J].民国档案,2015(02).
③陈 诚.抗战一年来之军事[N]大公报.1938-07-07(04).
④抗战周年纪念 中宣政治两部制定宣传大纲[N]大公报.1938-06-27(03).
⑤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第4卷[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306).
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南京国民政府训令南京国民政府公报渝字第63号[M].1938-07-06(14).
⑦陈 诚.抗战一年来之军事[N]大公报.1938-07-07(04).
⑧政院举行谈话会 审查各部会一年来报告[N]中央日报.1938-07-03(03).
⑨陈 诚.全力保卫大武汉[N]新华日报.1938-07-07(05).
⑩陈诚部长报告保卫大武汉阵容及半周来各地的战况[N]大公报.1938-07-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