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美
(宁波市海曙区江湾城幼儿园,浙江 宁波 315000)
劳动教育是实现个体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一生成长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19 年11 月,《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引导幼儿生活自理或参与家务劳动”“助幼儿了解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社会服务机构及其工作……懂得尊重工作人员的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劳动教育能推动幼儿其他领域的共同发展,达到以劳健体、以劳养德、以劳增智、以劳蕴美,实现幼儿和谐生长。通过调研访谈发现,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
调查、观察发现幼儿期存在“不知劳”现象。其实质却是因成人固有的劳动标准和幼儿实际劳动能力不匹配造成。访谈发现,成人潜意识里对每项劳动的衡量有固定标准,以最基本的自我服务为例,成人对“穿衣服”这一项劳动内的标准是:纽扣、领子整齐,穿衣速度快。然而幼儿因小肌肉发展、肢体协调性弱等现实原因,对“穿衣服”这一项劳动结果呈现可能是:不能正确区分衣物正反面,错误排列纽扣顺序,完成时长可能是成人预估的三倍甚至更长。成人一旦不理解,就出现包办、替代等剥夺幼儿劳动权利的言行。以固定劳动标准判断幼儿劳动结果的做法,不只是部分宠爱幼儿的祖辈,家长、甚至幼儿园教育者,同样存在这种现象。长期以往,幼儿因缺失劳动机会而导致“不知劳”。
调查中,类似“幼儿不会劳动,越帮越忙”的声音非常多,“年龄小”和“不会劳动”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实践发现,幼儿的劳动能力不完全和年龄成正比,但和幼儿在劳动中所获得的劳动支持相关。即能获得及时、有效劳动支持的幼儿,其劳动能力明显优于缺乏劳动支持的幼儿。全网检索现有的劳动教育研究,发现幼儿园劳动教育存在模式单一现象,一类是教师手把手传授劳动技能,这种方式辐射面窄,常出现幼儿需要劳动支持,但教师受困于支持时间、劳动技能而无法满足幼儿需要。一类是通过故事说教方式,这种依赖言语的间接支持,对完全处在具象思维阶段的幼儿而言,提升劳动能力的收效甚微。长期以往,幼儿在参与劳动中,因缺失了有效的支持而导致幼儿“不会劳”。
调查发现,幼儿园劳动教育还存在尴尬现象:幼儿似乎无法理解教师所期待的:“劳动是光荣的、快乐的”,从而乐意参加劳动。其根源是教育者不能准确认识幼儿劳动的特点,就劳动特点而言,尤其是体力劳动,劳动者在劳动现场直接感受到的更多是身体的劳累。劳动的快乐感、成就感、光荣感具有后延性的特点:它来自于劳动成果的回报;来自于较长劳动锻炼后劳动技能的提升;来自于劳动能力增强后的自信;来自于劳动成果被他人的认同。幼儿尚处在兴趣易转移时期,如果照搬成人劳动的形式和评价,则无法让幼儿在劳动中感受到快乐,幼儿就可能出现言语上爱劳动,行动上拒绝劳动的“不爱劳”现象。分析可见,导致幼儿期出现“不知劳、不会劳、不爱劳”的根源,是成人未能正确认识幼儿期劳动特点,导致幼儿劳动教育成效低。
为避免幼儿劳动教育的尴尬,必须尊重幼儿特有的年龄、心理特点,正确认识幼儿劳动的特点。与成人劳动相比,幼儿期劳动呈现明显的整体性、生活化、游戏性特点。
成人劳动是定时、定点、定任务的工作,劳动带有明显的独立性、排它性。幼儿处在身心发展整体性时期,认识事物、获取经验的过程都具有整体性。表现在幼儿劳动时需要调动认知、情感、身体运动、审美等多方面的经验。因此幼儿园劳动教育要注重整体性学习特点,避免就劳动说劳动,应开展劳动教育时自然卷入多方面经验。劳动教育目标指向多领域内容,劳动形式灵活多样,劳动评价关注劳动态度、习惯、能力,真正指向全人教育的完整发展。“幼儿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能够促进五大领域教育的发展以及他们之间的融合渗透,是整体性教育的充分体现。”[1]
兴趣和需求直接影响幼儿的行动,幼儿以最大的热情积极主动探索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可以说,幼儿的学习、生活都是游戏化的。幼儿的劳动也同样如此,幼儿在喜爱的劳动中会表现出自由、自主、愉悦和创造的属性,这正是游戏的精神和态度。“儿童的劳动具有自发性、随意性及非功利性,不受固定的目的影响。”[2]幼儿期,特别是幼儿早期,劳动行为和游戏融合为一体。劳动行为的产生是因好奇想尝试,率性而起,随性而停。要让幼儿真正主动参与劳动、爱上劳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必须得到足够的尊重和满足。
成人劳动可以和日常生活相分离,但幼儿的认知和学习特点决定,劳动教育与幼儿生活关联越大、距离越近,越能引发幼儿兴趣,学习结果也越有效。“劳动教育是生命教育永葆生命力的关键,劳动教育是生存教育的重要载体,劳动教育本质上就是生活教育。”[3]幼儿期的劳动和他的真实生活融为一体,表现在与生活无界限:劳动内容、行为和幼儿本身的真实生活不可分,如自我服务。是生活的再现:幼儿劳动内容、劳动行为常常是模仿生活中所见的他人行为。因此幼儿真实的生活场所就是幼儿劳动场,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就是劳动内容,幼儿劳动教育源自生活、通过生活、回到生活。
因此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展开必须以幼儿的劳动特点为基点,以儿童劳动社为幼儿劳动教育的切入点,正是基于对幼儿期劳动特点的准确认识。
社:社群简称,是基于一个点、需求和爱好将大家聚合在一起,有稳定的群体结构、持续的互动关系,成员间有分工协作的团体。认同幼儿期劳动特点,即劳动必须幼儿主观上是乐意的,而不是带有强迫意味或者被动性的劳动。儿童劳动社,指幼儿在真实生活场所中,自主选择、主动创生劳动项目,以劳动师身份,随时随地展开劳动体验,并能获得适宜支持的的幼儿团体(图1)。
康芳礼节性地问楚墨抽不抽烟,楚墨傻乎乎地说:“抽!”康芳黑着脸去商店给楚墨买烟,楚墨追出来,响亮地说:“要‘将军’牌的!”康芳问商店老板:“有‘将军’牌香烟吗?”对方说:“有。来一包?”康芳说:“不。除了‘将军’牌,随便什么牌子都行。”
图1 儿童劳动社管理模式
1.劳动管理幼儿自治。儿童劳动社充分尊重幼儿劳动意愿,劳动中采用幼儿自治管理方式,实现幼儿自主选择劳动。依托三种劳动方式:个体管理、能者管理、组合管理。三种管理模式从“自己—他人—集体”,从易到难,梯度上升。从而实现“自己(小组)选择劳动内容,对自己(小组)选择的劳动结果负责”。在这里,最关键的一点是,教育者要懂得用幼儿的标准去审视幼儿的劳动。“幼儿在于成人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凭借自己的力量来掌握生活的技能与方法,通过积极的努力来发展壮大自己,进而体验成功的快乐是十分重要的。”[4]
第一种模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指向服务自我,班级幼儿、教师罗列出所有可自我服务的事情:用餐、如厕、穿脱折叠衣物、洗毛巾、杯子、整理自己的橱柜等,幼儿自主选择认为自己可以完成的劳动内容并完成。第二种模式,别人的事情帮着做,指向帮助他人。劳动技能相对强的一方为帮助者,包括某项劳动先会的一方,劳动技能娴熟相对熟练的一方,年龄长、力气大的一方。“不会、弱、小”的一方自然从中习得劳动技能、劳动方法,“会、强、大”一方因要承担管理而生长了各方面能力。第三种模式,集体的事情大家做:指向服务集体,助力幼儿逐步形成人人为集体负责,人人共享劳动成果的意识。强强联手模式,指在某一项劳动技能都比较强的两名或两名以上幼儿有目的为集体劳动。互补联手模式。指不同劳动强项的两名及两名以上幼儿之间有目的的为集体劳动。流水线模式,指依据劳动流程,班级幼儿各自参与到同一项劳动内容不同环节中,最终完成一件多环节的集体劳动任务。
2.劳动项目动态调整。儿童劳动社的劳动项目关注幼儿真实的劳动发现、创生,项目内容根据幼儿实际兴趣动态调整。家庭劳动内容、自我服务内容由幼儿个体确定;创新劳动内容由幼儿中发明者确定;班级劳动内容由全班幼儿商定;园级劳动内容由儿童议事会商定;社区(社会)劳动内容由参加的幼儿确定。这种开放式劳动项目调整机制,能将幼儿感兴趣、生发的劳动内容及时纳入劳动社的内容之中,确保劳动社内容受幼儿欢迎,真正有助于幼儿劳动意识的形成。教师将幼儿确定、生发的劳动内容列入一日生活环节中,明晰呈现,供全体幼儿自由认领。幼儿要参与劳动社中的哪些劳动内容,由幼儿自选确定(图2)。
图2 儿童劳动社劳动项目来源
选择劳动任务是一个循环递进的过程。第一环节了解劳动内容,针对不同劳动项目,为不同年龄特点幼儿提供劳动项目分解图、视频再现图、劳动场景参观等,让幼儿深入了解劳动项目。选择期幼儿有强烈了解的欲望,也是最好的“知劳”方式。第二环节是幼儿自主选择担任某项劳动师,采用不限定人数、增加劳动岗位等方式最大程度满足幼儿“想尝试劳动的愿望”。第三环节是幼儿真实展开劳动,此环节将全面提高劳动支持,让幼儿体验劳动的成就。第四环节的评估是完全开放的,评价者是幼儿自己、同伴、教师等。
3.劳动组织立体多元。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劳动内容特点,儿童劳动社依托三个场所以9 种组合方式开展(图3)。场所一,随机劳动点,所有能提高幼儿劳动实践的地点,涵盖家庭、幼儿园、社区。充分调动所有支持者(家长、教师、教职工、社区人员)为幼儿提供劳动岗位、创设劳动机会。场所二,班级劳动站,根据班级幼儿近阶段的兴趣和需要开始的专门劳动站,班级幼儿可以自主选择、自由进入,承担劳动任务、练习劳动技能等。场所三,专项劳动中心,幼儿园根据大部分幼儿对劳动职业的兴趣开设的职业体验中心,包括木匠中心、编织中心、厨艺中心、古坊中心、建筑中心、种植中心。幼儿自主、按需选择进入,获得某一职业相对全面的体验。
图3 儿童劳动社组织形式
1.我是劳动师。重塑幼儿劳动地位,儿童劳动社的主人是全体幼儿,幼儿是劳动社里的劳动师。传统幼儿劳动教育以成人视角审视幼儿劳动,不但没有将幼儿放在平等的地位讨论,幼儿还因实际能力、水平,在劳动教育中永远处在“被动”地位,而逐渐散失与生俱来的“爱动手、爱操作”的天性。儿童劳动社从儿童视角出发看待幼儿劳动教育,细化劳动内容的分类,随时诞生吻合不同能力水平的师傅角色。最终实现每个幼儿围绕自己喜欢、擅长的劳动内容,参与劳动实践。让每一位幼儿在劳动中有被认同感。根据幼儿可参加的劳动内容派生出三类小师傅,第一大类是服务性劳动师傅,指向自我服务,第二大类为收获性劳动师傅,第三大类为创造性劳动师傅。
2.无边界劳动实践场。拓展幼儿劳动时空,儿童劳动社的劳动地点广泛,涵盖幼儿学习、生活、游戏的所有场所。儿童劳动社的劳动时间随机,有个体劳动时、小组劳动时、集体劳动时。传统劳动教育完全依据成人劳动方式,限定劳动时间,劳动地点,幼儿会因人为窄化劳动空间而失去劳动机会。儿童劳动社倡导无边界劳动时空,它随地展开,包括班级、幼儿园、家庭、社区、社会。随时展开,完全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环节。拓展幼儿的劳动空间、时间,大大增强幼儿劳动的可能性、便捷性。本研究梳理出幼儿周边的所有生活场地,成为小、中、大班幼儿可以直接、间接进入的劳动场所,为幼儿劳动教育提供充沛实践场。
埃里克森将3~6 岁的儿童特征定义为“主动对内疚的冲突”,这时期的儿童乐于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但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行为,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
抓住幼儿关键期,运用恰当评价方式是“儿童劳动社”的重要环节,融于幼儿劳动的全过程。适宜的劳动评价方式不但可以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而且有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
1.即时成效评价。是指对幼儿的劳动过程、结果等进行即时的肯定。具体包括劳动者点赞台:在班级、幼儿园设立劳动者点赞台。点赞人员包括幼儿、教职工、家长。只要觉得某位幼儿的劳动过程、劳动能力、劳动成果值得点赞,就可以送他(她)“劳动星星”。这种不设固定评比者、没有统一评价标准的点赞,使不同年龄、不同劳动能力的幼儿都能获得肯定。劳动者荣誉墙:开设在班级、幼儿园的走廊、过道上。幼儿可以自荐、也可以同伴、教师、家长推荐。每位觉得自己担任劳动者有成就的幼儿都可以以板块形式展现。还有“二维码”模式的动态荣誉墙,来园的参观者、家长只要一扫码,就可以了解这名幼儿的劳动成果。
2.累计转化激励。是指幼儿以某个具体事项为目标,进行一定的积累,然后来获得更多的奖励或者更大的荣誉,这种积累方式对于幼儿劳动坚持性有很大的帮助。劳动者积分制:幼儿的每项劳动成果可以转化为积分,当积分达到一定数额时就可以选择享受一项服务或获得一件礼物。班级中、全园劳动坊中都有设立。班级积分可以在班级中使用,幼儿园积分可以在全园使用。劳动者晋级制:任何一项劳动技能都有分级,这回应了不同年龄、不同劳动能力幼儿的参与愿望。同时也为幼儿不断提升劳动技能留出了充分的空间。根据劳动内容,分别设置了一星小师傅、二星小师傅、三星小师傅,每个星级有相应不同的要求。以叠被子小师傅为例,一星小师傅是指能够独立叠被子,二星小师傅是整齐的折叠被子,三星小师傅则是在一定时间里能够折叠较多被子。
3.成果后延评价。是指在较长一段时间后,幼儿劳动技能有明显突破后提供的一种评价方式。和前面两种不同,这种评价方式不那么直接,但对于幼儿的劳动技能、劳动兴趣、劳动爱好的推动却影响深远。小师傅专场秀:为某一单项劳动或者几项劳动能力提升明显的幼儿举办专场秀。专场秀会结合幼儿当场展示,视频播放过程,同伴、教师讲述等。让小师傅自己、同伴都发现,每个人在劳动中会遇到困难、会有挑战,但最终会有满满满满的收获。大工匠见面会:为坚持且有劳动成效的幼儿邀请他们所崇拜的劳动者来园面对面对话,专业者能够唤醒幼儿更大的参与热情。
三种评价方式从即时到阶段到长期,随时随地推动幼儿在劳动领域内不断前行。劳动成果和劳动荣誉的交替,幼儿真正获得了技能提升,感受到付出的收获,也真正提升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