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莹
(抚顺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抚顺 113006)
急性脑梗死是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问题,是指脑组织血液供应因疾病或外伤等因素突发中断,引起脑组织细胞缺血缺氧进而坏死[1]。急性脑梗死多为动脉血管内壁出现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使血管内径狭窄,血流变小,甚至血管出现闭塞,引起局部组织血流不畅,出现缺血症状,进而坏死,引起该脑组织对应支配的功能缺损;少部分患者发病原因为部分外来异物包括固态、液态、气态等顺着血管内壁通过血脑屏障进入颈内动脉,引起血液流动不畅,或者血流被阻断而产生对应脑细胞组织坏死。其发病率高且致残率、致死率高,在成功救治后患者仍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表现,治疗预后较差。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如何提高患者救治预后康复效果一直是急性脑梗临床研究的重点[2]。急性脑梗死是动脉阻塞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后脑神经功能障碍。早期溶栓治疗是促进患者大脑血液供应恢复、提高患者康复预后的关键[3]。既往治疗中一般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配合依达拉奉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者恢复[4]。临床工作中一直在尝试采取联合治疗的方法进一步提高急性脑梗患者的预后。阿加曲班属于低分子凝血酶抑制剂,抗凝效果强且起效快,用于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的价值显著[5]。基于此,本文就医院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为例,总结阿加曲班的运用价值。
1.1 一般资料 选择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组(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1组(n=41)中男性25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区间26~76岁,平均(60.05±3.30)岁。试验2组(n=41)中男性23例,女性18例;患者年龄区间25~78岁,平均(60.20±2.50)岁。两组急性脑梗患者基线资料对比,P>0.05。本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6]:①经脑CT等检查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②发病时间<4.5 h。③年龄在18~78岁。④患者家属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基线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颅内出血者。②近期头颅外伤者。③近期心脑血管疾病者。④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⑤妊娠、哺乳特殊阶段者。⑥合并恶性肿瘤者[7]。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支持疗法,具体为:①控制血压水平。突发脑梗死患者应谨慎应用可能引起血压降低的药物,一般而言患者高压不高于160 mm Hg,低压不高于100 mm Hg时,不主张积极应用降压药物治疗。因血压过低可能进一步加重脑缺血,使脑梗病灶更大,损伤更广。②开放呼吸通道。脑梗死患者多合并恶心、呕吐,患者呕吐异物容易阻塞气道,造成患者呼吸困难,应给予口腔清理,祛除异物,中心吸氧,必要时根据患者血氧及其他指标,可予以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治疗。③降低颅内压并控制脑水肿。突发大面积脑梗死可能诱发脑水肿,该并发症是诱发急性脑梗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患者合并脑水肿时,可给予甘露醇注射用降低颅内压,改善脑水肿情况,如患者无严重慢性肾功能不全,可同时给予甘油果糖注射液及适量呋塞米注射液。④预防感染。急性脑梗死患者如为复发或老年患者,多合并坠积性肺炎或呼吸道感染等,长期卧床患者或排尿不畅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尿路感染,完善血常规、C反应蛋白、细菌培养、尿常规等相关理化指标后,可予以合理抗生素针对治疗。⑤注意预防血栓形成。对于凝血或D-二聚体指标异常,并有合并肺栓塞或者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患者,可依据患者理化指标,酌情予以抗凝预防血栓治疗。⑥早期锻炼。对于卧床患者,应每间隔2 h对患者进行叩背、翻身并帮忙辅助活动功能受损肢体,避免出现压压疮。⑦补充必要的营养。对于能自主进食的患者鼓励多进食蛋白质、奶蛋类食物,合理摄入谷物等;对无法自主进食患者积极静脉补液并鼻饲饮食,必要时给予白蛋白注射液,补充营养,增强抵抗力,帮助患者早日恢复。试验1组采用阿替普酶溶栓24 h后静脉滴注依达拉奉治疗,依达拉奉(30 mg)+氯化钠溶液(0.9%、100 mL),每日2次,静脉滴注1周。试验 2组在试验1组基础上配合阿加曲班治疗。阿加曲班(60 mg)+氯化钠溶液(0.9%、600 mL)24 h微量泵持续静脉滴注2 d,2 d后改为阿加曲班(10 mg)+氯化钠溶液(0.9%、100 mL)静脉滴注,3 h完毕,每日2次。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对比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细胞因子水平(BNP、CRP、Hcy)、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状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参考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分数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比[1]。日常生活质量参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估,分数与日常生活质量呈正比。治疗效果评价标准:基本痊愈为治疗后急性脑梗患者NIHSS评分减少>90%。显效为治疗后急性脑梗患者NIHSS评分减少介于46%~90%。有效为治疗后急性脑梗患者NIHSS评分减少介于18%~45%。无效为以上效果未达到,治疗后急性脑梗患者NIHSS评分基本无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细胞因子水平等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治疗效果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2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试验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细胞因子水平、NIHSS评分、ADL评分比较 试验2组患者治疗后细胞因子水平以及NIHSS评分、ADL评分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试验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细胞因子水平、NIHSS评分、ADL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细胞因子水平、NIHSS评分、ADL评分比较(±s)
急性脑梗死病因复杂,多种因素均可致病,主要病因包括血管管路、血液黏稠度、血液动力学指标异常等原因引起的脑动脉狭窄甚至阻塞;指南提出,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三酰甘油血症、肥胖、吸烟、饮酒等。当前,由于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等原因,导致急性脑梗死患病率递增表现[8]。急性脑梗死患者有失语、偏瘫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疾病致死、致死率高,如何救治对阻止疾病快速发展、改善预后是提升预后的关键[9-11]。阿替普酶是一种可以促进血栓溶解的糖蛋白类药物,其化学结构中包含526个氨基酸。该药自身携带许多能够与纤维蛋白相结合的氨基酸残基,通过激活纤溶酶原并将其转化为纤溶酶的方式将血栓溶解,达到治疗目的;因其整个药物作用过程中,具有特异选择性,因此不会产生应用链酶引起出血,该药同时可以用于心梗溶栓治疗,可使阻塞的冠状动脉再通作为血栓溶解药物,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4.5 h内应用可以积极预防疾病致残风险,促进脑组织血液供应恢复[12]。依达拉奉注射液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被称为脑组织保护剂,能够作用于脑细胞,提高患者脑内N-乙酰门冬氨酸(NAA)的含量,后者是脑神经组织存活的重要指标,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体内指标明显降低,应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后,患者梗死部位局部血液循环不畅、血流过少的情况会得到明显纠正,持续应用可明显改善患者脑内NAA水平,提高脑组织存活率[13]。相关临床研究提示,急性脑梗死大鼠缺血再灌注后给予适量依达拉奉注射液,能够有效减少大鼠脑水肿及脑梗死进一步发展,并能够显著改善大鼠神经症状,降低迟发性神经元病死率[14-15]。依达拉奉可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阿加曲班为合成的左旋精氨酸的哌啶羧酸衍生物,属于抗凝药,是由R-和S-同分异构体按65%和35%的比例组合而成。S-同分异构体抑制凝血酶的活力为R-同分异构体的2倍。阿加曲班为小分子物质,具有高选择性,能可逆性直接抑制凝血酶的活性,迅速和循环中游离的和与血凝块中的凝血酶结合,产生抗凝作用,作为凝血酶抑制剂,用药后可阻断凝血酶催化反应,抗血小板聚集的基础上改善血液黏稠度、发挥溶栓作用,从而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16-17]。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依达拉奉配合阿加曲班治疗可以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与生存质量[18]。阿加曲班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阿替普酶溶栓后早期急性脑梗死可在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的同时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质量、脑血管的改善[19-20]。
此次试验结果显示:试验2组患者治疗后细胞因子水平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等指标评分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试验1组,且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试验1组,经统计学计算P<0.05。由此说明,阿加曲班治疗可以进一步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临床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此次试验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21-22]。
综上所述,基于急性脑梗死疾病的特殊性以及致残等特点,尽早采取有效治疗是关键。阿加曲班对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质量、细胞因子水平改善有积极的影响,且提高了预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