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效果

2022-03-29 10:47崔晓明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8期
关键词:制剂胃癌营养

崔晓明

(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23)

胃癌是肿瘤科十分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且病程长,早期并未存在明显的症状,待明确诊断时,大部分患者的病情皆已进入晚期[1]。临床上治疗胃癌以手术和化疗为主,其中外科手术能够将原发肿瘤、转移淋巴结及癌变组织浸润区域全部切除干净,治愈率相对较高,因此临床应用率也比较高[2]。但手术属于侵入性操作,对于患者机体会造成较大损伤,让患者的身心均遭受巨大的痛苦,严重降低其生存质量,对疾病预后也会产生不良影响,而且胃癌手术范围较广,术后需要加强营养支持,这对于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提高其生存质量也至关重要[3]。此次试验旨在探究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80例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研究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例、疾病类型、手术类型,具体情况如下所示。①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27~72岁,平均年龄为(51.96±5.10)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3.54±1.19)年;其中胃窦癌19例,贲门癌13例,胃体癌8例;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21例,根治性全胃切除术12例,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术7例;TNM分期:16例Ⅱ期;22例Ⅲ期;2例Ⅳ期。②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8~72岁,平均年龄为(52.03±5.24)岁;病程2~6年,平均病程(3.49±1.24)年;其中胃窦癌20例,贲门癌13例,胃体癌7例;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2例,根治性全胃切除术13例,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术7例;TNM分期:15例Ⅱ期;21例Ⅲ期;4例Ⅳ期。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参与本次研究试验的患者皆通过X线钡餐检查、纤维胃镜检查、螺旋CT与正电子发射成像检查等方法确诊为胃癌,且患者及其家属皆已同意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另外,我院的本次研究试验计划符合我国所规定的医学伦理规范制度,且患者及其家属皆已经同意患者参与试验,并已经签署了研究知情同意书[4]。排除标准:患者存在较为严重的脏器功能疾病,如心脏衰竭、肾功能衰竭等;癌细胞已扩散或转移到其他脏器的患者不在本次研究试验的抽样范围[5]。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术后2~5 d,静脉滴注5%葡萄糖生理盐水或10%葡萄糖溶液,静脉输注0.15 g/kg氨基酸注射液、105 kJ/kg脂肪乳剂及适量维生素、微量元素、矿物质,每日输液量约为 50 mL/kg,同时给予常规护理,加强患者术后生命体征监测,加强静脉穿刺部位护理,根据患者需求实施对症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手术过程中,将长约45 cm的鼻胃管置入患者胃部,同时将鼻肠管置入至患者空肠上段20 cm处,或者术中造十二指肠空肠造瘘营养管。术后8~12 h,经鼻胃管或鼻空肠滴注温度为37~40 ℃的生理盐水,滴注速度为35~40 滴/分,术后第1天,若患者无恶心、呕吐、腹胀等不适症状,可尝试输注500 mL短肽型肠内营养剂,以40 滴/分的速度匀速滴注,术后第2天,在患者耐受情况下,将营养制剂滴注量增加为1000 mL,以80~90滴/分的速度匀速滴注,术后第3天,将营养制剂滴注量增加为1500 mL,以不超过120 滴/分的速度匀速滴注。待患者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即可拔除胃管。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期间,予以对症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心理护理。在胃癌手术前,告知患者胃癌及手术对于机体营养状态的不良影响及良好营养状态对于术后康复的影响,介绍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必要性及技术优越性,告知患者肠内营养置管的流程及置管后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鼓励患者克服困难,耐心解答患者疑问,倾听患者烦恼,及时疏导负性情绪,联合家属予以患者情感支持,介绍成功治疗案例,帮助患者建立信心。②营养管护理。置管后,用3M加压胶带将鼻胃管、营养管固定好,并留有一定空间,协助患者翻身时,注意避免牵拉营养管,以防管道滑脱,每3 d为患者更换1次胶带,每日定时测量鼻胃管体外的长度,以防管道移位、变形或扭曲,输注营养制剂时,应先抽净黄色液体,于空肠状态下输注,且输注营养液时,应该给予患者半卧位,抬高角度为30°~45°,输注结束,保持这一体位30 min,以防液体反流,导致误吸。③输注护理。在输注生理盐水及营养制剂时,必须严格控制输注速度及液体温度,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整输注速度,液体可加热至37~40 ℃,这样能够避免肠胃刺激引发的不适症状,期间还需加强对口腔、鼻腔的护理,定期清洁口腔、鼻腔分泌物,保持清洁。④并发症防护。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会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误吸等并发症,护理人员应加强监测,每日观察记录患者排便次数及大便性状,如有异常及时治疗。若患者腹胀,根据腹胀程度调整营养液输注量,或采取间断性输注方案,可有效缓解腹胀,若腹胀由便秘引起,需适量应用胃肠动力药。如若患者误吸引发吸入性肺炎感染,应停止输注肠营养液,进行对症处理。⑤胃切除手术会导致胃容积减少,胃对营养的吸收能力也会减弱,因此,饮食的护理也是至关重要的。维生素D是保证钙吸收的重要营养物质,因此可以让患者多食用动物内脏、胡萝卜等食物补充维生素D;其次,促进伤口恢复,促进病情恢复是胃癌手术后的护理关键,因此,在胃癌手术后可让患者食用蛋白质含量高,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如瘦肉、鸡蛋、豆浆、豆腐等,以饮食护理补充疾病的慢性消耗,填补手术对患者造成的损伤。另外,胃癌手术后的患者的吸收能力会受到一定负面影响,因此,患者不宜食用高盐高油的食物,亦不能食用辛辣食物,饮食应以清淡营养的流食为主,如皮蛋廋肉粥、八宝粥等。⑥胃癌术后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够进食,因此唾液的分泌量特别少,口腔处于比较干燥的状态,因此口腔的自洁能力会有所下降,很有可能会导致感染的发生。另外胃癌属于消耗性疾病,很容易因为缺乏维生素导致口腔溃疡的发生,因此在护理期间要做好口腔清洁工作,前期用棉签沾取少量的生理盐水对口腔进行擦拭或者用生理盐水漱口,同时还要观察口腔黏膜有没有出现红肿以及糜烂的症状。

1.4 观察指标 护理前、护理后对两组的康复指标、营养指标、总体满意度进行分析、研究。①康复指标:记录两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计算平均值。②在术前、术后7 d,测定患者的体质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等营养指标,计算平均值[6-7]。③护理后,应用医院自制的总体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总体满意度进行评估,包括护理态度、护理质量、护理文书书写等方面。很满意:分数范围于90~100分,较满意:分数范围于65~89分,不满意:分数范围于0~64分。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试验所记录的基础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 2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表现为(±s)的形式,两组采用t检验进行对比,P<0.05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指标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指标对比(±s)

2.2 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营养指标对比 术前观察组的体质量、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观察组的体质量、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营养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营养指标对比(±s)

2.3 两组患者护理后总体满意度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的总体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后总体满意度对比[n(%)]

3 讨 论

目前,手术是临床治疗胃癌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可有效延缓患者的病情进展,延长其生存时间。但是手术会引发部分并发症,胃癌患者由于肿瘤性消耗,加上进食减少,治疗后患者容易出现不适反应,普遍存在营养不良状态。而在进行手术治疗后,受到手术应激的影响,机体新陈代谢加速,会进一步加剧营养不良症状,加上很多胃癌患者,对手术相关知识不了解,过度担心疗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不仅会降低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与依从性,而且会严重影响其身心状态与生存质量,对于疾病预后也会造成不良影响[8-9]。因此,有效护理干预可以缓解其不良情绪,是提高其生存质量,改善疾病预后的重要环节[10-12]。予以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在胃肠道功能恢复以前,满足于机体营养需求,同时可以保护肠道黏膜,促进肠蠕动,促进肠胃功能恢复[13-15]。在此期间,予以患者心理护理、营养管护理、输注护理、并发症防护,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能够有效保障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16-20]。

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是从静脉内供给营养作为手术前后及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全部营养从肠外供给称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tion,TPN);而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指具有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的患者,因机体病理、生理改变或一些治疗的特殊要求,通过口服与管道输送营养的方法支持患者的机体功能,该方法可以有效维护肠道黏膜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减少对胃部固有菌群的损伤,保证菌群的正常生长。其次,通过肠内营养治疗,还可以促进胃肠道分泌胃液、肠液、胆汁等消化液,有效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和胆囊的收缩,进而达到预防肝胆并发症的作用。另外肠内营养治疗还能使患者的免疫力的有效提升,防止炎症、代谢反应的发生。有研究人员通过测试发现,在热量相同和氮水平相同的情况下,患者身体质量的提高与氮潴留水平的提升明显优于场外营养治疗,且肠内营养的操作流程简单,并发症少,费用低,能被广泛运用于胃癌患者的术后护理。

临床提出了一种具有合理性与科学性的肠内营养制剂的分类,即将肠内营养制剂的种类分为了氨基酸型、整蛋白型和组建型3种类型。其中,氨基酸类的营养制剂主要是指氨基酸、脂肪酸、葡萄糖、维生素等单体物质为基质的营养制剂,该类制剂对于胃肠道功能受损患者的肠内营养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但还类制剂的味道不佳,可使用鼻饲的方法进行治疗;而蛋白质类的营养制剂主要以蛋白质游离物、整蛋白为基质的营养制剂,该类制剂适用于胃肠道功能良好的患者,且口感较好,可利用口服的方法为患者进行营养护理;组建型营养制剂包括氨基酸组建、维生素组建、糖类组建、整蛋白组建、糖类组建等类型,多用于平衡肠内营养剂的强化剂和补充剂。

肠内营养目的包括营养支持和营养治疗,因使用和治疗不当可增加感染并发症、加重疾病和经济负担等问题,因此患者入院后 24 h 就必须根据专业的营养评估表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避免凭直觉、感觉用药。但临床进行场内营养治疗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通过营养筛查工具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评价,具体的评估方法如下。①营养风险筛查:适合于住院患者的营养筛查。②主观全面评定:适用于已经发现营养不足的现象存在,但没有疾病对营养和对结局的权重,偏向于医师的主观分析。③营养不良通用筛查工具:适用于对社区人群的营养筛查。④微营养评定量表:65岁以上老人的营养风险筛查。⑤肠内营养给药途径可经口服或管饲,给药途径选择取决于患者的疾病类型、身体状况、胃肠功能等情况。⑥口服是最安全的肠内营养给药途径之一,一般口服给药达不到需要总量的50%需管饲给药。根据置管头端位置不同分为胃内和肠内置管。

凡有营养支持指征、胃肠道有功能并可利用的患者都可接受肠内营养支持,包括:吞咽和咀嚼困难;意识障碍或昏迷致无进食能力;消化道疾病稳定期,如消化道瘘、短肠综合征、炎症性肠病和胰腺炎等;高分解代谢状态,如严重感染、手术、创伤及大面积灼伤患者。还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肿瘤等;术前、术后营养支持;肿瘤化疗、放疗的辅助治疗;烧伤、创伤营养支持;肝肾功能衰竭;心血管疾病;先天性氨基酸代谢缺陷病;肠外营养的补充或过渡。

胃癌患者在经过化疗和手术后,其免疫功能和营养状况都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肿瘤物质对脂肪的利用相对减少,但对于糖类、蛋白质类的营养占用较多,因此在手术后可利用脂肪、蛋白质、能量、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和易分解的营养制剂进行肠内营养护理,且在制剂中还可以加入谷氨酰胺、精氨酸等免疫营养成分。

此次试验中,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护理,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护理,术后7 d,观察组的体质量、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均高于对照组;护理后,观察组的总体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后,观察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从中可知,早期肠内营养护理方法的应用具备可行性及有效性,能够改善患者营养状态、总体满意度、手术指标。

综上所述:胃癌术后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可以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态,促进术后康复,提升其总体满意度。

猜你喜欢
制剂胃癌营养
碘-125粒子调控微小RNA-193b-5p抑制胃癌的增殖和侵袭
夏季给猪吃点“苦”营养又解暑
青年胃癌的临床特征
消化酶制剂治疗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中草药制剂育肥猪
FAO/WHO农药固体制剂标准导则简介(一)
蔬菜与营养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
更多的奶酪,更多的营养?!
春天最好的“营养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