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协同使用对小麦主要病虫防控效果初探

2022-03-29 09:59李卫伟靳彦卿沈晓强宋毅飞郭海风李艳艳赵慧琳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2年1期
关键词:微囊菊酯白粉病

李卫伟,靳彦卿,李 霞,李 静,沈晓强,宋毅飞,郭海风,李艳艳,闫 静,赵慧琳

(1.山西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1;2.临汾市植保植检站,山西 临汾 041000;3.洪洞县农业服务中心,山西 洪洞 041600;4.山西省检验检测中心,山西太原,030006)

小麦的丰产丰收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消费食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3]。为探索小麦病虫防治中不同药剂协同增效及精准施药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本研究选用22%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微囊悬浮剂和18.7%丙环唑·嘧菌酯乳油作为试验药剂,配合施用氨基酸水溶肥,开展了对小麦白粉病、蚜虫、红蜘蛛等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控效果及产量影响的试验,为小麦病虫科学防控和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推广提供依据[4-11]。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小麦品种为鑫麦296。22%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微囊悬浮剂(阿立卡)、18.7%丙环唑·嘧菌酯乳油(扬彩)、氨基酸水溶肥(益施帮,氨基酸含量≥110 g/L,Mn+Zn 含量≥24 g/L),由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在洪洞县大槐树镇冯张农场,冬小麦于2018年10 月8 日播种,播种量为20 kg/667 m2。播种前施复合肥1次,含量为N∶P∶K=18∶20∶5,施肥量50 kg/667 m2。小麦全生育期共浇水3 次,分别为封冻前、返青-拔节期、灌浆期各1次。试验地管理水平一致,试验田肥力中等偏低,土壤pH 值7.2,有机质含量12.21 g/kg。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3 个处理和1 个对照,各处理间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施药时期为小麦返青拔节期(3 月22 日)和灌浆期(5 月6 日)各喷施1 次,采用背负式机动喷雾机常量喷雾,每667 m2用药液量15 kg。各处理药剂施用量如下。

处理区1:每667 m2用药量22%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微囊悬浮剂5 mL+18.7%丙环唑·嘧菌酯乳油35 mL+氨基酸水溶肥25 mL,设置3次重复。

处理区2:每667 m2用药量22%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微囊悬浮剂7.5 mL+18.7%丙环唑·嘧菌酯乳油52.5 mL+氨基酸水溶肥25 mL,设置3次重复。

处理区3:每667 m2用药量22%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微囊悬浮剂10 mL+18.7%丙环唑·嘧菌酯乳油70 mL+氨基酸水溶肥25 mL,设置3次重复。

对照区:采用等量清水进行喷雾,其他田间管理与试验区相一致。对照每个处理小区面积200 m2,重复3次。

试验期间,试验区和对照区统一使用苯磺隆除草剂防除过麦田杂草。

1.4 田间调查方法

1.4.1 白粉病调查

每小区对角线固定5 点取样,每点调查0.25 m2植株,小麦返青拔节期调查基部1~5 片叶,抽穗后调查每株的旗叶下第一片叶。白粉病分级方法(以叶片为单位)[12]如下。

0 级:无病斑;1 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15%;5 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6%~25%;7 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0%以上。

防治效果计算方法:

1.4.2 蚜虫调查

返青拔节期,采用对角线5 点取样法,每点随机调查10株小麦,记录植株上蚜虫数量。穗期,采用对角线5 点取样法,每点随机固定5株有蚜穗,调查穗上的蚜虫头数[13-14]。

防治效果计算方法[15]:

1.4.3 红蜘蛛调查

返青拔节期,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调查33.3 cm 单行长,用白纸铺在小麦茎基部,并向铺纸一方拍打小麦植株,记录红蜘蛛数量。穗期,每小区5 点取样,每点随机选定10 株小麦,用返青拔节期同样的方法调查叶片上的红蜘蛛数量。防治效果计算方法与蚜虫相同。

1.4.4 小麦产量调查

于小麦蜡熟期进行,在试验田与对照田内采用5 点取样法,每点抽样20株,记录每667 m2小麦的穗数、穗长、穗粒数、千粒质量等性状,在小麦收获期采用实打实收的方法测量小麦产量,用DPS 数据处理系统进行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MRT)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对小麦安全性

施药后7 d,各处理区内与对照区小麦生长正常,无药害现象发生。说明处理剂量下,试验药剂对小麦植株安全。

2.2 对蚜虫防治效果

由表1 可知,各处理对小麦蚜虫均表现出了良好的防治效果,其中以处理3 防效最好,第1 次药后14 d 防效达95.22%,第2 次药后7 d 防效为90.09%;其次为处理2,处理1的防效最低。经方差分析,3 种处理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由此可见,22%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微囊悬浮剂对小麦蚜虫有良好控制效果,随着用量的增加防效也增加。

表1 各处理对小麦蚜虫防治效果Tab.1 The control effect of each treatment on wheat aphid

2.3 对红蜘蛛防治效果

由表2 知,各处理对小麦红蜘蛛表现出良好的防控效果,并呈正相关性,用量增加防效逐渐升高。处理3 防效最好,第1 次药后14 d 防效达93.74%;第2 次药后7 d 防效为92.34%。经方差分析,各处理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但第2次施药后7 d,处理2 与处理3 之间的防效差异未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随着药剂用量增加,防效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

表2 各处理对小麦红蜘蛛防治效果Tab.2 The control effects of each treatment on wheat red spider

2.4 对白粉病防治效果

在第1 次施药14 d 后进行田间调查,各处理区与对照田内均未有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第2 次施药前基数调查,处理1、2、3 的病情指数明显低于对照区,说明处理药剂对白粉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第2 次施药后7 d 调查,处理1、2、3 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71.04%、80.85%和90.72%,经方差分析,各处理间防效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可见,18.7%丙环唑·嘧菌酯乳油对小麦白粉病控制效果良好,呈正相关性。

表3 各处理对小麦白粉病防治效果Tab.3 The control effect of each treatment on wheat powdery mildew

2.5 对小麦产量影响

由表4可知,各处理小区对小麦的穗长和穗数影响不大,与对照相比穗长和穗数间无显著性差异。但药剂处理后能有效增加穗粒数和千粒质量。与对照区相比,处理1、2、3 的穗粒数分别增长了5.50%、8.36%和9.67%,千粒质量分别增加了9.09%、13.12% 和14.18%,产量分别提高了16.28%、18.98%和20.62%。处理2 与处理3 之间的穗粒数、千粒质量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产量差异显著,但未达到极显著。说明随着药剂用量的增加,处理之间的差异性逐渐缩小。

表4 各处理对小麦增产效果Tab.4 The effect of each treatment on wheat yield increase

3 结论与讨论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返青和灌浆期各喷施1 次22%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微囊悬浮剂+18.7%丙环唑·嘧菌酯乳油+氨基酸水溶肥,对小麦蚜虫、小麦红蜘蛛、小麦白粉病等主要病虫害有良好的防控效果,防效最高可达95.22%、93.74%和90.72%。在试验剂量下,药剂对小麦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并能够有效增加穗粒数和千粒质量,从而促进小麦产量增加,增产率最高可达20.62%,在小麦生产中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随着试验药剂用量的增加,对病虫害防控效果以及产量影响也随之提高,但当药剂用量达到一定量后,各处理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因此,在农业生产中要根据病虫害发生实际严格控制农药使用量,避免盲目增加用药量,造成农药浪费和污染环境。

试验中22%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微囊悬浮剂+18.7%丙环唑·嘧菌酯乳油+氨基酸水溶肥协同使用对小麦蚜虫、小麦白粉病等病虫害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但未达到石卫东等人报道的94.25%~97.44%、93.09%~97.10%[12],可能与药剂用量、小麦品种、施药机械、管理水平、水肥条件等差异有关。据石卫东等人报道,18.7%丙环唑·嘧菌酯乳油与其他药剂协同使用对小麦赤霉病、叶锈病等均有良好防效,药后14 d 防效分别可达86.22%和87.66%[12];但对纹枯病的防效差异较大,防效为8.42%~10.64%[12]、22.7%~76.2%[13]和63.3%[14-16]。

猜你喜欢
微囊菊酯白粉病
微囊泡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BMP⁃2缓释型PLGA微囊作为引导骨再生支架的初步研究
纳米蛹虫草活性肽靶向型微囊制备工艺和性能研究
200 g/L氟酰羟·苯甲唑悬浮剂防治草莓白粉病效果示范分析
气相色谱法测定苹果中联苯菊酯残留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枯草芽孢杆菌对宜良大棚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一到春季就流行 蔬菜白粉病该咋防
铜绿微囊藻对锌、镉胁迫的生理响应
欧盟拟禁止联苯菊酯在温室使用
超高效合相色谱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茶叶中联苯菊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