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辉,徐耸
(锦州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辽宁 锦州 121000)
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增加了慢性鼻窦炎疾病发病率。慢性鼻窦炎属于一类慢性疾病,会影响患者的呼吸系统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常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疾病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方法,但由于鼻腔内部构造较为复杂,采用传统手术方法,难以对患者进行精细化操作,导致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现阶段,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鼻内镜下中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方法和鼻内镜下中鼻甲成形术治疗方法应运而生[2-3]。本研究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60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鼻内镜下中鼻甲部分切除术和鼻内镜下中鼻甲成形术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疾病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8 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60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5例,女15 例;年龄22~65 岁,平均年龄(53.6±2.6)岁。观察组男16 例,女14 例;年龄24~63 岁,平均年龄(54.2±2.8)岁。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诊断标准;②患者脓涕、头痛、嗅觉障碍等表现持续时间>12 h;③鼻内镜显示患者的鼻黏膜息肉及鼻息肉出现样变。排除标准:①颅内占位病变及先天性失嗅所致嗅觉异常;②鼻部过敏;③存在相关手术禁忌证;④神经系统病变;⑤有鼻手术史及哮喘病史。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鼻内镜下中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对于无法保留鼻甲的患者,需完全吸除息肉及中鼻甲,并保留根部。使用膨胀海绵进行填塞止血,手术结束后3 d,给予患者抗生素药物预防感染。术后48 h,取出填塞的纱布,使用1%呋喃液及抗生素滴鼻液清洗患者的鼻腔,鼻腔清洗的时间应每隔2 天进行1 次,并清理鼻腔中的分泌物及瘀血,以确保患者鼻腔的通畅性。
1.2.2 观察组 观察组给予鼻内镜下中鼻甲成形术治疗,患者保持仰卧位,使用1%的麻黄碱棉片收缩患者的下鼻甲、嗅裂、鼻道及中鼻道。于鼻内镜下切除患者的钩突,开放筛泡,确保其能扩大至上额窦,开放病变鼻窦,清除病变组织及脓液,确保闭塞及粘连的额窦能扩大至正常的形态。观察鼻甲病变范围,在病变的中鼻甲处纵行切开,使用取咬钳切除息肉等病变组织。对于中鼻甲下缘低于下鼻甲附着缘者,应立即对下缘进行处理,以确保下鼻附着缘与下缘应保持平行,切除中鼻道息肉组织。
1.3 观察指标 ①鼻腔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鼻腔最小横截面至前鼻孔距离(DCAN)、鼻腔容积(NCV)、鼻腔最小横截面积(NMCA)、鼻气道阻力。②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包括有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4 个维度,每个维共20个条目,每个条目1~5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4]。③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显效,患者窦口完全开放,临床症状消失,未出现脓性分泌物,窦腔黏膜呈上皮化;有效,患者窦口开放良好,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出现少量脓性分泌物,窦腔黏膜愈合效果好;无效,患者窦口闭锁,临床症状改变不明显,出现大量脓性分泌物,鼻腔粘连[5]。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手术前后鼻腔功能比较 术前,两组DCAN、NCV、NMCA、鼻气道阻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观察组DCAN、鼻气道阻力均低于对照组,NCV、NMCA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前后鼻腔功能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前后鼻腔功能比较(±s)
注:DCAN,鼻腔最小横截面至前鼻孔距离;NCV,鼻腔容积;NMCA,鼻腔的最小横截面积
组别观察组(n=30)对照组(n=30)t值P值DCAN(cm)术前1.76±0.35 1.88±0.28 1.672 0.256术后1.68±0.16 7.77±0.22 4.704 0.037 NCV(cm3)术前12.65±1.22 11.86±1.57 1.977 0.336术后18.92±2.52 14.63±1.92 5.018 0.021 NMCA(cm)术前0.49±0.08 0.44±0.08 1.421 0.167术后0.57±0.16 0.47±0.11 2.821 0.007鼻气道阻力[kps/(s·L)]术前2.75±0.44 2.92±0.37 1.241 0.115术后1.16±0.16 1.77±0.24 4.582 0.039
2.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组别观察组(n=30)对照组(n=30)t值P值躯体功能84.63±2.43 73.35±1.07 15.586 0.000心理功能73.54±1.65 64.68±2.05 11.463 0.000社会功能84.27±1.06 74.53±1.52 8.563 0.000物质生活状态84.26±1.74 75.35±2.05 12.365 0.000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作为一种慢性化脓性炎症疾病,其发生与黏液纤毛系统过敏、损伤及细菌感染有直接关系,鼻息肉主要是指鼻窦黏膜及鼻腔上突起的肿块,鼻窦炎和鼻息肉同时发作会出现多种临床表现,疾病会累及多个鼻窦,引发头痛、脓涕、鼻塞及嗅觉障碍等症状,使患者的鼻腔功能出现严重的异常,加重患者的呼吸道感染[6],病情严重者还会出现颅眼底并发症,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手术方法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疾病虽具有一定疗效,但总体治疗效果不佳,与鼻腔中的空间较为狭窄,鼻窦部位较为特殊有直接关系,在手术治疗期间会加剧充血水肿可逆黏膜及黏液纤毛系统出现严重的损伤,进而导致鼻腔功能衰退,且术中出血量较大,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创伤。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疾病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方法,最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为鼻内镜下中鼻甲成形术[7],具有分辨率高、导光性强、多角度、视野清晰等优势,可通过鼻道结构及狭窄鼻腔,彻底切除病灶组织,营造良好的通气、引流,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鼻窦、鼻腔黏膜形态,确保患者的鼻腔功能快速恢复健康[8]。既往临床相关研究报道显示,中鼻甲切除术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疾病效果显著,通过切除中鼻甲,增加鼻腔的宽度,使鼻腔的内部结构更清晰,避免粘连现象的产生,明显降低复发率[9]。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观察组DCAN、鼻气道阻力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NCV、NMCA指标、生活质量及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应用鼻内镜下中鼻甲成形术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效果显著,具有可行性,有助于确保患者窦口能够完全开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避免出现脓性分泌物,促使窦腔黏膜呈上皮化,改善患者嗅觉,促进鼻腔鼻窦通气引流重建,保留患者中鼻甲,防止嗅神经上皮细胞遭受损伤,帮助鼻黏膜快速修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10]。
综上所述,中鼻内镜下中鼻甲成形术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鼻内镜下中鼻甲部分切除术,能帮助患者快速恢复鼻腔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