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依琳
摘 要: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情境的创设,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传统的数学凑整教学过于注重方法的归纳和操练,因此笔者尝试利用巧设的情境,通过让每位学生亲历购物中的真实问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对汇率和凑整问题的主动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问题情境;汇率和凑整方法;深度学习
《小数与近似数》是沪教版小学四年级第二学期的内容,教材呈现了某日的汇率表,以“小胖有1美元,换成人民币是多少元?”的情境引入了“小数求近似数”的方法,即“兑换汇率需将小数四舍五入到百分位,看千分位上的数是几,从而判断是四舍还是五入。”传统课堂教学中,过于注重凑整方法的记忆与操练,容易使学生较为被动地接受凑整的知识,缺少对于问题主动探究的过程。
笔者以《小数与近似数》一课为例,就如何通过巧设问题情境,增强学生对汇率和凑整方法的整体理解,进行了一次教学尝试。教学设计以每位学生模拟自主购物,通过亲历购物中的真实情境,如用不同货币购买同一件商品如何比价、超市购物应如何最后结算等生活问题,使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提升学习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一、真情境,創学生沉浸学习
本节课中凑整的知识不再是一个点,而是用一条“学生实际购物”的任务线相连,以下分别为笔者设计的三个任务:
任务一: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地区购买同款iPhone手机,售价分别是6899元人民币和6899港元,在哪里购买更便宜呢?
任务说明:学生模拟购买手机这一情境,既贴合生活实际,又不乏趣味性。只有充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并营造愉快舒适的学习氛围,沉浸式学习才得以发生。
任务二:购买书籍《哈利·波特》全集有淘宝网、美亚网、日亚网、欧洲代购等多种渠道。如何购买更省钱?(见图1)
任务说明: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读懂题意,深刻理解购物表中的信息,并能有效整理、选择对应的信息和汇率来解决购买书籍最省钱的问题。
任务三:超市的两张收银条引发了顾客和收银员间的争吵,两位顾客买东西的总价不同,分别是35.12元和35.05元,却都支付了现金35.1元。收银员的做法合理吗?(见图2)
任务说明:请学生情景演绎这一生活中的真实矛盾——分别担任两位顾客及收银员,演绎并提出问题,能更真切地展示出现实的实际情形和客观的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思维得到碰撞。
二、真探究,促学生深度学习
学生在任务一的学习合作中,发现和收集小组中出现的问题:要计算6899港元可以兑换多少元人民币,出现两种方法:(1)先将四位小数的汇率保留两位小数,再乘6899;(2)先乘6899,把计算的结果再保留两位小数。(见图3)
以下是学生关于上述两种方法的讨论片段:
生1:先将汇率保留两位小数,再计算,这样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生2:如果按照刚才那位同学的做法,先把汇率保留两位小数再乘上6899,这样就会有6899个误差。而先乘上6899,再保留两位小数,这样只会有一个误差。
生3:我以1港元举例:1港元保留两位小数和保留四位小数相差:0.84-0.8357=0.0043元,差异微不足道,而100港元相差了0.43元,10000港元相差430元。当兑换得越多的时候,相差就越大。
生4:计算汇率应该先用四位小数计算,最后再把结果保留两位小数,这样才能尽可能缩小误差。
又如任务二中,有的学生计算日本购物网站上购买商品的价格,折合人民币的价格是:5058.56×5.9725=30212.2496(元),学生立刻发现了此价格和生活实际不符,教师此时鼓励学生在失败中寻找和发现正确的方法,重新回到信息中观察数据,发现汇率表中表示的是100日元能兑换人民币的价格。
钟启泉老师曾说:“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是直接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问题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实践培育起来的。”在汇率换算的认识上,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方法,笔者持续收集学生动态性的过程和方法,把不同的想法尽可能展示出来;学生经历了自我质疑、改进调整,这样重构认知的过程,才能改变填鸭式、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深度学习,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广阔的发展。
三、真冲突,助学生细心观察
凑整问题是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任务三背后的问题是“如果去超市购物用现金支付,为什么一般要保留一位小数呢?”这样的购物经历,学生在生活中都能触及,驱使学生体验冲突,用自己的购物经验作为突破口,再借助于同伴间的交流、比较、合作,能对现象背后的成因有深入研究。这需要学生结合实践中“货币分的流通性不大了,顾客如果用现金支付,超市会用四舍五入法凑整成一位小数,因此可能会出现应付额不同,但实付是一样的”来考虑分析。经历了同学间相互启发,用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和判断生活现象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日常生活的细心观察和思考。
四、任务层层递进,推学生持续学习
本课例的三个任务间存在递进关系。通过任务一初建学生对汇率概念的理解和四舍五入凑整方法的探索;任务二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数据信息和情境背景,学生需要分析和比较,选择准确的数据和汇率来解决问题;任务三设置矛盾,用数学知识分析判断生活现象。在教学设计中,三个任务间怎样设计既有层层递进的梯度,又能建立起知识点的关联,也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需求,同时使原本乏味的凑整知识变得生动、立体,激发学生探究,才能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01).
[2]张洁,钟春明.精选情境 巧设问题 提升能力[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