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奕伟
摘 要 本文通过剖析训练分期理论,“板块”系统理论、均衡型安排全年训练负荷理论三种经典的竞技运动训练理论,探讨这三种理论的特征、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以期提高教练员合理安排运动训练的能力。
关键词 训练过程 竞技状态 负荷量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2-241-02
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训练体系,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1]。竞技运动的终极目的是通过运动训练挖掘运动员的运最大动潜能,挑战人类运动极限,提高运动成绩,进而夺取比赛的胜利。现阶段存在多种训练方式,如何区分以及如何运用这方式是一名优秀教练员必备的知识储备。本文将对训练分期理论、“板块”系统理论、均衡型安排全年训练负荷理论这三种经典的竞技运动训练理论进行剖析,为教练员合理安排运动训练过程提供参考视角。
一、竞技运动分期理论
竞技运动分期理论是由前苏联功勋学者马特维耶夫教授提出(图1),该理论以竞技状态作为客观现象,以它的形成、保持和暂时消失的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依据这一客观规律,借助于合理的分期、训练手段、方法、负荷和训练过程的安排,以及科学技术保障,最大概率地確保运动员以最佳状态参加重大体育比赛,并获得最好运动成绩[2]。它是指遵循发展竞技状态的客观规律性,通过合理划分各类周期、时期和阶段来构筑整个运动训练过程,努力确保运动员在竞技状态下力争获得最高运动成绩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竞技分期理论很好地将比赛时相分为竞技状态获得相(准备期)、保持相(竞赛期)和消失相(过渡期),训练周期分为三种类型:小周期(4~10天,-般为7天)、中周期(2~6周,一般为4周)、大周期(例如半年、全年周期)。大、中、小训练周期是逐级嵌套的封闭结构,训练大周期由若干个训练中周期所组成,训练中周期由若干个训练小周期所组成,而训练小周期则由若干次训练课所组成。该理论的实践价值就是让运动员清楚认识到在不同时间段自身的训练程度状态应该是怎样的,每个周期的侧重点不同,这对教练在训练时强度、负荷量的把控提供便利。
马氏理论的核心就是通过训练大周期的分期形成最佳竞技状态,以便使运动员能在奥运会等重大国际比赛中以最大概率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竞技状态是运动员在训练大周期的一定条件下形成的,针对的是运动成绩的最佳准备程度状态。从参赛运动员的角度出发,科学、有效地激发出竞技状态是赢得比赛的关键,因为竞技状态是一种短时间存在的状态,试图长时间保持它不仅不可能,同时也没有必要。根据竞技状态的标准分类可以推断,运动员的目标就是在训练过程中尽量做到递进性标准,在比赛期间取得稳定性标准。该理论明确指出了“激发”竞技状态的核心因素“延缓传导”效应。在运动员如何形成竞技状态的问题上,马特维也夫教授也做出了解答,即重大比赛获得过最高成绩、体技战心智都处在最高水平、训练负荷逐步接近目标成绩、技能完善、心理准备充分,只有四个要素同时满足,才能达到竞技状态。
技分期理论对竞技运动的突出贡献是:(1)开启在宏观方面视角,并首创对复杂的长期运动训练过程进行计划和控制;(2)提出了“适时竞技状态(Peaking at the right time)”这一核心问题,以培养运动员的最佳准备状态为训练目标,探索运动负荷和运动员机体的应答关系;(3)从务实主义出发,分别在准备期、比赛期、恢复期给出具体的训练任务,并对大、中、小三个训练周期的构成和功能给出具体的界定,提出不同时期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负荷度的比例关系。
二、“板块系统”理论
1985年前苏联运动训练理论专家维尔霍山斯基在《运动过程的程序化和安排》一书中第一次提出“板块”分期模式,2005年他继续发表文章《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学:高级运动员训练的板块系统》,“板块”分期理论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板块系统”理论认为:全年训练过程由一个或若干个“适应大周期”组成。适应大周期由三个“板块”所组成:板块A(基础阶段)、板块B专项阶段)和板块C(主要比赛阶段)。三个板块对应的是训练时优势性方向,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图2)。
2011年伊苏林出版《板块系统-运动训练的创新突破》一书,弥补了维尔霍山斯基“板块”分期模式的不足之处。根据维尔霍山斯基、伊苏林及其他支持者的观点,“板块”训练模式的特征可归纳为;2~3周的中周期构成一个“板块”;少量的1~2项训练任务集中于每个“板块”;特定的衔接顺序存在于每个“板块”衔接之中;6~10周的训练阶段由不同“板块”构成,年训练周期由若干训练阶段组成[4]。“板块”具有三种类型,即积累、转换、实现[5]。
“板块系统”理论对竞技运动的突出贡献:强调的几个优先原则,即专项身体训练优先原则、提高运动员的速度可能性和完善在比赛条件下有效利用它的技能优先原则以及负荷叠加原则。“板块”训练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提倡让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保证运动负荷在一定的范围内,利用痕迹效应原理(刺激—疲劳—适应)提高机体的子系统运动能力。同时,根据各个子系统之间正负相关的关系,建立专项运动训练模式提高专项运动能力。“痕迹效应”始终贯彻于整个训练过程之中,即停止训练后身体出现延续效应[6]。
但是,板块运动的不足是在竞技状态的形成上,“板块系统”理论并未给出明确答案。维尔霍山斯基的认为赛前阶段在板块系统总的战略中不具有特别意义,各板块持续时间可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变化。“板块系统”理论否定分期理论,认为竞技分期理论已经不适合当今周期长的各大联赛,但自身又实行了“分段”,只是更换了名称,所以个人认为该理论与经典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相比无实质性变化。
三、均衡型安排全年训练负荷理论
均衡型安排全年训练负荷理论由邦达尔丘克教练提出,这一方案的特点是从年度训练大周期一开始,训练负荷量和训练负荷强度同步地以一定的份额和节奏渐进提升,由此訓练程度也逐步提高,至预定的高度后,维持已经达到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水平,机体同样保持较高的训练程度。
从参赛者角度来说,均衡型安排全年训练负荷理论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在均衡型分布全年训负荷时,参赛者机体的适应过程进行得比较平稳,要是能有效地使运动员保持已达到的训练程度的话,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参加比赛(不是在竞技状态下)成绩也容易保持稳定。同时这样的方式安排训练的难度不高,给参赛运动员造成的挑战不大。
从竞技状态角度来说,邦达尔丘克教练认为由训练量和负荷强度提升所达到的预定训练程度水平就是竞技状态,他认为此状态可以保持较长时间,最长可达7个月。邦达尔丘克把在这期间运动员状态的波动中所出现的高峰期称为“最佳竞技状态”。该理论的缺陷在于,一旦对已施加的训练负荷形成适应以后,如果没有新的刺激手段,运动员的训练程度状态不仅难以保持,而且规律性地出现下降。其次,根据竞技分期训练理论可知邦达尔丘克的均衡型安排全年训练负荷理论明显混淆了训练程度状态和竞技状态。
四、结语
综上所述,竞技分期训练理论、“板块系统”理论和均衡安排型全年训练负荷理论都具备自身优势。但无论从理论的严谨性还是从实践的指导意义上来说,笔者认为马特维也夫教授的竞技训练分期理论比其余两种理论更加科学合理。当然,各运动队在今后的训练和比赛安排上还要注意以下问题:(1)合理制定运动员全年比赛日程;(2)针对性安排运动训练:在奥运会世锦赛、职业联赛前期可以相对均衡增大负荷量、强度,使训练程度平稳。
参考文献:
[1]蒋菠,向金波,文艳红,等.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实施的视野与路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43(04):11-17.
[2]陈小平.运动训练长期计划模式的发展——从经典训练分期理论到“板块”训练分期理论[J].体育科学,2016,36(02):3-13.
[3]陈小平.对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理论的审视[J].中国体育科技,2003(04):7-10+52.
[4]伊苏林.板块周期:运动训练的创新突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5]胡长鑫,赵平花.马特维耶夫训练分期理论困境与突破[J].中国体育教练员,2020,28(04):6-9.
[6]Matveevlp.Grundlagen des sportlichen trainings[M].Moskau,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