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现状及对策

2022-03-29 00:07刘喜文
天津教育·中 2022年2期
关键词:数字化核心学科

刘喜文

当下,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心,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是大势所趋。面对高中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种种挑战与问题,教师要以先进的核心素养理论为指导,对传统教学加以改进,实现高效课堂。

一、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与核心素养培养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我国核心素养理论体系以全人教育为核心,囊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在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学习素养等六大领域,如人文素养可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等要素。这些要素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互为补充、相互联系,在不同情境下整体发挥效用,更加体现了“核心”的价值。核心素养绝非一个空泛的概念,它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实践化,实现了宏观教育与教育实践的贯通,对我国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核心素养体系回答了“如何立德树人”这一命题,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契合社会发展和自身成长所必需的品格与能力,对课程改革和教育模式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即从传统的教材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向综合素质的培养,从单一学科的教学转向跨学科的结合,从“以教师为主”到“以学生为中心”。

(二)高中信息技术學科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关系

近年来,教育部发布了一系列课程方案和标准,也对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作出了明确要求,主要体现在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四个维度。换言之,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是我国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实施与细化。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科学精神,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在习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养成科学化、理性化的思维方式和言行举止,高中信息技术对理性思维、批判思维的培养与重视,正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不可或缺的;二是学会学习,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化、积极化的学习意识,敢于、乐于并善于使用各类学习方式方法,高中信息技术中的数字化学习,正是培养学生使用多种学习方法进行各学科学习的有效举措;三是创新实践,发展核心素养的目的在于应用,高中信息技术中的信息意识、创新思维,就是为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所准备的,具有良好的启发性、针对性。

二、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现状

从“核心素养”提出至今,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一直在完善,并被教师反复思考和实践,但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与纠正。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

无论农村还是城市、普通学校还是省市重点,都存在一些不合实际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入式,又称填鸭式,即教师在课堂上不断讲和写,学生不论理解与否都必须学,这种教学适用于幼儿、小学期的古诗、乘法口诀的背诵,对高中信息技术这门需要理解、主动学习的学科作用虽然相对有效,但是很容易给学生枯燥乏味之感;二是应试式,即一切教学以考试为目标,其余一切“靠边站”,采取此种方式,短期可以提升学生高中信息技术的成绩,但也会导致学生的思维惰性,导致学习能力的降低;三是题海式,即让学生大量、反复地做题以掌握某一知识或技能,或许能带来从量变到质变的效果,但过多的压力会让学生难以承受,影响长期的教学效果。不难看出,这些教学模式,都过度追求成绩,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没有实际意义。

(二)实施的问题

如今,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是大势所趋,教师也采用了很多新思维、新方法。但在具体实施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培养目标的实现与达成。首先,很多教师注重形式、偏重成绩,虽然采用了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但最终目标仍然指向成绩,这样一来,核心素养就很难有效落实。其次,教学模式缺乏革新,一些教师能认识到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价值,但在具体教学时,却做不到时间上有深度、内容上有广度、活动上有丰度,这是由于教师教学经验的不足、能力有待提高所导致的。此外,教学模式不能生搬硬套,一些教师模仿和照搬国内外优秀的教育教学模式,但是缺乏对该模式的深度学习和理解,没能基于学情和实际,这就导致教育模式的僵化,培养效果不佳。

三、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急于求成,而应遵循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并与学生积极配合。笔者立足自身经验,以及对数家不同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考察,提出了以下几点培养策略。

(一)遵循系统性、学生主体性、探究性原则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应遵循系统性、学生主体性、探究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教师从知识的逻辑性和学生学习的规律出发,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遵循从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不以任何外力为转移,因此,教师无论在知识的传授还是能力的培养,都需要由简入难,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核心素养培养质量。学生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为目的,因为当今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求人才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小组合作,以及各类活动,将课堂交给学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探究性原则要求教师是“隐形”的,要启发学生,而不是一开始就迫不及待地亮出“答案”,对学生而言,这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能调动其探究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二)组织与实践应强调科学性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组织与实践的科学性,从创造情境、激发兴趣、预备知识,到任务布置、引导探究、小组合作,再到精讲点拨、当堂检测、课后拓展,具有统一性、系统性,对教师的经验和态度要求都很高。以创设情境为例,课堂一开始,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快速进入状态,有的学生会心不在焉,如果教师能利用事先准备好的教学视频或相关作品,就能有效拉回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从而产生强烈的兴趣,这不仅有助于后续教学环节的顺利展开,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教学观

信息技术教学观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指导,影响乃至决定教学行为。为了从根本上提升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性,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教学观。如果说教学行为是微观层面的,那么教学观念就是宏观的,体现了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与方向。首先,教师应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观念中走出来,更加重视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要深刻地认识到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是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的。针对当前存在的信息技术课有时会被其他文化课教师占用的问题,要通过与领导、家长及其他教师的沟通,给这门非应试科目腾出更多的资源、时间和空间。其次,要端正信息技术教学态度,尽管信息技术是一门非考试科目,课程占比较少,但教师仍应以积极的态度、认真负责的精神上好每一节信息技术课,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感受到信息技术的无限魅力,认识到信息技术对自身发展的价值,从而更好地配合教师,有意识地提升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在这门课程上下功夫,进而为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四)重视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过程中,应注重形成体系。当下,由于电子产品的普及,大部分高中生都具备一定的信息意识,但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与生活情境紧密关联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充分调动起自身知识及经验来研习案例,高效地完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例如,项目案例是“张先生在网上购买了一张机票,次日收到短信说此航班延误,航空公司为表示歉意会赔偿乘客误机费1000元,但是需要先支付押金300元。张先生据短信提示,支付了300元押金后,打电话询问航空公司发现航班并没有取消。”要求学生分析该案例,然后讨论遇到类似情况时,应如何处理才能防止受骗;待学生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后,教师再补充分析“张先生安全意识不足,轻信短信提示,未加甄别就给航空公司转了钱,导致了财产的损失”,引导学生重视个人信息安全。

(五)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化资源与工具已经普及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各项领域。如果说过去使用数字化资源与工具还有带宽、设备等的限制,但如今每一个人都能接触并使用数字化资源与工具。然而,高中生虽然对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一定的认知,却难以将其运用到数字化学习、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为此,教师需要重视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营造数字化教学环境来展开教学,可向校领导争取更好的教学设备与资源,多带学生走进机房,使用电脑、利用网络,甚至还可以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对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家里的电脑来完成。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对数字化资源与工具的运用能力,教师在具体教学设计中,应围绕学生的认知水平,提供合适的任务、资源与工具。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用移动终端中的思维导图或者电子日记本来记录学习过程和成果,让学生体验到数字化学习带来的便利;还可以要求学生采取协作学习的方式,利用数字化工具进行创新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不断提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

(六)强调信息社会责任的担当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其价值日益凸显、信息流通日趋普遍。作为信息技术未来的“掌舵人”,高中生在享受信息技术权利的同时,更应积极履行信息社会责任。特别是近期发生了许多个人信息泄露、信息谣言大量传播等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信息社会责任的关注,也反映出强调高中生信息社会责任的担当的重要性、緊迫性。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信息保护义务,当今时代,信息充斥着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信息安全的价值早已不言而喻,高中生在享受这一时代“红利”的同时,也要重视信息保护义务的履行。教师要向学生切实传递这一观念,要求学生不传播他人隐私信息,同时尽最大努力对收集到的个人信息进行保护,如制定严格的信息管理方案、信息保护计划等。其次,应引导学生做好把关审核,移动互联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们热衷于在互联网上分享个性化、生活化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辨识各方面信息,面对谣言和问题内容,做好相关记录,及时向网络主管部门进行汇报和总结。

(七)建立有效评价机制

当下,一些学校在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上不够重视,方法比较单一,更多是用学生成绩为衡量标准,如此一来,忽略了学习的过程性,对学生缺乏全面客观的评价。为了促使评价更全面、客观,应对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建立起元化、动态化、全面化、多样化的评价机制。一是评价标准全面性,针对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不仅应以新课标为参照,还应立足于其个人特点,综合衡量该生学习成果的进步性、实际性,让评价更加合理公正。二是应建立面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有的教师缺乏面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导致分级标准的差异化,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此,就需要评价者了解现阶段的学生实际状况,并结合核心素养的种种要求,制定出具有高效性的分级标准,提高评价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八)应注意的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注意一些细节性的问题。首先,课前要做好准备工作,相对于语文、数学、英文等科目,高中信息技术一般一周一次,教师要想把控好课堂进度,是较为困难的。因此,必须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如多方面搜集资料、制作课件等,从而打造优质课堂。其次,课堂组织要合理紧凑,从创造情境到任务布置,再到当堂检测、课后拓展,一环接着一环,时间紧、任务重,在有限的时间里组织好教学,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学生在各阶段的进展情况。如任务布置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后积极发言,同时,教师要把控好时间安排,拿捏有度,否则会无法达成核心素养培养任务,对学生发言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可以通过当堂检测、课后拓展等进行纠正,既不影响整体进度,也不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总之,本文立足新课标要求和笔者实际经验,分析了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内涵,指出了现阶段高中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现状,结合高中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特征,从遵循系统性原则、组织与实践应强调科学性、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教学观等方面出发,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为促进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提供有益经验与启示。

(邱瑞玲)

猜你喜欢
数字化核心学科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数字化起舞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