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莹
根据“五层次阅读能力”模型,理解能力中的推论、概括、说明、读出言外之意及运用、评鉴、质疑创新等能力被归结为高层次阅读能力。小学语文课堂中可培养的这方面的能力包括:可以授予知识性支架,打下基础;探索方法性支架,提供引子;搭建思维可视化支架,找准载体。
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与开展,先进的教育理念被应用于各科课程之中,针对基础学科有效的教学策略也在与时俱进地发生着改变。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内容中看出,“语文素养”涉及了多方面的内容,既有“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等知识基础,又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以及品德、人格等方面的素質教育和相互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知识基础三者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十分重要。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专家黄国才老师带领团队,经过多年实践研究,主张阅读素养(能力)模型包含三方面:参与度和体验度、文本利用程度、思维加工程度。其中,“思维加工程度”从低至高对应的层次为“检索”“理解”“运用”“评鉴”“质疑创新”五项能力维度,由此提炼出“五层次阅读能力”模型。根据小学生学情,“五层次阅读能力”的理解能力中的推论能力、概括能力、说明能力、读出言外之意能力以及运用能力(运用语言文字交流,如仿作、转述、引用等)、评鉴能力(通过分析、比较、想象评价人物,以及评价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等)、质疑创新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求异性思维等)被归结为高层次阅读能力。从专家的理论中可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是停留于表面寻找相关信息,简单判断对错,重复记忆操练,而是让思维活动从低到高、层层递进、有梯度地训练,以此培养学生高层次阅读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而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普遍存在“满堂问”“低级问”的“浅阅读”“假阅读”现象,无法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高层次阅读能力的发展。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根据长期的阅读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以搭建适当的支架,培养学生的高层次阅读能力。
一、授予知识性支架,为培养高层次阅读能力打下基础
所谓知识性支架,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授予学生一些词语的意思或修辞手法、课外资料等知识,以知识带动高层次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利用词语意思支架,培养评鉴词语的高层次阅读能力
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中,为了让学生评鉴“漾”字,设计如下教学环节:①查字典,让学生从字典中找到“漾”字的意思,即水面动荡或液体溢出来。②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回忆:一阵微风从水面吹过,水面漾起波纹是什么样子?③引导学生把一墙爬山虎想象成水面,一阵微风吹过满墙的爬山虎就像水面被风吹过那样,漾起一层层的波纹,绵延不绝,非常美丽。④思考:把“漾”换成“丢”可以吗?为什么?让学生感受到“漾”比“丢”更轻柔,更具有美感。⑤指导朗读,读出想象到“一墙的爬山虎漾起波纹”的美丽画面。
理解是评鉴的前提,没有理解就无法评鉴。这里让学生先从字典里找出“漾”的意思,从词语的内涵想开去,为想象提供了支撑。借助这一知识性支架不仅能让学生想象到了课文描述的风吹绿叶的美丽画面,更感受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妙,培养了学生评鉴语言的能力。
(二)利用修辞手法知识支架,培养评鉴、运用等高层次阅读能力
在教学“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学段提供不同的知识支架。
①在一年级的《比尾巴》一课中,告诉学生在“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这句中,把一个物体比喻成另一个物体的句子就叫作比喻句。但此时学生的思维还只是停留在认知层面,继续引导学生让其发现松鼠的尾巴和伞两个事物的相同之处,让学生感悟到比喻句能把事物表述的更清楚,同时也能让文章更生动有趣。②当学生到了中高学段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比喻有什么用?用在何处?如何运用?如在四年级的《观潮》一课中可以让学生知道比喻还可以用来描摹景物、事物的声响、颜色、景象等,在《三月桃花水》《乡下人家》等课文中,感悟到比喻除了能让事物更形象、生动,还能突出特点、抒发感情等。③到了六年级的《草原》一课中,还能学到通过比喻的连用从不同角度表现景物的多样性特点等,感受到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精妙。
在这些知识性支架的基础上再依次开展一系列螺旋上升的仿写训练,把原本零散的语言材料变成一个有价值的整体,聚焦语言现象,发现表达规律,真正培养了学生高层次阅读能力中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补充课外资料,培养评鉴文章谋篇布局的高层次阅读能力
课文的学习不仅仅要关注字词的精妙与内涵的意蕴,还要关注文章的谋篇布局。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学生从文中感受到圆明园的文物众多,再补充一些文中没有提及的文物,如十二兽首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圆明园的辉煌。此时再提问:这篇文章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呢?学生交流中感悟到是侵略军把这美好的东西毁灭了,激发了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再补充鲁迅的名言: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此时,学生才明白圆明园越美好,越有价值,它的毁灭就越让人痛心,越让人愤怒。在课外资料这些知识性支架的基础上,学生感受到作者谋篇布局的精巧,培养了评鉴能力。
二、探索方法性支架,为培养高层次阅读能力提供引子
方法性支架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探究出某种学习步骤或方法,并以此为引子,迁移到学习其他文本,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各种高层次阅读能力。
(一)归纳学习步骤,培养评鉴语言的高层次阅读能力
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观潮》时,先提出问题: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从文中找到有关内容。在找到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具体描写的这一奇观时,让学生圈画出这两段描写到的景物,再品读文本中与之相关的句子,然后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这些景物的大小、颜色、形状、声音、变化等,在交流中进一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之美,最后归纳出“圈画景物—品读句子—想象画面—感受美景”,这个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的“四步学习法”。在教学本单元第二课《走月亮》时就可以用这个方法作为引子,进行迁移学习。借由文本,学生想象到了主人公在洁白的月光下,在池塘边、田埂里、果园旁一起散步的温馨画面,知道了作者运用了通感、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让文字有了香味,有了亮光,感受到语言的优美,落实了单元要素,培养了评鉴语言的高层次阅读能力。
(二)巧用对比方法,培养学生评鉴人物的高层次阅读能力
在学习《父亲树林和鸟》一课时,先出示课后思考题第二题,让学生大胆判断,小心求证,从文章中找证据。学生找到父亲会说林子里有不少鸟,而“我”却完全找不到时,引导思考:为什么父子俩会完全不同?利用行为对比这个方法,学生推断出父亲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在归纳出这个方法后,以此为引子让学生继续找出父子表现不同的地方进行交流。学生很快就找到父亲能看到叶子在动而“我”却没发现,父亲能闻到鸟味,而“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等语句。在这一次次的对比中,学生寻因究果,形成逻辑链,有依据地进行推测,父亲善于观察、爱鸟知鸟的形象在学生心中越来越清晰,培养了学生评鉴人物的高层次阅读能力。
(三)感悟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能力
在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时,让学生去探究作者什么时候进行观察,发现了什么,然后从中感悟出观察的方法。如学生从“在阳光的堤岸上”“即使有骤雨”等语句判断出作者不是观察一两天,而是连续进行观察;从“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可以判断出作者是反复进行测量;从“出口的地方总有已从草半掩着”判断出作者是多次求证;从“微斜的门口、耙扫得很平坦”等语句可以判断出作者观察很仔细;从“四周安静、蟋蟀弹琴”等语句判断出作者还运用了认真倾听的方法。在这些观察方法的支架上,学生不仅知道了蟋蟀住宅的样子,还知道了可以运用这些方法观察周围的事物,培养了学生的运用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性支架的运用,让学生的自主探究真正发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体现了新课标的核心理念。
三、搭建思维可视化支架,为培养高层次阅读能力找准载体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是隐性的。要提高学生高层次阅读能力,就必须将“强调答案”变为“强调答案的生成过程”;将“依靠感性经验答题”变为“运用理性思考解题”。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就是思维可视化,这样的可视化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和运用。思维导图、情节绳、蝴蝶图、表格等都是思维可视化的工具。不同的思维可视化工具适用于不同的课文,找准适合的可视化工具,让学生进行补充或绘制,以此为载体,就可以培养学生概括、评鉴、运用等高层次阅读能力。
(一)提供表格,培养理解能力中的概括能力
[ 时间 地点 事件(谁干什么)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
通过这个图表,学生巩固了概括大意就要找到时间、地点、谁、干什么这些要素的知识点,再把概括出来的几件事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突破了教学难点,培养了学生理解能力中“概括”这一高层次阅读能力。
(二)手绘路径图,培养概括能力
在教学《带刺的朋友》一课时,先让学生找出刺猬偷枣的动作,有“爬、摇、掉下、归拢、打滚儿、扎、驼、跑”,然后再让学生按顺序把这些动词画在枣树相对应的位置上。学生在画的过程中,理清了刺猬偷枣的路径,然后根据这些动词概括出“爬树摇枣”“掉下归枣”“打滚儿扎枣”“驼枣逃跑”,培养了学生抓关键词概括文章的能力。再根据这些词语就能较完整地把故事复述出来。
(三)利用情节绳,培养评鉴思想内容的高层次阅读能力
情节绳是思维可视化工具中较常用到的一种,是让学生将文本内容梳理、串联起来的一种有效的思维可视化工具。
如在学习《盘古开天地》一课时,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概括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把这些要素用线连起来,就变成了一个故事的情节绳:
宇宙混沌一片—盘古用斧头劈开黑暗—盘古顶天立地,让天地不合在一起—盘古身体化为万物,创造了世界。
有了这个可视化工具,学生在讲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时就能做到要点齐全、条理清晰,在后面文章的学习中,也能运用这样的方法,培养了概括和运用高层次阅读能力。
情节绳还可以演化成情节梯,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让学生概括出小女孩每一次擦亮火柴看到什么,推论她在擦亮火柴的时候想什么,然后把这个过程绘制成五层情节梯。通过这一层比一层高的情节梯,学生从中体会到小女孩之所以会想象到不同的幻景,是因为处境一次比一次更艰难,所以她擦燃火柴的速度一次比一次更快,一次比一次更向往幸福的生活。当最后一层台阶搭建完成的时候,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情感自然而然发生。这一思维可视化工具的绘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论和评鉴思想内容的高层次阅读能力。
除了情节绳和情节梯,还有情节波、情节环、情节格等思维可视化工具,都是梳理文章脉络、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有效载体。
一图胜千字,有了各种可视化工具,学生的思维过程与思维结果都清晰可见,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教师的教学品质具有关键性作用。
四、结语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搭建知识性支架、方法性支架、思维可视化支架,能有效培養学生推论能力、概括能力、说明能力、读出言外之意能力以及运用能力(运用语言文字交流,如仿写、转述、引用等)、评鉴能力(通过分析、比较、想象评价人物、评价思想内容和评价语言形式等)等高层次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吴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