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份档案看徐悲鸿的人品与画品

2022-03-29 23:35秦静
档案与建设 2022年2期
关键词:艺专徐悲鸿北平

秦静

近日笔者发现一件来自台湾地区的档案,内容是1947年“国立北平艺专学生自治会”呈报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的秘密报告,报告指控徐悲鸿掩护共产党及民盟追随者而解聘国民党籍教授,经与吴铸人商榷,要求速将徐悲鸿撤换、续聘国民党籍教授。吴铸人(1902—1984),原名寿金,江苏盱眙县人。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并成为骨干分子。1946年,作为国民党中央派系的代表, 在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以下简称“中统”)的支持下当选国民党北平市党部主任委员。任内,利用过去国民党中央训练团高级班学员的人脉以及“中统”的力量积极反对中国共产党。

报告以“呈为呈请国立北平艺专校长徐悲鸿营私舞弊掩护奸匪排挤国民党籍教授请速予彻查并特请教部立即撤换另委适当人选以利教育事”为标题,列举了徐悲鸿为解救被国民党抓捕的李宗津等4名进步教员,向李宗仁“情愿以家身担保始得释放”等事,报告中还称“教部曾有两密电致徐悲鸿,请其速为解聘奸匪李宗津、冯法祀、齐振杞、沈士庄等四员。徐接电后即对国民党籍教授怀恨,极思有所报复,故本期即将教授王静远……等先生解聘”云云,要求彻查并撤换徐悲鸿先生。此报告共两页,墨笔书写于“毓东纸店”红格信笺纸上,信笺纸高23.2厘米,宽39厘米。首页上部钤印公章两枚,上有“三处”等字,右侧上部墨笔书“三科2/8”,另有批示但被涂抹无法辨认。第二页末尾署名“国立北平艺专学生自治会”并印有阳文朱色“艺专学生会章”一方。从其所印公章“三处”二字分析,报告应存于原国民政府教育部三处,后流出并于2011年中国书店春季拍卖会拍出。

这份档案中所提及的相关事宜,实际发生在解放战争期间。真实情况其实是,1947年“反内战、反饥饿的学生运动爆发了,进步的教师和学生们走上了街头,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事后,国民党教育部坚决要悲鸿解聘参加示威游行的三位教授:冯法祀、高庄、李宗津,但是又被悲鸿顶了回去……当悲鸿获悉北平警备司令部要逮捕参加游行的学生,悲鸿又立即通知他们赶快离开北平”[1]。在这期间,徐悲鸿冒着巨大政治风险,找到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行营主任的李宗仁,表示“誓与诸君共存亡”。

报告充分展现了徐悲鸿保护爱国师生的历史功绩。档案中提及的四位教员李宗津、冯法祀、齐振杞、沈士庄实际都是德艺双馨的爱国青年。

李宗津(1916—1977),江苏常州人,曾师从颜文梁、吕斯百等中国第一代油画家。因徐悲鸿赏识其才华,1946年被聘为北平国立艺专讲师。一年后,北平学潮风起云涌,李宗津因不同意开除参与运动的学生学籍而愤然离职,于1948年转到清华大学营造系执教。他的作品立足现实,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是中国早期油画界的代表人物之一。

冯法祀(1914—2009),安徽庐江人,曾受业于徐悲鸿、颜文梁、吕斯百、潘玉良等大家,193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全面抗战爆发后,他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到过延安;参加过抗敌演剧队;抗战期间坚持绘画创作,举办过6次个人画展,作品多为爱国主义题材。1946年与徐悲鸿一起到北平参与了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创办。徐悲鸿对他的作品的评价是:“以急行军之做法,描写前后方动人的景象,做法深刻。”[2]

齐振杞(1916—1948),出生于北京,青年时期就读于北师大,其间爆发“九一八”事变,他以抗日救国为己任,曾参加“一二·九”运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他毅然投笔从戎,加入了國民政府军,担任陆军第十二军司令部上校秘书,直接参与抗日。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他用画笔作武器,记录下了日军的暴行和中国军民奋起反抗侵略的英勇场景。他对抗日救国的贡献,在一份资料里是这样描述的:“先生抗战初期在豫、皖等地服务第五战区,担任战地写真,与目下二、三野战军并肩作战,以思想前进,为刘、陈两司令所器重。”[3]

沈士庄(1905—1986),上海宝山人,1927年毕业于上海中华艺术大学。读书期间,他多次参加反帝爱国运动游行;抗战期间参加了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曾任教于北平艺专陶瓷系。1947年因参加“五二〇”游行,受到当时反动派的迫害,在中共地下党的帮助下,来到解放区,任冀察热辽联大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

徐悲鸿积极援救爱国人士,源于一颗爱国之心。他一生为国家兴亡而画,为人民安危而画,创作过许多鼓舞人心的画作。

1937年,徐悲鸿创作了《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当时徐从海外归来不久,国内正面临抗战危机。此画用淡墨渲染风雨,墨竹顺应着笔势,仿佛在风雨中飘摇摆动,沙沙作响。一块坚石赫然伫立,向画面右侧倾斜,增加了整幅画的危机之势。一只雄健的大公鸡昂然站立于危石之上,引吭高鸣。鸡身的羽毛黑白分明,朱砂点缀的鸡冠分外夺目,令人看后精神不觉一振。画左上题:“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丁丑始春,悲鸿怀人之作,桂林。”题诗出自《诗经·郑风》风雨篇的第三段。作者运用象征手法来隐喻当时的国内形势,所谓“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是以风雨象征国家、民族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危机之中,大公鸡象征着要唤醒国人团结抗日的大号角;所谓“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是指目睹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抗日的形势,心中不免感到慰藉欣喜。

1940年,国内战场节节败退,许多人对形势持悲观的论调,抗战进入了极其艰难的阶段。然而,徐悲鸿不为所惧,以饱满的乐观主义精神投入了创作。他创作出了闻名于世的《愚公移山》,在这幅画作中,徐悲鸿独具匠心,将西方写实手法融于中国画托物言志的意境之中,对古老的神话故事进行了全新的阐释。画面右端几个高大魁梧的壮年男子手持钉耙奋力砸向土堆的场景,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万众之力,传达出一个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即便这困难犹如一座大山一样不可撼动,他们也决不放弃。

1943年,抗战出现了胜利的曙光,徐悲鸿又创作了《会师东京》。画中题款:“会师东京,壬午初秋绘成初稿,翌年五月写成,兹幅易以母狮及诸雏居图之右,略抒激愤,虽未免言之过早,旦意其终须实现也,卅十二年端阳前后,悲鸿,静文爱妻保存。”画中威风凛凛的群狮,象征着中国在内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雄狮个个矫健威武,英姿勃发,怒视前方,仿佛预示着一场搏杀。他们聚拢于日本富士山山顶,预言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占据胜利的制高点,迎接着斗争胜利的曙光。

抗战期间,徐悲鸿的艺术创作因国内形势的需求而变,不仅有取材历史、借古喻今的作品,更有关注现实民生的创作。他的画充满了民族关怀,始终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1938年至1942年期间,他多次前往香港、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等地开办画展,将其所卖画款10万余美元全部捐献给抗战前线。据统计,徐悲鸿是为抗战捐款最多的画家。[4]在那段山河破碎、战火纷飞的日子里,徐悲鸿以一位画家的身份默默支持着国家,令人感佩。无论作为一位教育家还是画家,他的人品与画品都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注释与参考文献

[1]廖静文.徐悲鸿传[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422.

[2]韦启美,侯一民.急行军的战斗风格——看冯法祀画展[J].美术研究,1980(03):4.

[3]密云区党史办.齐振杞[EB/OL].[2020-01-06]. http://www.bjmy.gov.cn/art/2020/1/6/art_4091_104995.html.

[4]黄真彦,丁英顺.徐悲鸿的“抗战画”[N].重庆政协报,2019-08-27(03).

猜你喜欢
艺专徐悲鸿北平
“大奇至美
——徐悲鸿经典作品展”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遥想右北平(散文)
北平的零食小贩
丁宁原作品欣赏
西画东渐后的格局
徐悲鸿的底线
被遮蔽的张弦和北平艺专
2009年高考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预测专辑
傅作义与北平和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