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与清末江苏谘议局探索宪政改革的斗争

2022-03-29 23:35王勇杨英潘彬彬沈利成
档案与建设 2022年2期
关键词:张謇

王勇 杨英 潘彬彬 沈利成

摘 要: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以张謇为代表的清末江苏立宪派在宪政改革运动中积极筹备江苏谘议局,启动地方议员选举,组织筹划了三次国会请愿运动,在反对专制、促进民众觉醒、宣传爱国和民主精神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张謇;江苏谘议局;宪政改革;国会请愿运动

20世纪初,在对清末政局乃至中国民主政治具有深远影响的立宪改革运动中,张謇秉承爱国情怀,心系民族命运,在清末江苏谘议局的筹备以及三次国会请愿运动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拟从张謇任职于江苏谘议局前后的政治思想以及社会活动的角度论述其在立宪改革运动中发挥的作用、价值及影响。

张謇与清末江苏谘议局的筹备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更加暴露,资产阶级立宪派和开明的官僚士绅仍寄希望于清政府“从谏如流”“察納雅言”,并能从速效仿英、德、日等西方列强,改革专制政体,颁布宪法,建立国会,确立西方资本主义的宪政体制。以张謇为首的江苏立宪派和社会贤达,在清末宪政改革中始终引领运动潮流,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政治和社会影响。

早在1901年,张謇便著有《变法评议》,文中指出国家的“变法”应当变其“机枢”,将“设议政院”摆在国家变法和政体变革的首位。但张謇的政治主张并不被朝廷所采纳,他只能继续埋头于实业和教育。[1]

1903年,张謇东渡日本,关注到日本“明治维新”以来效法欧美施行的宪政改革。考察结束归国后即与挚友同僚酝酿共商如何游说朝廷大员、逐步推动宪政改革事宜。1904年5月,在魏光焘(时任两江总督)、张之洞(时任湖广总督)的要求下,张謇(时任商部头等顾问官)代他们起草了《拟请立宪奏稿》,但张、魏二人深知反对者多,未敢将折稿呈进。其后,张謇又上了《为运动立宪致袁直督函》(袁直督即袁世凯)、《为时政致铁尚书函》(铁尚书即铁良),认为“立宪之不可复缓固已”。此外,张謇还积极推动日本宪法及相关文献的宣传,先后促成《日本宪法》《日本宪法义解》《日本议会史》的出版,并设法在高层传阅。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日胜俄败的结局让国人颇感“意外”,立宪舆论日益高涨。张謇在《为抵制美货事致袁直督函》中再劝袁世凯赞助立宪。7月,袁世凯联合两江总督周馥和湖广总督张之洞电奏中央实行立宪政体,并以“十二年为期”。不久,清政府决定派遣载泽等五大臣出国考察,回国时,张謇专程至上海与载泽商谈,并发起商、学两界公宴,加强联系。1906年9月,清政府颁布了《宣示预备立宪先行厘定官制谕》,终于同意“妥议立宪”并“实行期限”。张謇、汤寿潜等苏浙两省立宪派人士备受鼓舞,于12月在沪成立了由郑孝胥担任会长的“预备立宪公会”。后郑孝胥请辞会长,张謇被推为新会长,在其强有力的领导下,与沈云沛、雷奋、夏曾佑、张元济、王清穆、许鼎霖等骨干成员共同创办国会问题研究所,相继出版一批宣传立宪、讨论宪改的书籍报刊,如《宪志日刊》《预备立宪公会报》等,该会在筹建谘议局与国会请愿运动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1907年,清政府谕令各省速设谘议局。1908年,清政府又谕令“即著各督抚迅速举办,实力奉行,自奉到章程之日起,限一年内一律办齐”。[2]由此可见,督抚等封疆大吏既是各省谘议局的筹办者、议员选举的组织者,也是相关章程的拟定者,他们决定了谘议局及其议员的性质、任务和权限。在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的“授权”下,江苏开始启动谘议局筹办和议员选举事务。同年10月,“江苏谘议局筹办处”成立于南京碑亭巷内,张謇出任总理。

1909年3月,江苏各县谘议局议员的选举正式启动。当时江苏全省人口有32282781人,有选举权的选民只有162472人,约占总人口的0.5%。[3]清政府对谘议局议员的当选资格与条件做了极其严苛的规定。具有江苏户籍、年满30岁以上的男子才能当选议员,其出身的家庭、从事的职业、学习的经历、拥有的财产等各项条件均须符合选举章程的要求。最终,全省共有125名议员当选。9月,90多名县谘议局议员参加了江苏省谘议局筹备会议。会上张謇当选为谘议局议长。这次选举存在很多弊端,如士绅比例高、贿选等,特别是广大劳苦民众被排除在外。但这毕竟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的创举,是近代以来民众参与政治、推出民意代表的一次重要尝试。

江苏谘议局与三次国会请愿运动

1909年10月,江苏谘议局首届常会召开,张謇主持会议。会议持续50多天,讨论氛围热烈,收到各类议案180多件,[4]充分说明江苏各界民众关心国政时弊,对清政府的立宪改革抱有很大的期望。首届常会上的议案涉及江苏地区的农业、财政、税务、工商、慈善、教育等经济与社会管理活动。

江苏谘议局筹办以来,张謇夙兴夜寐,不仅对本省各类议案的酝酿、提出和议决付出大量心血,还委派代表赶赴各地联络协调,或亲自致函说服他省议长,提出在沪组建“谘议局联合会”的建议,并要求各地选派代表共赴京师请愿,进而促使朝廷提前设立国会。1909年11月,苏、皖、浙、鄂、湘、赣、闽、粤、桂、直、鲁、豫、黑、吉、奉、晋等16省共计50多名谘议局代表齐聚上海“预备立宪公会”事务所召开“请愿国会代表团谈话会”,决定由其中33名代表组建“谘议局请愿联合会”,推选福建刘崇佑、湖南罗杰、江苏方还、奉天刘兴甲等4人为请愿联合会的干事,率代表团赴京向都察院呈递请愿书。请愿代表离沪北上前夕,张謇设宴款待,勉励代表有志竟成,对他们寄予了厚望。

1910年1月起,接连的几次请愿活动皆以失败告终,直到10月,震惊全国的第三次国会请愿运动终于爆发了。请愿联合会先后向监国摄政王载沣、资政院呈递了请愿书,资政院终于通过请速开国会案并同意向朝廷代奏请愿书。与此同时,为了强力声援第三次国会请愿运动,直隶、晋、豫、川、闽等省还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地方请愿运动。

在社会各界巨大的压力面前,清政府不得不将预备立宪的期限缩短,拟于1913年开设国会,并将设立责任内阁视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清政府在宪改问题上“虚晃一枪”之后,便强令解散在京的各省请愿团体。此种情形下,张謇认为提前设立国会的目标基本实现,于是做出让步,11月初主使江苏谘议局向资政院发去贺电,表达接受朝廷缩短预备立宪期限、于1913年召开国会的决策。不过从后来的事实来看,张謇等立宪派人士寄予厚望的国会请愿运动实际还是失败的。然而,三次国会请愿运动在较为广泛的范围内普及了宪政知识,对国人灌输了爱国主义思想,提高了其民主政治觉悟,暴露出清政府假行宪改的真实面目,促使一部分立宪派人士向革命转轨。

1911年5月,清政府“皇族内阁”粉墨登场,13名内阁成员中7名是皇族,庆亲王奕劻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对此,各省立宪派人士大失所望,张謇听闻,更是痛心疾首,后亲赴北京,对操持权柄的摄政王载沣反复劝诫、晓以利害,但满族亲贵置若罔闻,不为所动。张謇等立宪派代表人士愈发对清政府的“宪改”感到失望和不满,认为只能与之分道扬镳,另觅救国之途。他们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转而同情、倾向和支持,最终汇入辛亥革命的洪流中。

结 语

1909年10月(江苏谘议局首届常会召开)至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张謇为了维护地方民众利益、反对专制,以江苏谘议局作为合法斗争工具和政治活动平台,与腐朽没落的晚清贵族势力进行了一定范围内的抗争。立宪派人士在与清政府的抗争过程中,揭露了清政府的守旧和腐朽,逼迫清政府有限后退和让步,为国家政治制度的改革与近代化以及爱国精神、民主精神的广泛宣传作出了重要贡献。

注释与参考文献

[1](清)张謇:《变法评议》卷一,清光绪铅印本。

[2]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汇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684页。

[3]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第20页。

[4]张海林:《论辛亥革命前的江苏谘议局》,《江海学刊》1995年第6期,第122页。

猜你喜欢
张謇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
张謇的情感世界
做张謇式的好少年
感怀张謇 守望初心
从“冷籍”到“冒籍”:清末状元张謇怎样成高考移民的
称呼见人品
张謇:从状元到企业家、教育家
称呼见人品
改变危机唯有勤奋
高中状元与告别仕途:甲午年张謇的人生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