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洁
摘 要:1940年6月至10月,中共领导的苏北新四军与国民党顽固派在苏北进行了以黄桥为中心的战役决战。面对敌方兵力、武器上的优势,苏北新四军部队根据中共中央群众工作的相关指示,充分利用战前地方党组织深入群众开展工作的成果,扎实推进与地方武装力量联合,在战役中组织动员群众参与支援,战斗后及时实施利民政策巩固胜利果实,从而保证了黄桥决战的最终胜利,为日后苏北根据地的建立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文章依据档案资料重新梳理黄桥战役前后相关史实,并简要分析中共开展群众动员之特点。
关键词:新四军;黄桥战役;群众工作;群众动员
在革命战争年代,物质条件极其匮乏,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坚信“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1]始终践行群众路线。新四军在黄桥战役中能够以少胜多,离不开群众的大力支持,而群众支持则源于中共长期以来深入的群众工作。新四军黄桥战役历史陈列馆组织编纂的《新四军黄桥战役史料》,详尽收录了有关战役的重要档案文献。本文主要依据此档案资料,梳理战役前后中共在黄桥及附近地区开展群众工作的背景与史实,分析其群众工作的特点,从而通过军事胜利凸显群众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 掌握主动,军队推进群众工作
1938年5月至6月,新四军部队在陈毅、粟裕率领下挺进江南敌后,开辟茅山根据地。国民党政府却以“保证军令政令统一”为借口,限定新四军只能“在金坛、溧阳和丹阳与镇江之间铁路以南一小块地区内活动”。[2]在指定范围之内,新四军不能招募志愿抗日青年,不准征收公粮,要由国民党政府按名册发给,更不准过问地方行政事务。种种限制是要借日军之手,把中共江南部队消灭在这一狭小地带。
1939年6月,新四军驻平江嘉义镇的通讯处遭国民党军突袭,涂正坤等遇害,国共摩擦升级。在日军及国民党顽固派双重压制下,中共决心进一步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在斗争中求团结。当年11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深入群众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3]给今后全党全军的群众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在八路军新四军活动区域积极推行民选制度,废止苛杂税,实行减租减息,帮助改善人民生活。
(二)党组织工作广泛深入基层,“毎一支部必须变成每一个乡村每一个市镇所有群众的核心,变成一切群众运动一切群众斗争的宣传者组织者与领导者”。[4]
(三)以统战为前提,对于下级地方政府机关(保甲与联保)、地方文化机关(小学及教育会)、地方经济机关(合作社等)、地方武装力量(自卫队及民团)要尽可能掌握在共产党员、左派人士与公正士绅的手中。在国统区,要充分利用公开合法的群众组织,深入开展共产党秘密组织工作,不断壮大中共党员队伍。
(四)群众动员对象不仅包括工农大众,还要关注妇女、青年、儿童、民众武装人员等,要积极借助各类组织,如工会、农会等,深入到群众团体内部去教育引导,指导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斗争。
《决定》还特别指出,八路军新四军的政治委员与政治部有帮助开展上述群众工作的责任,必须教育指挥员战斗时不得脱离群众,不能把党政机关与群众团体当作军队的办差机关。正如《决定》所说,上述群众工作的开展“对于克服投降反共危险具有最后决定的意义”。
新四军在队伍推进过程中严格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的决策部署,充分吸收各地抗日群众力量。如新四军来到江南后,收编了由管文蔚等人发起成立的丹北抗日自卫总团,陈毅为其命名为“丹阳游击纵队”,后正式改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由新四军一支队指挥。为了加强中共的领导,强化军队政治工作,纵队下面的四个支队全部设有政治部主任。1939年7月至8月,新四军第一次党代表大会期间,挺进纵队所部被编为第三团和第四团,仍使用挺进纵队番号。会后这支队伍挺进苏北,挥师东进,参加了黄桥战役。
几乎在同时,国民党政府以冬季反攻为由头,调动军队从江南江北两面包围新四军,并在河南攻击新四军留守处。1939年11月7日,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领导机关合并,在溧阳县水西村成立江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12月27日,中央书记处对新四军在华中及江南工作作出指示,让“陈毅方面抽有力部队过江发展扬州以东”,[5]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好准备。
1939年的种种危机已经预示着国共在苏北必有摩擦。面对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势,中共中央及时作出关于群众工作的指示,为后来新四军发展壮大指明了方向,成为黄桥战役取得胜利的关键。
二、 深入基层,地方党组织开展群众动员
泰兴县黄桥镇位于长江北岸苏中平原,南有长江,东连如皋,北接姜堰,是苏中、苏北通往苏南的重要门户。夺取黄桥镇对中共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打击日军、制止国民党顽固派反共具有重大意义。
早在新四军挺进苏北之前,中共地方党组织就在黄桥及其周围地区开展广泛的群众工作,特别是深入各地的民间抗日武装,如最具代表性的陈玉生抗日武装和启东抗日义勇军。
在泰興,爱国青年陈玉生在全面抗战爆发后组织了民间抗日武装。为取得抗日的合法地位,他领导的抗日队伍接受了国民党部队编制。1938年12月,中共苏北特委派陈扬、金求真来到陈玉生的抗日大队活动,并于1939年2月建立了中共泰兴县临时工作委员会,随即在陈玉生部队中发展党员,使多数连队都建立了中共党支部。在中共的秘密支持下,陈玉生的部队扩展到一千多人,增长了一倍。后番号改为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第三纵队第八支队,属李明扬部队。中共逐渐掌控了这支武装主导权,为其后来黄桥战役期间起义到新四军打下基础。
启东抗日义勇军是全面抗战开始后地方群众自发组织的抗日武装,曾先后遭到海匪和国民党部队的围攻追击,生存艰难。1939年初,这支队伍被迫加入国民党部队,被编为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第二纵队第五支队第四大队(以下简称“四大队”)。其在海门江家镇驻防时,中共上海党组织派朱群作为支队党组织的领导人。之后,大队长王澄、二中队长范侠、三中队长姚力等人先后成为共产党员。四大队中还成立了中共党总支,姚力任总支书记。在共产党的引导下,四大队始终保持抗日热情,纪律观念强,在群众中口碑较好。黄桥战役期间,该部发动起义,有力配合了新四军军事行动。
中共苏北地方党组织还加强对公开抗日群众组织的领导,将战时工作团改组为抗日青年工作团(以下简称“青工团”),工作重点逐步向泰兴地方转移,先后建立了城镇、靖泰边区、东北区三个区委。1939年初,新四军挺进纵队到达江北大桥、吴家桥地区,党员吴仲村被派往郭村宣传新四军在江南地区的抗战情况,并在郭村青年抗日救亡团(以下简称“青抗团”)中秘密发展党员,利用公开身份开展抗日活动,为后来迎接新四军进驻郭村,进而攻下黄桥,动员群众支援前线作了组织准备。1939年下半年,中共苏北特委派许家屯接任县委书记,正式建立中共泰兴县委员会。截至1940年5月,该地区共产党员增长了两倍多,达到一百八十多人,以黄桥为中心的东北区委,中共党员有八十余人。黄桥镇除了有街道、学校两个支部外,周边地区还有五六个支部。青工团发展到两千多人,几乎每个区都有分团。当地中共党组织经常通过公开合法的青工团,组织宣传队向人民群众宣传抗日救亡的主张,介绍新四军坚持抗日的英雄事迹,迅速扩大了共产党和新四军的影响力。[6]
由此可見,在黄桥战役以前,军队的党组织和地方党组织的群众工作实际是相互交叉、相互支持的,特别是地方党组织长期以来深入基层活动,为新四军队伍推进起到重要辅助作用。
三、 敌强我弱,发动群众以少胜多
1940年初,日军集中力量多次对抗日民主根据地进行“扫荡”,国共之间的摩擦也由华北转向华中,新四军开辟苏北的任务更加迫切。
新四军挺进苏北之前,日军因为兵力有限,沿长江只占领了扬州、泰兴、南通等几个重要县城,大部分地区实际为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所控制。韩德勤在苏北拥有八十九军、独立第六旅,还有各地散兵游勇组成的十个保安旅,另有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总指挥李明扬和副总指挥李长江部所属十一个纵队,以及国民党财政部所属税警总团陈泰运部受其指挥,总兵力约十万。这些部队消极抗日,各自为政、聚敛钱财、互相火并,使得苏北地区税卡林立、战火不断,人民群众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为破解困局,1940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江苏境内的新四军尽快开辟新的根据地。[7]5月中旬,新四军挺纵北渡邗江,在郭村休整,准备东进,开辟苏北根据地。这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恐慌,很快主动发起进攻,进而引发了黄桥战役。黄桥战役实际是以黄桥为中心的战役决战,由保卫郭村、解放黄桥、营溪还击、攻占姜堰和黄桥决战五次战斗组成。[8]在每场战斗中,人民群众都给予新四军极大支持,体现了之前群众工作的巨大意义。
1940年6月,李明扬、李长江(以下简称“二李”)所部和顽军保安第三旅向郭村出兵进攻。据张藩(时任新四军第一纵队参谋长)回忆,当时“在郭村的部队过少,老实说,我们心里都捏了一把汗”。[9]虽然敌众我寡,但郭村是一个早已建立起中共地下党支部的村镇,群众基础相当好。当新四军苏皖支队接到陈毅急电,火速赶往郭村时,当地渔民群众纷纷出来,协助支队趁夜间渡过邵伯湖,使得队伍乘敌不备,一举闯过仙女庙、高邮一带的日伪重点封锁区,顺利同挺进纵队取得联系。由地方党组织和青抗团骨干所掌控的抗日自卫大队,在战斗期间全部走上前线,担负郭村前巷东边临水一带的防线任务。
7月1日凌晨四点,四大队发动港口暴动,一面转移,一面向港口、营溪等地的群众宣传反摩擦战争。各地群众随后自发捐献六七船食物以作支援。在群众的协助下,四大队很快与苏皖支队会合,并投入战斗。经过七昼夜的战斗,不仅郭村阵地被守住,新四军还反守为攻,直逼二李总部驻地泰州城下。7月3日,陈毅渡江赶到郭村前线,确定不攻泰州,以孤立韩德勤,为后期的战斗创造了有利局面。四大队被正式编入挺进纵队,成为第五团。
7月下旬,新四军成立苏北指挥部,陈毅、粟裕分任正副指挥,并将苏北部队统一整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纵队。7月29日,苏北指挥部率部进入黄桥,歼灭顽军保安第四旅何克谦部,开辟泰兴、靖江、如皋等五县抗日阵地,解放黄桥。韩德勤方面随即调集重兵企图驱歼新四军。为了迎接来犯顽军,苏北指挥部集中主力于黄桥及其以东一线休整待机。
除了军事部署,新四军还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群众工作要求开展工作,巩固战斗成果:
一是从部队中抽调干部和民运工作队、战地服务团协同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清缴散兵游勇武装,先后建立泰兴、靖江、如皋等县的政权、地方武装和群众抗日团体,同时实行“二五”减租运动,建立农抗会,切实保障群众利益。二是召开各界人士代表会议,宣传党的团结抗战主张,通过开明士绅向韩德勤提出“停止反共,分区抗战”,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热忱拥护和开明士绅的支持。三是加强部队纪律建设,如要求全体官兵“保证在任何时候……不准打冲锋闯进人家抢门板。出发前……向房主告辞,查明送还或赔偿物品后方开差”。[10]四是鼓励群众建立团体,党组织依托团体宣传引导抗日,加强领导。在区党委和泰兴县委的领导下,除敌占区外,黄桥方圆几十里的工人、农民、青年、妇女、教师、商人都建立了抗日协会,全镇一半以上的人都参加了抗日团体。组织成立的黄桥青年服务团,以何家祠堂为活动地点,学唱歌、演话剧,每晚给群众演出,将中共抗日主张融入演出中宣传。通过深入开展群众工作,黄桥地区呈现出崭新的抗日气象。就连黄桥大寺院的和尚们也对新四军部队大为佩服,专设素筵宴请陈毅,并成立了“宗教界抗敌协会”。
9月初,韩德勤派两路人马向黄桥地区进犯。9月6日,国民党保安第一旅占领了营溪。他们将古溪附近戴家院子处的界河木桥拆掉,清除了河南岸的庄稼、树木,在河北面的观音庵建立指挥部。居住在南岸的农抗会会员李宏寿、徐长贵看到新四军在开阔地带反击伤亡不小,就主动引导部队从东边小路迂回到桥头,利用他们自家的房屋作掩护,从而横扫北岸顽军,摧毁了指挥部。在各方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新四军在营溪成功击退韩顽进攻,歼敌千余。
营溪进攻失败后,韩德勤责令盘踞姜堰的顽军保安第九旅张少华部筑碉堡,控制水陆交通,严禁粮盐运往黄桥,同时勾结日军合击新四军。为了疏通粮源,解救民困,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下令进军处于运粮要道的姜堰。在攻打姜堰的过程中,顽军在战壕使用了电网,造成不少新四军战士牺牲。幸而有群众帮忙想办法,到铁匠铺“借来长脚大铁钳,拆下自行车上的胶皮轮胎包住大铁钳剪铁丝网……总算制服了电网”,[11]保证新四军冲过了壕沟。
9月14日,新四军攻克姜堰,歼灭张少华大部。 9月27日,军民代表会议在姜堰召开,陈毅代表新四军发言:只要韩方以友党友军看待新四军,协商苏北抗日问题,就可以退出姜堰。[12]会后,新四军信守承诺,撤出姜堰。
10月1日,韩德勤不顾各方再三劝告,向新四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公开叫嚣“把苏北新四军赶到长江去喝水”。黄桥决战前,负责坚守黄桥的新四军第三纵队召集了群众代表大会,号召人民支援。会后,全镇人民都行动起来,把自家粮食拿出来交给新四军供给部。支前委员会组织建立救护站、担架队,妇女们自发成立看护队,青年们主动提出帮助抢运伤员。原计划只要招三千民工,前来报名的竟达七千多人。黄桥镇工抗会组织了四百多人的工人武装纠察队,负责侦察敌情和维持社会秩序。防御方面,黄桥原本只有一个土围墙,墙体过于单薄,无法直接挖掩体,只能用土堆。数千民兵和人民群众就扛着门板和各种器材帮助新四军赶修工事。
黄桥以外的泰兴县地区,中共各级组织借助各类群众组织进行动员活动。农村地区通过农抗会组织农民协助修工事、挖战壕;通过妇抗会组织妇女为战士赶制、递送军鞋;指导青抗会和学抗会参加治安巡逻,并协助宣传队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商抗会和商会也被动员起来,做各种战前准备工作。值得一提的是,中共地方组织和各个抗日协会发动群众给新四军侦察敌情,极大助力了军事行动。如工抗会的宣传股长李竹之利用在地主黄辟尘家做裁缝的机会,探知到韩德勤即将向黄桥进犯的重要情报,报告给中共军民联合办事处。
充分的群众动员和军事准备为黄桥决战的胜利打下了基础。10月3日,黄桥决战开始。黄桥人民为了支援新四军,所有食品店铺和居民的炉子都在赶制烧饼,送上前线。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副团长李增援正是看到此情此景创作出《黄桥烧饼歌》,后来由章枚谱曲,传唱至今。经过数日奋战,新四军基本掌握主动权。6日清晨,新四军开始围剿顽军残部。地方党组织也发动群众,紧密配合新四军主力部队,包抄顽军,追击敌人,收缴武器。群众把黄桥以北的大小桥梁全部拆毁,切断了敌人退路。
黄桥决战胜利后,新四军乘胜追击,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随即进驻海安,受到沿途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爱国士绅韩国钧回到海安镇家中接待新四军将领时对陈毅说:“你们真是人民的军队。”[13]
四、 结 语
1940年10月10日,新四军与八路军第五纵队黄克诚部会师于东台县之白驹。至此,八路军、新四军协同发展苏北敌后的战略任务基本完成。没有黄桥战役的胜利,就没有苏北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陈毅在总结战役胜利原因时说:“黄桥之战的胜利,不是新四军几千人的胜利,而是几十万军民共同战斗的胜利。这个功劳,不应该光记在新四军身上,而應该记在几十万军民的身上。”[14]
从黄桥战役前后的史实看,中共的群众工作具有持续性、广泛性、灵活性等基本特点。首先,黄桥战役中群众动员的成功源于长期以来该地区中共基层党组织的坚持和努力。他们广泛建立党支部,深入群众,培养后备力量的同时,通过持续性的深入宣传,不断扩大共产党和新四军在地方上的影响力,后期才有效保证了人民的支持。在战斗取得胜利后,迅速建立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政权,大力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减轻人民负担,保障民众利益,为根据地建设夯实了基础。其次,农民、工人、妇女、青年乃至儿童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宣传争取对象,体现了发动群众的广泛性。中共通过各类组织将民众广泛组织起来,吸收组织领导者为党员,实际加强了党的领导,因而在战争中可以实现迅速动员。最后,中共的群众工作将秘密发展与公开抗日相结合,既秘密发展党组织,又利用公开合法的抗日团体来活动,争取地方抗日的主动权,体现了工作原则的灵活性。
黄桥战役的胜利亦是政治与军事合力的结果。新四军获得人民的认可,前提是讲政治,严格遵循了中共中央关于群众工作的指示,同时地方党组织的政党活动对新四军的军事行动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扩大了中共在基层社会的政治影响力,为军事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
注释与参考文献
[1]毛泽东:《抗战十五个月的总结》(1938年10月 12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81页。
[2][6][8][9][10][11][12][13][14]新四军黄桥 战役历史陈列馆、扬州大专院校党史教学研究会编:《新四军 黄桥战役史料》,内部资料1981年版,第118、331、73、174、29、158、66、294、317页。
[3][4]中央档案馆编:《中央关于深入群众工作的决定》(1939年11月1日),《中共中央文献选集(1939—1940)》,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89-193、192页。
[5]中央档案馆编:《中央关于新四军在华中及江南工作的指示》(1939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文献选集(1939—1940)》,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24页。
[7]毛泽东:《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1940年5月4日),《毛泽东选集 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