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彩萍 蒋伯歧
农村档案工作在推进村务公开、维护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合法权益、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体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新形势下推进基层治理和服务创新的重要载体。2019年,常州市武进区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试点地区,雪堰镇城西回民村、前黄镇杨桥村、礼嘉镇坂上村等10个行政村(社区)列入试点范围。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武进区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大胆探索新形势下行政村档案长效管理的新方法,通过摸底调研、典型培育、示范带动等措施,取得了村级建档工作初步成效,推动了《村级档案管理办法》落地实施,为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提供了有效服务保障。2021年7月15日顺利通过国家档案局委托的省级专家组评估验收。
一、 突出目标导向,做好试点工作顶层设计
1. 制订实施方案。2020年4月,武进区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试点工作被确定为武进区2020年重点改革项目,并以区两办名义印发了《武进区开展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试点的实施方案》,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要求、压实责任、统筹推进。建立了区、镇、村(社区)三级主体责任制,成立了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区委组织部、纪监委、区档案局、档案馆、民政局、农业农村局、发改局、财政局等部门和各镇(街道)分管领导为成员的武进区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档案馆,承担领导小组日常事务。各镇(街道)党(工)委承担主体责任,成立镇级档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指导本地试点建设工作。试点村(社区)书记作为试点工作第一责任人。对试点工作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制订镇、村两张责任清单。通过实现试点任务清单化、完成时限具体化,进一步加强对基层试点工作的监督检查。
2. 坚持一村一策。10个试点单位,类型多样、特色明显,既有行政村也有涉农社区,既有工业强村还有花木经济村、历史文化村、特色田园村。在试点工作推进中,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仅梳理村级档案工作的共性规律,也注重突出试点单位的个性化和差异性,在村级档案管理模式、档案门类、归档范围、整理方法和服务手段上,不搞一刀切,不搞花架子,鼓励各试点村(社区)结合工作实际,展示地方特色。如岑村村突出红色革命文化、城西回民村突出民族文化、杨桥村突出古镇历史文化、跃进村突出花园村庄建设、丫河村突出乡贤文化等。
二、 突出问题导向,创新试点工作指导方式
1. 开通在线指导。试点启动之时正逢新冠疫情暴发,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创新指导方式,建立试点工作QQ群,及时部署试点工作,随时解答基层业务问题,确保疫情防控期间试点工作不断档,如今工作群已成为区、镇、村三级档案人员在线业务交流平台。
2. 编写工作手册。根据试点工作要求,结合武进区实际,做好《武进区村级档案工作手册》的编写工作。手册秉承实用性、操作性原则,囊括了村级档案分类、基本归档清单、常见档案整理方法、档案管理系统使用说明、基层档案管理制度参考、管理台账样表及基本编研材料编写格式等内容,成为试点村(社区)开展工作的操作指南。
3. 狠抓关键环节。2019年针对调研发现的试点村(社区)档案资源收集不完整、保管不集中、处置不规范、长效管理机制缺乏等问题,以试点工作为契机,强弱项补短板,揪住年度归档这个牛鼻子,深入试点一线,认真梳理村(社区)基本职能和近年来镇村开展的重要活动、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如承包地确权、阳光扶贫、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等),确定村级文件材料归档重点,编制《武进区村务管理档案基本目录》,加强村级档案资源建设。联合区农业局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关于做好规范行政村办公场所挂牌中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镇村在清理规范行政村办公場所“牌子乱象”的同时,加强荣誉牌、标识牌、锦旗证书等实物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
三、 突出共建导向,促进试点工作统筹推进
1. 与基层建设发展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将试点工作融入武进区“乡村振兴”战略,把试点工作与区委巡察、扶贫开发、农村宅基地改革、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百村万户”口述史采集等工作结合起来,与“乡村治理示范村”“法治示范村”“特色文化村”“精神文明示范村”等创建活动结合起来,集聚各方资源,优化“共建共享”基层治理档案资源新内涵,真正做到记住美丽乡情,留下美丽乡音,传承美丽乡愁。
2. 与“放管服”改革结合起来统筹推进。依托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建立民生档案远程利用服务平台,以档案馆、政务服务中心及镇(街道)为民服务中心为支撑,建设“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民生档案利用体系,实现全市民生档案“一网通查、即时出证”。借助市政务办在全市推进“民生类事项就近办”的改革举措,积极加强试点村(社区)档案信息化建设,编写《常州市民生档案服务指南》,推进全市民生档案资源共建共享,将民生档案查询纳入便民服务事项清单,在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设置“档案查阅”窗口,方便群众就近利用,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试点目标。
3. 与星级档案室创建结合起来统筹推进。按照“制度健全、档案规范、保管安全、服务有效、特色鲜明”的要求,对照省三星的标准,加强试点村(社区)软硬件建设,实现了试点村(社区)档案工作的提档升级。目前全区10个试点村(社区)均已通过省三星级档案室验收。
四、 突出长治长效,完善村级档案管理机制
1. 进一步完善日常工作机制。通过努力,试点村(社区)均已建立较为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如村级档案工作责任制、村级档案年度归档制度、村账镇管制度、档案数据备份制度、档案学习交流制度和村级档案工作评价制度等,“三纳入、四参加”等工作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2. 进一步健全监督指导机制。2021年2月,武进区以两办名义印发了《关于明确镇(街道)“属地管理”事项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镇(街道)指定人员对村(社区)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为方便区、镇两级及时掌握试点工作进展情况,有效指导督促试点任务落地落实,建立试点工作进度月报制度,试点村(社区)每月5日前将上月工作进展情况填报所在镇(街道),分管领导检查签字,然后再报送区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每月统计汇总情况,每季度按时向国家档案局报送试点工作情况表。还建立了现场督查制度,有效保证试点工作的质量和进度。
3. 进一步加强考核评价机制。武进区自2017年起就将村级档案工作纳入对镇级档案工作年度检查范围。2020年武进区以试点为契机,将档案工作纳入“镇、重点园区党的建设考核”,各镇(街道)和试点村(社区)将试点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作为年度重点工作有序推进,试点成果纳入相关部门和人员年度考核。区级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检查考核农村基层职能工作、重点项目和创建活动时,也将档案管理要求纳入检查范围,从而构建起立体多维的档案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区委巡察办在进行镇、村两级巡察时,将档案作为检验各项工作的重要依据,有效促进了基层党员干部档案意识的提高。
4. 进一步建立激励机制。将村级档案工作纳入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同步推进实施,落实奖励扶持资金,除对完成试点任务的单位给予奖补外,对“十四五”期间档案工作达到省级先进标准的村(社区)也将进行奖励。区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领导小组还将对村级档案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典型予以表彰,并要求镇村在评优评先时对档案人员适当倾斜。
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基础工程,只有树立法治理念,强化政策引导,加大宣传教育,提升管理水平,突出利用效能,融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长治久安的效果。我们将把加强村级档案工作作为武进区“十四五”期间的重点工作进行系统谋划,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示范引领,推动试点工作提质扩面,全面完成173个行政村(涉农社区)档案规范化建设,从而打造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武进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