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 奎秀 巩梦梦 匡崇婷 郑晓玲
摘 要:采用“大配方,小调整”策略,研究不同配方肥处理和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对晚稻分蘖动态、产量、肥料偏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服处理相比,不同配方肥减少了氮肥用量,增加了钾肥用量,调整了磷肥用量,降低了晚稻无效分蘖数,增加了穗粒数和结实率,提高了晚稻产量、氮肥偏生产力和磷肥偏生产力,经济效益增加了44~1547元/hm2。因此,合理施用配方肥对实现晚稻增产、增收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且利于助推农业绿色发展。
关键词:晚稻;配方肥;产量;养分利用率;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 S14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2)05-0120-03
粮食安全关系人类福祉、国家富强和社会稳定。化肥是作物的粮食,为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养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化肥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率高达40~50%[1]。在“到2020年化肥施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实施之前(2016年之前),我国在农业生产中肥料的投入占到总投入的50%,总量和单位面积施用量均逐年增加[2]。安徽省自2005年实施测土配方开始至2013年,全省化肥用量从285.7万t增长至338.4万t,单质氮肥消费量变化很小,维持在111.1~113.5万t,但复合肥从105.0万t增加至157.9万t[3]。近些年,单质肥料尤其是氮肥消费量变化较小,复合肥用量的大幅增加,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全国的推广应用密切相关。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需求规律、土壤养分的供应能力和供给效应,在合适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数量、施用时期和施用方法的一套技术体系。该技术是现代施肥技术的基础,也是最早研究的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现代施肥技术最基础、最成熟的技术。世界各国纷纷把测土施肥技术作为国家策略推广应用[4-9]。
我国的测土施肥工作开展较早,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组织“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研究”,到2005年在全国范围开展大规模的测土配方行动,至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已为全国作物产量的增加、农业成本的降低、农民收入的增加、资源的节约、生态环境的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测土配方施肥行动在全国实施初期,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全国的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水稻平均增产15.0%、小麦12.6%、玉米11.4%、大豆11.2%、蔬菜15.3%、水果16.2%[4]。到2010年,小麦和水稻的化肥偏生产力分别从10.6kg/kg增加到11.9kg/kg,13.9kg/kg增加到15.7kg/kg,玉米的化肥偏生产力从13.8kg/kg下降到11.5kg/kg。到2013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可节约氮肥(27.2±7.4)kg N/hm2,总计减排量达到了2500.4万t CO2-e,其中由于氮肥田间施肥用量的减少导致农田总共减排1171.8万t CO2-e,由于工业生产氮肥量的减少而节约标准煤583.5万t,减排1328.52万t CO2-e[10]。最近评估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后,全国总体农业产值平均增长7%,粮食主产省平均增长17.3%,化肥施用强度降低13.5%,其中氮肥施用强度降低15.4%[11]。
自2005年农业部开展测土配方行动,宣州区土壤肥料站对本区域的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作开展了“3414”试验,建立了相应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标体系,并根据“氮肥总量控制,磷钾恒量监控”的原则,采用区域“大配方”,具体田块“小调整”的策略,联合肥料企业生产了针对不同区域作物的配方肥,取得了作物增产,农民增收的结果[12-13]。“十三五”农业部开始履行“到2020年化肥使用零增长行动”,构建绿色发展农业[14],对配方肥的施用肥效新的挑战,要求配方肥既要保障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更要保护生态环境、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调节配方肥中氮、磷、钾肥的用量及比例,研究晚稻配方肥对晚稻生长发育、产量、肥料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为晚稻配方肥在晚稻上推广应用及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2013年6月至11月在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杨柳镇杨柳社区进行。土壤类型为黄棕壤,土壤耕层(0~20cm)基本理化性质:pH5.27,有机质21.55g/kg,全氮1.30g/kg,有效磷19.31mg/kg,速效钾81mg/kg。晚稻品种为新两优106。水稻三叶期移栽,基本苗为24万穴/hm2,行距为26cm,株距为17cm。6月20日播种育苗,7月24日移栽,11月2日收获。各处理除施肥措施不同外,其他管理措施相同。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5个处理(表1),3次重复,小区面积40m2,随机区组排列。CK为不施肥处理;F为配方处理;F+PK为配方肥调磷钾处理,即在配方处理的基础上,调整P2O5和K2O用量;F+TS为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安徽省第2次土壤普查数据,土壤有效磷含量20~30mg/kg,水稻目标产量7500kg/hm2,推荐P2O5用量30~45kg/hm2,土壤速效钾含量70~100mg/kg,推荐K2O用量30~75kg/hm2,结合晚稻生长特性设计施肥量;FPP为农民习惯施肥处理。
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水稻生长期间,在试验小区固定10穴,从水稻移栽返青期,每7d记载1次分蘖数,至分蘖盛期为止。水稻成熟后,各个小区随机选取2穴水稻取地上部,测定其有效穗數、空瘪粒数、籽粒重、千粒重等产量构成指标。水稻收获时,各小区全部单独收获,脱粒测产,同时每个小区取500g,风干,计算水稻含水量,折算水稻风干产量。
1.4 数据分析 氮肥偏生产力(PFPN)=产量/N用量
磷肥偏生产力(PFPP2O5)=产量/P2O5用量
钾肥偏生产力(PFPK2O)=产量/K2O用量
数据用Microsoft Excel 2003进行分析处理,用SPSS 17.0软件按照One-Way ANOVA方法分析,多重比较用LSD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配方肥对晚稻茎蘖数的影响 晚稻移栽后42d达到分蘖盛期,最高茎蘖数为农民习惯施肥处理(FPP)(表2)。在移栽14d后,FPP比其他施肥处理提高茎蘖数,到分蘖盛期,FPP比F、F+PK和F+TS茎蘖数分别增加了5.5%、8.5%和4.4%,F、F+PK和F+TS茎蘖数差异不明显。原因可能是FPP的肥料分为基肥和分蘖肥,总养分量比F、F+PK和F+TS提高了37、40和42kg/hm2,大量肥料集中在晚稻生育前期,促进了晚稻的分蘖增加。
2.2 配方肥对晚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F处理产量最高,分别比CK和FPP增产98.4%和7.4%(表3)。产量排在第2和3为的分别为F+PK和F+TS,分别比FPP增加了2.7%和0.8%。F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最高,其中有效穗数分别比CK和FPP提高了65.8%和7.5%。穗粒数则分别提高了13.5%和10.1%。CK结实率最高,F次之。因此,F处理晚稻具有较高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是晚稻增产的保障。
2.3 配方肥对晚稻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4个施肥处理的氮、磷、钾肥料偏生产力结果不同(表4)。与FPP相比,F、F+PK和F+TS的PFPN分别显著增加了37.0%、28.6%和31.1%,而这3个配方肥处理间的PFPN差异不显著。F+PK和F+TS的PFPP2O5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F和FPP。对于PFPK2O,FPP显著高于F、F+PK和F+TS。总体上,FPP的PFPN和PFPP2O5结果较低,而PFPK2O结果较高。这主要是FPP氮、磷肥用量较高,而钾肥用量较低。而试验地测土的结果表明这种施肥量属于氮肥过量,磷和钾肥用量相对较少,配方肥处理,改变了氮、磷、钾肥的用量及配比有利于PFPN和PFPP2O5提高。
2.4 配方肥对晚稻经济效益的影响 与CK相比,施肥处理晚稻的产值增加了9473~10999元/hm2(表5)。F處理晚稻净收入最高,F+TSD晚稻净收入次之。与FPP相比,晚稻F、F+PK和F+TS减少了肥料投入175、198和189元/hm2,净收入增加了1547、44和591元/hm2。
3 小结
不同施肥处理中,配方肥处理与农民习惯处理相比,减少了氮肥用量,增加了钾肥用量,降低了晚稻无效分蘖数,但增加了穗粒数和结实率,最终产量增加了2.7%~7.4%,经济效益增加了44~1547元/hm2,氮和磷肥的偏生产力亦增加明显。
4 讨论
合适群体的构建是水稻获得高产的关键因素之一[14]。水稻等作物的分蘖具有自动调控的能力,分蘖数增加,成穗数也相对增多,反之,成穗数相对减少[15]。水稻的分蘖与田间施肥量、施肥次数、淹水、晒田等措施密切相关[16]。本研究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相比,其他处理降低了分蘖数,但增加了有效穗数,即增加了成穗率,可以认为农民习惯处理增加了基肥和分蘖肥的用量,分蘖末期已经停止供肥,抽穗是供肥不足,导致幼穗分化期土壤供氮能力不够,无效分蘖数增多,成穗率下降[17]。
水稻产量构成的主要因素是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18]。本研究表明,与不施肥处理比较,施肥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可能与施肥显著提高水稻的产量构成有关。氮肥是水稻生长所需的大量元素之一[1]。研究表明,习惯施肥的氮肥用量偏高,磷、钾肥用量偏低,限制水稻增产,甚至可能造成减产[19]。本研究的农民习惯施肥处理产量较低可能与此有关。农民习惯施肥处理是一种高氮、高投入、低产出的生产方式。与之相比,配方肥处理和调磷钾处理减少了氮肥用量,减少了肥料费用,增加了经效益,也获得了较高的氮、磷肥偏生产力,具有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福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要览[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
[2]张卫峰,马林,黄高强,等.中国氮肥发展、贡献和挑战[J].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3161-3171.
[3]邬刚,袁嫚嫚,孙义祥,等.安徽话费消费现状和粮食作物节肥潜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3):70-73.
[4]白由路,杨俐苹.我国农业中的测土配方施肥[J].土壤肥料,2006(2):3-7.
[5]白由路.高效施肥技术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农业科学,2018,51(11):2116-2125.
[6]高祥照.我国测土配方施肥进展情况与发展方向[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29(1):7-10.
[7]贾良良,张朝春,江荣风,等.国外测土施肥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世界农业,2008(349):61-63.
[8]International C. Fertiliser Manual (RB209)(8th ed). 2014,London:Department for Environment,Food and Rural Affairs.
[9]USDA. Soil testing and plant analysis for fertilizer recommendation [C]. University of Minnesota,1993.
[10]张卫红,李玉娥,秦晓波,等.应用生命周期法评价我国测土配方项目减排效果[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34(7):1422-1428.
[11]沈晓燕,黄贤金,钟太洋.中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的环境评估与经济效应评估[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16(2):177-183.
[12]李若清,李志,邬刚,等.早稻配方肥的肥效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01-02):82,98.
[13]袁嫚嫚,邬刚,孙义祥,等.缓释尿素对两种土壤小麦氮素运转、产量和土壤无机氮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8,32(4):233-239.
[14]唐拴虎,陈建生,徐培智,等.生长调控型控释肥对水稻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6,(9):9-12.
[15]沙爱红.水稻基蘖肥不同施氮量对氮素吸收、土壤供氮和产量形成关系的影响[D].扬州:扬州大学,2002.
[16]黄胜东,李余生,杨娟.肥料运筹比例对不同类型水稻群体质量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16,28(7):53-57.
[17]张新月.水稻高效生产品种的群体生长特征及其氮肥利用效率[D].扬州:扬州大学,2019.
[18]汪军,王德键,张刚.秸秆还田下氮肥用量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J].土壤,2009,41(6):1004-1008.
[19]杜加银,茹美,倪吾钟.减氮控磷稳钾对水稻产量及养分积累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3,19(3):523-533.
(责编: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