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小光
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局地多点散发冲击,重庆经济总体保持稳定恢复态势,比上年增长8.3%,高于全国0.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质效稳步提升、投资增长保持稳定、消费市场持续复苏、外贸规模创历史新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8.9%,软件信息服务、租赁商务服务等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但与全国一样,重庆也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2022年影响经济稳定增长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须沉心静气、积极应对、立足长远、稳住当前,确保全市经济行稳致远。
正确认识应对三重压力的重要意义
在复杂形势下保持战略定力的客观需要。在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要充分认识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只有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积极应对全球地缘政治冲突、经贸摩擦、产业链供应链不畅等各类外部冲击和风险挑战,才能充分把握百年变局给我国带来的战略机遇期,在世界多极格局中抢占有利的国际地位,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维护我国宏观经济稳定大局的内在需要。维护宏观经济大局总体稳定,是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消费和投资增长势头减弱,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必须认识到我国经济走弱既有短期周期性因素,也有结构性、体制性、趋势性的中长期因素影响。只有全面科学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有效统筹政府、市场双重力量,协调各方资源,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才能充分释放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潜力,巩固当前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挑战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各类风险矛盾加快凸显,新冠肺炎疫情、全球供應链危机、国际金融动荡以及国内房地产信用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等因素交织叠加,导致市场主体预期转弱、企业投资更趋谨慎、居民消费信心不振。只有加强宏观经济的逆周期和跨周期政策调控力度,通过财政、金融以及助企纾困等政策加持,在积极推动长期转型的同时注重政策的短期托底,才能有效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更好地稳定市场预期,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宏观环境复杂变化,三重压力交织凸显
面临需求侧收缩压力。2022年,全球经济复苏动力减弱,主要经济体增长放缓将导致外需减少,新冠病毒变异、大国博弈加剧又不利于国际贸易投资稳定增长,国外产能恢复也将减弱我国出口替代效应。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凸显,加之环保、劳动力等资源要素约束,全社会投资意愿和能力将有所减弱,新冠肺炎疫情间歇式冲击叠加居民收入放缓也将加大消费复苏压力。在此背景下,重庆投资、消费及出口三方面稳增长也面临较大压力。
供给侧冲击仍将延续。新冠肺炎疫情正加速逆全球化进程,在贸易保护主义与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全球煤炭、石油等上游产品以及芯片等关键零部件供给短缺矛盾仍旧突出,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形成持续冲击。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维持高位、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等,也将使得我国面临生产成本上行与阶段性能源供应不足双重制约。由于重庆工业大多处于中下游加工环节,对原料供应、能源保障以及成本上涨更为敏感,在国内外多方供给冲击影响下,全市产业发展将总体处于承压状态。
市场预期呈转弱趋势。全球疫情、国际经贸投资以及地缘政治等形势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叠加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以及系列行业监管和整顿措施等,市场主体发展信心和预期较为不足。同时,企业特别是中下游企业面临原材料供应短缺、上游价格上涨和终端需求不足多重挤压,导致企业发展信心走弱、居民就业收入预期下行,将影响投资、消费需求稳定增长,进而制约供给能力。受国内外宏观环境变化和部分领域风险增大等影响,重庆经济发展也将面临市场预期减弱压力。
勇于应对三重压力,力促重庆经济行稳致远
为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重庆应围绕需求提升、供给扩大、预期提振,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重点促进消费扩张、改革开放、结构调整、创业就业、营商环境优化、实体经济等方面发展,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聚焦提升需求,全力促消费扩张、促深层次改革开放。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全力促消费扩张体现市场优势,充分发挥内陆开放优势,促深层次改革开放扩大发展空间。一是促消费扩张。围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商圈提档升级,积极培育“四首”经济(首店、首牌、首秀、首发),推动无接触消费、社交电商等新模式发展。研究新一轮汽车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促销活动,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下沉挖掘县乡消费潜力。稳步拓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渠道,稳定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扩大农村居民经营性、财产性收入,着力提升居民消费能力。二是促深层次改革开放。充分发挥中欧班列(渝新欧)、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大通道优势,拓展东欧、中亚等“一带一路”新兴市场,探索建设RCEP经贸合作先行区,加强与东南亚、南亚等地区的经贸合作。加快推进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积极发展数字贸易新模式,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全面实施新版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对标RCEP、中欧CAI、CPTPP等深化开放体制机制创新。
紧扣扩大供给,全力促工业结构调整、促创业带就业。深入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促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加大创新创业支持力度,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一是促工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积极培育氢能源汽车、创新药物、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元宇宙”等新经济。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支持企业加快生产设备、关键环节智能化改造,加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力度。聚焦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深化推动全市33条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引导企业提升核心基础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等研发能力。二是促创业带就业。以西部(重庆)科学城和两江协同创新区为引领,统筹推进各类产业园区创新发展,以更优的创新创业环境打造民营、外商企业投资创业热土。加强全市创新创业政策集成和兑现落实,强化对高成长科技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的培育支持。加强重点群体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强化创新创业人才支撑,加快拓展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双创”融资渠道。
围绕增强预期,全力促营商环境升级、促实体经济发展。聚焦企业、人才发展诉求,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效能,加大涉企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提振发展信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一是促营商环境升级。以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营造内外资企业、国有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最大限度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和环节,提升市场主体准入准营便利度。大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落实“塔尖”、“塔基”人才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二是促实体经济发展。推进中小企业纾困减负政策再升级,清理和规范各类不合理附加费用,切实帮助企业纾困减负。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痛点难点,千方百计确保原材料稳定供应,加大供应链金融、知识产权质押等融资支持力度。发挥好政府投资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市政、社会事业等补短板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民营企业投资空间。
(作者系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