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与“诗圣”的诗意对话

2022-03-29 21:25武凤珠
人民周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诗圣志强杜甫

武凤珠

2018年,彭志强在中央电视台《传奇中国节·端午》节目中饰演杜甫。(受访者供图)

“我丈量过生与死的秘密/距离,只有14.4公里”。在“诗圣”杜甫逝世千余年后,一位当代诗人来到河南巩义“诗圣”降生的窑洞,写下缅怀的诗句。

这位诗人,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彭志强。循着杜甫的生命踪迹,他历时两年、横跨十省,在杜甫遗迹处与诗人隔空对话,将对话化作诗句,用新诗创作出中国文学史上首部杜甫诗歌传记《秋风破》,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杜甫直接引发我成长为一个诗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撰写的现代诗,就是从他的唐诗中生育而出。”创作出长篇历史散文集《蜀地唐音》、盛唐宫廷乐舞回望新诗集《二十四伎乐》的彭志强,被文学评论界视为“以诗写史,以史为诗”的代表诗人。彭志强说,这是向杜诗取经的结果,“杜甫已被我视为‘精神父亲’”。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笔下成都的春雨,曾带给学生时代的彭志强美的感受。“杜甫进入我的人生,最早是在读书时期。他的《春夜喜雨》《绝句》等许多诗都是必背篇目。”

与其他学子相比,那时的彭志强对杜甫的了解没有更广泛,研究也没有更深入。只是杜甫诗中的成都春雨,引发了他对成都的向往。而真正到成都读大学后,由于喜欢逛杜甫草堂,彭志强对杜甫的认知才逐步加深。

2012年,在杜甫诞辰1300周年到来之际,一套“杜甫很忙”系列涂鸦在网络爆红,引起彭志强的思考:为什么在当今时代,杜甫和他的诗歌仍然能够激荡人心?他开始研读注疏版《杜诗全集》,“像是发现了诗中宝矿,也似找到一片文学大海”。从此,他沉迷于杜甫研究,“不能自拔”。

直至今日,彭志强系统研究杜甫已经10个年头,《杜诗全集》仍然是他心中挖掘不尽的诗歌宝矿、望不到尽头的文学海洋。“杜甫让我坚定要做一个诗人。创作致敬杜甫的作品,则激励我走上‘学者型作家’道路。”

寻访杜甫生命踪迹,是彭志强以学者心态研究杜甫的一场考察实践,也是“穿越古今”致敬“诗圣”的一次追寻之旅。在利用假期完成的一趟趟旅程中,他一次次在想象中使自己置身盛唐,与杜甫同行,“体验他的不易,与他在梦中对话,得其箴言”。

这一场旅程,使彭志强成为中国第一位行走考察研究杜甫生平踪迹的当代作家。“文学创作不仅依靠想象力,也要有实在的、接地气的东西。”他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到“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不同的收获。“真正实地考察后的抵达之感与研读诗书所悟,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体验。诗歌、史书回答不了的问题,某个杜甫遗踪现场或许就有答案。”

像“诗圣”一样行走、写作,杜甫践行的创作方法,也是彭志强主张的创作理念。“读书应当广读、精读,拓展知识面和眼界,行走的价值则是践行、验证,甚至提升。作家若是闭门造车,或许难以企及更丰富的内涵、更广阔的外延。重走杜甫诗歌踪迹,虽然很苦,对我而言,却能够终身受益。”

以亲历的共情,赢得广泛的共鸣。彭志强致敬“诗圣”的长诗集《秋风破》甫一出版,便收获各方好评。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对诗集作出评价:“得杜心为心,得杜骨为骨。”

诗歌与音乐一脉相承。杜甫身处的盛唐,是诗歌的时代,也是乐舞的时代。

在《蜀地唐音》和《二十四伎乐》中,彭志强系统回望盛唐音乐与舞蹈。实地考证盛唐乐舞时,他时常联想到“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的杜甫。“杜甫满目沧桑,煮词如同熬药,好在可以用来治我,在人间生的病。”他在《二十四伎乐》的诗篇《煮词》中写道。

盛唐时期,唐太宗和唐玄宗两位皇帝都热爱音乐、舞蹈。唐玄宗作曲的《霓裳羽衣》乐曲,更是将宫廷乐舞推向高峰。“生活在唐玄宗时代的诗人杜甫,怎么可能不会几首曲子?”彭志强介绍,杜甫有不少诗歌以乐舞为题材。“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是到访成都时的热闹;“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是客居重庆时的寂寥;“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是对美妙乐曲的书写;“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是对外戚篡权的揭露……

“杜甫不仅会吹笛,而且会弹古琴,骑射功夫也很厉害,还是书法评论家、绘画评论家,堪称文武全才。不过,由于他一生多数时间过得比较清苦,即使在应酬中欣赏音乐和舞蹈,创作的诗歌也常怀有思乡之情和讽刺之意。”彭志强说。

寻访考察杜甫生命足迹,彭志强将洛阳、长安、同谷(今甘肃成县)、成都、梓州(今四川三台)、夔州(今重庆奉节)六个地点,视为杜甫命运的六处转折点。“洛阳是杜甫求学、首次参加科考、首次与李白相会等人生大事密集发生的地点。在长安,杜甫有十年求官的艰苦历程。在同谷,他曾陷入人生绝境。在成都,他过上了相对舒适的生活。在梓州,他首次产生返乡念头。晚年,他的诗歌成就达到巅峰,许多诗作都是在夔州创作的。”

坎坷多艰的生活历练,造就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在彭志强看来,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却并非杜诗的唯一风格。“沉郁顿挫风格的诗歌,写的往往是大事件、大悲叹,留下的是大史笔、大反思。杜甫诗歌中也有清丽词句。比如,《春夜喜雨》里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绝句》里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等。”

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推敲字词的苦吟之风和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影响着彭志强。“希望自己在诗歌文本上,尽量避免如今流行的遣词造句,力求在传承中得创新。”他表示,在诗歌表现内容上,除抒写自己的生活遭遇、内心情感外,更多地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关心社会,“让文本里的‘小我’逐渐有‘大我’气象”。

走路慢一点、有礼有节、仁爱宽厚……彭志强将自己心中的杜甫形象展现在舞台上。

作为杜甫故里河南巩义授予的“杜甫文化推广大使”,彭志强曾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大型直播节目《传奇中国节·端午》等多部专题片、纪录片中饰演杜甫。作为业内知名的杜甫研究专家,受邀在甘肃李杜诗歌节、河南杜甫诗词大会等各类平台和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学校宣讲杜甫诗学,也占用了他大量的业余时间。

许多邀约,彭志强不视之为任务,而是视之为惊喜。“记得那是2018年,中央电视台要在成都拍摄一期端午节专题节目,讲述杜甫一家人在成都过端午节的故事。或许那时《秋风破》已经有了较大反响,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就推荐我去饰演杜甫。”

傳播杜甫文化,早已被彭志强视为己任。接到扮演角色的任务后,他开始重新研读杜甫以端午节为题材创作的诗歌。“成都时期的杜甫,已经身患多种疾病,必须以躬身表现身体的衰弱。我的脸型与大众审美中杜甫的瘦脸形象似乎也不太一致。巧合的是,第二天我便出现腹泻症状,一连三天,一下子瘦了10余斤,就像冥冥中杜甫在用他的方式帮助我变得消瘦,这样我才有了饰演他的信心。”

2022年,彭志强计划出版一部约60万字、分为上中下三部的长篇小说《杜甫传》,以小说的架构、散文的特质、诗意的语言,刻画自己认知中的杜甫形象。为将杜甫故事写实、写出独特性,他翻遍多个版本的《杜甫评传》,将冯至先生创作的《杜甫传》读了10余遍,甚至通读了林语堂先生创作的《苏东坡传》。“《杜诗全集》更是快翻烂了。”

从2020年春节起正式提笔,迄今两年多时间里,彭志强熬了100多个通宵,已完成20余万字,上部书稿《游侠杜甫》即将成型。游侠杜甫,是他所理解的、别样的杜甫形象。“杜甫是古琴演奏家,也是盛唐游侠,学界对此的研究仍然有待深入。”他希望自己的创作能够突破自我、超越前人,“我将向杜甫研究界和文学界交出一个崭新的探索性文本”。

猜你喜欢
诗圣志强杜甫
和李杜合影
学习“集合”,学什么
和李杜合影
杜甫改诗
春雨中遥拜诗圣杜甫
杜甫与五柳鱼
Analysis of Tibetan Plateau Vortex Activities Using ERA-Interim Data for the Period 1979-2013
杜甫的维稳观
志强的石
为纪念杜甫诞生1300周年口占七绝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