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行為目标理论指导下的ABCD教学目标编写法为参照,以区内外5所学校初中物理教师所陈述的同一课题的课堂教学目标为例,系统分析当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目标编写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重构课堂教学目标的“可视化”策略及操作方法。
【关键词】行为目标理论 初中物理 教学目标 重构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1-0055-03
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是评价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尺度。然而,在随堂听课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学校初中物理教师所陈述的课堂教学目标存在泛化、模糊化倾向,教学目标的操作性不强,无形中降低了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设计的指引作用。引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杰(B.F.Mager)的行为目标理论重构课堂教学目标,以行为目标的具体化、可视化促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增强课堂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对提高当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行为目标理论指导下的ABCD教学目标编写法
马杰在1962年出版的《准备教学目标》一书中,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提出了行为目标的理论与技术。他认为,行为目标指的是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目标,强调学生在学习之后的行为变化和变化的条件;行为陈述的一般模式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模式,要求陈述“提供什么条件(刺激)”和“学生能做什么(反应)”,认为只要将刺激和反应规定得足够具体,陈述的目标便足够具体了。马杰认为,这种行为陈述应包括三个要素:一是行为动词,指向学生学习后能做什么、说什么;二是行为条件,指的是学生在什么样的学习环境与条件下,能产生相应的行为;三是行为标准,意在明确学生达到什么程度的要求才叫合格。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物理课标》)颁布以来,我国的一些学者基于马杰的行为目标理论,提出了一种与《2011年版物理课标》相匹配的ABCD教学目标编写法。
“A”即Audience(行为主体),指向学习者(学生),强调教学目标陈述必须突显该行为主体的地位,在陈述教学目标时出现“学生会选用……”“学生能估测……”等以“学生”为主语的字眼。
“B”即Behavior(行为活动),指行为主体(学生)通过学习后出现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变化,比如在教学目标陈述中出现“解释、背诵、指出、证明、列举、重写、排列、检查、评论、鉴别、评价、选择、编写、改写、图示”等具体化、可观测的行为动词。
“C”即Conditions(行为条件),指影响行为主体(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条件和行为活动的范围,比如在教学目标陈述中出现“在生活生产中……”“根据给定的图标……”“在交流研讨中……”等限定条件。
“D”即Degree(行为程度),指行为主体(学生)通过学习后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层次或学生学习后预期变化的程度,比如在教学目标陈述中出现“对某问题,80%的学生能准确提出3种解法”“全体学生能准确图示磁感线”等表示变化程度的词语或数据。
ABCD教学目标编写法同时外化了行为主体、行为活动、行为条件、行为程度,呈现了可视化的操作行为及结果,便于课堂的操作、检测、评价、反馈。当“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外显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之后,为简化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行为主体A便可以省略了。
二、当前初中物理教师课堂教学目标编写中的常见问题
据笔者观察,初中物理教师在家常课中编写课堂教学目标,多数凭借实践经验,少数可以将在职培训和自学中获得的新理论新方法应用其中,也有不少教师不敢按照自己的理解制定课堂教学目标,而是直接摘录《2011年版物理课标》或教学参考书或教学网站中的相关陈述。下面,笔者以沪科粤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4.1 从全球变暖谈起》一课为例,结合笔者所见几所区内外学校教师的教学实践案例(见表1),以ABCD教学目标编写法为参照,分析其课堂教学目标编写中的常见问题。
基于教材内容和《2011年版物理课标》,对照ABCD教学目标编写法,分析以上五所学校教学目标编写中的问题,可简单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教学目标编写中的行为条件缺失。以上五所学校教师所编写的课堂教学目标,大部分行为条件缺失,知识与技能目标中甚至基本没有出现行为条件,这极易导致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分离——哪怕是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指向性低,都会阻碍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设计的指引作用,更遑论二者的分离。
二是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指向性不明。示例中的五所不同学校教师所使用的行为动词均是“了解”“知道”“理解”“掌握”等相对抽象的行为动词,对这些行为动词所反映的行为程度及具体要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是十分清楚,于教于学均缺乏足够的实际操作性和可检测性,极易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
三是教学目标的水平层次不清。五所不同学校教师所陈述的同一课题的教学目标,无论是目标数量还是所使用的行为动词均不尽相同。例如,在知识与技能目标陈述中,对同一知识点“温度”概念目标的陈述,学校1和学校3所使用的行为动词是“了解”,学校2是“理解”,学校4和学校5是“知道”。
四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混乱。过程与方法目标指的是为了实现其他两个维度的目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此处“过程”,指的是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他们在体验、活动、探究中进行学习的过程;“方法”,指的是学生掌握各类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与策略,包括学习、反思、创造的方式方法,特别强调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及结果进行有效的监控。观察表1中的示例可以发现,五所学校教师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陈述均比较模糊。
三、基于ABCD教学目标编写法重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目标例说
由ABCD教学目标编写法的具体要求可以看出,初中物理教师在编写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为了达成目标的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必须规定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能表现出什么样的学业行为,并限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获得和情感态度发展的层次、范围、方式及变化的效果。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准确表述,旨在发挥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向、评估和激励作用。下面笔者以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的编写为例,进行实操方法说明。
(一)凸显“可视化”要求
为了让教学目标可操作、可检测,教师在编写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凸显以下“可视化”要求。
一是行为主体的可视化陈述。新课改提倡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的编写中,便是要摒弃“培养(提高、教会)学生……”之类的陈述,把主语由教师换成学生,让学生在教学目标陈述中清晰可见,如“学生能区别……”“学生会图示……”。另外,即使省略主语,也应明显知觉主语的身份是“学生”。
二是行为动词的可视化陈述。行为动词是教学目标陈述的核心,它标示了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目标行为的具体变化,如能够说什么、做什么等。陈述课堂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要尽可能可视化、具体化、可评估、可理解,少用“了解、理解、应用”等抽象动词,多用相应水平层次的列举、解答、分类等具象化的行为动词,可参考《2011年版物理课标》中所列举的一些行为动词。
三是行為条件的可视化陈述。行为条件是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环境,对教学活动设计具有明确的指向意义。行为条件的可视化陈述,如:“学习光的反射知识后,能够正确区分镜面反射与漫反射”“通过探究光的折射实验,能够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等。
四是行为程度的可视化陈述。行为程度是教学所要达到的最低标准及学生所能体现的最低水平。行为程度的可视化陈述,如:“全体学生能够正确地画出串联电路实验电路图”,“80%的学生能够解释说明生活中比热容的应用实例”,等等。
(二)基于ABCD教学目标编写法重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目标示例
【示例1】沪科粤教版八年级上册《4.1 从全球变暖谈起》。
知识与技能目标:(1)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学生能够准确描述温度的含义,能粗略估计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2)在实际情景中,学生能准确说出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能准确说出它的构造、量程和分度值;(3)通过测量水的温度,学生会用常见的温度计规范地测量身边的温度值。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制温度计反复实验的过程中,体会放大法的巧妙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身边环境温度问题的研讨,强化环保意识,培养对环境的责任担当。
【示例2】沪科粤教版九年级下册《17.1 从永磁体谈起》
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从给出的常见物体中,准确辨认出哪些是磁体和非磁体;(2)在生活生产中,能够将铁质物体磁化,能为磁体去磁;(3)在列出的常见磁体中,能用磁感线正确图示磁体的磁场。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体验铁屑在磁体周围的分布过程,体会理想模型描述磁场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学的伟大贡献,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基于ABCD教学目标编写法重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目标,做到行为主体不错位、行为动词不抽象、行为条件不缺失、行为程度不模糊,使学生在完成课堂学习后所应达到的学业程度更加具体、可视,不仅可以有效发挥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设计的导航作用,而且可以彰显课堂教学目标对课堂评价的标尺作用,助推初中物理课堂不断提质增效。
注:本文为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课题“桂林市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2021C582)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马利芳(1975— ),广西全州人,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物理教学。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