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书画如何在现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并焕发生机,是一个时代性的问题,备受钟爱传统的青年人关注。其实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是在社会层面,文化复兴至少是几代人的事情。所谓“十年种树,百年树人”,要知道没有人的参与,一切文艺形式都没有意义。传统书画也如此,它的未来如何,完全建立在传统文化思想能否继续恢复和繁荣的基础上。幸运的是,当前国家大力提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中必然包括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所以,众多青年人对此有所关注,这也是传统书画艺术能复兴繁荣的前提。另一个方面是画家个人层面,它完全依赖于画家的个人精神修养的提升、文化底蕴的积累、艺术技法的凝练等因素。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个人如果不努力,即使传统书画的未来再明朗,也跟他没什么实际关系。当然,也可以这么说,传统书画的光明未来,离不开每一个书画爱好者的努力。
不可否认,百年以来,传统书画的传承遇到了极大的困难,风格的现代化趋势似乎不可避免,而且展览成为书画艺术展示的主要途径,也令传统书画面临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以表达内心最隐秘的情绪为主的传统绘画如何面对大众进行公开透明的自我展示?其中包含着青年画家如何才能突围而出,成就典范,这是传统书画能否复苏繁荣的重中之重。毕竟一个时代的书画艺术的繁荣,如果没有典范性的作品以及没有突出的代表人物,就是空中楼阁,镜中之花,经不住历史长河的冲刷、打磨,当时吹捧得再好,也有原形毕露、水落石出的那一天。作为老画家,我并没有什么绘画秘訣与大家分享,我的绘画视频在“一脉流泉——陈玉圃书画作品展”上有循环播放,在所有观众面前,一笔一画,不藏着掖着,一幅八尺山水,不打草稿,从落笔开始,笔笔连贯,依笔墨变化点染皴擦,千变万化,又连贯如一。对我来说,这就是传统书画艺术的现代化。不是以现代的,主要是西方的审美、透视等角度去改造传统书画,而是以传统书画的本质去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不要天天想着“我注六经”,还是先让“六经注我”,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完善人生观、世界观,毕竟笔墨所出,皆从此心,心若不安,笔墨更无从落脚。在此特别感谢广西美术家协会、广西美术馆共同主办“一脉流泉——陈玉圃书画作品展”。据说展览延期到2022年5月,80余件展品虽然大多由藏家提供,但确实也较为完整地体现我的艺术世界,若有疑问,可前往一观,即可知我所言非虚。
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的笔墨感觉实乃天授,人不可学。我初中毕业,生在乡野,家徒四壁,父母皆是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民,社会环境彼时也以反传统为主流,所以能有今天,不也是一步步跟着老师学过来的?最初我按照《芥子园》自学自画,然后幸运地遇到了黑伯龙先生,他告诉我:一要多读书,二要多临摹,三要坚持“写”。这是他告诉我的绘画秘诀,在我看来,之后的我才算是真正找到了中国书画艺术的正门,知道笔墨、气韵、雅俗,知道刘李马夏、四王吴恽等,否则,自己可能也就形同路人,毫无作为可言。
多读书是为了“明”目。这个“明”是《大学》里“在明明德”中的“明”,也是《尧典》里“克明俊德”中的“明”。在几十年书画教学中,我面对新生的时候首先是给他们讲“画道”,很多学生觉得太形而上,玄之又玄,其实“画道”是传统书画中最重要的思想,不了解画道,就不“明”,会被外界因素迷惑,失去坚持的动力。实际上,传统书画表现的也是这个“明”,你对世界的了解有多少,就会有多少“明”蕴含在笔墨当中,它会照亮未来,影响观众,这就是朱熹说的“先觉觉后觉”,自己都弄不明白笔墨是什么,还去引导别人,这不是误人子弟么?
多临摹是为了清“省”,对应的是“吾日三省吾身”。谦虚向前贤学习,是学习传统书画的基础,否则“传承”就失去了方向。收藏讲究传承有序,实践也是如此,笔墨形式从来不是忽然生发出来的,而是从前贤的笔墨经验中,一点一滴地凝聚出来的。现在青年画家为了出名,忙于创新形式,乃至材料等,都有些急于求成了。要知道书画艺术是有生命的,虽然近代以来,它的生命力受到了极大的戕害,但是通过不断反省,我们能从中感受到它生命力的韧性,生命脉搏的弹性,这个弹性就是契机,你如果能把握住,然后生发之,那么你的书画艺术的生命力自然强劲有力。在展览作品中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冲击力和视觉上的震撼,那些东西都像海啸,确实很厉害,但海啸过后,留下的是一片狼藉,不利于生活。中国书画是生命艺术,它注重的是生命本身的和畅舒适,生机无限。纵使一块巨石,也能被一株嫩芽顶反。古人说“见贤思齐”,其实也是这个意思,不要执着于“我”,我要创新,我要成功,我要成为大师,画画好了,“新”自在其中,福禄亦自在其中。
坚持“写”是有“我”。对应的是孟子说的“万物皆备于我”。笔墨说到底还是一个形式,它并不能成就一个人,而是你要因着“笔墨”这个形式了悟“画道”,这就是庖丁解牛说的“由技进道”,就像我们开车去北京,车再好,如宝马、奔驰等,你迷路了,没油了,就会到不了北京,那有什么用?孔子说过:“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一如“仁”是礼乐的原则,“写”就是笔墨的原则。至于画什么题材,人物、花鸟、山水等,都要坚持“写”,因为笔墨要有真实的意义,就是靠“写”。我们平常总说某某“笔墨不好”等,其实就是它“写”的成分少。我后来跟着其他老师学习,受了些学院派习气,打草稿,一层层描,自以为作品效果很不错,拿给老师看,老师就说,不要描,不要一点点涂来涂去的,要写,不准打草稿,画错了,最多重新画而已。我一直记得老师那个时候的严厉神情,至今不敢忘记“写”,可以说,它影响了我近60年的艺术之路,乃至绘画风格的演化。而且,“写”也确实成就了我,非如此,肯定没有办法在万千学画同行中脱颖而出。
很遗憾,限于篇幅,我不能一一展开,仅就老师的教诲与后学们交流一下,也许以后会就某一点再深入探讨,可是,我们得承认,虽然现在传统书画的发展处于低谷时期,却正是青年画家大展身手的最佳时机。因为传统绘画在已有的程式中逐渐成了虚文,备受争议,正需要有担当、有能力的画家赋予它新的生命力,乃至成为新的绘画传统。一旦成功,他(她)必然会是后人所敬仰佩服的存在。在此抛砖引玉,先祝福青年画家在传统书画的实践中取得巨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