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豆贸易与保障食用油供给安全研究

2022-03-28 11:48李重
对外经贸实务 2022年2期

摘 要:由于国内民众对大豆油消费的广泛偏好,大豆成为我国食用植物油压榨生产的重要原材料,我国大豆进口数量庞大而国内大豆生产数量十分有限,引发人们对大豆供给安全的担忧。而随着我国加入WTO逐步放开大豆进口,我国大豆进口数量不断增加,2020年大豆进口超过1亿吨,大豆供给对外依赖程度不断增加,尤其在中美贸易摩擦期间,更引发了人们对大豆和食用油供给安全的担忧。本文对我国大豆贸易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保障我国食用油供给安全的对策:发展油料作物生产提高自给率、科技助农发展高效油用大豆品种、科技助农发展智能化大豆种植技术、稳定大豆贸易规模和多元化进口来源优化大豆贸易结构等。

关键词:大豆生产;大豆进口;食用油供给安全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健康优质的食用植物油消费也不断增长。中国是食用植物油消费大国,其中大豆油消费占据食用油消费的较大比重。大豆作为重要的油料作物,是我国生产食用植物油的重要原材料,而随着我国加入WTO逐步放开大豆进口,我国大豆进口数量不断增加,2020年大豆进口超过1亿吨,与此同时国内大豆生产日渐萎缩,大豆供给对外依赖程度不断增加,尤其在中美贸易摩擦期间,更引发了人们对大豆供给安全和食用油供给安全的担忧。因此,对大豆的生产、进口进行现状分析和问题对策研究,对于保障我国食用油供给安全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大豆贸易现状

为了保证大豆供给安全,我国不断加大对大豆生产的补贴力度(如表1所示),为促进大豆生产、提高国产大豆产量提供政策支持。在多种补贴和政策引导后,2013年起我国大豆产量逐步恢复,到2018年我国大豆产量达到1596万吨,如图1所示,恢復到了2008年临储政策实施时的水平;2019年政府的政策引导以及向大豆种植户提供的多项补贴,使得大豆播种面积增加了11%,大豆产量增至1810万吨,较之上年增长了13%;2020年12月10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0-21年度中国大豆官方产量数据,数据显示2020-21年度中国大豆产量比2019年又提高了8.3个百分点,达到了1960万吨,主要增长来源是大豆单产以及播种面积的增长。

随着政策的持续实施,未来我国大豆产量的增长也十分可观。在出口上,近十年我国大豆出口量始终在低位运行,2001年出口大豆11.45万吨,此后大豆出口数量波动上升,2012年达到了我国自加入WTO以来的大豆出口数量峰值47万吨,并在之后持续下降,到2020年大豆出口数量仅为21万吨,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大豆国内消费的旺盛需求。在进口上,国内大豆产量的上升并没有使得进口大豆数量减少,2020年我国大豆产量创造历史新高,但是国内产量增加并未大幅降低进口大豆比例,2020年我国大豆进口数量也突破了1亿吨,大豆的对外依赖程度仍然较高。

大豆消费中,榨油大豆消费量占比十分重大,是大豆消费的主要渠道,因而大豆的对外依赖程度较高将直接威胁食用油供给安全。

二、我国大豆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油料作物和植物油进口基本有保障,但是大豆进口数量过大使油料生产行业长期处于“危机”状态。并且大豆生产与出口出现的不同程度的问题,也会影响食用油供给安全。

(一)生产要素投入不足,进口依存度高

大豆国内生产的要素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土地、资金和劳动力投入上。在土地投入上,大豆作为土地密集型的作物(单产增长能力有限),播种面积有限将直接影响大豆国内产量。目前我国大豆生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春大豆种植区、黄淮流域夏大豆种植区、长江流域春夏大豆种植区、江南各省南部秋大豆种植区、两广以及云南南部多熟大豆种植区。除此之外的其他区域,大多因某种或多种气候、土壤或其他因素难以种植大豆,因此大豆种植面积增长十分有限。

资金投入上,大豆产业的投资主要集中于生产、加工环节。大豆等农产品加工业的投资风险大,风险来源于资产的专用性。因此,对于大豆加工企业来说,大型设施必须进行充分利用,否则企业要承受巨大损失。由于大豆加工业的投资风险具有多样性、复杂性,所以中国对大豆产业加工环节的投资十分匮乏。在此局面下,国内大豆加工业不仅融资困难,还面临与外资控股企业的竞争问题。

劳动力投入上,大豆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其生产活动需要的劳动力较多,因此,农村老龄化和妇女化趋势的劳动力结构将会阻碍大豆的扩大生产。在此条件下,我国大豆产量十分有限,国内大豆消费尤其是油用大豆消费高度依赖进口,大豆油压榨企业的压榨大豆原料对外依存度很高。

(二)进口来源单一,依赖少数产区

大豆消费主要集中在压榨上,即主要用于生产食用油,兼作口粮直接食用。而我国大豆主要特点是蛋白高而出油率较低,远低于进口大豆出油率,加之我国大豆加工领域不够精细、技术标准不高以及包装工艺差距,使得我国大豆很难与国际大豆进行竞争。从培育技术上看,我国的培育技术与大豆主产国的差距较大。在收割技术上,我国的机械化收割水平和美国、巴西和阿根廷有较大差距。我国普遍使用的大豆收割工具收割效率低下,难以应用于大面积的收割,而大豆主产国美国、巴西和阿根廷拥有大型收割机,因此国外大豆的单位生产成本较低,大豆的国际竞争力更强。这也是我国大豆高度依赖进口的重要原因,即使用进口大豆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而进口大豆的来源主要是美国,尤其在中美贸易摩擦之前,这样的大豆进口来源十分单一,供给安全极易受到威胁。

三、保障食用油安全供给亟须调整大豆贸易结构

我国居民对于大豆油消费存在长期以来的一致性偏好,尤其是北方居民对于大豆油的喜爱更甚,我国大豆油消费占食用油消费的比重也很高,保障食用油供给安全必须保障大豆油生产安全,就必须稳定大豆进口规模,调整大豆贸易结构。并且大豆具有多种用途,集食用、压榨和饲用多种功能于一身,维护大豆供给安全,提升大豆自给率,是我国维护粮食安全和食用油安全亟待解决的问题,十分紧迫。

(一)合理的大豆贸易结构是维护食用油供给安全的重要保障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食用植物油消费特别是大豆油消费不断增长,带动了国内大豆压榨业的高速发展。油料生产特别是大豆油生产,原料国内供给不足的问题逐步体现,推动了我国大豆进口数量的不断攀升,大豆压榨企业压榨大豆对外依存度逐步提高。2001年我国日处理大豆300吨以上的油脂加工企业数量在100家左右,全年大豆压榨数量为1853.6万吨。之后经过几年的油脂加工产业结构整合和优化,到2006年底我国日处理大豆300吨以上的压榨企业已超过170家,年大豆压榨数量3470万吨。随后国内大豆压榨产业继续高速发展,外资企业快速扩张,新兴内资油脂加工企业陆续投产。2010年, 我国大豆日压榨压榨数量已经达到5400万吨。受原料供应、产品销售等因素影响,实际的压榨能力也远远低于其设计能力,到2020年,在大豆进口数量突破1亿吨的同时,大豆压榨数量也增加至9400万吨,如图1所示,并且增长趋势仍然十分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大豆油生产对于大豆的需求持续扩张,保障大豆供给稳定、安全,必须形成合理的大豆贸易结构。

打造合理的大豆贸易结构应在坚持贯彻支持鼓励政策的基础上,加大政策创新力度,保持农民种植油料作物尤其是大豆的积极性。同时,应大力推进大豆进口来源的多元化、品种多元化,提升食用植物油供给安全水平。逐步建立稳定的大豆进口保障体系,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主动权。

(二)食用油持续保供需要保持大豆贸易的稳定

目前,国内植物油库存处于较低水平,截止2021年4月,国内沿海主要地区油厂进口大豆总库存量373.09万吨;国内豆油商业库存总量57.32万吨;国内沿海地区进口菜籽总库存为27万吨;国内菜油商业库存总量22.9万吨。对我国油料、植物油的进口特征及品种间的替代性的分析表明,大豆与油菜籽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并且在进口植物油中,菜籽油、棕榈油对大豆油有着较强的替代性。

随着国内人口和人均收入的增加,会对大豆及其制品需求形成扩张,食用油消费的增加以及库存数量的不足,使得大豆进口需求不断扩大,进口大豆作为食用油和豆粕的生产原料,关系食用油供给安全。在大豆高度依赖进口的现状下,保障食用油供给安全,维持食用油特别是大豆油生产稳定和安全,必须保持大豆贸易的稳定。

四、保障食用油供给安全的对策

大豆补贴和支持政策实施以来成效显著,有效扩大了国内大豆生产,增加了国产大豆供给,但却不能有效降低大豆进口数量。我国食用油生产仍存在较大的对外依赖程度。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以期保障大豆供给,保障食用油供给安全。

(一)鼓励发展油料作物,提高自给率

食用油消费是民生大计,事关社会稳定,应该延伸粮食补贴政策到油料作物,继续实施油料作物良种补贴、种植补贴和保护价格补贴。大豆油消费是我国居民食用油消费的主力,长期占据我国居民食用油消费的“半壁江山”,保障大豆供给安全对于保障我国食用油供给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在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大背景下,粮食作物种植热情高涨,但是保障油料作物生产同样十分关键,应该采用多种方式鼓励油料作物生产,进一步提高大豆自给率。

(二)科技助农,持续发力高效的油用大豆品种

科技助农,保证大豆品质,主攻大豆单位产油量,提高大豆单产和含油水平。我国的耕地面积十分宝贵,在取得了以世界占比7%的土地养活了20%的人口的伟大成绩后,我国的粮食种植仍应以保护耕地和提高单产量为目标。而大豆作为土地密集型的作物(单产增长能力有限),利用有限土地,提高单产应该是大豆育种研发的重要內容,应该在培育高效的油用大豆品种上持续发力。

2019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了《大豆振兴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指出要立足我国资源禀赋和生产实际,形成进口大豆与国产大豆错位竞争、相互补充的格局。这也进一步明确了大豆品种的科研和发展方向。

(三)规模种植,发展智能化适用技术

发展可应用于大豆生产的智能化技术,实现油料作物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区域化生产,是增强国内大豆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大豆的国际竞争力。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呈现老龄化、妇女化趋势,大豆生产的劳动密集型特征亟需能够适应于大豆生产的机械化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大豆生产成本。实现大豆区域化、标准化生产,有利于发挥我国幅员辽阔、农业区划多样的生产优势,有利于提升我国大豆品质,最终增强我国大豆竞争力,实现大豆的有效供给,保障我国食用油供给安全,特别是大豆油生产的原料供给安全。

(四)完善食用油储备制度需要稳定的大豆贸易规模

实现食用油储备、保障食用油供给安全。建立食用油储备制度,可以有效应对国际食用油供给和食用油压榨原料供给紧张局势,应对价格波动。应把食用油供给安全上升到和粮食同等地位重视起来,认识到食用油供给稳定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对于稳定民生的关键作用。大豆贸易规模的稳定对于食用油储备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稳定的大豆贸易规模将有利于大豆供给安全,保障大豆油生产,从而维持食用油储备,保障食用油供给安全。

(五)进口来源多元化,降低大豆进口依赖度

2019年我国大豆进口数量罕见地出现了下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中美贸易摩擦造成的,而在这一背景条件下我国食用油进口同比上升了40%,饼粕进口同比增加了60%,即进口大豆的主要产品(中间品)进口增加对大豆进口产生了替代。这也为降低大豆进口数量,实现大豆自给率提升提供了借鉴,即以扩大油料作物或饲用饼粕生产等进口大豆替代作物或主要产品产量,以降低大豆进口数量。可以通过增加中间产品进口,例如食用油和豆粕削减大豆进口,保障食用油和豆粕饲料供给安全。国产大豆产量增加并不能有效降低大豆进口数量,可以通过增加其他油料作物,例如油菜、花生等的产量削弱对于进口大豆的需求,保障供应安全。中美贸易摩擦发生后我国大豆进口来源渐渐向南美的巴西、阿根廷转移,多元化的大豆进口来源使得大豆进口更加安全,这也为我国保障大豆进口安全和食用油供给安全提供了新思路,即多元化进口来源,降低大豆进口对于单一国家的依存度,优化大豆贸易结构。

参考文献:

[1]李开鹏.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大豆价格波动的影响及策略[J].对外经贸实务,2018(11):41-44.

[2]司伟,韩天富.“十四五”时期中国大豆增产潜力与实现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21(07):17-24.

[3]田国强,何秀荣.国产大豆“量增价跌”现象的反思[J].大豆科技, 2018(3): 8-12.

[4]王廷勇.中国粮食进口格局的现状、成因及策略建议[J].对外经贸实务, 2020(9):47-50.

[5]魏培梅.国际大豆供求背景下中国大豆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19(9):45-49.

[6]肖琴,李建平,刘冬梅.转基因大豆冲击下的中国大豆产业发展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5(6):137-41+53.

[7]赵丽佳,冯中朝.我国油料和植物油的产业安全:基于进口视角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12):29-36.

[8]王汉中.我国食用油供给安全形势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7(3):347-349.

[作者简介]李重(1996—),男,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管理硕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