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霞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词汇,与各个行业深度融合,为人们提供了更加高效、便利的工作学习生活模式。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立信息化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创新在线和传统合理混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自主学习、协作学习。”[1]因此,高校的教学环境、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的信息化、智慧化改革,已成为数字信息化时代必然趋势。
传统课堂能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但是师生间互动少,教学氛围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低。随着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学生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随时随地学习,实现学习的个性化和自主性。但是因其学习只是碎片化,不利于学生对系统化、理论化知识的掌握,因而不能完全替代传统课堂的学习。所以需要一种方式,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实现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将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完美结合在一起,我们将这种传统课堂与在线课堂相结合的方式称为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深度融合了互联网技术和传统教学,既拓展了学习范围,又延伸了学习深度,促进了深入学习的实现。
本研究基于中国大学MOOC平台中的教学资源,构建基于“微信+PPT+讲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劳动关系管理”课程进行实践,最后借助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对混合式教学实践效果进行评价,总结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归纳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篇关于“E-learning”的论文在美国杂志的发表开启了“在线学习”的研究。以MOOC主导的在线教育凭借其易用性、受众广、资源多元化等优势占据了在线教育主导地位。但斯坦福教授Devlin却认为“MOOC”终将消失,留下的只有学习资源,因为其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反馈不及时、线上评估模糊[2]。《美国教育技术白皮书》首次提出“混合式教学”的概念,并指出:E-learning可以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但不可能完全代替学校教育。国内“混合式学习”最早于2003年由何克抗教授提出,基于学习者视角,被界定为融合了线上学习与传统线下学习[3]。随着互联网技术触及到各行业、各领域,基于教学主体视角,混合式教学逐渐走入各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是由智慧教学环境搭建、教学流程设计、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学习评价构成的闭合系统[4]。具体到混合式教学实践,主要以“雨课堂”“超星学习通”“课堂派”“ZJOOC” 等平台为代表进行实施[5],坚持“让课堂永不下线”,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
国内外关于混合式教学的研究,成果丰硕,为现有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目前研究缺乏在系统方法指导下构建一个具体的、操作性强的、独立运行的闭环的混合式教学系统[5]。目前的混合式教学,依然存在网络与教育的表面融合、交互缺失等问题,关于网络和教育如何融合、融合到什么程度均少涉及。
基于中国大学MOOC平台精品课程资源,借助信息化技术与智慧教学环境,构建“MOOC平台+微信慕课堂+讲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覆盖“课前—课中—课后”立体性全过程,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教学时效。课前,学生通过教师在“慕课堂”上推送的课件、音频视频进行预习;课中,教师在传统课堂上讲解课程内容,借助微信弹幕、收藏等交互功能,实现师生交流和互动;课后,学生通过慕课堂测验、作业、试卷以加强巩固提升;最后,平台将学习进度与情况反馈给教师,教师进行批阅和评价。具体构建路线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中国大学MO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路线
3.1.1 搭建智慧教学环境
首先,本课程借助中国大学MOOC平台自建的“劳动关系管理”的独立SPOC课程,囊括7个模块22个微视频,每个项目的教学资源包括授课计划、课程标准、拓展视频、课件PPT、脚本讲义、随堂测验、单元测验及线上讨论。其次,从劳动关系协调员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教材中收集案例,从三茅网、人大论坛等网站下载电子资料,供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进行学习。最后,传统课堂教学借助智慧教室、情景模拟实训室,搭建智慧化教学场景。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闭环教学实施过程
3.1.2 实施覆盖“课前—课中—课后”的立体教学过程
在智慧教学环境搭建基础上,以课程中“工伤认定”模块为例进行教学过程分解,具体参考图2。课前,教师立足岗位实际,与企业专家共同分解岗位任务要素,挖掘身边真实案例,将搜集到的工伤认定纠纷案例、MOOC平台微视频、案例讨论、投票、“每小组搜集工伤认定纠纷案例”学习任务发布至微信慕课堂;学生领取预习任务清单,观看MOOC小视频,完成“陪客户喝酒死亡是否算作工伤”的在线投票、互动讨论、课前预热测验及小组任务。课中,教师分析预习数据,反馈问题,列出教学重难点。接着,让每个小组代表台前展示“工伤认定纠纷案例”,并要求其现场互动,随机提问台下同学,渲染学习氛围;其他小组通过“大家来找茬”、组间互评、头脑风暴、小组PK 等方式锻炼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竞争合作意识。最后,教师对展示小组进行点评总结、对其他小组进行打分反馈,形成堂堂有互动、节节有竞争的讨论争辩氛围,促进学生你追我赶、勇于进取职业品格的培养。同时,教师对小组的案例展示进行有效补充,尤其是抛出典型的、富有争议的案例,比如“腰间盘突出、键盘手、颈椎病是否为职业病?”“上班避免迟到闯红灯而受到伤害是否算作工伤?”供学生进行讨论、思考,促进深入学习。课后,教师将课后学习测验、颇有难度案例、巩固提高任务发布至慕课堂;学生完成课后提升,将学习数据动态立体地反馈给教师,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和反馈。该教学过程,将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数据状态立体展示,不仅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参与度与投入度、学习态度、互动交流、思维训练等情况,而且能够客观呈现其学习结果与效果,为实施“线上+线下”“过程性考核+结果性考核”多元化评价奠定了基础。
3.1.3 实施“线上+线下”多元化评价体系
基于混合式教学客观数据立体化呈现,课程采取“线上+线下”“过程性考核+结果性考核”评价方式,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化。学生线上学习过程中,会留下大量学习习惯、学习偏好和学习行为数据。课前的学习态度,如预习时间、观看视频情况;课中学习投入度,如课堂考勤、讨论、提问、弹幕投票;课后学习效果,如章节作业、随堂测验等,中国大学MOOC平台与微信平台“慕课堂”对这些数据都有详细记录,可以作为线上评价的依据。线下评价主要是对传统课堂表现的评价,包括:讲授中的交流状态,如发言积极性、交流讨论情况;思维状态,如听课认真度、回答问题逻辑性和创新性;结果状态,如实训作业、期末测试等。具体考核指标见表1。
表1 混合式教学“线上+线下”多元化评价体系
3.2.1 学习过程性实践效果分析
为了调研混合式教学的实践效果,本文从学习态度、能力培养及职业素养3个维度调研过程性实施效果,题项涵盖学习满意度、学习参与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舞台展现力、团队协作能力、专业核心能力、自信心、沟通技巧、逻辑性、批判性思维培养11个方面[6]。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分别为非常符合(5分)、比较符合(4分)、一般(3分)、不太符合(2分)和非常不符合(1分),分值越高,代表实践效果越好。该问卷发放涉及三个班,学生来源均是普高生。发放问卷119份,回收问卷108份(人力1901班37份和1903班36份,人力1902班35份),前者是实验班,后者是对照班,回收率90.75%。经过分析,该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887,信度较高,其KMO值为0.664,信度较好,表明该问卷可以反映学习过程实践效果。具体结果见表2。
表2中,人力1901班和人力1903班为实验班,进行了基于“中国大学MOOC”与微信慕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而人力1902班为对照班,仍然采用传统课堂教学。通过SPSS22.0进行分析,实验班在3个维度、11个题项中均值都在4分以上,而对照班均值大部分都在4分以下,说明混合式教学方式受大多数学生喜爱,学习过程实践效果较好。
表2 学习过程实践效果分析
3.2.2 学习成绩与学习效果分析
本课程开设5年,合计培养397名学生,通过2015年到2020年课程考核结果看出,学生平均成绩显著提升。特别是从2017年开始进行课程改革,适应“互联网+”教育新生态,通过构建智慧课堂、“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营造“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的教学氛围,2018级学生成绩显著提升。
本文依托中国大学MOOC平台和慕课堂对“劳动关系管理”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其中包括教学模式构建、闭环教学实施过程、教学评价。通过调研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模式满意度,发现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学习过程实践效果和学习成绩方面具有提升促进作用。通过对比分析,实验班在学习兴趣、学习参与度、学习热情、学习习惯、自信心、沟通表达、批判性思维方面得分均高于对照班。在学习成绩与学习效果方面,随着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运用,其成绩逐年提升。但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困境:一是校园网络信号需要稳定,否则影响教学质量与满意度。二是智慧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混合程度需要审慎把握。传统课堂便于启智、交流、讨论,是有温度的课堂;线上教学便于预习、拓展、碎片化学习,是有智慧的课堂。但是线上教学过程中学生浏览范围比较大,教师很难确定学生是在接收学习任务还是沉浸在视频游戏中,因此,两者的有效融合存在一定难度[7]。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度,使两者的融合恰到好处,合理引导学生,既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又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寓教于乐、教学效果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