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丹丹 龚家辉 张绿水*
(1.江西农业大学 园林与艺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2.上饶市广信区林业局,江西 上饶 334100)
2020年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1]。城市的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是疫情之后加快经济复苏、刺激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并且是稳定投资、促进消费的重要抓手。在此背景下,如何使老旧小区改造更好地满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要求,更好地在提升居民身体健康、助力居民疫后康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值得风景园林设计师深入思考与探究。
在疫情期间,居住区是传染病防控的基本空间单元,也是疫后生产生活恢复的基本空间单元。新冠疫情不可避免地推动了整体空间场所的防疫系统的构建,空间景观的提升,配套设施的完善以及公共环境的建设策略的转变,居民对居住区服务设施的需求也出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2]。然而,老旧小区普遍建设年代久远,建设标准不高,公共配套缺失,难以满足居民正常或较高的生活需求,其功能单一且无法进行单独隔离。
1.1.1 老旧小区的概念
根据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明确的老旧小区认定范围是指城市、县城(城关镇)建成于2000年以前,公共设施落后影响居民基本生活,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住宅小区。老旧小区改造的一般模式有维护保留、修缮改造以及拆除重建三种[3]。
本文中提到的“老旧小区”主要指的是以多层单元梯间式板楼为主,公共设施、交通设施等基础设施因年代久远,已无法满足住户正常的使用需求,严重降低了住户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小区[4]。
1.1.2 老旧小区疫情防控存在的问题
老旧小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生活单元,也是城市中传染病防控最脆弱的地区。街老、院老、房老、设施老、生活环境差是老旧小区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是社区治理的一大隐患,更是城市更新的主战场[5]。以南昌市青山湖区片区为调查对象,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老旧小区治理方面。
①老旧小区外部抗力。从实际疫情防控来看,居民与社区工作者之间矛盾频发。为此,笔者对老旧小区管理人员与居民日常互动、老旧小区的工作者对居民的心理疏导等情况进行调查。从调查情况来看,还存在些许不足,并且大部分受访者并不认同小区管理者能与居民积极说明管理情况并获取居民诉求信息,阻碍老旧小区治理工作的有效推进。
②老旧小区内生动力。老旧小区内生动力主要与老旧小区内部展开活动的多样性、小区精神面貌、居民的整体素质、收入水平等相关。但从调研结果来看,老旧小区的居民人员复杂,主要体现在老旧小区居住的人群主要是一些年迈的老人、中年人以及低收入的人群,居住密度较大。且老旧小区多为敞开式住宅小区,管控难度大,外来人员成分复杂。
(2)老旧小区景观方面。
老旧小区环境是影响小区居民生存及开展社会活动的外在条件,传染病通常与老旧小区的微气候内循环有关,小区的微气候内循环会影响传染病传播的概率,而影响小区微气候的因素则是小区的绿化程度、通风状况等。
①老旧小区景观环境。老旧小区内部绿化以宅前绿地为主,甚少有大型的集中绿地,植物配置也未做到乔灌结合,绿化树种单一。甚至地面裸露严重,导致水土流失,影响美观。并且老旧小区内部交通条件差,停车位严重不足,更谈不上实行人车分流。且老旧小区道路多以混凝土路面为主,整体破损较多,加之道路绿化不足,扬尘情况十分严重。
②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老旧小区由于建设年代较早,侵占现象比较严重,后期管理不足,排水系统堵塞破损,导致暴雨时期小区内涝严重。且老旧小区垃圾回收点较少,垃圾随意堆放现象较为常见,严重影响居住舒适度,甚至影响到小区的抗灾能力,给居民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③老旧小区公共空间。通过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可以发现,人口密度越大,疫情传播越快,潜在威胁越高。老旧小区空间不同于新建小区环境,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南昌市的老旧小区普遍存在建筑密集、公共活动空间狭小的情况,这在传染病暴发时不利于居民的相互隔离。老旧小区的建筑布局以楼梯间式为主,空间感觉上较为紧凑,通风与采光条件不好,建筑外立面材料单一,剥落较多,基本功能退化。
由于老旧小区受限于原有的规划设计和基础设施制约,存在功能配套不完整、再提升空间受局限、自治体系运行困难等问题;同时老旧小区的人员流 动性较大且结构复杂化、多元化,为老旧小区疫情的爆发以及传染提供了可能[6][7]。据不完全统计,武汉市主城区约有7 102个小区,疫情期间新冠患者共计33 705例(截至2021年3月1日),将疫情数据在软件中进行计算并可视化(见图1)。从图中可知,和平街道、粮道街街道、洪山街道沿线老旧小区成为新冠疫情爆发的重灾区。
图1 武汉主城区新冠患者分布可视化
传染病视角下居民对于居住保障的诉求,从原有的舒适性变为现在的安全性。在传染病暴发情况下,居民希望在个人的短时间、近距离的出行范围内,能够实现无接触或者少接触,从而降低感染概率,以及在传染病隔离及以后恢复期间,有良好的恢复环境。因此将主要传染病的传染链按照其源流划分为传染病源、传染渠道和传染终端3个环节,不同环节包含的要素各异,从不同环节减少或者阻止传染病的传播,保证老旧小区居民的个人安全。
传染病源是传染链的源头,它包括病原体和传染源[8]。病原体是指病毒本身,传染源则分为生命体与非生命体两种。在老旧小区中,既有生命体传染源,也有非生命体传染源,主要包括受污染的土壤、暴露的排污管道、景观水体、堆放的垃圾、携带病毒的蚊虫和宠物等。由于老旧小区的前期规划与后期管理未充分考虑传染源的防控问题,这为病原体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极易引起传染病的爆发。
传染渠道是指病原体离开原始宿主和生活环境流向传染终端的一个过程[8]。在其传播的3种途径中,空气传播与环境卫生相关性最强。对于可通过空气传播的传染病病毒来说,环境卫生的污染程度决定了传染病的传播范围与传播效率。老旧小区的通病是建筑密度大、活动空间不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此变得较为频繁,加之新冠疫情具有人传人、物传人的特点,在传染渠道上增加了感染以及交叉感染的可能性。风景园林在传染病的防控上处理源头与终端方面能做的有限,因此,老旧小区整体防控的重点还是应该放在打破传染渠道方面。
人类宿主便是传染的终端。各类人群的易感程度基本一致[9],宿主感染的主要原因在于宿主本身抵抗力低下,从而导致感染风险增大。老旧小区的运动设施不足以支撑居民强身健体的需求,另外传染病爆发小区封闭期间,社区无力提供足够的开敞空间,使得居民的心理健康以及疫后心理恢复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风景园林本身无法对传染病形成直接作用,只能通过对于周围环境的影响间接对其产生作用。因此,宜将老旧小区的改造设计与传染病防控相结合,以达到人居环境与公共卫生相结合的需求,更好地发挥其促进公共健康的作用。
大多数传染病传播途径是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3种。风景园林领域提出的对策是通过建设物质环境来改善公众健康水平,因此对人口进行疏散、对住房进行改良、组织绿地空间、保证功能分区和实现交通分离等成为应对公共健康问题的重要途径,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公共卫生领域的支持[10]。基于打破传染病传染链的防控视角,传染病防控策略应包括控制传染源、斩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3个方面(见图2)。
图2 打破传染链
3.1.1 加强源头治理,预防病毒输入
(1)实现排水管道隐藏化以及加强管道水封设计。
老旧小区的排水设施规划管理的不恰当导致场地内部的排水不足,积水严重。水管线和地漏形成的“空气倒流”是污水传播疾病的主要方式。因此,在对于小区的污水管线进行改造设计时,应加强水封的设计,增加水封次数(见图3)。同时,高落差的污水系统、共用的密闭通风井,使得存在落差的共用污水管道系统成为疾病传播的温床[11]。裸露的排水管道使得病毒更易扩散,因此排水管道的隐藏化和加强管道的水封设计是老旧小区防控传染病的一个重要举措。
图3 水封设计
(2)提高智能化景观以及数字化管理水平。
传染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是接触传播(人传人、物传人)。老旧小区人口密集,生活配套设施匮乏,多层以及高层住宅普遍存在电梯交通拥挤现象,在传染病发生情况下公共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在传染病防控视角下,宜将智能化景观设计纳入老旧小区改造。通过人脸识别系统进出小区及使用电梯,可确保无接触式出门入户,而且可减少无关人员进出小区,有效减少人与人的接触。并且利用数字化管理技术,整合老旧小区的周边资源,确保资源分配最优化,以便及时分配封锁时期的居民生活供给问题(见图4)。
图4 数字化管理
3.1.2 确保空间环境卫生,控制病毒滋生
(1)保障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
大量的水体可能会给病毒的滋生与传播创造有利条件。老旧小区景观水体一般都缺乏后期的有效管理和维护,进而失去原本的景观效益。荒废的水池会存在大量积水,为病毒、蚊虫滋生创造有利条件。在后期改造设计中,改造与增加水体的时候需要注意地表水源的防污染问题,做到及时消毒以及及时换水,确保不会因景观水体的污染造成病毒大面积爆发。
(2)做好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及分类管控。
解决城市公共健康问题的方法是构建良好的卫生条件[12]。清洁管理是防止病毒在小区滞留传播的基础性措施[13]。老旧小区甚少配置垃圾处理箱与转运站,很多垃圾随意堆积楼下。在传染病防控视角下,老旧小区垃圾要及时做到无害化处理并且分类,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增设垃圾收集转运点,并充分考虑收集点的布局,应将其布置在通风条件良好的地点,且避开人流集中场所,防止卫生安全问题发生。
3.2.1 合理布局和科学设计绿地,保障小区空气洁净
小区的绿地是居住区中绿色有生命的基础设施。而绿地具有空间开敞以及植物丰富的特点,能够很好地稀释空气中存在的病毒,尤其很多植物的分泌物具有消毒杀菌的功能[14]。老旧小区由于建成年代较早,绿地面积明显不足,绿化质量较低,植物种类也比较少,并且大多数绿地以宅间绿地为主;而且由于缺乏后期管理,绿化用地被侵占现象十分严重,使得老旧小区现有绿地不能满足防控需要。因此在改造老旧小区的时候,应明确小区土地性质以及分布情况,尤其小区内部的闲置用地。要重点布局绿地,做到出门有绿,见缝插绿,提高小区的绿量,以达到清洁空气的目的。
3.2.2 营造各类公共活动空间,引导小区人群合理分散
公共场所具有人流量大、易聚集、使用频率高、管理难度大等公众聚集属性[15]。老旧小区公共空间较少,缺乏各种活动空间,导致小区居民活动过于集中。老人是老旧小区公共空间使用的主力军,但供老年康养聚集社交的公共空间严重缺失,其他公共空间场所也不足。因此老旧小区改造中应注意多空间场地的合理分布,做到有效疏解建筑空间,降低人群密度,防止病毒传播扩散。
另外,可寻找老旧小区周边的闲置用地,将其纳入小区近距离使用的公园绿地,提高口袋公园数量以及质量。通过老旧小区的周边绿地,缓解老旧小区用地压力,分散密集人口。
3.2.3 提高建筑设计和建造的技术含量,阻隔病毒进入室内
建筑内部的设计以及防控的核心问题是保证通风,应该避免每家每户串风传播和有害气体的影响。因此改造老旧小区之前首先需要对小区内部的公共建筑以及住宅进行通风情况的评估,对于不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建筑应该及时进行拆除或改造。其次,可借助银离子涂层等新兴技术手段,使得建筑表面具有抗疫功能[8](见图5),有效阻止病毒入户。
图5 建筑墙面银离子图层
3.3.1 合理布局健身设施,引导居民进行健身锻炼
学界已有实验证实体力活动对于维持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并且相较于室内体育锻炼活动而言,室外体育锻炼活动有更持久的健康效果[16]。老旧小区活动场所的缺失,使得老旧小区需要增设运动场所。通过给居民提供多种活动设施、活动场地以及低成本的活动项目,达到促使居民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并且可以通过打造适合居民运动的居住区环境,在居住区内设置良好的自然景观,吸引居民外出活动,从而提高居民日常锻炼的频率。
3.3.2 精心布置立体绿化,提升居民心理健康水平
印度某商务中心多年的实验结果显示,室内摆放绿色植物比室内无绿色植物可以减少多种疾病的发生。植物的部分挥发物除了能杀毒抑菌、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还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的作用;并且植物疗愈可以为抑郁症患者和疫后情感受伤者带来认知和情感上的益处[14]。
与自然接触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求:不仅是文化舒适或个人偏好,而且是一种普遍的基本生理和心理需求。在传染病爆发导致小区封控的大环境下,人们与自然的接触仅限通过阳台与窗户实现与自然界的远距离接触。老旧小区几乎不存在阳台绿化,因此老旧小区的改造设计需要考虑阳台绿化,实现自然入户,帮助封锁在家或者疫后创伤者恢复健康,减轻心理压力。
世界大规模传染病不断爆发,传染病的防控也逐渐常态化。老旧小区由于功能上的缺失等原因,往往成为传染病防控的薄弱环节。在城市更新和健康中国等国家发展战略的驱动下,结合传染病防控需求对城市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和更新已是大势所趋。如何发挥景观所产生的防御性的功能与作用,通过广义的景观改造设计为老旧小区居民提供健康、舒适、安全、宜居的生活环境,理应成为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的重要思路。
注释:以上各图均由笔者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