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赋能理论的部队基层官兵急救培训与实施效果评价

2022-03-28 14:32乔安花杨兴辰吕慧泉俞荷花李晓林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官兵通气部队

乔安花,杨兴辰,吕慧泉,林 榕,俞荷花,李晓林,彭 飞

随着我国海军的不断发展壮大,海军建设成为国家海权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国家海洋发展的战略选择,习主席在海军成立70 周年多国海军活动中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1]。良好的卫勤保障是实施海上多样化军事行动,维护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保证[2]。自救互救对于挽救伤员生命、降低阵亡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战斗救援技术发挥好,可使伤员的存活率提高15%[3]。赋能理论是充分激发服务对象自身的潜能、责任来主动参与和获得更多可利用的资源[4]。当前,自救互救是基层部队官兵的必训课目,保障体系医院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将最新的急救理念与知识辐射到基层部队,给部队官兵赋能尤为重要。为了探索保障体系部队医院与基层部队官兵有效联合方式,发挥军队教学医学特长,我院与海军某基层部队进行联动,探索基层部队官兵培训方案,提高基层部队官兵的自救互救能力,达到“白金十分钟,黄金一小时”的救治目的[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海军基层部队官兵共308 名,均为男性,年龄在19~25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3.15±3.22)岁。纳入标准:(1)海军某部基层部队官兵;(2)年龄在18 周岁以上;(3)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次调研者。排除标准:不愿参加本次研究者。

1.2 方法

1.2.1 成立赋能管理小组 由分管护理工作的副院长、护理部主任担任组长,挑选军人护士、非现役文职护士及急诊急救专科护士作为骨干成员,所有成员经过医院教育委员会师资培训考核和操作考核,组成培训小组。共分为6 个小组,共24 名成员,负责对基层部队人员进行培训和复训工作。

1.2.2 赋能方案实施步骤 赋能理论实施步骤包括:明确问题、表达情感、设定目标、确定计划和评价结果。

1.2.2.1 明确问题 制作基层官兵培训需求调查表和急救知识掌握情况调查表:(1)自行编制调查表,对结果设置“非常需要”4 分、“需要”3 分、“一般”2 分、“不需要”1分四个级别,了解官兵对急救护理技术的掌握程度,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需求,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问卷由6 名专家确定,其中护理专家3 名、医疗专家1 名、基层部队专家2 名,职称均在副高以上,问卷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 α)0.913。(2)培训需求调查表分为26 个项目,包括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心肺复苏术、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的使用、日常训练睡眠调整、烧伤烫伤处理技术、溺水紧急处理方法、海上自救和互救方法、中毒和毒蛇咬伤处理方法、低血糖处理、晕厥处理、核武器伤害防护、化学武器伤害防护、生物武器伤害防护、弹伤的紧急处理、战创伤伤情评估与分类后送、伤员空运后送准备及救护、海战伤特点及救治原则、高原战伤救治、寒区战伤救治、温热环境战伤及疾病救治、突发事件心理应对技术、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心理评估及干预,最后一题设置开放题目,了解官兵们的其他需求。

1.2.2.2 设定目标 学习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适宜技术下基层活动的要求,增强战前及战时部队官兵自救互救能力,推进基层部队卫勤保障建设,提高部队官兵在日常训练及救援现场的应急反应能力和急救水平,及时处置各种意外伤害和突发事件,挽救伤病者的生命,减少各种伤害造成的伤亡。根据调研结果确定培训目标:确定将需求调研前15 项中的6 项操作技能为本次培训重点。

1.2.2.3 编写培训教材 以《护理专业训练通用教材》为指导,组织成员编写《一线官兵自救互救手册》,手册图文并茂,简单实用,方便携带,确保培训官兵人手一册,以便及时查看培训知识要点。手册内容包括三部分:国内外战创伤急救护理的新技术新理念、官兵日常训练自我保健知识及官兵战时自救互救技术。根据伤病员特点,组织操作教员对止血(旋压式止血带)、急救创伤绷带包扎(头、眼、下颌、肩部、胸部、腹部、腹股沟、肘部、手、残端10 处)、固定(前臂、上臂、小腿、大腿4 处)、转运、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操作、除颤技术拍摄操作视频,导入扫描二维码,光盘连同书籍下发,方便官兵进行回看、复习。

1.2.2.4 赋能实施 培训需求调查表通过邮寄方法将问卷邮寄给部队官兵,统一组织问卷填写,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统一填写。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基层官兵对自救互救含义的理解、对自救互救知识的掌握、对自救互救意义的体会及基层部队目前开展此项训练的状况。450 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均为有效问卷。问卷填写完毕后现场回收寄回,再由课题组两名人员负责数据录入与核对。通过问卷分析后按照培训需求调查结果,将培训需求结果告知各组人员。实施前由设置1 名专人负责与基层部队对接,负责联络具体培训时间、场地、人员,通气、止血、包扎、固定、转运、CPR技术通过教员现场操作讲解、演示进行,并下发操作视频光盘。急救理论知识通过专题现场授课进行培训,确保培训的有效性。操作示教为现场操作培训,一个月后至现场进行操作考核。同时,对湿热环境战伤及疾病救治、化学武器伤害的防护和救治、核泄漏的防护和救治、中毒和毒蛇咬伤的处理方法、伤病员空运后送的准备及救护组织专题授课培训。

1.3 效果评价指标

1.3.1 急救知识理论掌握情况 围绕通气技术、止血技术、包扎技术、转运技术、固定技术和CPR六项技能,设计题目,每个项目设计5 个单选题,共30 题,计算问卷回答的正确率。

1.3.2 急救操作技能考核情况 操作采取现场抽考方式,从止血、包扎、固定、转运、通气、CPR技术六项中抽取1 项进行考核,作为操作考核成绩,考核评价表参考2018 年《全军群众性战伤救治技术练兵活动考核评价标准》,考前各操作教员统一考核标准和考核要点。

1. 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x—±s),如计量资料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P25,P75)进行统计学描述。培训前后6 组操作成绩、急救技术知识培训前后回答正确率均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配对样本的非参数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基层官兵一般情况 308 名调查对象年龄分布为18~43岁,平均年龄为(22.78±3.78)岁,小于20 岁32 名,20~29岁260 名;30 岁以上16 名。文化程度分布情况,初中33 人,高中165 人,大专84 人,本科及以上26 人。本次调查中曾经接受过战创伤急救知识或技能培训者270 人,占87.7%。38 人未接受过知识和技能培训,未培训人员占12.3%。

2.2 基层官兵急救技能及相关保健知识培训需求回答情况见表1。

表1 基层官兵急救技能及相关保健知识培训需求分析结果(n=308)

2.3 基层官兵培训前后理论知识成绩比较 官兵急救技术知识回答正确率情况见表2,可以看出,培训前止血技术理论掌握正确率最低,CPR技术理论知识掌握最高。培训前与培训一个月比较发现,培训后止血、通气、转运、包扎、CPR技术均较培训前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

2.4 基层官兵培训前后操作成绩比较 每名官兵抽考1 项操作作为考核成绩,由训练小组成员负责考核,培训前与培训一个月比较,培训后止血、包扎、固定、转运、通气、CPR核心操作均较培训前提高,培训后数据的分布位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 论

3.1 提高一线官兵的自救互救能力有利于部队战斗力生成自救互救在战伤救治和平时训练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次调研发现,基层官兵的自救互救教学时间偏短,培训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对操作关键点存在记忆模糊情况,如心肺复苏按压深度、止血带止血松紧判断标准。因此,医院应与部队基层充分做好联动,发挥教学医院及三甲医院的优势,把自救互救与官兵降低伤死率、伤残率和提高伤后生存质量联系起来。在救护技能培训中,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利用信息化技术、移动课堂等方法提高救护技能操作训练的可及性,提高官兵救护水平,真正发挥自救互救在战伤救护和平时训练中的重要作用,做到平战结合。

3.2 瞄准一线官兵的急救培训需求有利于提高急救技能培训效果 从表1 数据中可以看到,基层官兵的急救技能需求排在前面的分别是止血技术、AED使用和通气技术,在战时及平时急救过程中,三项技术都较为重要,尤其是止血技术。致命性大出血是伤员死亡主要是阵亡的重要原因(仅次于创伤性脑损伤),占30%~40%[6]。在实施阶段,对止血技术进行重点培训,介绍止血技术的最新进展及止血类型。在培训过程中,对各种部位的止血进行讲解。在本次调查中,一些部队已经配发了最新的装备器材,但存在止血、包扎耗材数量不足现象。随着AED配置的增多,AED的使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培训中携带便携式AED对官兵进行普及教育,提高AED的利用率。美国军队将战术作战伤员救护(Tactical Combat Casualty Care,TCCC)作为战场急救原则和方法,对陆军飞行员进行TCCC战术救护培训[7],除了五大急救技术外,每名士兵还需要掌握:鼻咽通气管插管、环甲膜切开、张力性气胸胸膜腔穿刺减压、开放性气胸密闭伤口、建立静脉通道、处理眼部穿透伤、口服抗生素和镇痛药[8]等,提高战时官兵的自救互救能力。目前,许多国家将军事急救的经验教训借鉴到民用领域,以加强大规模伤亡事件的旁观者急救[9]。本次调查中官兵对湿热环境战伤、核损伤、化学伤的救治需求排在较前列,在培训过程中增加这方面的授课内容,在今后培训中应增加核化生损伤处置的操作训练。

3.3 建立长效联动培训机制有利于发挥三级医院辐射作用 通过表2 可以看出,培训前止血技术理论得分最低,培训后止血技术、通气技术、转运技术、包扎技术、CPR技术、固定技术均具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技术得分最低,可能是因为对于非专业救援者来说,在平时训练过程中固定技术相对容易掌握。而止血技术、通气技术、CPR技术需要专业人员进行讲解。表3 数据显示,CPR、止血和通气技术是培训后得分较高的项目,包扎、转运、固定亦具有统计学差异,分析原因可能与后三项在部队平时培训中均落实到位,但仍需要加强培训后效果的持续保持,而心肺复苏、通气技术则培训相对较少。

表2 基层官兵急救技术知识培训前、后回答正确率(n=308)

表3 基层官兵急救技能考核结果(n=308)

自救互救训练是既具有系统理论,实践性又很强的一项训练科目,基础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自救互救训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降低战场伤亡率[10]。因此,在下一步的训练中,须进一步研究官兵救护不同的培训模式,结合当前官兵特点,采用标准化伤员模拟战场真实环境,培训过程中既要兼顾共性特点,又要兼顾每个单位的个性化需求,做好体系部队与医院的长效联动机制,共同提高一线官兵的急救技能。

猜你喜欢
官兵通气部队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俄部队军演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的凝血功能
儿在部队又立功
无创正压通气在慢阻肺急性发作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不通气的鼻孔
老部队
海军官兵守卫在海防一线
朝鲜官兵高呼“捍卫金正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