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发展的标尺技术

2022-03-28 04:53郑宏威刘冰
银行家 2022年3期
关键词:标尺绿色金融

郑宏威 刘冰

碳中和目标的全面实现,需要依托金融服务、技术创新和政策协同的共同支持。在行业技术的实践层面,目前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技术仍任重道远,科技应用的不断创新可为金融服务的决策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在金融服务市场经济的战略层面,绿色金融锚定双碳目标,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低碳转型,才能更好地绘就远景蓝图。只有金融与科技有效聯动,才能逐渐形成全社会围绕绿色发展和碳中和目标的正向反馈机制,稳健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助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绿色金融发展标尺技术的现状和前景

绿色核算和绿色分类的标准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标尺。构建公允的、有效的绿色分类和绿色标尺技术体系,有助于引导市场经济建立健全绿色认证、绿色责任账户、绿色评审等市场机制,跟踪市场参与方的信用评级和投融资活动,使绿色金融迈入高质量发展的通道。

完善绿色核算体系,统筹金融资源,助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涉及金融行业等市场经济参与方的体制改革和个人行为方式的转变,需要政策导向的顶层设计、各部门的管理机制与个体参与者实践措施的多维协同。在行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需要遥感技术和大数据等前沿科技做出数据基础设施保障,为公众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反馈。截至目前,金融行业的主管部门制定了多元化的政策工具,但总体而言,我国仍须进一步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和监管框架,构建低碳价值理念,推进绿色低碳生态环境的建设。引导全社会的绿色认知和行动自觉,需要全面的碳排放数据统计方法和更加完善的监测手段。目前在技术领域,不同于传统污染物的浓度检测和气体流量的精确测算,二氧化碳的排放监测的总量监测特点,始终是精确核算碳排放的一个技术难点;同时,二氧化碳具有一定的自然背景浓度(一般为300~400ppm),如果测量仪器要达到0.1ppm的测量精度,对于传统污染物探测仪器的灵敏度要求较高,大约是传统无背景浓度污染物灵敏度要求的1000倍以上。由于精密设备的维护成本较高等因素,目前全球温室气体监测站点只有600余个,且主要作为科研用途使用;在推广应用方面,仍缺乏全球范围内的监测覆盖度;在监测计量的技术方面,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任重道远,现有统计平台仍缺乏对气候风险的有效预警和定制化的碳排放分析,技术创新迫在眉睫。绿色金融的归口管理部门需要统筹协调政策规划与落实标尺技术的推广应用,才能引导社会对减排效果的有效认知和正向反馈,从而促进社会全方位低碳转型。

在实际操作中,我国对于温室气体排放的计算方法,主要基于生产能源消耗和排放因子两者相结合的间接核算方法计量。目前企业碳排放尤其是针对高耗能企业的碳排放考核的核算标准正在不断推广,比如对于传统的燃煤电力企业,由于生产过程的流程化工序较为固定和成熟,只需核算动力煤种类和消耗量就能对碳排放进行评估核算。但是,对于一些生产过程相对复杂的工业流程,市场实践和行业标准的标尺较为模糊,单纯基于原料、能源和参数的核算方法受到质疑,传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计量设备仍面临诸多技术瓶颈。总体来看,工业方面碳排放是有迹可循的,但目前针对个人、家庭和社区的碳足迹核算技术仍相对滞后,民众向低碳绿色生活方式的转变,涉及多维的生活领域和多元化的消费及投资方式,较难用单一的标尺定义和测量碳足迹。因此,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方法进行量化监测和绿色核算,建立全社会的绿色发展指导意见、评价体系、绿色信用体系,在行业运行层面和个体生活层面进行正向鼓励,对绿色金融服务支持行业全口径低碳转型、推进双碳目标至关重要。

创新绿色分类机制建设,助力绿色金融构建市场活力新动能

在金融领域,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行业监管机构已逐步出台并实施了多层次的金融减排政策。例如,2013年银监会已开始着手设计绿色信贷相关统计报表,2018年央行建立了绿色信贷专项统计制度,明确将绿色信贷划分为12大类(见表1),2021将相关绿色信贷指标纳入商业银行考核系统。2021年11月,央行进一步发挥政策创新优势,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通过承诺大型金融机构先贷后借的机制向低碳项目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央行的碳减排工具是对前期绿色信贷政策的实践路径,从行业维度划分碳减排工具可分为新能源、节能减排和碳捕获三大类。清洁能源领域主要支持风力、太阳能、地热、海洋能和生物能等新能源利用,此外也包括抽水蓄能、热泵、高效储能、智能电网、大型风电光伏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跨地区清洁电力输送系统、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等项目,从而可不断提高新能源原料在电网传输电能中的比例。节能环保领域主要包括工业领域能效提升、新型电力系统改造等。碳减排技术领域主要包括碳捕集、封存与利用等创新型项目。

在国际合作与协同实践方面,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与法国央行、荷兰央行、新加坡金管局等八家监管机构共同发起设立了中央银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旨在强化金融体系风险管理,动员全球流动资本进行绿色低碳投资,共同推进《巴黎协定》目标。NGFS通过不断完善的建模方法和压力测试,梳理气候数据缺口,评估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的金融风险,为绿色金融的倡议提供国际合作实践方法。在微观层面,气候风险可通过影响金融机构交易对手的金融资产估值,给企业等市场参与者带来信用、经营、声誉和流动性风险。在宏观层面,气候变化的增量质变可能导致市场整体资产风险溢价的上升,并通过多元路径进行复合叠加传导,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近年来,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在金融领域正在不断取得良好成效,通过制度和政策设计推动企业对环保领域的社会外部性成本纳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中去,鼓励资本和金融资源向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等行业流动。央行在最新设计出台的碳减排支持工具中,要求金融机构向央行申请碳减排信贷额度时,提供碳减排项目贷款的碳减排相关数据,并承诺向公众披露环保指标、气候风险等相关信息。人民银行表示,在助力企业绿色转型发展,引导实体经济向“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加速迈进,将通过第三方专业机构核查等多种方式,核实、交叉验证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绿色金融的信贷标尺,在宏观层面对温室气体实际排放的度量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碳排放相关的高精度数据的价值也会显著提高,并在社会融资的具体实践和银行信贷投放风险偏好的管理中,纳入企业贷款定价成本的授信评估体系。

科技赋能完善绿色金融标尺技术,助力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

宏观层面:卫星技术构建绿色监测标尺,全面优化绿色金融服务质效

工业时代的传统生产要素包括土地、资本、人力资源等,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技术要素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方兴未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据要素也成为了提升资源配置、助力经济绿色转型的关键生产要素。目前,绿色发展的行业标准主要集中于项目本身的环保评估和公司治理等应用层面,如何将绿色发展理念通过价格信号传导到更广泛地区和更全面的个体参与者范围,是达成双碳目标、改善能源结构存量博弈现状的关键。碳排放的有效监测和绿色风险权重的计量,对区域绿色发展级别进行个性化、差异化核算,在区域金融资源统筹调度和优化配置中发挥关键指引作用。在行业维度,针对工程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和其他工业领域的绿色发展级别的审慎评估,不仅是金融机构在政策层面的制度安排,更需要技术创新对各个细化领域的监测与追踪方法。

城市级别的碳排放可通过碳卫星进行监测,由于技术难度的制约,此项技术并未大规模推广应用,目前全球只有5颗在轨运行中的碳卫星,两颗由日本分别在2009年和2018年发射,两颗由美国在2014年和2019年发射,我国于2016年发射了一颗碳卫星TANSAT,成为全球范围第三个应用碳卫星技术的国家。碳遥感技术通过分析碳卫星捕捉的光谱数据可以确定近地二氧化碳及甲烷等温室气体浓度。由于红外线的波长大于760纳米,研究发现光谱中1.6微米到2.0微米的波段的吸收情况能够提供较可靠的近地温室气体浓度的相关信息,而14微米波段附近的吸收可以提供距地表2公里附近的温室气体浓度信息。碳卫星正是通过这种光谱分析的技术方法,实现了分辨率在1平方公里方格的城市区域碳排放水平的识别与分析,为城市级别碳达峰路径的规划和实践,提供真实有效、及时可信的数据支持。

从绿色金融与卫星技术有效协作的发展前景和应用方法看, 城投债是地方投融资的重要平台之一,地方资金如果能够更多地向绿色和可持续发展项目倾斜,将在中长期的推进目标中,推进碳排放路径的演变。笔者建议,未来包括城投债在内的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利率,可考虑通过与碳卫星遥感方式观测到的城市碳排放速率挂钩,为区域碳减排提供相应的激励机制,打造低碳转型示范区域,发挥先进区域经验,促进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在城市经济绿色发展的规划层面,需要中国碳卫星技术发挥更积极和广泛的应用,通过精准施策打造开放平台,并通过技术迭代提高绿色评估与绿色监测的精准度,为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提供更精确的数据参考和技术支持。

微观层面:建立健全大数据基础设施核算标尺,由点及面助力经济绿色转型

在更加微观和精细化的操作层面,除了卫星技术在碳排放监测过程中的应用,仍需要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技术支持,提升绿色信息披露的准确度,简化绿色认证的流程。例如,在居民生活领域,社区住宅更新安装的智能电表和智能燃气表,边缘计算芯片可以对建筑物和人均耗能情况提供更准确的数据依据;在交通服务领域,智能摄像头对于公共交通的使用情况、小汽车燃油购买等情况的分析,有助于在个体层面、社区层面、城市规划层面,为管理者呈现更加全面的能耗和碳排放分类图谱,以及更加精准的碳排放单位画像。在真实有效的大数据管理的基础上,可进一步考虑设计量化参数等指标,为行政区域的碳排放强度提供更多参考模板。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综合水、电、燃气等生活能耗领域,为区域制定碳排放强度的指导性测算方法,引导公众的行动自觉。

笔者根据应用场景,设计了碳排放公式,见公式(1):

公式(1)中,Xi为第i个家庭的建筑用能向量,K为建筑的向量形式的排放因子,Yi为第i个家庭的交通用能向量,T为交通用能排放因子,Zi为第i个家庭的购买产品用能向量,P为生产用能排放因子。

当我们对单个家庭的用能碳排放情况有了可信计量后,可以构建相应的绿色贡献信用分值,量化家庭单位的碳排放情况,并与家庭/个人的金融行为挂钩(例如,根据绿色因子的分值定制消费贷款利率,为低碳个人或家庭提供一定程度的利率优惠), 引导居民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模式、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的过渡和转变。在绿色核算标尺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个人碳足迹计算标尺,并借助市场化手段推进个人碳中和与碳购业务的发展,在碳交易市场中引入更加全面的绿色信用机制作为个人、企业、区域的信用参数,可进一步发挥金融机构参与绿色治理,拓展绿色发展的职能。

政策协同促进标尺技术发展,构建绿色金融新愿景,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性

近年来,碳中和目标与气候合作已经成为全球范围的重要议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五份报告指出,自1950年以来,陆地极端高温和强降水事件在全球地区不断增加,由此引发的洪水、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层出不穷, 70%左右的极端天气因为气候变暖因素变得更加剧烈和频繁。极端的天气也破坏了生物、森林多样性等生态平衡,野生动物栖息地不断改变,动物的被动迁徙加速了一些对人类有致命威胁的微生物和病毒的传播,成为疫情暴发的潜在因素。IPCC的第六份气候变化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指出,21世纪的全球升温将超过1.5℃至2℃,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根据英格兰银行的测算,极端情况下的气候变化,可造成全球金融系统43万亿美元资产的损失。在全球碳中和的时代潮流中,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已逐步成为商业决策的关键因素。

从双碳目标的推进进程看,与传统工业国家英国比较,英国在1972年已实现本土碳达峰,并在2008年对气候变化正式立法, 确定了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80%的长期减排目标。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英国实际上有近80年的产业和行为调整时间。相對而言,我国只有大约30年的调整时间,需要多部门密切协作和精准发力,在金融政策和技术支持方面共同创新发展, 为全球碳中和的进程作出贡献。

以标尺技术为依托,政策协同统筹金融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绿色标尺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前提。在科技赋能的基础上,政策协同是促进和推广绿色标尺技术、助力绿色金融多元发展和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助力。

国内层面。在行业政策方面,我国各部门自2016年以来不断推进各行业的绿色转型,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了《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落实制造强国战略,推进工业绿色发展,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制造体系,明确了科技赋能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的发展目标,推进生产要素资源共享,挖掘资源与数据整合的潜力,并在钢铁、煤炭、电力等传统行业领域,提出了能源转型、低碳发展,促进绿色制造数字化、精益化、智能化的行动方案。在金融行业监管部门的政策方面,我国的央行在跨周期调节、促进行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发挥了顶层设计的重要作用。例如,央行推出的碳减排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重点领域的企业发放碳减排相关贷款,可按照贷款本金60%的份额提供1.75%的优惠利率。在标尺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政策支持层面,金融机构扮演着统筹调度金融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开拓者和践行者的角色。

展望未来,我国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金融机构可在客户维度、项目维度、行业维度、区域维度等方面进行多维度、差异化的碳排放定量核算和定性分析,并在技术层面为产业部门的提质升级提供更为有效的金融服务。在金融产品方面,政策协同助力我国的金融市场正在形成以绿色信贷为主导,综合绿色金融服务多元发展的市场气象。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产品在市场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場定价等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引导资金更精细化地支持绿色发展,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基于目前的发展基础,我国的金融机构可持续创新投融资模式,稳妥探索生态资产抵押及碳排放权、碳汇权益、排污权、水权、林权、碳汇能力评审等生态资源权益抵质押等信用结构模式,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分类的绿色标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机制。

国际层面。2021年7月,欧盟最新公布的政策框架中,已经规划碳交易体系将从工业扩容到航运、航空领域,并且对于设立单独的道路交通和建筑碳排放交易系统有明确的规划。欧盟的规划将碳排放的主要行业纳入到碳交易系统中,通过总量逐步核减倒逼和市场化的手段,促使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同时,欧盟为了保持区域企业的竞争力,采取了碳交易和欧盟碳关税交易机制(EU-ETS)的协同配合,有效带动了全球各国对全流程产业链工序过程中碳排放的重视。在碳税相关政策领域,美国的联邦税法体系中设置了相应的碳减排税收减免和抵扣条款,鼓励私人部门对减排效果和碳追踪等标尺监测技术的投资。此外,政府还设立了相应的碳减排投资基金,政府和私人部门的投资比例大约为1∶1,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私人部门的投资风险,并支持了碳监测、核算、封存等技术的研发应用、以及清洁能源相关产业的发展。

实践层面。我国可参考欧盟等地区的经验,进一步探讨政策协同的整体配合,对不同的碳减排领域精准施策,打好政策协同和金融服务的组合拳,发挥金融政策杠杆效用的最优效用。中国的绿色金融体系自2016年兴起至今,已基本形成了多层次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2020年,碳中和目标为绿色发展中的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提出了新要求,绿色金融前景广阔,数字科技与金融服务相辅相成,在推动经济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降耗增效、风险预警和提升监管质效等作用。

我国在绿色信贷、债券、基金以及碳交易市场等领域的制度建设正在不断完善。如何整合各领域的绿色机制与标尺技术的方法,同时将行政手段转化为更为有效的市场化运作,为双碳目标贡献最大合力;如何对金融资源与投向领域进行优化配置,使得物善其用,达到节能减排、经济绿色转型的最佳效果等议题,是金融机构、学术界、科技企业和智库正在共同研究论证的领域。

在政策协同的愿景下,环境政策、产业政策、能源政策、金融政策和科技赋能技术手段的共同支持,才能更好地促进标尺技术和绿色金融发展的相辅相成,进而相得益彰。例如,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碳封存等技术领域属于新兴行业,需要在股权投资、信贷投向、绿色债券等方面形成合力,开启更多技术探索和多元化、创新性的金融产品支持;根据各地的产业规划和经济发展水平,形成匹配地方发展特色、符合发展规律的最有效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和碳权交易政策。构建与地区发展协调的碳配额分配体系,并将 GDP产值与碳减排贡献目标有效关联是政策制定部门需要统筹考量的区域发展逻辑,但目前在微观操作方面,还缺少系统性和针对性的分析论证和市场实践。

展望未来,在绿色标尺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进程中,监测技术日臻成熟,数据支持日益完善,金融机构、企业、政府部门将不断深耕协作,为绿色经济科技赋能,为应对气候变化理顺机制,不断尝试、寻求最优方案和最佳实践,多维度完善绿色金融的标尺技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开启双碳路径的新时代。

(作者单位: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 国家开发银行国际金融事业部)

责任编辑:刘 彪

猜你喜欢
标尺绿色金融
三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标尺”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装把尺子 灵活度量屏幕
道德标尺
描述数据稳定性的“标尺”
追踪绿色的秘密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再造绿色
金融大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