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小裙
一天和朋友萱聊天,萱提到自己童年的一件“小”事情:在她8歲的时候,同学送给她一件布娃娃的裙子。尽管萱没有布娃娃,但她非常爱惜这件裙子。在那个玩具稀缺的年代,这件裙子满足了她对布娃娃所有的想象。她会在每天做完作业后,玩弄那件裙子许久。而突然有一天放学回家,她发现那件裙子成了妈妈擦鞋子的抹布。在妈妈的眼里,那件裙子最大的价值就是可以充当抹布;但对于萱而言,那却是童年记忆中最珍爱的宝贝。萱的母亲,没有“看见”布娃娃裙子对于萱的意义,她的行为,让萱觉得自己不受尊重。萱为此难过了很久。
当代的父母,常常把“尊重孩子”挂在嘴边,然而,作为父母,如果我们不能“看见”孩子,那就谈不上所谓的“尊重”。甚至很多时候,因为不能“看见”孩子,父母的一个不经意的行为,可能会成为孩子童年的创伤。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养了一只小白兔,那是她的宠物,也是她挚爱的朋友。然而,有一天放学回家,她发现自己最亲昵的伙伴成了家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小女孩非常痛苦,而家人却无视她的难过,围着餐桌享受着美味。小女孩的悲伤不被看见,这种不被看见的悲伤,成了她童年记忆中永远的痛。
尊重孩子,始于“看见”孩子。既要“看见”孩子的情绪,也要“看见”孩子的需求,不要让家长的价值观凌驾于孩子之上。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带着自己的评判,我们习惯于用大脑判断孩子的东西有用还是没用,并做出自己的处理方式;我们忽视了,一件事物在孩子眼中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这让我想到自己女儿的故事:因为要搬家了,所以需要把女儿的玩具整理打包。女儿的东西很多,在收拾时,我就想着要多丢弃一些没用的东西,从而减少搬家时打包运送的负担。在我的眼里,女儿的那些随意“涂鸦”作品,女儿幼时收藏的糖纸,女儿收集的矿泉水的瓶盖,都应该是废弃的“没用的东西”,而我为她购买的各种昂贵的乐高积木则是必须带走的“有用的东西”。但是和女儿一起收拾时,女儿却说,这个要留下,那个也要留下。在她的眼里,一切都是不忍舍弃的宝贝。我这时才意识到,孩子的视角和需求与成人是不同的,成人用金钱衡量事物的价值,而孩子却纯粹很多。她看到的是这个事物是否好玩,自己是否喜欢玩。最后,我“看见”了她的需求,选择了尊重她的选择,让她留下了这一切。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只有被看见,才会被尊重、被接纳、被关注、被爱护、被支持。所以,在与孩子共处时,我们要看见孩子的需求,看见孩子的情绪;不要让我们的无视或漠视成了孩子童年的创伤;只有看见孩子,我们才能尊重孩子,才能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
编辑/张国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