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璐
1973年10月,大同市博物馆于山西大同城西约1000米处对阎德源墓进行了发掘。阎德源墓为仿木构建筑的砖砌单室墓,由墓道、甬道和墓室3部分组成。墓室后部砌长方形棺床,东西横放棺椁,棺内有男性尸骨一具,着道士服饰[1]。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随葬物品,其中有一双云头丝织鞋,鞋长26厘米、宽8.5厘米,鞋帮高4.5厘米,鞋面长9厘米。鞋头缀有7颗料珠,鞋底糟朽严重。在鞋的两侧有丝绣凤纹图案,绣工精细,是研究金代纺织品及刺绣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
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云头丝织鞋出土后一直采用未经熏蒸的木盒保存。这种简单的包装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纺织品病害发生的风险。2017年,云头丝织鞋移至大同市博物馆新建成的低氧气调库房进行保存。尽管新库房可以达到低氧恒湿的保存条件,对纺织品文物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但由于云头丝织鞋出土时间已经长达40余年,受环境中存在的老化因素影响,云头丝织鞋仍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糟朽、霉菌、微生物污染等多种病害。(图1)本文拟在云头丝织鞋保存现状的基础上,针对云头丝织鞋的保护修复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实现对云头丝织鞋的有效保护。
图1 云头丝织鞋
检测分析是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对文物保护修复质量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由于纺织品文物受劣变的影响比较严重,检测分析要求更高,本次保护修复工作需要对纱线粗细、捻度、结构、污染物成分等进行检测,以确定各个成分对文物的影响情况[2]。通过三维视频显微镜下采集放大倍数100倍的织物纱线照片,可以发现云头丝织鞋的经纬线均为无捻,纬线细度均较经线细度为大。通过对丝织鞋的面料和里料等不同的部位进行组织结构的观察和检测,分析出丝织鞋面料和衬里的织物品种分别是四经绞罗和平纹绢。四经绞罗是高端丝绸的代表,织物以4根经线为一组,并与左右邻组相绞而成,质地紧密,柔软、透气。绢,即平纹类素织物的通称,织物由经纱和纬纱一上一下相间交织而成,质地轻薄,挺括、平整。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文物检测时,应以不改变文物原状为基础,尽可能降低对文物的损害。
前期对云头丝织鞋进行全面病害调查分析,主要病害类型如下:
1.污染物。污染物由潮湿的埋藏环境导致,并且受埋藏接触器物或棺液的影响,在云头丝织鞋表面发生化学反应导致糟朽不堪、有钙质或结晶盐等白色污染物附着,这些污染都有不断发展扩大的迹象,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处理。
2.霉菌。霉菌是微生物在纺织品上所引起的腐霉作用。霉菌生长发育的同时,会分泌出多种酶类、有机酸、氨基酸、核酸及有害毒素,这些物质对纺织品文物起着强烈的腐蚀破坏作用,造成褪色、变黄、霉斑等不良后果,霉菌病害面积较大,导致鞋底严重糟朽。由于纺织品文物属于有机材质,加之在埋藏过程中沾染了尸体分解物等污染物,它是微生物生长的良好培养基[3]。如果文物出土之后未经彻底的清洗消毒,一旦遇到保管条件不善,极易出现霉菌现象,需与污染物同样进行清洁,防止继续蔓延。
3.褶皱。褶皱可以通过回潮技术减轻或调整。有些褶皱不必去除,因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使用痕迹和传承过程中的潜在证据。但是有些褶皱是有害的,会对文物造成不可避免的机械伤害。褶皱经过处理之后虽然较之前平整,但是长期叠压褶皱易引起纤维断裂,尤其是含有金属线或印绘的织物。褶皱也是导致金属线和印绘涂料脱落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保存过程中要引起重视。
4.印绘。印绘的脱落是由于胶黏剂的失效导致印绘痕迹模糊。云头丝织鞋的两侧丝绣凤纹图案现有印绘模糊的现象。对于这类污染物去除尽量要避免水洗。
5.残缺。纺织品在长期埋藏、传承和保存的过程中会出现缺失,无法保持其完整性。云头丝织鞋的鞋底已完全缺失,这类破损如不及时修复,会对织物造成更多的损害。
鉴于云头丝织鞋病害较多,鞋底糟朽严重,鞋面褶皱较多、印绘脱落等,依据对该纺织品病害的记录、观察和分析检测结果,采取以下步骤进行保护修复。
1.拍照记录。文物要拍照记录,包括丝织鞋的正面、反面、局部的破损。分析并记录纺织品颜色、尺寸、织造工艺和文物现状的描述。
2.确定修复方案。检查是否有修复过的痕迹,并查阅与文物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修复文物将来的用途,确定修复方案。
纺织品文物常用的消毒方法主要有物理及化学方法,物理方法是利用温度、缺氧、辐射环境等消除虫菌病害。化学方法主要用熏蒸剂对文物材质进行灭菌除虫。根据此件文物的实际情况,选用低氧法,低氧法也称绝氧法,是将受虫菌污染的文物置于缺氧或充满惰性气体的环境中,使虫菌长时间缺氧而致死的方法。具体过程如下:
1.云头丝织鞋文物入库准备。将准备消毒的丝织鞋文物用宣纸包裹一层,置于无酸纸盒内,尽量单层摆放,少叠压,而后将无酸纸盒放入低氧库的文物架之上,盒盖打开。
2.开启低氧库。根据消毒对象特点设置湿度参数。对于此件文物湿度设置为55%。然后将低氧库门关闭,将氮气慢慢充入。当氮气纯度达99.99%后,压力上升到3~5千帕时,停止输送氮气,保持压力,连续运行120小时。
3.关闭低氧库。消毒时间达到后,进行杀虫室增氧。低氧库内氧气含量达到20%以上时,可以取出文物。
在确定清理方法之前,要对织物的结构、污染物种类进行检测。检测后织物的品种分别是四经绞纹罗和平纹绢。随后对织物进行清理实验,最终用博物馆专用吸尘器吸除云头丝织鞋表面的尘土。清洁时,在吸尘器管口处包裹一层尼龙网,用橡胶带固定,防止不慎吸入脆弱的织物。吸尘器工作时,管口离纺织品至少20毫米,同时使用软刷拂拭纺织品表面,灰尘即被吸入。然后可以使用棉签,用去离子水稍微润湿,再沿着织物纤维的走向,将隐藏在纤维之间的尘土轻轻往同一方向刷出。对污染物部位进行局部干洗,即用棉签先蘸取去离子水进行局部擦拭,如不能去除污染物,用棉签蘸取少量的乙醇溶液,小心地在污染物处往返滚动,以彻底去除污染物,此时应避开印绘部位,防止印金处的胶黏剂被乙醇溶解。污染物的分析中有白色结晶盐,对于松散的仅浮于鞋面的结晶盐,可用竹篾小心刮除,用专用吸尘器吸除刮下来的粉末。云头丝织鞋饰珠处藏有许多灰尘,用小型吹风筒,轻轻吹除暗藏着的灰尘。
在清洗干净后,需要进行平整处理,使织物经平纬直。现在所用的平整方法就是将纺织品回潮。在回潮前,要考虑到织物的结构和纤维强度及回潮的时间。通过一定的回潮技术,提升织物纤维的含水量,来调节纤维塑形变形能力,调节纤维的柔韧性,在恰当的条件下,对织物的纤维进行操作处理,通过外力协助来保持纤维外观形态效果[4]。云头丝织鞋出土时由于当时条件受限,鞋面部分有褶皱,使鞋的外观轮廓受到影响。因此需要抚平褶皱和校正扭曲等。处理这种病害可以通过回潮至织物微潮状态下,将鞋的整形面向上平放在滤纸上,置于铁皮桌面,用自制的支撑模具放在鞋内,边缘处用磁铁压紧,防止织物自然干燥过程中返回褶皱状态。平整后,使鞋的轮廓基本周正。(图2)
图2 云头丝织鞋后跟平整前后对比图
根据云头丝织鞋面料及衬里的组织结构,选用与文物组织相近的电力纺作为背衬织物。因为没有和文物面料相同的颜色,所以要对背衬织物进行染色。由于植物染料色牢度和耐光牢度差,而现代合成染料种类繁多,色谱也非常广泛,湿牢度较好,是现代纺织品保护者修复文物常用的染料[5]。文物由于长期埋藏在墓葬环境中,还有较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褪色情况相对来说比较稳定。所以新染背衬材料的颜色比文物颜色稍微深一些。色彩明度也要考虑到,在染色上要追求柔和效果。所选用的几种染料色牢度要尽量一致,一般只选择两种到三种染料混合染色。经过染色后,在使用的时候也要进行平整。为了使新织物的性能与文物相一致,采用加湿平整的方法。主要操作是将织物平摊于工作台,用喷壶将去离子水均匀地喷在织物上,使织物浸湿。待全部浸透后,调整织物经纬线方向,用磁铁压放在织物边缘,自然干燥。
在本次修复中,主要是用传统的针线法进行修复。以鞋底为例:由于鞋底严重糟朽,需要局部衬垫,以起到加固鞋底破损部分的作用。修复前确定其鞋底形制,用明胶片拓下鞋底形状,将染好色的织物剪出比鞋底略大3毫米的相同两块布料,用缝纫机走边后将里边翻出,鞋底的背衬织物制作完成。根据纺织品的病害情况,需要采用针线修复法。缝线的选择也很重要,线要有强度和弹性,最终选择丝线来进行缝合。丝线的颜色要和织物的颜色相近。如果没有相近的颜色,需要和背衬材料一起染色。由于鞋底严重糟朽,因此用裁好的鞋底背衬材料做补片,采用跑针法将裁好的背衬织物与原件缝牢。跑针法一般用于两层或多层织物的缝合,衬料与面料的缝合。确定缝针的位置,以尽可能地少缝为原则,因为针线从织物上穿过,对文物必然造成一定的损害,所以针线尽量从缝隙当中穿过,以免破坏经线或纬线。(图3)
图3 云头丝织鞋鞋底修复前后对比图
运用合理的方法对完成修复的丝织品进行保管,并严格控制保存环境,减少外界因素对纺织品的侵蚀。云头丝织鞋属于三维立体物品(图4),因此在存放时,由于自重的影响会产生变形而使文物损坏。根据鞋的尺寸和形制制作模具,用以支撑,并制作大小合适的无酸包装纸盒用以保存。包装盒内放置调湿材料,以控制微环境。环境的温湿度变化对纺织品的影响较大。温度控制在15~25℃,相对湿度45%~65%。避免温湿度波动频繁。
图4 修复后的云头丝织鞋
阎德源墓出土的纺织品在研究金代服饰演变、寻找民族传承与开拓历史轨迹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纺织品文物在长期埋藏、流传和保存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文物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从而影响文物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6]。因此,能最大限度地复原文物对于金代历史的呈现和服饰文化的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修复纺织品过程中,要认真了解文物的破损情况、病害记录,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并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保护原则,研究修复的技艺和方法,才能促进纺织品文物修复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