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文龙
音乐既是美的产物,又是情感的艺术,能够给人们带来美的情感体验,不断陶冶人的情操。正如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所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音乐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是人们感情的语言。高中阶段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他们对事物的理解有着接近成年人的见解。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提炼音乐之美,让音乐课堂呈现其应有的价值和魅力,以不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给学生带来美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范围大概是16~18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比较成熟的思维和想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和学生多沟通,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从中感受音乐之美,获得美的情感体验。教师也可以围绕音乐教材中的一些歌曲和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话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例如,在《音乐与人生》一节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歌曲《草原放牧》,并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歌曲《草原放牧》出自哪里吗?它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呢?”教师通过这个问题切入课堂,让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想法,一名学生说:“《草原放牧》出自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歌曲创作于1973年,乐曲表现的是蒙古族少年抗严寒、斗风雪,保护集体财产的内容,整个故事精彩感人,展现了主人公不畏艰难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在学生说完后,教师可以鼓励地说:“我觉得这位同学说得非常棒!”其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这首歌曲,和学生讨论草原上的生活方式和民族特色等,让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关注到草原人民的风土人情,提高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地图,提出草原面积十分广阔这一特点,并和学生进行总结性的讨论,如草原上居民的饮食特点、服装特点等。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和学生进行互动、沟通,为学生答疑解惑。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内容,提炼出《草原放牧》一曲的独特之处,让学生从中感受到音乐之美,获得美的情感体验。
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教授音乐歌曲和基本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传达音乐之美,让学生能够在音乐艺术的熏陶下,感受到音乐美。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每名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其个性发展和需求反馈,努力为学生营造出高效课堂,让学生充分获得美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沂蒙山小调》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在上课前用多媒体播放一遍歌曲,大部分学生对这首歌曲十分熟悉,能够跟着音乐轻轻哼唱。这时教师不能打断学生,而是要耐心等待学生哼唱完毕。待学生哼唱完之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刚刚同学们唱得非常棒,但是老师发现,这首歌高潮之外的部分,有的同学并没有哼唱,大家是不是对歌曲不太熟悉,而且觉得有些部分比较难?”教师通过引导性问题了解学生对歌曲的掌握情况。接着,教师可以说:“如果大家觉得难也没关系,不会唱的同学不要着急,这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这节课我们会专门学习这首歌曲。”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再次完整地欣赏这首歌曲,并解析歌曲中比较难唱的部分,让学生对接下来的教学充满了兴趣。最后,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结合作曲人的人生经历等深入讲解歌曲内容,并进行拓展提问:“同学们还知道这种类型的其他歌曲吗?请大胆唱出来吧。”学生纷纷举手,哼唱出自己熟悉的类似乐调的歌曲。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断改善学生的不足之处,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氛围中,体验真正的音乐之美。
音乐课本身是一门具有很强节奏感的学科,音乐教学除了教授学生乐理和唱法,更重要的是能带领学生探索美、发现美。音乐本身就是艺术之美的化身,其节奏具有独特的美感,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把握歌曲节奏,带动学生体会歌曲情感,让学生获得美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长江之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从节奏上将这首歌曲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表现了长江的宏伟博大、源远流长,让听者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脑海中浮现出一幅长江源远流长的壮丽山河图;第二部分主要表现了长江的古老悠久、力量无穷,让听者在受到感染的同时,心中不断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这两个部分的节奏,让学生获得美的音乐体验。教师可以着重强调第一部分的地理特点,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关于长江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结合这些视频和图片资料感受歌曲中的旋律和节奏,感受长江的气势磅礴。当进入第二部分时,教师可以重点突出节奏的变化,通过讲解和节奏训练,让学生感受节奏变化所体现的不同情感。
音乐融合了节奏、情感、艺术、想象、听觉、视觉等多方面元素,其中听觉和想象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中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教师在音乐课堂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节奏和曲调的过程中展开想象,体验音乐独特的美感。教师将聆听和想象相结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放松思想,体会音乐带来的独特 情感。
例如,在《长江之歌》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该歌曲的表现手法,并通过播放该歌曲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一边聆听、观看,一边体会歌曲起伏的旋律以及旋律想要表达的情感,使学生置身于歌曲表达的奇妙情境中,想象长江的全貌和气势,找到和歌曲的情感共鸣之处。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聆听曲调,《长江之歌》第一乐段从弱拍开始展开音乐主题,通过不同的主导旋律,表现了宽阔的江面和江流舒缓的音乐形象;第二乐段的乐曲发展由强拍开始的旋律模拟级进代替了第一乐段的主题重复变化,节奏也从舒缓渐趋紧凑,表现了长江表面的激荡起伏,逐渐把乐曲推向高潮,带给听众大江奔流的律动感;第三乐段重现主导乐句,让听众再次感受到主题音乐的气势。教师可以结合以上内容,让学生按照这种模式聆听和欣赏歌曲,一边聆听,一边想象自己正站在高山之巅俯瞰长江,江面上时而波涛汹涌,时而涟漪频频。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更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体验美的情感。
音乐本身就有明显的舞台效应,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机会,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舞台氛围,让他们有机会跟随音乐的律动展现自我,体验音乐的表演之美。教师要将音乐学习和舞蹈完美融合,让学生跟随音乐的旋律,用舞蹈表达音乐,从而收获美的情感 体验。
例如,在《辽阔的草原》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播放这首歌,然后问学生:“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曲是哪个民族的音乐作品吗?”对于这个问题,学生需要聆听各民族的曲风曲调,才能得出答案。接着,教师继续发问:“内蒙古的歌曲和舞蹈都有哪些特点呢?有同学会跳蒙古舞蹈吗?”教师通过提问引出课堂小舞台,并事先通过彩灯等材料营造出舞台效果,鼓励学生:“下面请同学们踊跃报名,到咱们的小舞台上来展示一下蒙古舞的特征吧。”最后,教师播放音乐,并跟着旋律一起跳蒙古舞,学生受到感染,也纷纷上台一起表演,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在教师创设的舞台中,学生大胆表现自我,一边跳舞,一边哼唱。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创设舞台,让学生有了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充分感受到了音乐之美。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唱歌,而且要激发学生的艺术细胞,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情感体验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好的音乐课堂应该迸发出情感的火花,让学生的内心得到熏陶。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多和学生互动、沟通,尊重学生心中所想,以课堂为舞台,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不断实践和探索,带领学生走进音乐欣赏,体验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让他们获得美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