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松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印发以来,临沭县光明路小学迅速开展行动、积极贯彻落实,聚焦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主要任务,拿出实招、硬招、真招,呈现出新面貌、新气象、新变化。学校依托劳动教育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及时召开会议,重点部署课后服务工作,与教师签定《“双减”工作目标责任书》,出台课后服务工作方案,统筹好作业完成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用好每天的“两小时”。同时,学校与全体教师签定《“双减”工作落实承诺书》,创新管理并妥善解决“双减”背景下教师“减负瘦身”和奖励激励问题,为学生减负、为教师减压、为家长排忧。
以劳树德:劳动汲取文化,代代相传美德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传统节日、节气开展劳动教育,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深度学习。每个传统节日、节气中都蕴藏着劳动学习的契机,通过劳动实践课程,根据节日或时令节气,开展相应的食育实践活动,学生在包粽子、包水饺、包汤圆等活动中了解节日、节气背后的饮食文化与故事。
“自己的餐具自己洗”,在中午的就餐中加强对学生日常生活劳动的培养。学校餐厅从2018年开始投入使用,自使用以来,对就餐学生始终实行自主管理,分餐、桌面清洁、餐具洗刷及摆放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到了平时一日三餐中父母的辛劳,也从劳动中收获了同伴互助的快乐,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
以劳增智:农耕工具博览,传承农耕文化
深入了解农耕文化,品味乡土民俗。学校以农耕文化广场为平台,向学生展示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农耕工具展台配有传统的石磨、碓、风箱、簸箕等劳动工具,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这些传统农具很多已被现代农业机械替代,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这里,学生能参与推磨、碓米等实践活动,体验传统农具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同感受。
农耕文化长廊记载着中国农耕文化的悠久历史。通过农耕文化与古诗相结合,引领学生穿越深邃的历史,感受中国水稻种植、焙茶技艺与桑蚕技术等独特农耕文化的伟大,体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劳强体:人人参与劳动,体验劳动快乐
锄地、播种、填土、浇水……这些平时在田间见到的耕作场景如今被“搬”到了校园里,而耕作的“主人翁”也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变成了稚气未脱的学生。在幸福生态农场里,学生进行蔬菜的种植,体验“小菜农”从播种到收获的酸甜苦辣。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每一名学生都要亲身体验所有环节,包括松土、捉虫、施肥、浇水、除草等。到大豆地、玉米地里拔草,成了他们每周的必修课,很快,农场成为了学生课余最爱去的地方。三年级一班学生房文馨说:“我种的黄瓜,已经成了我的朋友,每天不来看一看就觉得心里不踏实,看见又长出一根黄瓜的时候,别提多高兴了。”与此同时,学校还将蔬菜种植延伸到班级、家庭,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尝试在教室或家中用花盆种植蔬菜。
以劳育美:驻足民俗课程,成果展现美育
五谷杂粮粘画、手工剪纸、创意刺绣……民俗课程的一幅幅作品和学生动手实践的场景既是学校劳动课程的成果展示,也是学生把劳动印进个性成长的体现。四年级五班学生李昊霖在课堂上绣得一手好刺绣,在创意鞋垫课堂上,他说:“我绣的是一双幸福美满的鞋垫,当我拿起针线时,我的心能夠静下来,我想用五彩缤纷的线编制我的劳动成果,我想通过我的手纳一双鞋垫送给妈妈。”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懂得劳动的意义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环节,能够提高学生审美水平,让学生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大家庭中感受美的熏陶。
以劳创新:动手筑梦人生,创新赢得未来
学校自2017年投入使用以来,始终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机器人编程、3D打印、无人机飞行等一项项科技创新实践课程的开展,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8年,省教育厅举办的首届山东省中小学创客大赛在泰安市举行,学校学生路畅、王绍武获得中鸣超级轨迹项目一等奖,杨茗博、吴钰翔、张家栋、王崇运获得该项目二等奖;杨茗博、吴钰翔分别获得电脑制作类一、二等奖。2019年7月,学校六年级学生左依晨参加第十七届全国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获小学组一等奖。2018年,学校创客教学成绩突出,获临沭教育改革创新奖一等奖;2020年,学校科技教育创新成绩突出,获得临沭县教育改革创新二等奖。当前,学校形成了“人人可当创客,事事可以创新”的氛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光明路小学的学子们会用自己的双手编织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童年,用创新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单位:临沭县光明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