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合作学习

2022-03-27 05:21楚国峰
关键词:组员公开课课堂

楚国峰

合作学习在国外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它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目前世界范围内关于合作学习的理论不下百种。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我国也出现了相关的试验,后来我国在新课程改革中积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也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了把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在目前的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等课型中,合作学习俨然成为非常流行的学习组织形式而被广泛运用。那么,合作学习为什么如此受宠呢?

一、合作学习的意义

现如今,许多学生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导致在现实生活中社交能力的欠缺。合作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还能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二、合作学习的实施现状

现如今,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形式的运用并不理想,“只见其形,未得其意”,甚至“形”也未得。在公开课课堂中,部分教师为体现合作学习环节,通常将前后四人组成一组,抛出话题让小组讨论,然后以提问汇报结束。这样的合作学习分组不科学、目标不明确、合作时间不合理,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评价机制也不健全,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收效甚微。

三、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方法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可以分为两人(同桌)的合作、4~6人的小组合作、全班集体合作等多种形式,笔者以小组合作为例做策略分析。

首先,教师要明确不是所有的环节都适合合作学习,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提前预判哪些是学生不能独立完成或解决的,遇到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学生思维受阻时可以设计合作学习环节。在进行分组合作学习时,一般3~4人为一组,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按照学生的思维方式、能力水平、学业成绩、智能优势等方面进行分类,使不同等级的学生分为一组,形成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其次,小组组建之后,教师要帮助小组快速形成凝聚力,如商讨组名、口号等,共同完成需全组成员参与而又难度不大的任务,快速建立组员之间的联系。另外,教师需根据每位组员的特点,让组员各司其职,设立组长、统计员、朗读者等,避免组员“搭顺风车”。当遇到组员“搭顺风车”时,教师要学会拆解学习任务,如约翰逊兄弟和霍卢贝茨合著的《课堂中的合作》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合作学习的活动设计——拼图法,即教师将学习内容拆分为若干部分并分派给各个学习小组,小组内部将自己组拿到的任务再次拆分到每个人,这样保证每个人都有任务可做。每个人在自己负责的版块都属于专家,可以指导交流给别的组员。

最后,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时,要制定相应的规则,如先让学困生发言,以便鼓励他们;其他学生发言时,学生要学会倾听,学会总结等。同时,教师布置小组共同讨论的任务时,也要科学设置讨论的时间,一般包括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组员自由表述的时间、组内商讨达成一致的时间。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还要注重评价,教师除了针对小组及组员进行评价外,还要引导小组进行自评、互评,组员自评、互评。

合作学习虽有诸多优势,但并不代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合现在的课堂。“合作學习”作为当下学习形式的一种补充,值得教师继续深入探索。

(作者单位:济宁学院附属小学冠亚校区)

猜你喜欢
组员公开课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欢乐的课堂
当组长真不容易
回忆流金岁月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小组落幕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