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复习课中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2022-03-27 05:21唐美玲
关键词:零散系统化圆柱

唐美玲

复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课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框架,促进知识系统化。该课型所要解决的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线、面三者结合的问题,承载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长的重要使命。因此,复习课要突出教学中的“理”和“练”,重新梳理零散知识,理全、理清知识点,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归纳、总结,使之条理化、系统化,让学生在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温故知新,发展数学思考,领悟思想方法,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一、梳理知识,建构框架

在复习课中,复习的内容一般都是零散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或清晰或模糊,有的甚至已被遗忘,所以复习课首先要明白理什么,清楚要复习的内容。其次要明白怎么理。清楚整理知识点的方法,而这一点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低年级学生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学习方法都比较匮乏,他们对生动形象的事物更感兴趣,所以这一学段要多通过故事、游戏、竞赛等活泼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复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建立知识结构。中高年级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复习课学习经验和自学能力,教师可以引导他们用图表、思维导图等结构图自主整理所学知识。

引导学生整理知识点绘制框架图时,一定要把握“大着眼、低切入、高出口”的原则。“大着眼”指着眼要大,要基于知识的整体以及发生、发展过程去整理。“低切入”指切入要低,要从梳理基本的知识点展开整理。“高出口”指出口要高,要凸显知识之间的共性和联系,最终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知识体系,使之“竖成线”“横成片”,使所复习的知识点条理清晰,知识结构脉络分明,从而促进知识的系统化。

二、注重关联,贯通方法

通过梳理知识虽然把零散的知识罗列成了框架,但知识点还是孤立的,框架也是缺乏活力的。教师要以有效问题引领学生关联起框架中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感受知识的整体性、连续性和关联性,使学生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感觉,给知识框架输入新鲜血液,框架也就有了生命力。

例如,在教学“圆柱、圆锥的整理和复习”一课时,笔者以“圆柱、圆锥有什么特征?”“圆柱、圆锥、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是从哪些方面来研究的?”“圆柱的表面积怎样计算?怎样研究它的侧面积?”“圆柱体、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是怎样推导出来的?”“长方体、圆柱体的体积为什么都能用底面积x高来计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r=3cm、h=15cm让你猜想到了哪些生活物品?如果是笔筒的话,你会提出什么问题?”等几个常见问题为引导,很自然地把立体图形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立体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一一落实到位,每一个知识点就像一粒粒散落的珍珠,以“联系”为丝线串成了串、连成了片,经过这一过程,知识得以系统化。而且学生在主动建联的过程中也一定能感受到,一旦将所学的零散知识建立起联系,就有了触类旁通的通畅感,知识也随之由厚变薄。

三、理练结合,催生知识

仅有前两步还不够,要想使系统的知识成功根植于学生心中还需要练习来助力,所以复习课还要处理好“理”和“练”的关系,不能只“练”不“理”(知识不系统),更不能只“理”不“练”(知识不扎实)。到底是先“理”后“练”,还是边“理”边“练”,或者是其他的形式,要根据具体内容而定。总之,“理”是“练”的基础,“练”是“理”的提升,要分配好“理”和“练”的时间,以达到最佳效果。

复习课的练习不同于新授课的巩固练习和练习课的针对性练习。复习课的练习侧重于体现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要更能体现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同时还要加强比较、辨析,促使学生认知结构“精确分化”和“融会贯通”,从而催化知识根植于心,培養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沂源县历山街道办事处鲁山路小学)

猜你喜欢
零散系统化圆柱
系统化心理护理在生长发育迟缓患儿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陪产家属系统化健康教育对孕妇分娩方式的影响
系统化护理干预在阑尾炎腹腔镜术后患者恢复影响
圆柱的体积计算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汽车底盘构造与检修研究
星星看得见我们
课外阅读走出“零散”困境的路径
凌絮裙摆
凌絮裙摆
圆柱表面积的另一种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