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小情境,智慧大舞台

2022-03-27 03:26缪莉莉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现象情境思维

缪莉莉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大众对小学数学的教学也有了新的要求:教师基于教授知识的基础上还需注重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品质提升,学生则在形成基本的数学思维之后,还需要能够采用数学思维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据此,文章研究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基于课堂情境,将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品质作为基本内容。

[关键词] 情境;现象;思维

促进学生思维提升是当前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更是完善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不过,农村小学院校受到资金、师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教学策略方面无法像城市院校那样具备多变性与灵动性。这便给数学老师的教学带来了艰难的挑战。虽然部分教师在这期间制定了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整改计划,但效果不仅微乎其微,且存在明显漏洞:(1)盲目模仿名师课例,却忽略了校区的办学能力现状;(2)表面追求创新,但实际上却换汤不换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然缺乏应有的兴趣。这也是为什么学生数学思维会长期在原地踏步,同时这样的情况也一度制约了农村校区学生的数学能力。

农村地区的教学资源虽然相对匮乏,但也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教师可以合理开辟并运用农村地区的现有资源,构建出合理有趣的生活情境,不但可以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还能帮助学生寻到合理的学习切入口。久而久之,学生便能在深度参与中逐步提升数学思维。

一、借助生活情境,呈现另类数学

教学,并不是单纯地指导学生答题和提高学生成绩那样简单,而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解题方法的同时形成相应的学科思想,懂得如何利用学科思维去分析问题。所以开展数学教学,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然而,以往很多教师受到“分数接力棒”的影响,忽略了这个问题,导致学习活动一度陷入僵局。不过,虽然如今我们意识到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必要性,但是如何达到预期效果,却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一个重点问题。农村院校资源相对缺乏,按照城市院校那般开展教学反而会收效不佳,所以另辟蹊径是重中之重。

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的初步认知”为例:小数在小学阶段屬于一个相对抽象的知识点,对初学的小学生而言稍有些难以理解。虽然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对“分数的初步认知”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在理解起小数的含义时,依然存在障碍。此时若我们将知识点进行粗暴灌输,反而会让学生更加难以理解。因此,笔者认为合理搭配教学方案,科学引入生活情境,应该是基于这种现状下的施教前提。

情境:昨日村大队组织开展种子化肥团购活动,乡社邻里纷纷参与。负责记录的会计不断地在本子上记录着什么,有的村民好奇过去查看,原来上面标注的是每一位村民投入的资金。(注:此时,我将一份种子化肥的购物清单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要求他们观看上面的数字)在学生观察期间,要求他们指出自己发现的问题。

生:为什么用两组数字来比较价钱?

师:同学们可以看懂两组数字吗?

生:16元5角我能理解,但是16.5元是什么意思?

生:我想起来了,我爸爸妈妈在记录家庭花费的账单的时候,好像也是这样记录的,比如5.3元、25.6元、69.5元,但是当时我一直没太明白为什么多了一个“点”,它代表的是什么呢?

接下来,笔者板书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将新课知识导入课堂。

在上述课例中,笔者没有使用多媒体,更没有借助电子白板,而是单纯地讲解生活情景,然后出示各数字,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这期间,笔者发现学生的注意力格外集中,尤其是当他们发现了“小数点”后,显得很惊讶。此时,当我们再深度引入知识时,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探索数学现象,剖析中心内涵

俗话说:知识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从生活的场景出发探索数学,学生才能够更快更有效地打开的思维,摆脱以往“数学就是解题和得分”的局限认知。如果在探索中学到知识,那么数学对他们而言便不再枯燥乏味,反而会充满活力和生机。即便是农村院校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但依然有可以参考的生活情景,教师如果能够仔细观察并利用好周围的环境条件,以此引导学生去思考隐含在生活中的知识,其教学想必也可以取得显著的成效。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长方体与正方体”为例:在学完这节课后,学生初步掌握了如何利用公式来解答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的计算问题。但是,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懂得如何解题,更多的应该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利用数学的思维来分析问题。只有养成了科学的数学思维,学生才能真正地迈入数学的殿堂,感受知识散发出的迷人芳香。故此,笔者将生活情境引入课堂,然后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继而启发他们的数学思维。

情境:教学之前,笔者在村子中拍摄了许多照片,其中一些池塘的照片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生:这个池塘大概有多少水呢?

师:同学们可以自己想办法计算一下。

生:水又不是规则性的物体,怎么算啊?

生:对呀,而且池塘的形状同样不规则,可能没办法测量。

师:如果我们把池塘里的水转移到其他的地方呢?

生:如果是这样的话……

学生纷纷陷入思考,这时有几名学生注意到了讲台上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于是惊讶地说“如果我们把池塘里的水抽出来,注入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水槽里,不就可以计算出水的体积了吗?而这个水的体积,不就是池塘的体积?”经过他们这么一说,其他学生纷纷眼前一亮,并为之鼓掌。

当然,活动进行到这里后笔者没有就此作罢,而是继续引入生活情境,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以此点燃他们的数学思维。在设计情境期间,笔者以上述课例作为蓝本,进行了反向思维锤炼的改良。

情境:我将中午摘下来的海棠果拿到讲台上,然后询问学生“能计算出这一袋子海棠果的体积吗?”

生1:不能,因为海棠果并不是规则图形,而且也不像水那样可以任意塑型。

生2:沒错!

师:真的吗,同学们为什么不反向思考一下呢?

生3:我想到办法了!如果我们把这些海棠果全部放入一个已知体积的鱼缸中,然后在里面注入一定量的水,再计算出水的体积。这时,我们将海棠果全部取出来,水面肯定会下降,而下降那部分体积,不就是海棠果的体积吗?

生2:可是把海棠果拿出去的时候,也会有一部分水被带出去吧?

生1:这个好办,我们可以先计算水的体积,再将海棠放进去,然后看看水的体积增加了多少……

随着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正确的解题思路浮出了水面。在这期间,他们不但灵活地运用了数学知识,并形成了完整的数学思维。如此一来,他们就能深切地体会到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并能在成功解题后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愉悦感。笔者认为,这就能为他们以后的数学学习乃至其他科目的主动学习打好基础。

三、理论实践结合,优化学生理解

单纯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思考和实践,还远远无法达到最优化的预期教学效果,若想让学生的数学思维真正得到锻炼,我们还要带着他们走进生活,通过实践的方式体会知识的原理和运用方法。只有让理论与实践结合,才可以达到符合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且还能让学生在反复的操作中学以致用。

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扇形统计图”为例:在学完这节课后,为了帮助学生重温先前学过的所有统计图类型,笔者要求他们深入田地,调查一下各家各户的栽种情况,又或者是各家各户拥有果树的情况。例如有的家庭栽种了桃树,有的家庭栽种了海棠树。那么,每一种果树在所有果树中的占比是多少呢?又或者说,桃树在整个村子中占据的比例数如何表示呢?此时,学生便要在调查完毕之后,结合对每一种统计图的理解,亲自拟画统计图,详细标注数值。笔者认为,这样的题非常适合用来作为家庭作业或者寒暑假作业去布置。

为全面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我们需要在活动中适当地融入竞争机制。与此同时,面对一些难度较高的活动,我们可以动员学生组成合作小组,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辅助、相互探究中完成活动。并且,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遇到的障碍和发现的问题都记录在册,然后再由教师在课堂中进行统一解答。

总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旨在优化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综合思维。如此一来,学生不但可以逐渐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而且还能在参与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的美,从而获得不同于以往的学习体验。不过,情境的塑造并不是盲目的,它一方面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规律之上,一方面也要着重突出重点,一方面更要与实际生活情景相结合。有些教师盲目营造有趣的氛围,却不知这样反而会对学生的注意力产生影响。

猜你喜欢
现象情境思维
不同情境中的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